孝贤纯皇后崩逝之后,后宫之中位分最高者即是同为贵妃位的继皇后
——————————
①此段辉发纳喇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②《奏报内府佐领备选女子人数折》,雍正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9册 ,第36—41页。
③《奏为多罗和亲王等迎娶侧福晋备办冠服首饰事折》,雍正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9册 ,第63——69页。
④《奏报和硕宝亲王娶侧福晋拟谒帝后日期折》,雍正十二年十月十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9册 ,第426—430页。
和纯惠皇贵妃。纯惠皇贵妃比较受宠于高宗,但其为江南民籍汉人出身,其家族在乾隆四年才被加恩入旗,所以纯惠皇贵妃的存在,事实上违背世祖顺治帝所谓“宫中从无汉女”①的家法,只不过其作为普通后宫主位,外界不甚清楚而已。若此时将纯惠皇贵妃立为皇后,则与普通后宫主位不同,其家世难免被世间所知,故而只能选择让继皇后成为继后,或者重新挑选八旗秀女,选出新的皇后。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加之继皇后“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②高宗最终选择让她成为自己的继皇后。
在被册立为皇后之后,继皇后与高宗的关系似乎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分别在乾隆十七年、乾隆十八年和乾隆二十年生育两子一女。
[变故]
自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贤纯皇后崩逝之后,继皇后被诏晋为皇贵妃,摄六宫事。而自乾隆十五年正式被册立为皇后算起,继皇后前后统御后宫近十八年。正如高宗所说,“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③,算得上恪尽职守。乾隆三十年正月,继皇后陪伴高宗和孝圣宪皇后开始南巡。二月初十日,是继皇后的生辰,因在南巡途中,故在行宫中行礼受贺,④当时尚一切正常。闰二月十八日,高宗一行人经过杭州,早膳时高宗尚与继皇后有过互动,还赏继皇后“攒盘肉一品”,而在晚膳时,随行却已无继皇后之记载,实际已经由福隆安护送回京。⑤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这一天,在杭州的高宗和继皇后之间究竟发生何事。虽然后来高宗在上谕中提到:“去岁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闻。”⑥但其实,当时详细知悉此事的人并不多。根据后来高宗的描述:“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
————————
①《世祖章皇帝实录》卷92,顺治十二年七月乙酉条,《清实录》,第3册 ,第725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68,乾隆十五年七月壬子条,《清实录》,第13册 ,第1067页。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64,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癸未条,《清实录》,第18册 ,第396页。
④《为皇后千秋恭遇圣驾南巡行礼仪注抄录原题事致行在总管内务府等》,乾隆三十年二月初七日,档案号:05-13-002-000017-000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乾隆三十年江南节次膳底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御膳》,杭州:华宝斋书社,2001年,第1册 ,第235—239页。
⑥《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65,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壬辰条,《清实录》,第18册 ,第404、405页。
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①乾隆四十三年,事发的十三年之后,高宗再次提及此事,形容得更为具体,提到继皇后“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②而在目前存留的宫廷档案中,有继皇后之侄讷苏肯在杭州事件之后呈递的奏折,其中提到,讷苏肯接到高宗密信上谕的时候,是在乾隆三十年的六月二十日。当时他所收到的是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三日的由高宗行辕发出的密信上谕。在这份密信上谕中,高宗说道:“近日,朕驾临杭州之后,正欲恭侍皇太后回銮,于启程前一日,皇后忽然意欲出家,肆行剪发。身为皇后,如此行为,甚为无理。”③由此可见,继皇后在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这一天,突然自行剪发,被高宗认为行止无礼,才送回京城。
