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架空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75节
小说作者:王冕森   小说类别:历史架空   内容大小:412 KB   上传时间:2025-05-14 11:59:46

  一、第一届选秀

  同治七年至同治十一年是同治朝挑选的第一届秀女,因为要决定皇帝大婚和最初后宫的对象,所以时间较长,挑选的次数也较多。以目前的资料来看,这届秀女前后至少挑选了二十次。第一次是同治七年二月初四日,第二次是同治七年二月初十日,第三次是同治七年四月初十日,第四次是同治七年十月二十九日,第五次是同治八年二月初九日,第六次是同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第七次是同治八年四月十三日,第八次是同治八年八月初六日,第九次是同治八年八月十二日,第十次是同治八年九月十六日,第十一次是同治九年二月十二日,第十二次是同治九年二月二十四日,第十三次是同治九年九月初六日,第十四次是同治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第十五次是同治九年九月底,第十六次是同治九年十月初三日,第十七次是同治十年二月初九日,第十八次是同治十年八月二十二日,第十九次是同治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第二十次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整体算下来,同治七年选过四次,同治人年选过六次,同治九年选过六次,同治十年选过三次,同治十一年选过一次。

  同治六年二月,清廷行文京旗以及各地旗人官员之女准备在第二年选秀。在京旗人之女先于同治七年二月挑选,外任旗人之女则要求在同治七年十月之前将备选秀女送到京城挑选。

  同治七年二月初四日“午未间”①,穆宗与两宫皇太后在御花园第一次

  ——————————

  ①《翁同龢日记》,同治七年二月初四日条,第2册 ,第588页。

  挑选了八旗秀女。这次一共挑选了秀女一百零八名,①其中有二十名秀女被记名。当日传下旨意:“本月初十日卯正,覆(复)看记名秀女。”“初十日,帝后复看二十名记名的秀女,将其中的八名撩了牌子,剩余的十二名则定于同年四月初十日再行复看。④四月初十日,十二名记名秀女在卯正进苍震门参加复看。但是复看之后并没有任何变化,十二名秀女继续被记名。后来帝后又在十月二十九日复看了一次,⑤这次选看可能将记名秀女从十二名筛选到了五名,其中即包括崇绮的妹妹和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孝哲毅皇后和珣嫔(恭肃皇贵妃),剩下的三位里有一位是后来慧妃(淑慎皇贵妃)的嫡堂姐。⑥

  同治八年,新的及岁秀女报上,一共有六十五名,定于同治八年二月初九日挑选。⑦在二月初九日进行挑选了之后,又在二月二十二日复看。⑧二月的这两次选看淘汰的人数并不多,一共只淘汰了八名,还剩有五十七名于是在四月十三日与去年记名的五名秀女一起复看,结果是这六十名秀女里记名了十六名。⑨七月,外省八旗新及岁秀女陆续到京,一共有一百六十一名,奉旨在八月初六日挑选。⑩八月初六日(或初五日⑪)挑选之后,又在同月十二日复看了一次,一共记名七十七名。之后,宫中传出旨意,将之前记名的秀女十六名以及这次记名的秀女七十七名一共九十三名都在九月十

  ——————————

  ①《为咨行挑选秀女日期应行预备事宜照例办理并知会敬事房先行预备事致内务府》,同治七年正月十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802-00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为咨行复看秀女日期至日早为预备事致内务府》,同治七年二月初七日,档案号:05-13~002-000802-00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为咨行记名秀女进苍震门引看日期请复看之期早为预备事致内务府》,同治七年四月初二日,档案号:05-13-002-000802-015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④《翁同龢日记》,同治七年四月初十日条,第2册 ,第601页。

  ⑤《为复看记名秀女改于同治七年十月二十九日事》,同治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档案号:05~13-002-000804-020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⑥《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四月十三日条,第2册 ,第691页。

  ⑦《为知会同治八年二月初九日选看秀女更定数目应办事宜转知敬事房照例办理事致内务

  府》,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13-002-000806-00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⑧《翁同龢日记》,同治八年二月二十二日条,第2册 ,第680、681页。

