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69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

  ①此段萨克达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

  ②《为选择郎中富泰之女指为四阿哥福晋指婚日期事致总管内务府》,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初十日,档案号:05-13-002-000173-009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谨按,根据《宣宗成皇帝实录》记载,宣宗为文宗指婚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初四日。可参见《宣宗成皇帝实录》卷439,道光二十七年二月甲寅条,《清实录》,第39册 ,第498页。此处按照档案的说法写为二月初十日。

  间,便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巳时崩逝,并没有等到自己丈夫即位的那一天,可以说她的宫廷生活是相当短暂的。

  文宗即位之后,在册谥孝德显皇后的诏书中称赞:“皇后萨克达氏,门积庆灵,家崇礼教。英媛表异,瞻凤集而翔仁。皇俪来嫔,迓鸿庥而勰度。逮事皇祖妣孝和睿皇后,善承色笑,克励婉心。兰殿春融,奉槃匜而手进。椒间夏敞,洁滫瀡以躬亲。祗奉皇考宣宗成皇帝,恪勤之礼,翕习于上仪诚敬之忱。修成夫内则,惟提躬以仁顺。”①虽然这种诏书文体本身难免夸大溢美,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短暂的宫廷生活之中,孝德显皇后是恪尽职守的。

  根据清宫医案记载,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入宫的孝德显皇后在当年八月患上风寒外感。②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又染上了湿症。③到了当年七月,“内有寒饮,外受暑湿”③,身体已经很弱。九月底十月初,又因“血虚肝风”长期卧病,其治疗时间相当长,一直很虚弱。到了当年十二月初,孝德显皇后身体似乎见好,十二月初七日,“由园至所内,神气俱好,四肢亦可动转,惟气血尚弱,有时咳嗽”。⑤结果十二月初十日虚弱受风,再次不适,在十二日突然转重,当天便去世了。学者分析其医案,认为是长期患有肝病,以至于气血虚弱,“血枯肝风之症由来已久,累及心脾亦虚”。⑥

  就在孝德显皇后去世的一个月之后,宣宗崩逝,孝德显皇后的夫君皇四子即位当了皇帝,下旨追封这位早逝的原配嫡妻为皇后,并且在当年年底将孝德显皇后本家抬入了镶黄旗满洲。

  [封谥释义]

  孝德显皇后的主谥为“德”,满文作“erdemu”⑦,意为“德才”。

  二、孝贞显皇后

  [简介]

  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承恩

  ——————————

  ①《文宗显皇帝实录》卷20,道光三十年十月丙戌条,《清实录》,第40册 ,第293、294页。

  ②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683页。

  ③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685页。

  ④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686页。

  ⑤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692页。

  ⑥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693页。

  ⑦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81页。

  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卯时①生。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贞嫔,于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入宫,未及封。五月二十五日,诏晋为贞贵妃,亦未及封。六月初八日,诏立为皇后。十月十七日,以大学士裕诚为正使,礼部尚书奕湘为副使,册立为皇后。咸丰十一年七月,文宗崩逝,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称母后皇太后。同年十一月,与孝钦显皇后废赞襄政务王大臣,垂帘听政。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尊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同治十一年十月,因穆宗大婚,加上端裕两字。同治十二年二月,因穆宗亲政,撤帘归政,加上康庆两字。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初十日,因穆宗遇天花之喜,暂览朝政。同年十二月,穆宗崩逝,德宗即位,与孝钦显皇后再次垂帘听政。光绪二年七月,因德宗承统并四句慈庆,加上昭和庄敬四字。累计徽号曰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时崩,年四十五岁。同年五月十三日,恭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日,奉安定东陵,升拊太庙、奉先殿。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加上诚靖两字。

  [家族背景]