在上谕中,高宗形容继皇后的具体动词为“hasalaha”,其动词原形为“hasalambi”,意为“剪”。《御制增订清文鉴》中说,“hasalambi:hasaha jafaf faitara meitere be hasalambi sembi.”④译为:“hasalambi:持剪刀截断,称为hasalambi。”在清代,“剃发”满语为“fusimbi”,指的是用小刀剃发,属于日常理发,即民间俗称为“剃头”。而“截发”和“剪发”,在满洲旧俗之中,是主人或者尊亲去世时,作为属下或者晚辈男女表示惋惜的一种礼仪。其中,男性原梳发辫,要将辫子截下一截,称为“截发”,女性则要“剪发”。例如,孝贤纯皇后崩逝时,作为国母之丧,清廷便要求“妃嫔以下、皇子、皇子福晋,咸服白布,截发辫、翦发”。⑤继皇后以皇后之尊,自行剪发,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尊长的诅咒,这也即是为何高宗会说“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
对于继皇后剪发的细节,在宫廷内部的一些档案中还有更为细致的反映。南京博物馆藏有继皇后事发之后宫内皇子、皇孙等写给高宗的几份请安折。其中,在两份请安折中,高宗用朱笔写下了几条谕旨,此处谨整理如下:
————————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64,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癸未条,《清实录》,第18册 ,第396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66,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乙未条,《清实录》,第22册 ,第250—262页。
③《讷苏肯奏因皇后擅自剃发欲意出家颁谕削侯爵留任而谢恩折》,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3-0181-2146-0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御制增订清文鉴》卷24,四库全书本,第60页a。
⑤《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11,乾隆十三年三月辛丑条,《清实录》,第13册 ,第83页。
原有旨意,阿哥、公主、福晋们都不许接见,如今、著于他到宫之日,都在别处伺候。著俟他进翊坤宫后殿,然后同福隆安一同进去开读旨意,不可预先见面。事毕同出,也不用关防。除此段不用告诉妃们,别的只管告诉他们。
谕王成:皇后此事,甚属乖张。如此看来,他平日恨我必深。宫外、圆明园他住处、净房,你同毛团细细密看,不可令别人知道。若有邪道踪迹,等朕回宫再奏,密之又密。
再,他到宫之日,你接至齐化门,同福隆安随进,由苍震门、基化、端则门走至翊坤宫后殿,再令阿哥公主福晋们进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们念,他怎么听、做何光景,一一记下,不必写折子,涿州接驾你再奏。
到宫之日,你带开齐礼去,俟传旨诸事毕,把后殿锁了。每日进茶饭,开齐礼经管。他宫里老实女子择两名进去,也不许换。其余女子并活计,都搬到端则门暂住。翊坤宫留老实太监十名,别人不许一个在内,开齐礼就且是那宫的首领。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当下你同福隆安审问他们,十八日如何剪发之事,他们为何不留心?叫他们出去他们就出去吗?要寻自尽难道他们也装不知道吗?问明白,每人重责六十板,发打牲乌喇。著阿哥、公主、福晋并他本人都看着。小太监一个不许留,都拨各处当差。外头的它坦也散了,每日只吃茶膳房茶饭,他的分例也用不完,你同总管们再议。
(另一件)
谕王成:将皇后所有一切东西,在宫、在圆明园者,具查明封贮,俟进宫请旨。再传旨与潘风等:皇后疯了,送到宫时,在翊坤宫后殿养病,不许见一人。阿哥、公主请安,只许向潘凤等打听。此旨俟他到宫前一日再传,不可预先传出。屋里只许跟去的两个女子扶侍,也不许出门。①
————————
①《十五阿哥请安折》(两件),南京博物院藏。见于2017年《走进养心殿——大清的家国天下》展。
由此可知,继皇后是在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日这一天,将身边的宫女都打发走后,自行剪发。而且,从字里行间亦可以看出,高宗除认为继皇后的行为“甚属乖张”“平日恨我必深”之外,对继皇后发作的原因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而且,继皇后的行为举动可能的确不合常理,故而会有“皇后疯了”之语。
