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奏报办理册封妃嫔贵人常在事宜折》,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档案号:奏销档189-0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依然写为“海氏”。直到愉贵妃薨逝之后,才因续修《玉牒》改写为珂里叶特氏。根据愉贵妃所生和硕荣纯亲王永琪的大宗后裔所记,愉贵妃“姓克拉叶特氏,南苑海子人”。①清代南苑为皇帝御苑之一,属于内务府系统,其下有行宫、牛羊圈等处,分别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苑丞、苑副等职官进行管理。日常在南苑定居并且维护相关设施的内务府人丁,在档案中有“苑户”和“海户”两种,其中:苑户主要负责行宫的维护,海户负责土地的维护、巡逻并且蔓割羊草供给牧圈。由此可见,愉贵妃应该即是居住在南苑海子地方的内务府包衣旗人。至于其所用的“海”姓,亦是内务府旗人的典型特点,②可能是从“珂里叶特”这个姓氏转音而来,亦可能是从“海户”或“海子”等名词缩减而来。不过,愉贵妃所出身的珂里叶特氏家族,目前并未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内找到。晚清的内务府户口册内,也并无姓“珂里叶特”之人户,但是在镶黄旗包衣和正黄旗包衣内,均有姓“海”之人户,他们之中可能即有愉贵妃的本家,有待今后继续发掘整理。
[入宫背景]
愉贵妃出身内务府包衣,因此,她应该是在雍正朝通过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为官女子入宫,在高宗潜邸伺候,因故被收为妾室。
[宫廷生活]
愉贵妃作为高宗潜邸时的侍妾之一,在高宗即位之初,获得常在位分。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高宗下达上谕,“二常在著封为贵人”③。此处的“二常在”应该即是婉贵妃和愉贵妃。乾隆六年二月,愉贵妃为高宗生下皇五子和硕荣纯亲王永琪,并且得以晋为嫔位,又在数年之后升为妃位。
根据高宗自己的说法,在孝贤纯皇后所生诸嫡子夭折之后,他曾经对愉贵妃所出的和硕荣纯亲王永琪颇有期待,说道:“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④可惜,和硕荣纯亲王在乾隆三十一年早亡,愉贵妃在某种意义
————————————
①奕绘著,金启孮校笺:《明善堂文集校笺》笺引《荣府史》。可参见奕绘著,金启孮校笺:《明善堂文集校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②谨按,内务府三旗包衣有使用单字汉姓作为简称的习惯,可参见圣祖良妃条注。
③《两常在封贵人》,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档案号:03-18-009-000005-0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189,乾隆四十八年九月戊午条,《清实录》,第23册 ,第906页。
上亦失去晋身的希望,最后在乾隆五十七年薨逝。
《星源集庆》等书均记载愉贵妃生于康熙五十三年,但是根据愉贵妃的曾孙多罗贝勒奕绘在道光七年所作《初谒愉贵妃曾祖母园寝,泣述九言十八句》诗,其中有“维愉贵妃克喇叶特族,七十三薨葬此四十年”①句。这样算来,愉贵妃应该生于康熙五十九年。这种出入不知是因何而产生,仅附记于此。
[封谥释义]
愉贵妃的封号为“愉”,满文作“nemgiyen”②,意为“温和”。这个封号的满文其实与圣祖静嫔重复。
六、婉贵妃
[简介]
高宗婉贵妃,民籍陈氏,陈廷璋之女。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生。事高宗于潜邸,为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封为常在。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一说十二日),晋封为贵人。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日,诏晋为婉嫔。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以内阁学士观保为正使,礼部侍郎齐召南为副使,册封为婉嫔。乾隆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诏晋为婉妃。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大学士、公阿桂为正使,礼部左侍郎铁保为副使,册封为婉妃。嘉庆六年,尊封为婉贵妃,称婉贵太妃。嘉庆十二年二月初二日薨,享年九十二岁。同年十一月初三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乾隆二十二年,正逢《玉牒》续修之年届,礼部行文八旗都统以及内务府衙门,询问一些后妃的本家姓氏、旗分等信息。其中,婉贵妃即在询问之列。八旗都统回文称婉贵妃并非外八旗出身,而内务府经查询之后回文给礼部,内中明说:“婉嫔母家,姓陈,系汉人。”③由此可知,高宗婉贵妃出身为民籍汉人陈氏。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婉贵妃本家由民籍入旗的相关档案,有待今