  ⑨《翁同日记》记为廿六名,根据折档修正。

  ⑩《为挑选秀女转知会敬事房照例预备应办事宜事致内务府》,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档案号:05-13-002-000808-003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⑪《翁同龢日记》记为初五日。

  六日复看。①九月十六日(或十五日②)选看的情况不是很清楚,根据后来数据显示,这次一共记名了一百二十四名,不知道多出来的三十余名是从何而来?有可能是有些外省秀女路途耽搁或生病而延误了。

  同治九年正月,累计有外省补报到京秀女十五名,与之前记名的一共一百二十四名秀女一起被安排在二月十二日选看。③这次选看之后,只有四名被撂牌子,剩下的一百三十五名除了同治七年记名的五位之外,其余的均在同月二十四日复看。④复看的结果是:“留二十人于宫中……连前共留牌一百余人。此次去十四人,三月初陆续放出八九人。”⑤同年八月,又有三名秀女到京,在九月初六日进行了选看。⑥之后清廷下达旨意,除了同治七年记名的四位之外[原为五位,其中慧妃(淑慎皇贵妃)的嫡堂姐在五月二十八日病故⑦,其余的一百二十名记名秀女均在九月二十一日进宫复看。这一百二十名记名秀女内,含有“现在留宫住宿三名,又曾经留宫住宿秀女十六名,又记名秀女一百零二名内除镶红旗满洲叶尔羌帮办大臣常绩之女一名业经病故外,其余记名秀女一百零一名,连现在留宫及曾经留宫秀女统共一百二十名”。⑧九月二十一日复看之后,数日之后又复看了一次,然后在十月初三日再次复看,最终记名了“四十余人”⑨。

  同治十年二月初九日,清廷复看秀女,一共有“上记名秀女连留宫住宿三名计十二名,又记名秀女四十名,共五十二名,现在外省续行到京秀女一

  ————————

  ①《为上记名秀女等于期进神武门顺点门伺候复看请照例预备应行事宜事致内务府》,同治八年九月十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808-01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谨按,《翁同龢日记》记为十五日。

  ③《为外省补报到京秀女并同治八年记名各项秀女一并选看预备应行应办事宜事致内务府》,同治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810-00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为传知复看入旗秀女日期并不必传旧记名五名届期进顺贞门事》,同治九年二月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810-018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翁同龢日记》,同治九年二月二十四日条,第2册 ,第756页。

  ⑥《为新来秀女正黄满知府豫山之女原任参将爱兴之女定期进顺贞门咨行应办事件照例预备事致内务府》,同治九年八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13-002-000812-010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⑦《为镶黄旗满洲耀奎佐领下记名秀女原任郎中麟秀之女病故事致内务府》,同治九年五月三十日,档案号:05-13-002-000811-01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⑧《为咨行记名秀女于期进顺贞门预备复看旧记名秀女毋庸进内转知敬事房照例办理事致内务府》,同治九年九月十二日,档案号:05-13-002-000812-01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⑨《翁同龢日记》,同治九年十月初三日条,第2册 ,第805页。

  名,共五十三名。”复看结果是:“凡留十人,备六人。”①但是随后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八月初二日,两宫下达懿旨,“前经撂牌原任侯爵崇恩之女、福州将军文煜之女、原任员外郎锡璋之女,著于八月二十二日预备覆(复)看。”②八月二十二日复看之后,传旨:“文煜之女指与载徵之夫人。其崇恩之女、锡璋之女二名,均著摆牌子。”这可能是清代少有的追回已经撂牌子的秀女的事件。当年十二月二十日,敬事房传旨:“上记名秀女裕诚之女、长善之女、赛尚阿之女、崇绮之女、德馨之女、福善之女、萨善之女,十二月二十六日覆(复)看。”④由此可知,在二月那次“留十人,备六人”里肯定包括这七位。