在当时,民间亦有各种说法出现。例如,在乾隆三十一年时正作为使者驻在京城的朝鲜人洪大容,便在其文集内记载他所听到的信息,称:“是时,皇后见囚冷宫,朝野冤之。是年秋,果薨。以贵妃礼葬之。自凰城移咨于我国。盖闻,昨年皇帝往关东打围,皇后从焉,失大珠一颗,宫中重宝也。帝疑之大索,得之于典当铺,以为皇后侍卫官某人典银四百两,乃捕其而鞠之。搜其身,衣缝中有一札,乃皇后手笔也。乃不复问腰斩。皇后之得罪以此。而其实宫中有专宠者,设计而谮诬之云。”①又如,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山西高平县有位名为严曾的人,曾在都察院担任吏员,任满之后候选从九品。他给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呈递奏折,请求舒赫德为其代奏给高宗,里面写了一些严譄自认为应该执行的“善政”,想要以此为升官之途。受到其知识、信息层面的影响,这些“善政”很多都是天马行空之事,其中有一条,是请高宗立正宫皇后,并说“纳皇后贤美节烈”。高宗知道后,怒斥道:“严譄乃微贱莠民,何由知宫闱之事?且何由知有纳喇氏之姓?”于是派人详加审问。据严譄口供内说:“(乾隆)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时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这个话说的人很多。”②可见当时说法混乱之一斑。
有学者认为,高宗称继皇后“疯了”,是一种故意为之的托词。目前,对于继皇后是否真的患有精神问题,尚不得而知。但是在清代档案之中,无论是清代皇族还是旗人世家,抑或是普通官员兵丁、内省汉民,均常有“患疯疾”的记录。在旧时代,由于生活压力较大,人们的知识水平又十分有限,故而遇到事情刺激,偶尔便会引发疯疾。清代宫廷生活本身就比较肃穆、压
————————————
①[朝鲜]洪大容:《湛轩书外集燕记》卷8,刻本,第22页a,韩国古典翻译院在线古籍。
②《严譄私拟奏折请立正宫案》,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历史资料丛刊——清代文字狱档》,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3辑,第263—287页。
抑,若说继皇后是因为长期积累的压力而引发疯疾,并非无有可能。
[崩逝与身后事]
如前文所引高宗谕旨内提到的,继皇后被送回京城之后,被关在翊坤宫的后殿内,只留下十名太监和两名宫女伺候,不许外出。其属下的他坦被撤掉,生活上的物质待遇也随之下降。同年五月十四日,高宗令人将继皇后所拥有的四份册宝全部收回销毁。按照清代的惯例,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册宝一般均保存在体仁阁内,将继皇后的妃、贵妃、皇贵妃、皇后册宝全部收回销毁,其实已经表现出高宗当时不准备将继皇后作为后宫高级主位,特别作为皇后的身份流传后世的想法。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五日,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呈递奏折给正在承德避暑的高宗,折子内称:“皇后于本月十四日未时逝了。”①知悉此事之后,高宗下旨道:“(皇后)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若论其行事乖违,即予以废黜,亦理所当然。朕仍存其名号,已为格外优容。但饰终典礼,不便复循孝贤皇后大事办理,所有丧仪,止可照皇贵妃例行,交内务府大臣承办。”②根据档案,继皇后的丧事一共“成造金棺一分,领取杉木见方尺五十九尺七寸二分五厘……漆饰金棺二次刷黄一遍……金棺套一个用官用妆缎……座罩一分用官用黄云缎……金黄缎轿刷一分……金黄绫轿刷一分……金黄缎车刷一分”。③根据清代典制:“皇贵妃金棺,以柏木为之,漆三十五次,金棺套用明黄行龙妆缎。贵妃金棺,以杉木为之,漆十有五次,金棺套用香色妆龙缎。妃金棺,以杉木为之,漆十有五次,金棺套用金黄龙缎。嫔金棺,以杉木为之,漆十有五次,金棺套用金黄云缎。”④由此可知,继皇后的丧仪实际并非按照皇贵妃的标准进行,除上漆次数被大大削减之外,皇贵妃可用的明黄色亦被剥夺,只与贵妃、妃同级。不仅如此,继皇后的奉安之处亦十分特殊,根据《陵寝事
——————————
①《奏为皇后寿终一切事宜臣等商办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78册 ,第345—356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64,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癸未条,《清实录》,第18册 ,第396页。
③《奏为皇后寿终一切事宜臣等商办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78册 ,第345—356页。
④《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189,《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14册 ,第449—453页。
宜易知》,她在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被葬入裕陵妃园寝,没有单独开辟葬位,而是被放进纯惠皇贵妃的地宫内,亦没有和裕陵妃园寝的其他皇贵妃、贵妃、妃位一样受到供奉祭祀。