————————————
①奕绘著,金启孮校笺:《明善堂文集校笺》,第56页。
②《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为纂修玉牒咨查舒妃等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档案号:05-13-002-000009-015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后进一步发掘整理。
[入宫背景]
婉贵妃出身民籍汉人。根据后来仁宗所说:“婉太妃母妃,从前皇考在蕃邸时,蒙皇祖所赐。”①可知婉贵妃应该是在雍正朝作为民籍汉人之女被送入宫中,经世宗分拨,在高宗潜邸伺候,因故被收为妾室。
[宫廷生活]
婉贵妃作为高宗潜邸时的侍妾之一,在高宗即位之初,与愉贵妃一样,均获得常在位分。②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高宗下达上谕,“二常在著封为贵人”③。此处的“二常在”应该即是婉贵妃和愉贵妃。其他档案则提及,“婉嫔系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晋封贵人”④,有细微出入。婉贵妃在贵人位上经过十年,在乾隆十三年七月,与其他后宫主位一起晋位。之后则在嫔位上度过四十余年的时光,在乾隆五十九年晋封为妃位。高宗崩逝之后,婉贵妃又晋为贵妃位,最终在嘉庆十二年以九十二岁高龄薨逝,在高宗后宫主位中最为长寿。
[封谥释义]
婉贵妃的封号为“婉”,满文作“hebengge”⑤,意为“好商量的”“柔顺的”。
七、仪嫔
[简介]
高宗仪嫔,正黄旗包衣黄佳氏(黄氏),圆明园额外七品副总领戴敏之女。事高宗于潜邸,为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诏封为嫔。雍正十三年九月薨。同月二十八日,追封为仪嫔。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
①《仁宗睿皇帝实录》卷78,嘉庆六年正月乙酉条,《清实录》,第29册 ,第4页。
②《奏报办理册封妃嫔贵人常在事宜折》,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档案号:奏销档189~0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两常在封贵人》,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档案号:03-18-009-000005-000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为纂修玉牒咨查婉嫔等旗分及舒妃父家姓氏职名事致总管内务府》,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档案号:05-13-002-000009-013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家族背景]
高宗仪嫔出身正黄旗包衣黄佳氏,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此支黄佳氏世居贝浑山秦地方,是清代黄佳氏中一个重要支系。此支黄佳氏的始祖名为宁古齐,国初来归,为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是否属于辛者库人则不明。宁古齐入旗后,其孙福哈达仕至内管领,曾孙舒禄从征立有军功,封为云骑尉,仕至员外郎兼内管领,舒禄的同辈赫达色亦仕至内管领,佛保仕至散秩大臣,跻身高级官员之列。其后,宁古齐的玄孙永福得到世宗雍正帝重用,由膳房总领陆续升任内务府护军统领、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并署理总管内务府大臣,再次跻身高级官员之列,最后以内大臣的身份从征,在乾隆元年卒于军营。仪嫔之父名为戴敏,是永福的堂兄弟,原任副内管领。高宗即位之后,在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下旨,将仪嫔家族抬入本旗包衣佐领下,①又在乾隆二年特地补放戴敏为圆明园额外七品副总领。②整体而言,仪嫔出身的黄佳氏家族属于内务府中高级官员阶层,拥有相当的门第,但仪嫔的父亲戴敏仕宦则不太出色,处于家族边缘。③
[入宫背景]
仪嫔出身内务府包衣,为包衣管领下人,因此,她应该是在雍正朝通过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为官女子入宫,在高宗潜邸伺候,因故被收为妾室。
[宫廷生活]
关于仪嫔的相关记录十分匮乏,目前只知道仪嫔于潜邸侍奉高宗,在高宗即位的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时她还在世,被诏封为嫔。但是在同月二十八日,高宗则下达上谕,将其追封为仪嫔。宫中档案亦记载,“雍正十三年九月内仪嫔薨逝”④,证明其在九月内薨逝。