  最终,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清廷下达上谕,崇绮之女阿鲁特氏立为皇后,凤秀之女富察氏封为慧妃,崇龄之女赫舍里氏封为瑜嫔,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封为瑜嫔,罗霖之女西林觉罗氏封为瑨贵人,结束了同治朝第一次选秀。

  另外,根据《大婚典礼档》:“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五日,和硕恭亲王、户部尚书宝鋆,面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二月初三日指立皇后出宫时,出顺贞门、神武门,走东栅栏,出地安门,走宽街,进邸第东阿思哈门,钦此。”这里宽街的皇后邸第,就是孝哲毅皇后在板厂胡同的家。由此可以知道,虽然孝哲毅皇后选定的消息是在二月初三日才公布,但是其实早在正月十五日之前就已经确定为皇后了。

  第一次选完之后,同治朝挑选八旗秀女的行动并没有停止,而且很有可能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那次选秀女时仍然有记名的秀女,如当年十一月初四日敬事房传旨:“候补知府微霖之女,指为载治之夫人。其候补道容贵之女等五名,均着撂牌子,钦此。”⑥这六位秀女可能就是年初仍然记名的秀女。

  ——————————

  ①《翁同龢日记》,同治十年二月初九日条,第2册 ,第836页。

  ②《为前经撂牌原任侯爵崇恩之女等预备复看转行敬事房将应办各事宜照例预备事致内务府》,同治十年八月初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816-0068,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③《为复看秀女内文煜之女指与载澂之夫人崇思之女锡璋之女均摆牌子速饬各该参佐领等办理一切事宜事致内务府》,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816-00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④《为上记名秀女裕诚之女等共七名共二排转行敬事房照例预备事致内务府》,同治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档案号:05-13-002-000817-0130,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筹办大婚典礼册》,晚清内务府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第1册 ,第16页a。

  ⑥《为候补知府征霖之女指为载治之夫人其候补道容贵之女等均摆牌子速饬各该参佐领等查照办理各事宜事致内务府》,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初五日,档案号:05-13-002-000821~00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二、第二届秀女

  同治十二年,清廷进行了同治朝的第二届选秀,这次是在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二日进行挑选的,一共有秀女六十七名。①经过挑选,将其中的两位,即镶黄旗满洲原任道书龄之女、正黄旗蒙古副护军参领博勒郭春之女记名,其余均撂牌子。对于这两位秀女,帝后似乎原有将她们补入后宫的想法,所以一直记名。直到第二年底穆宗崩逝,才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下旨摆牌子。②

第二节 清穆宗同治帝的皇后

  孝哲毅皇后

  [简介]

  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原正蓝旗蒙古后抬镶黄旗满洲阿鲁特氏,承恩公、户部尚书、都统崇绮第三女。咸丰四年七月初一日生。在同治七年参加八旗选秀,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被指立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以惇亲王奕踪为正使,贝勒奕劻为副使,册立为皇后,次日子时入宫。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穆宗崩逝,德宗即位,尊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时,崩于储秀宫,年二十二岁。同年五月,恭上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同年十一月,升衬奉先殿。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奉安惠陵。同年闰三月,升衬太庙。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加上恭端两字。

  [家族背景]

  孝哲毅皇后出身正蓝旗蒙古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是蒙古的一个姓氏,其渊源可能与蒙古阿鲁剌惕部有关。根据其谱牒显示,其家族入旗的始祖名为伯尔特依,由喀喇沁投入八旗,被编入正蓝旗蒙古,后来因为孝哲毅皇后的缘故抬入镶黄旗满洲。从伯尔特依往下五代仕宦上均不甚得意,到了

  ————————

  ①《为知会八旗秀女进顺贞门备选日期事》,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档案号:05-13-002-000822-00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为知照记名秀女之镶黄旗满洲原任道书龄之女并正黄旗蒙古副护军参领博勒郭春之女均著撂牌子事致内务府》,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档案号:05-13-002-000830-01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第七代中有一位名为景辉,在嘉庆七年考中翻译举人,仕至四品道员,跻身中级官宦人家之列。