对于继皇后之事,高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似乎颇不想提及,其对继皇后所做的处理方法,亦是标准的“冷处理”,目的就是想要淡化继皇后的存在感,而一些臣子非要议论此事,也难免受到高宗的严惩,其中以觉罗阿永阿最为知名。据《啸亭杂录》记载:“觉罗少司寇阿永阿,以笔帖式起家,任刑部侍郎。……纳兰皇后以病废,公欲力谏,以有老亲在堂难之。其母识其意,喟然曰:‘汝为天家贵胄,今欲进谏当宁,乃以亲老之故以违汝忠蒽之志耶。可舍我以伸其志也。’公涕泣从命,因置酒别母,侃然上疏。纯皇帝大怒曰:‘阿某宗戚近臣,乃敢蹈汉人恶习,以博一己之名耶?”特召九卿谕之。陈文恭公曰:‘此若于臣宅室中,亦无可奈何事。’托冢宰庸曰:‘帝后即臣等之父母,父母失和,为人子者何忍于其中辨是非也。’钱司寇汝诚曰:‘阿永阿有母在堂,尽忠不能尽孝也。’上斥之曰:‘钱陈群老病居家,汝为独子,何不归家尽孝也?”钱叩谢。上乃戍公于黑龙江,命钱司寇归终养焉。逾年,后既崩,御史李玉鸣复上书请行三年丧礼,亦戍于伊犁。二公先后卒于边,未果赦归也。”①而实际上,高宗对阿永阿的处理远比《啸亭杂录》所记载的要重。根据档案记载,阿永阿对继皇后之事发表谏言,是在乾隆三十年四月内。四月二十五日,高宗下达上谕,将阿永阿之子销掉觉罗旗籍,②发往广东为民。③五月初一日,又下达上谕,将阿永阿革职,销掉觉罗旗籍,发往伊犁充当披甲。④最终,阿永阿在发配伊犁十三年后,死于当地。⑤
除阿永阿之外,在十余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三年,高宗东巡盛京的时候,有锦县生员金从善在御路旁呈递文本条陈四事,其中仍有“立后”一事,被高宗斥为“狂诞悖逆为从来所未有”,并且长谕批驳称:“至所称立后一事,更属
————————
①昭梿:《啸亭杂录》卷7,阿司寇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88页。②谨按,销掉觉罗旗籍,即从皇族中除名。
③《为著宗人府将阿永阿之子注销觉罗档发广东为民事》,乾隆三十年四月二十五日,档案号:03-18-009-000033-00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为阿永阿著革职销觉罗档发往伊犁披甲事》,乾隆三十年五月初一日,档案号:03~18-009-000033-000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奏发来伊犁披甲之原侍郎阿永阿病故片》,档案号:03-0188-2739-0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妄延。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崩逝时,因纳喇氏本系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之侧室福晋,位次相当,遂奏闻圣母皇太后,册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又越三年,乃册立为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然朕犹曲予包含,不行废斥,后因病薨逝,祇令减其仪文,并未降明旨削其位号。朕处此事,实为仁至义尽。且其立也,循序而进,并非以爱选色升。及其后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爱弛。况自此不复继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对天祖,下对臣民。天下后世,又何从訾议乎。该逆犯乃欲朕下罪已之诏,朕有何罪而当下诏自责乎。逆犯又请复立后,朕春秋六十有八,岂有复册中宫之理。况现在妃嫔中,既无克当斯位之人。若别为选立,则在朝满洲大臣及蒙古扎萨克诸王公皆朕儿孙辈行,其女更属卑幼,岂可与朕相匹而膺尊号乎。此更可笑,不足论矣。”①最终,金从善被判斩立决。
从目前已知的档案来看,高宗晚年时,或许有重改继皇后地位之想法。乾隆六十年时,高宗正式公布以仁宗为继皇帝,准备退位事宜。当时,作为继皇帝的生母,已故的孝仪纯皇后以令懿皇贵妃的身份被追赠皇后之位。原本在裕陵享殿内,孝贤纯皇后之神牌居于正龛正中,孝仪纯皇后作为令懿皇贵妃,与其他三位皇贵妃之神牌并列居于西龛。孝仪纯皇后以令懿皇贵妃的身份被追赠为皇后之后,按理应该挪入中龛,与孝贤纯皇后同列,高宗亦下旨,令孝仪纯皇后“列孝贤皇后之次”②。故而,礼部行文内务府,“请将孝贤皇后神牌、孝仪皇后神牌并奉安于龛内正中”,即将孝贤纯皇后和孝仪纯皇后之神牌并列于中龛。而高宗对于这份文件的批示则是:“奉旨:知道了。孝贤皇后神位仍居中,孝仪皇后居右。钦此。”③按照清代享殿祭祀的相关礼仪,一般以中为尊、以左为尊。如在太庙中殿,清太祖高皇帝龛内,“太祖高皇帝居左、孝慈高皇后居右”。宣宗成皇帝龛内,原为“宣宗成皇帝居左,孝穆成皇后居右,孝慎成皇后居左次,孝全成皇后居右次”,孝静成皇后衬庙之后,则变为“宣宗成皇帝居中,孝穆成皇后居左,孝慎成皇后居右,
——————————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66,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乙未条,《清实录》,第22册 ,第259—262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486,乾隆六十年九月辛亥条,《清实录》,第27册 ,第859页。
③《为奉旨孝贤皇后神位仍居中孝仪皇后神牌位次居右抄录原奏事致内务府等》,乾隆六十年十月初十日,档案号:05-13-002-000073-00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孝全成皇后居左次、孝静成皇后居右次”。①高宗命中龛内孝贤纯皇后居中,孝仪纯皇后居右,却空出左侧之位,其位要尊于居右的孝仪纯皇后之位。这是否表明,高宗有意恢复继皇后之身份,则不得而知。无论如何,高宗最终并未更改继皇后之身份。
[封谥释义]