仪嫔作为上三旗包衣出身的侍妾,没有生育过子女,却能在高宗即位时即得到嫔位,可见其得到高宗相当的重视。
————————
①《奏报办理册封妃嫔贵人常在事宜折》,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档案号:奏销档189-0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奏为仪嫔之父戴敏补放圆明园额外七品副总领事》,乾隆二年十月初三日,档案号:05-0016-00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此段黄佳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④《奏为修理哲妃仪嫔云答应三衙派员料估钱粮数目事》,乾隆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0020-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根据档案,仪嫔薨逝之后,“送至东直门外六股道,哲妃金棺衙门东边所有房一所暂行安奉”①,之后在乾隆十七年奉安裕陵妃园寝。
[封谥释义]
仪嫔的封号为“仪”,满文作“koolingga”②,意为“合乎礼法的”“有礼仪的”。
第三节 清高宗乾隆帝即位后娶纳的外八旗出身的后宫
一、舒妃
[简介]
高宗舒妃,正黄旗满洲叶赫纳喇氏(叶赫勒氏)③,兵部左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永寿之女。雍正六年六月初一日生。约于乾隆五年前后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贵人入宫。同年二月十三日,诏晋为舒嫔。十一月二十二日,以工部侍郎索柱为正使,内阁学士福十宝为副使,册封为舒嫔。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日,诏晋为舒妃。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以内阁学士雅尔呼达为正使,礼部侍郎泰蕙田为副使,册封为舒妃。乾隆十六年五月十九日,生第十子。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三十日未时薨,年五十岁。同年九月二十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高宗舒妃出身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星恳达尔汉系叶赫纳喇氏),与孝燕高皇后同族。其家世可以参考孝燕高皇后条。舒妃出自孝慈高皇后胞兄弟金台石一脉,为金台石第二子尼雅哈之玄孙女。
金台石第二子名为尼雅哈,在清初封为骑都尉,仕至郎中。其生有四子,第一子名为郑库,其后裔承袭尼雅哈的爵位;第二子名为贞泰、第四子名为国立,均早亡绝嗣;第三子即康熙朝炙手可热的大学士明珠。明珠娶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的第五女为妻,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性德,号容若,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仕至头等侍卫;第二子名为揆叙,号凯功,仕至左都御史,得谥文
————————
①《奏为修理哲妃仪嫔云答应三衙派员料估钱粮数目事》,乾隆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0020-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谨按,舒妃之姓氏,《清实录》作“叶赫勒氏”,《清朝文献通考》则作“叶赫纳喇氏”,实为一姓二写。今据谱牒写作叶赫纳喇氏。
端,其谥号后来因为党附和硕廉亲王允禩而被追夺;第三子名为揆方,娶和硕康良亲王杰书第八女郡主为妻,封和硕额驸。三兄弟中,性德一支后裔较繁,揆叙和揆方两支则相对人丁稀少。揆叙本人娶和硕额驸耿聚忠之女为妻,无出。揆方则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永寿,第二子名为永福。根据墓志铭的记载,永寿和永福均被过继与揆叙名下,而根据旗档,只有永寿过继与揆叙名下,永福则留在揆方名下,但是后来永福的独子宁琇过继给永寿为嗣,亦导致揆方一支绝嗣。此处揆方过继给揆叙的长子永寿,即是舒妃之父。
永寿,号仁山,生于康熙四十一年,卒于雍正九年。根据谱牒记载,他承袭世管佐领,雍正年间由副都统升至礼部右侍郎,之后仕至兵部左侍郎。其妻关思柏,姓苏完瓜尔佳氏,为正黄旗汉军副都统阿汉泰之女。永寿夫妻生有四女,除舒妃之外,一女嫁多罗愉恭郡王弘庆,一女嫁礼王府固山贝子品级福秀,一女嫁阿巴泰支护军参领希布禅。①
舒妃出身满洲传统世家,门第无可挑剔,在文化等方面亦相当出色。②
[入宫背景]
舒妃出身正黄旗满洲,属于外八旗,因此应该是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被选中而入宫。参考目前已知的乾隆朝挑选八旗秀女年届,推测舒妃可能是乾隆五年的应届秀女,在乾隆六年入宫。