  景辉生有二子一女,两位儿子都是翻译举人,分别是嘉庆二十一年和道光五年的翻译解元。通过对满蒙文字的熟悉和较深的文化素养,这支阿鲁特氏开始跻身科举世家之列。特别是景辉的第一子赛尚阿,让家族走向了第一个高峰。

  赛尚阿,字鹤汀,嘉庆三年生人,在嘉庆二十一年由翻译解元挑补理藩院笔帖式入仕,道光年间历任理藩院侍郎、理藩院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入军机处。后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受到重视,升任协办大学士,是当时的中枢重臣,十分得势。可惜好景不长。咸丰元年赛尚阿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受命镇压太平军,却在咸丰二年失败而归。文宗大怒,将赛尚阿革职抄家,本人发往军台效力,三子均褫职。一朝宰相突然倒台,阿鲁特氏家族第一个高峰就这样短暂结束。咸丰六年,文宗咸丰帝赦免了赛尚阿的罪,咸丰十年时给予其五品顶戴,之后任其为副都统,但在第二年就因老病而免职。此时已经六十四岁的赛尚阿归家颐养天年,后来在光绪元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赛尚阿生有八子五女。第一子崇绪仕至云麾使;第二子崇熙仕至伊犁领队大臣,后来殉于国难;第四子崇绚仕至道员;第五子崇纲仕至驻藏帮办大臣;最为知名的是第三子崇绮。崇绮,字蔚霞、叔皓,号丽如、文山,生于道光九年,在道光二十九年考中文举人入仕,原已做到六品主事之职,却因其父赛尚阿在咸丰二年获罪而被褫职。这段时间内,崇绮努力攻读,在同治四年竟然考中了状元,破了满汉同科时“满不点元”的旧例,①成了“二百年来第一人”。在清代那种推崇“状元公”的社会环境下,这对于家族门第而言是个非同一般的提升,便成就了阿鲁特氏的第二个高峰。

  孝哲毅皇后即是“状元公”崇绮之女,在孝哲毅皇后被立为皇后之时,崇绮一家住在安定门板厂胡同。根据资料显示,崇绮先后共有三位嫡妻,第一位是和硕郑亲王端华的第二女;第二位是理王府城守尉载耀的女儿,她是侍郎奕灏的孙女;第三位则是正白旗满洲瓜尔佳氏总兵长瑞的第二女,她是晚

  ——————————

  ①谨按,这里的“满”指的是旗人,而不仅仅指满洲旗人。

  清名臣荣禄的堂姐。这三位嫡妻一共为崇绮生育了一子五女,其中独子名为葆初,后来承袭了公爵。女儿里,孝哲毅皇后是崇绮的第三女,生母为崇绮的第一任嫡妻,即和硕郑亲王端华的第二女。孝哲毅皇后最小妹妹后来被指婚给仁宗的孙子多罗惠敬郡王奕详为继妻。

  整体来说,孝哲毅皇后的家族属于嘉道时期才形成的新贵,门第上升速度极快。其联姻的对象除了宫廷、王府之外,主要就是科举世家,这也凸显了其家以科举立身的门风。①

  [入宫背景]

  穆宗一朝的后宫,除了穆宗本人的意志之外,还明显有着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东西两宫的意志,在穆宗挑选皇后和后宫的问题上,也可以看出两宫太后之间的暗自角力。

  孝哲毅皇后是在同治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指立为皇后的。这一届选秀从同治七年选到了同治十一年,一共挑选了二十次。孝哲毅皇后是在同治七年二月初四日第一次挑选的时候就已经参加,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一次。

  根据通说,在这届的挑选八旗秀女之中,孝哲毅皇后得到了孝贞显皇后的支持。究其原因,孝哲毅皇后的生母是崇绮的第一任嫡妻,即和硕郑亲王端华的第二女。和硕郑亲王端华是文宗留下的“赞襄政务王大臣”,即所谓“顾命八大臣”之一,在辛酉政变中被赐死,他的嫡福晋钮祜禄氏是孝贞显皇后的亲姑姑。所以孝哲毅皇后的生母即是孝贞显皇后的姑表姐妹,孝哲毅皇后也即是孝贞显皇后的姑表外甥女。与之相对的,孝钦显皇后所支持的则是富察氏,即后来的淑慎皇贵妃。这种通说虽然没有直接记录作为证据来证明,但是从后来娶入时朝廷对淑慎皇贵妃的种种特殊待遇来看,应该确有所本。