高宗继皇后的封号为“娴”,满文作“elchun”②,意为“恬然”“娴静”。
三、孝仪纯皇后
[简介]
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原正黄旗包衣后抬镶黄旗满洲魏氏(魏佳氏),承恩公、内管领清泰之女。雍正五年九月初九日生。在乾隆年间被选入宫,为官女子。后封为贵人。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诏晋为令嫔。同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工部尚书哈达哈为正使,内阁学士伍龄安为副使,册封为令嫔。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日,诏晋为令妃。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大受为正使,礼部侍郎木和林为副使,册封为令妃。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生第七女和静固伦公主。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生第十四子永璐。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生第九女和恪和硕公主。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诏晋为贵妃。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大学士傅恒为正使,协办大学士刘统勋为副使,册封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生第十五子永琰,即仁宗睿皇帝。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生第十六子。乾隆三十年五月初九日,诏晋为皇贵妃。同年六月十一日,以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陈宏谋为副使,册封为皇贵妃。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生第十七子和硕庆僖亲王永璘。乾隆四十年正月患病,十六日,高宗亲临视疾;二十七日,再次视疾。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崩,年四十九岁,谥曰令懿皇贵妃。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奉安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高宗立皇十五子仁宗为皇太子,定于次年内禅,追晋为皇后,谥曰孝仪皇后。嘉庆四年九月,恭上尊谥曰
————————
①《为孝静成皇后神牌升衬太庙奉先殿位次各事宜一折抄录原奏事致内务府等》,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218-01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翼天毓圣纯皇后,升衬太庙、奉先殿。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加上端恪两字。道光三十年四月,加上敏哲两字。
[家族背景]
孝仪纯皇后出身沈阳魏氏,是入旗的汉人,其入旗的始祖名为绶恩,在清初被编入包衣旗籍,为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是否属于辛者库人则不明。绶恩入旗之后,其孙名为嗣兴,仕至护军校,娶妻陈佳氏。嗣兴之子名为五十一,亦作“武世宜”,原任内管领,雍正年间虽然升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却在任官不久去世。五十一娶妻年氏、晁氏,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清泰,即孝仪纯皇后之父;第二子名为清宁,仕至六品官;第三子名为玉保住,仕至库掌。清泰亦仕至内管领,其娶妻杨佳氏,生有三子,依次名为和绷额、英敏、德馨。后来承袭大宗承恩公爵位的即是幼子德馨一支。
从仕官情况来看,孝仪纯皇后家族作为内务府旗人,在乾隆朝之前,已经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这是内务府职官系统内的最高官职。虽然尚未脱离内务府职官系统,却也跻身高级官员之列。根据档案记载,作为新兴的内务府中高官员之家,孝仪纯皇后家族在雍正初年也积累一定的财产,仅房屋就至少有八所约二百余间。但是在雍正朝中期,其家却经历了一次冲击。世宗即位之初,孝仪纯皇后的祖父五十一曾任崇文门监督,后来在雍正三年升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并在同年去世。所谓崇文门监督,是主管京城税务的差事,同时还负责将宫中多余物品以及抄没物品变卖等事务,是著名的肥差。在五十一去世之后,由于在其任内变卖抄没物品时出现问题,世宗下令让其赔付相关费用,“共计银一万六千七百三十二两三钱七分五厘”。因五十一已故,便由孝仪纯皇后之父清泰负责偿还。清泰将自家存银一百一十两,以及除去住房外的七所房屋共一百八十二间半,加上宛平等处地亩,均变价入官,还余下银二千五百零九两未还,在雍正十三年奏请豁免。①