[宫廷生活]
舒妃以贵人位分入宫后,很快即与淑嘉皇贵妃等后宫主位一起升位。七年之后,又晋为妃位。当时舒妃未生有子女,却能得到妃位,可知高宗对其较为重视。乾隆十六年五月,她为高宗生下皇十子,可惜这位皇子在乾隆十八年夭折。之后,舒妃在妃位上度过了二十余年时光,乾隆四十二年三
——————————
①谨按,有学者认为,永寿还有二女,分别嫁给和硕礼亲王永奎和孝贤纯皇后之弟傅恒。查询史料,在《爱新觉罗宗谱》中,追封和硕礼亲王永奎的嫡妻写为“纳喇氏男爵永寿之女”,而舒妃之父永寿并无爵位。至于傅恒之妻,虽然在官方史料上写为“纳喇氏”,且有一些私人笔记认为此“纳喇氏”与明珠家族有关,却均没有明确提及此“纳喇氏”为永寿之女。故而,关于这两位的情况,目前均存疑,有待进一步发掘资料。
②此段叶赫纳喇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纳丹珠承袭世管佐领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入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月,档案记载:“舒妃于本月三十日未时薨逝。”①结束了其宫廷生活。
[封谥释义]
舒妃的封号为“舒”,满文作“sulfa”②,意为“舒服”“宽裕”。
二、颖贵妃
[简介]
高宗颖贵妃,镶红旗蒙古巴林氏,轻车都尉、都统纳亲之女。雍正九年正月二十九日生。约于乾隆十一年前后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常在入宫。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为贵人。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二日,诏晋为颖嫔。同年六月初八日,以协办大学士、尚书梁诗正为正使,礼部侍郎嵩寿为副使,册封为颖嫔。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诏晋为颖妃。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大学士蒋溥为正使,礼部尚书陈德华为副使,册封为颖妃。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十五日,尊封为颖贵妃。嘉庆五年二月十九日薨,年七十岁。嘉庆六年二月十三日,奉安裕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高宗颖贵妃出身镶红旗蒙古巴林氏,其家族原为喀尔喀蒙古人,入旗的始祖名为康喀尔,随大兵征囊努格为向导,被封为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僧格、多尔吉先后袭爵。后来康喀尔一支绝嗣,爵位由康喀尔兄长之子桑图承袭,这位桑图即是颖贵妃的高祖父。
桑图去世之后,其子巴雅尔袭爵,从征三藩,颇有功勋,最后从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阵亡。颖贵妃之父纳亲即巴雅尔之孙,在乾隆六年承袭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在乾隆朝历任印房参领、泰宁镇总兵等职,仕至镶红旗蒙古都统,于乾隆三十二年去世,得谥恪勤。根据谱牒记载,颖贵妃至少有两位兄弟,一位名为双所,又名“色僧额”,③承袭纳亲的爵位和世管佐领;另一位
————————
①《奏为本月三十日安妃薨等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117册 ,第75页。
②《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谨按,在《八旗通志初集》里记载,承袭纳亲二等轻车都尉之子名为“双所”,而在《钦定八旗通志》中记载,承袭纳亲世管佐领之子名为“色僧额”。根据《镶红旗蒙古世袭谱档》,纳亲只有二子,长子名为色僧额,次子名为索柱。所以此处认为纳亲只有二子,“双所”是“色僧额”的原名或者异写。
名为索柱。
颖贵妃是清代少数出身蒙古八旗的后宫主位,其家族为镶红旗蒙古的世家,其父纳亲在世时可能亦是其家族最为兴盛的时期。①
[入宫背景]
颖贵妃出身镶红旗蒙古,属于外八旗,因此应该是参加挑选八旗秀女被选中而入宫。参考目前已知的乾隆朝挑选八旗秀女年届,推测颖贵妃可能是乾隆十一年的应届秀女,在乾隆十二年入宫。
[宫廷生活]
根据档案记载,“庆嫔、颖妃,系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晋封贵人”②可知颖贵妃在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二日被晋封为贵人,之前应为常在位分。在晋封为贵人后,乾隆十六年,颖贵妃晋为嫔位,更在八年之后晋为妃位。颖贵妃未能生育子女,却能得到妃位,可知高宗对其较为重视。其后,颖贵妃一直在妃位上四十年,至愉贵妃在乾隆五十七年薨逝之后,她已经成为高宗后宫中的首领主位。高宗内禅之后,在嘉庆三年,因颖贵妃在妃位最久,且年届七旬,晋封为颖贵妃。最终,颖贵妃在嘉庆五年薨逝。
[封谥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