  孝贞显皇后出身索和济巴颜系钮祜禄氏,与太宗元妃、孝昭仁皇后、圣祖温僖贵妃、高宗顺妃、高宗诚嫔、孝和睿皇后、仁宗恭顺皇贵妃、孝穆成皇后、宣宗祥妃均属同一个大系内的弘毅公家族的一员,其家世可以参考她们各条。弘毅公家族内部分为十六房,根据房份不同,后裔的门第也有所区别,其中第十六房门第最高,孝昭仁皇后、圣祖温僖贵妃、高宗顺妃、高宗诚嫔、孝穆成皇后均出自这一房,孝贞显皇后则出自第三房。

  弘毅公家第三房的始祖为车尔格,他在清初时仕至户部尚书,封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在弘毅公家十六房中门第原属于中等偏上。不过,车尔格生有七子,七支后裔门第也有不同,承袭爵位的是第一子和第四子两支,而孝贞显皇后这一支的祖先则是第六子巴喀。巴喀之子名为永寿,仕至笔帖式。永寿之子名为遵住,也仕至笔帖式。两代官职都十分低微,使得其门第有败落的迹象。不过弘毅公家族毕竟是八旗的一等世家,巴喀一支仕宦上不如

  ——————————

  ①《为出具图片将皇后生辰兼写清汉字样呈报礼部仪制司事保结》,咸丰七年闰五月,档案号:06-02-001-000259-00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意,和世家的婚姻关系却还勉强保持着。以遵住而言,虽然只官居笔帖式。嫡妻却是东阁大学士尹泰的孙女、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的侄女。这里也凸显了旗人世家任官情况与婚姻关系不一定完全一致的特点,而遵住即是孝钦显皇后的三世祖。

  到了遵住之子一代,这一支钮祜禄氏又重新兴起。遵住生有三子,除第二子夭折外,第一子策卜坦仕至总兵,第三子傅森仕至户部尚书,再次撑起了门第。与其互为表里的,便是其支系的女性开始与宗室王府联姻。策卜坦的大女儿嫁给和硕庄恪亲王允禄的孙子辅国将军永蕃作为嫡妻,二女儿则嫁给和硕肃慎亲王敬敏作为继福晋,这也巩固了其家族位列世家的身份。

  总而言之,孝贞显皇后出自弘毅公家第三房,整体上处于弘毅公家支流的身份。其支系在康、雍两朝有没落的趋势,而在乾、嘉两朝已经回到了高级官员的行列,并且继续与世家联姻。

  孝贞显皇后的祖父是策布坦的第一子,名为福克京阿,仕至西宁办事大臣,所娶的两任嫡妻均为红带子觉罗之女,生有一子二女,独子即是孝贞显皇后的父亲穆扬阿;两个女儿里,大女儿嫁给进士出身的侍郎德文之子瓜尔佳氏色克图,第二女则嫁给和硕郑亲王端华作为嫡福晋。孝贞显皇后的父亲穆扬阿仕至道员,其至少有两位嫡妻和一位妾室。第一任嫡妻是红带子觉罗之女;第二任嫡妻则是多罗克勤良郡王庆恒的孙女;妾室姓姜,这位姜氏就是孝贞显皇后的生母。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孝贞显皇后至少有三位兄长和两位姐妹。长兄是后来承袭了承恩公爵位的广科,次兄广绵、三兄广亨则均在孝贞显皇后入宫的当年病故。两位姐妹里,一位姐姐嫁给和硕庄厚亲王奕仁作为嫡福晋,还有一位嫁给庄王府的奉恩将军绵林。在孝贞显皇后被册封为皇后的咸丰二年,其父亲和嫡母、继母均已去世,只有生母姜氏在世。后来姜氏在同治三年(1864年)十一月病故。

  在孝贞显皇后家族的联姻圈中,最重要的即是与和硕郑亲王端华的联姻。前文分析过,孝德显皇后当年入宫的重要因素即是因为郑王府在道、咸两朝相当得势,而孝德显皇后的母亲是和硕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的第三女,即和硕郑亲王端华和大学士肃顺的姐姐。至于孝贞显皇后,和硕郑亲王端华的嫡福晋是她的亲姑姑,关系自然也是非同一般。