后来,随着孝仪纯皇后入宫,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高宗发布上谕,将孝仪纯皇后本家从正黄旗包衣管领下抬入正黄旗包衣佐领下。②乾隆四
——————————
①《呈为内务府三旗人员入官现存房地清单》,乾隆三年十月初二日,档案号:05-0023-0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为嘉妃家人抬出包衣佐领事》,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档案号:03-18-009-000008-00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谨按,此档案题名翻译错误,内容实为孝仪纯皇后家族抬旗相关。
十年孝仪纯皇后崩逝之后,又将其本家从正黄旗包衣佐领下抬入镶黄旗满洲,并给予半分世管佐领,由德馨的后裔进行传承。乾隆六十年孝仪纯皇后被正式追晋为皇后,其家族也获得承恩公爵位,从此列于世家之列。根据教崇记载:“孝懿(仪)纯皇后者,仁宗睿皇帝嘉庆之母也,有淑德。高宗欲授后族官,后曰:‘彼等无教,不能尽为官,但人给兵,一兵丁之饷足矣,不必宵也。’故魏佳氏子弟,生而当兵,其材可为官者,听其进取,然亦无甚显者,可谓能见其远矣。”①从后世谱牒来看,魏佳氏家族除德馨这支大宗因承袭公爵和世管佐领故跻身官员之列外,其余支系在乾隆朝后大多处于低级官员以及兵丁、杂差阶层,与敦崇所记基本相符。②
[入宫背景]
孝仪纯皇后出身正黄旗包衣,是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因此,她应该是在苑隆朝初年通过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为官女子入宫,并在乾隆十年之前已经获封位分。由于目前已知档案有限,故而孝仪纯皇后入宫的具体年份及初封位分均不甚明确。在高宗所做御制诗中,有《孝贤皇后陵酹酒》一首:“那能恕尔去,仍趁便而来。言念曾齐案,奚堪更酹杯。草犹逮春绿,松不是新栽。旧日玉成倡依然身傍陪。”诗下小注为:“令懿皇贵妃为皇后所教养者,今并附地宫。”③乾隆朝的后宫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务府三旗出身的后宫主位,均曾有在某主位下“学规矩”的记载。如瑞贵人,在档案中便被记为“令妃下学规矩女子”④以此观之,孝仪纯皇后在入宫之初,可能曾在孝贤纯皇后位下学习规矩。
[宫廷生活]
成为后宫主位之后,孝仪纯皇后先是在未生育子女的前提下,经过五年升至妃位。又在之后接连生育三子二女,⑤升至贵妃位,位次仅次于潜邸出
——————————
①敦崇:《思恩太守年谱》,第31页。谨按,敦崇之本生父为一等敦惠伯盛京将军承忠,承忠原娶宗室氏、继娶额哲特氏、二继娶魏佳氏,其二继娶之魏佳氏即德馨之玄孙女。敦崇为承忠与宗室氏所出,魏佳氏故事则由本生继母讲述,颇可取信。
②此段魏佳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区清代谱煤档案(缩微胶卷)》《乾隆庚子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③《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6册 ,第834页。
④《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4册 ,第1362页。
⑤根据档案,令妃在乾隆二十四年还曾经小产,可参见《乾隆至嘉庆年添减底帐》,《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续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1363-1368页。
身的继皇后和纯惠皇贵妃,足见高宗对其的宠爱和重视。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继皇后事出,被高宗“冷处理”,显然已经无法再履行统御后宫的职能。当时的后宫之中,除继皇后之外,以孝仪纯皇后作为贵妃位次最尊,因此,孝仪纯皇后便成为后宫主位的实际首领,并在同年晋封为皇贵妃。
孝仪纯皇后在皇贵妃位共计十年,在此期间生育了高宗的幼子和硕庆僖亲王永璘。高宗秘密立皇十五子仁宗为储嗣,亦在孝仪纯皇后在世之时。不过,在高宗秘密立储两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正月,孝仪纯皇后因病崩逝。
[封谥释义]
孝仪纯皇后的封号为“令”,满文作“mergen”,意为“聪明”“睿智”。“令”这个封号在乾隆初年为淑嘉皇贵妃拟定封号时便已经被内阁拟出,当时内阁为淑嘉皇贵妃所拟的妃位封号为“令”“婉”“嘉”“粹”四字,后来高宗钦定“嘉”字,而其中的“令”字,内阁所拟满文为“giltukan”①,意为“俊秀”“秀美”,与后来孝仪纯皇后的封号意义并不一致。不知是在初拟时所取含义即有不同,还是在高宗钦定之后进行过修改。
孝仪纯皇后作为皇贵妃薨逝之后,其获得的谥号“令懿”是由高宗直接钦定,而不是由内阁拟出。故而在高宗钦定汉文谥号之后,内阁进行满文翻译,提出“令”字仍沿用封号之“mergen”,“懿”字则翻译为“fujurungga”,意为“端庄”“有风度”,得到了高宗的认可。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