  这种名门世家出身、宗室贵戚姻亲的身份,应该是孝贞显皇后被挑选作为皇后预备人选的重要原因之一。①

  [入宫背景]

  《清史稿》称孝贞显皇后“事文宗潜邸”②是不正确的。根据档案:“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口传:奉旨,贞嫔、英嫔,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进内。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春贵人、婉常在,著于五月十二日进内,钦此。”③可见孝贞显皇后是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也就是在咸丰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被指定为贞嫔入宫的。

  咸丰二年时,由于孝德显皇后已经崩逝,文宗的后宫里只有云嫔武佳氏以云贵人的位分在位,后宫基本上是空闲状态。所以,这次选秀极其重要,不仅要构成文宗朝的第一批后宫主位,还要从中选出来一位成为皇后。于是在这届选秀之中一共选出五位后宫主位,即贞嫔(后来的孝贞显皇后)、英嫔、兰贵人(后来的孝钦显皇后)、丽贵人(后来的庄静皇贵妃)、春贵人(后来的珞常在),加上咸丰元年在挑选宫女时选出的婉常在(后来的婉贵妃),构成了第一批入宫的六位后宫主位。

  关于文宗为何不直接将孝贞显皇后指立皇后迎娶入宫,目前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当时后宫缺乏大长辈主持内政,宣宗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均已崩逝,只有孝静成皇后当时以皇贵妃并文宗养母的身份在世,是宫内唯一的大长辈。故而在挑选皇后一事上,文宗有相当的自主权,或许因此而更加慎重。其二,文宗即位之初,秉承乃父宣宗的节俭政策。直接指立为皇后,其花费远高于后宫晋升的皇后。其三,孝贞显皇后入宫时,是与英嫔同样作为嫔位,并且在同一日入宫的。可能对于此二人文宗均有过立后的考虑,所以让她们最早一批入宫以进一步观察。

  无论如何,孝贞显皇后在咸丰二年四月以贞嫔的身份入宫之后,同年五月诏晋为贞贵妃,六月便诏立为后,成为文宗的第二位皇后。

  ————————

  ①此段钮祜禄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②《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25页。

  ③《奏为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什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234册 ,第98页。

  [宫廷生活]

  孝贞显皇后入宫之后,住在钟粹宫。①在文宗立其为后时,称其“质秉柔嘉,行符律度。”②清宫太监也回忆说她“性情温和,善让不争”。③可见孝贞显皇后是一位性格温和,比较慈蔼的女性。不过,孝贞显皇后的身体一直很弱。刚入宫的时候身体就不是很好,患肝胃饮热,④还有闭经的现象。⑤当时民间有“跛龙病凤掌朝堂”⑥之说,即是讽刺文宗的跛足⑦和孝贞显皇后的体弱多病。

  孝贞显皇后虽然得到了文宗的敬重,但是一直没有生育子女。之后随着文宗的崩逝,与孝钦显皇后一起被尊为皇太后。后来经过祺祥政变,先移居到绥履殿(养心殿东耳房),⑧之后随居长春宫、钟粹宫、宁寿宫、慈宁宫,⑨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同治十年(1871年)时,因为穆宗大婚在即,则搬回钟粹宫居住。

  关于孝贞显皇后与孝钦显皇后两宫的关系,民间野史有着种种猜测,多数认为两者经常钩心斗角,充满矛盾。而在当时官员阶层的记录中,则认为两宫皇太后关系还算融洽。薛福成在《庸盦笔记》里描述孝贞显皇后以及她与孝钦显皇后的两宫关系:“慈安皇太后以咸丰初年正位中宫,当时已有圣明之颂。显皇帝万几之暇,偶以游宴自娱,闻中宫婉言规谏,未尝不从。外省军报及廷臣奏疏寝阁者,闻中宫一言,未尝不立即省览。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显皇帝幸热河,逾年龙驭上宾。当是时,肃顺专大政,暴横不可制,太后与慈禧皇太后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于是羁縻肃顺,外示委任,而急召恭亲王至热河,与王密谋两宫及皇上奉梓宫先发,俾肃顺部署后事。既至京师,则降旨解肃顺大学士之任,旋革职拿问,遂诛之。

  ————————

  ①《奏为钟粹宫交出女子因笨情形事》,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0772-0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文宗显皇帝实录》卷63,咸丰二年六月丁亥条,《清实录》,第40册 ,第838页。

  ③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8页。

  ④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38页。

  ⑤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42页。

  ⑥谨按,据说文宗咸丰帝曾经在南苑坠马伤股,虽然经过正骨医生治疗,但是终生微跛。⑦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页。

  ⑧王先谦:《东华续录》同治一,清刻本,第57页b。

  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1—24册。

  ⑩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5册 ,第12808、12809页。

  肃顺素蓄异谋,以皇太后浑厚易制,故忍而少待,不意其先发制之。临刑时,颇自悔恨云。于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首简恭亲王人军机处议政事。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谐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西宫太后性警敏,锐于任事,太后悉以权让之,颓然若无所与者。后西宫亦感其意,凡事必谱而后行。毅皇帝孝事太后,能先意承志,太后抚之亦慈爱备至,故帝亦终身孺慕不少衰,虽西宫为帝所自出,无以逾也。”①清宫老太监也回忆说:“(孝贞显皇后)她的智虑较东老佛爷有特殊的决断。”②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宫皇太后倒是十分互补。至于矛盾,两宫皇太后长期共事,肯定有意见相左的地方。比较突出的即给穆宗选择皇后的问题上,孝贞显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孝钦显皇后支持淑慎皇贵妃富察氏,但是她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原本两宫皇太后的协调方法,是身体较为健康的孝钦显皇后处理日常政务,身体较为病弱的孝贞显皇后协同处理重要政务。结果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七年年初时,孝钦显皇后患了痢疾,病势沉重,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③孝贞显皇后只能暂时独自处理大小政务。本来身体就病霸的孝贞显皇后,在独自处理大小政务一年左右之后,便于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崩逝。

  孝贞显皇后的崩逝是十分突然的,德宗在上谕中提及:“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④也就是说孝贞显皇后在初九日只是小病,到初十日突然加重,并且在当日便崩逝了。翁同龢的日记也记载了孝贞显皇后崩逝的情况。根据其日记记录,三月初九日这一天还一切正常,初十日“慈安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当天晚上,翁同龢被紧急召唤

  ————————

  ①薛福成:《庸盦笔记》卷2,王云五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 ,第2册,第25页。

  ②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9页。

  ③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47—851页。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28,光绪七年三月壬申条,《清实录》,第53册 ,第843页。

  进宫,当时孝贞显皇后已经崩逝了。进宫后,翁同龢看到了当日太医写的五张药方底单,其中显示,当日的午刻,孝贞显皇后“神识不清、牙紧”,开了药之后,未刻“虽可灌入,已遗尿……痰壅气闭”,到了酉刻,“六脉将脱”,大势已去,“戌刻仙逝”。①

  正因为孝贞显皇后的病情急转直下,崩逝十分突然,所以民间有孝钦显皇后毒杀孝贞显皇后之说。从档案上进行分析的话,可知孝贞显皇后发病的确事属突然,但是这种病症是孝贞显皇后的常年疾病,曾经暴发过数次。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的日记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②的记录。这一年孝贞显皇后发病后卧病近一个月才“大安”,可见其病症之严重。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初四日,“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③两次发病,可以证明孝贞显皇后本身便患有厥症,相关学者认为这是脑血管疾病,很容易突然发作,并不是短期下毒所致。

  孝贞显皇后薨逝后,孝钦显皇后以大病初愈之身主持了她的丧礼。孝贞显皇后于戌时薨逝,孝钦显皇后当时便召集重要大臣们入宫,集合之后,命内臣“去面幂令瞻仰”③,这既是为了让大臣们瞻仰孝贞显皇后的遗容,也是为了让大臣们验看作证。其后,孝钦显皇后也依礼为孝贞显皇后服丧,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三月十四日……恭闻慈禧皇太后容颜甚瘦,以白绢蒙首,簪以白金,《周礼》所谓‘首经’者也,缘情制礼,不胜钦服。”⑤

  [封谥释义]

  在孝贞显皇后崩逝之后,朝廷为其敬拟谥号,拟出了四种主谥、两种全谥,其内容为:

  孝贞德性正固曰贞

  孝钦威德悉备曰钦

  孝肃摄下有礼曰肃

  ——————————

  ①《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初十日、十一日条,第3册 ,第1554—1556页。

  ②《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条,第1册 ,第259页。

  ③《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四日条,第2册 ,第735页。

  ④《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一日条,第3册 ,第1555页。

  ⑤《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四日条,第3册 ,第1557页。

  孝恪温恭不怠曰恪①

  仪天祚圣

  希天牖圣②

  关于主谥的选择,大臣们当时有一些争议。时任工部尚书的翁同龢记录了这次争议。他提及,有不少大臣认为应该给予孝贞显皇后“钦”的主谥,这大概是因为孝贞显皇后垂帘听政的缘故,而翁同龢则支持用“贞”字,其理由是“贞字为始封嘉名,安字亦廿年徽号,此二字不可改”。大臣们又说,既然如此,就将“钦”字列在第一,“贞”字列在第二,翁同酥则坚持将“贞”字列为第一,并且提出了“贞者正也”的说法,再次强调孝贞显皇后应该谥为“贞”。③目前见到的档案的确是以“贞”字列为第一,而且孝钦显皇后和德宗也最终圈定了“贞”字。在后来的尊谥册文中这样解释这个谥号:“考周书之上谥,推薄海蒙庥之治本。孝与慈所以使民,体先皇锡号之初心,贞而安斯能应地。”④

  孝贞显皇后原本的封号和最终的谥号均为“贞”。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封号的“贞”与谥号的“贞”的满文是不同的。封号的“贞”,满文作“gingguji”⑤,意为“恭敬”;而谥号的“贞”,满文作“jckdun”①,意为“贞节”。封号的“贞”体现的是文宗眼中对于孝贞显皇后的评价;而谥号的“贞”体现的则是大臣们眼中对孝贞显皇后的评价。

  三、孝钦显皇后

  [简介]

  孝钦慈禧瑞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原镶蓝旗满洲后抬镶黄旗满洲叶赫纳喇氏,承恩公、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徵之女。道

  ——————————

  ①《呈谨拟尊谥四字单》,光绪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档案号:03-5535-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全谥依《翁同龢日记》补。见《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八日条,第3册 ,第1559页。

  ③《翁同龢日记》,光绪七年三月十八日条,第3册 ,第1559页。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30,光绪七年五月甲戌条,《清实录》,第53册 ,第872页。

  ⑤《为知照英嫔贞嫔云嫔清文封号字样事致内务府等》,咸丰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193-00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80页。

  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兰贵人,于同年五月初九日入宫。咸丰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诏晋为懿嫔。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协办大学士贾桢为正使,礼部左侍郎肃顺为副使,册封为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第一子载淳,即穆宗毅皇帝。同月二十四日,诏晋为懿妃。同年十二月初一日,以大学士彭蕴章为正使,礼部尚书瑞麟为副使,册封为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二日,诏晋为懿贵妃。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以大学士裕诚为正使,内阁学士黄宗汉为副使,册封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七月,文宗崩逝,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同年十一月,与孝贞显皇后废赞襄政务王大臣,垂帘听政。同治元年四月二十五日,尊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同治十一年十月,因穆宗大婚,加上端佑两字。同治十二年二月,因穆宗亲政,撤帘归政,加上康颐两字。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因穆宗遇天花之喜,暂览朝政。同年十二月,穆宗崩逝,德宗即位,与孝贞显皇后再次垂帘听政。光绪二年七月,因德宗承统并四旬慈庆,加上昭豫庄诚四字。光绪七年,孝贞显皇后崩逝,开始独自垂帘听政。光绪十五年二月,因德宗亲政,加上寿恭两字。同年三月,因德宗大婚,加上钦献两字。光绪二十年八月,因孝钦显皇后六旬万寿,加上崇熙两字。累计徽号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德宗变法。同年七月,孝钦显皇后废新政,临朝训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庚子国变,率德宗及孝定景皇后等西行。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率德宗及孝定景皇后等回銮,开始新政。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德宗崩逝,宣统帝承继穆宗为嗣,兼祧德宗,尊为太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时崩,年七十四岁。宣统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恭上尊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同年十月初四日,奉安定东陵,升衬太庙、奉先殿。

  [家族背景]

  孝钦显皇后出身喀山系叶赫纳喇氏。根据谱牒的记载,其家族入旗的始祖名为喀山,世居苏完地方,入旗之后被编入镶蓝旗满洲。因苏完属于叶赫境内,所以亦称叶赫纳喇氏。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的谱系中并无喀山之人,故而喀山系叶赫纳喇氏与叶赫国主系叶赫纳喇氏(星恳达尔汉系叶赫纳喇氏)并非同族。

  喀山入旗之后,被封为骑都尉、任世管佐领,从征辽东、毛文龙均立有战功,晋封为三等男,又因曾经授命抚育公主,晋封为二等子,去世后得谥敏壮。其后代承袭一等男爵和两个世管佐领,是镶蓝旗满洲的世家之一。到了喀山的玄孙喀英阿一代,喀英阿生有二子,第一子名为扎郎阿,承袭了喀英阿的爵位和佐领;第二子名为吉朗阿,作为世家子弟出仕,仕至户部员外郎。这位吉郎阿即是孝钦显皇后的曾祖父。

  吉郎阿,字霭堂,仕至刑部员外郎、军机章京,卒于嘉庆二十年前后。娶妻宗室氏,在乾隆四十五年生子景瑞。景瑞仕至刑部郎中,卒于咸丰六年之后。娶妻瓜尔佳氏,生有二子,第一子名为惠徵,曾任安徽宁池广太道,这位惠徵便是孝钦显皇后的父亲;第二子名为惠春,曾任三等侍卫。①道光二十三年,户部银库亏空案发,导致宣宗对国库进行总盘查,并对嘉庆五年以来的户部官员进行追赔处罚。当时已故的吉郎阿曾任户部银库司员,所以朝廷要求其子景瑞缴纳二万一千六百两亏空。当时,景瑞认为这个追缴处罚只是阶段性的,过段时间便会不了了之,所以没有全力赔付。谁知宣宗对于这个追赔相当认真,以至于进一步处罚没有全力赔付的官员,导致景瑞在道光二十七年被下狱。惠徵在外任上得到这个消息,紧急通过各种方式搜罗钱财以尽快还款,最终景瑞在道光二十九年被放出,这是孝钦显皇后童年时期家庭遭遇的劫难之一。

  孝钦显皇后的父亲惠徵是嘉庆十年生人,卒于咸丰三年,其妻镶黄旗满洲富察氏是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女。这位富察氏生年不详,卒于同治九年(1870年)六月二十七日。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惠徵一共生有三子四女。三位儿子依次为照祥、桂祥、佛佑。照祥生年不明,卒于光绪七年;桂祥生于道光二十四年,卒于民国二年(1913年);佛佑据说是庶出的幼子,生于咸丰初年,卒于光绪二十年。这三位兄弟都比孝钦显皇后年幼。惠徵的四位女儿,根据学者所引《宫中档差务杂录》中孝钦显皇后给其本家祖先祭祀时所写的文辞“孝次女”,可知孝钦显皇后是惠徵的第二女,为嫡妻富察氏所出。其长姊很可能是夭折抑或资料不详。两位妹妹,一位生于道光二十一

  ————————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