  [宫廷生活]

  孝哲毅皇后入宫之后,住在储秀宫。②只度过了两年多的宫廷生活,穆

  ——————————

  ①此段阿鲁特氏谱系,整理自《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外家纪阐——启功先生外祖家的事》《同治四年会试同年齿录》《清代朱卷集成》《恩赐荫生同官齿录》《爱新觉罗宗谱》。

  ②《为敬事房接出储秀宫皇后位下女子二名系镶黄旗胡图龄阿之女正黄旗牧丁克什布之女俱因笨现今退出事的堂报》,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二日,档案号:05-0870-0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宗便在同治十三年年底突发天花,并于同年十二月初五日崩逝。之后未满百日,孝哲毅皇后也随之崩逝。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已知的档案提及的并不多。

  几乎所有可查的旗人世家后裔的口述或所写的文史资料中,都提到孝哲毅皇后在宫廷的生活并不顺遂,特别是与孝钦显皇后的矛盾较大。如果通说之中所说选秀时两位太后的矛盾是事实的话,那么孝哲毅皇后入宫后的生活应该是夹在两宫太后之间,其压力可想而知。同样出身八旗蒙古世家的崇彝在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内称:“穆宗后阿鲁特氏,尚书崇绮女。被选入宫,不得孝钦太后欢,孝贞从中敷衍之。某年,以事欲废立,诏惇王奕踪欲发表焉。召对之际,惇王对曰:‘欲废后,非由大清门人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盖讥两后皆由妃正位者。”①如果崇彝所记的情况属实的话,那么孝哲毅皇后与孝钦显皇后的矛盾相当激烈。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时,孝哲毅皇后在储秀宫崩逝,距离穆宗崩逝只有七十四天。帝后接连崩逝,这种“重丧”的情况在当时被认为是十分不吉的。关于孝哲毅皇后的崩逝,官方的说法是:“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②而其背后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一些野史以及民间的推论,认为孝哲毅皇后是被孝钦显皇后毒死;二是一些史料以及孝哲毅皇后本家后裔所流传的说法,认为是孝哲毅皇后绝食自杀。此处认为,孝哲毅皇后和孝钦显皇后之间存在矛盾应是事实,但是参考当时的情况以及时代背景,孝钦显皇后不会逼迫孝哲毅皇后致死,更不会下毒杀害孝哲毅皇后,孝哲毅皇后应该是因为处境尴尬而自杀。

  首先开列《德宗景皇帝实录》内光绪元年二月前后孝哲毅皇后崩逝之前关于她的记录:

  正月二十日,德宗在太和殿即位后,先前往两宫皇太后处行礼,又“至储秀宫嘉顺皇后前行礼”③。

  二月十八日,“上侍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

  ——————————

  ①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第106页。

  ②《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光绪元年二月戊子条,《清实录》,第52册 ,第133页。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光绪元年正月戊午条,《清实录》,第52册 ,第114页。

  宫,视嘉顺皇后疾”。①

  二月十九日,“上侍慈安端俗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幸储秀宫,视嘉顺皇后疾。申刻,复侍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视嘉顺皇后疾”。②

  二月二十日,“寅时,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③

  由此可见,在正月二十日的时候,孝哲毅皇后尚没有太大问题。而到了二月十八日已经到了需要“视疾”的地步,说明这时候孝哲毅皇后已经病得相当重了。在“视疾”的时候,德宗和孝贞显皇后多数都在场,而且孝哲毅皇后病危有两天多的时间,翁同龢的日记中也提到“嘉顺皇后卧疾已久,今益剧矣”④,可知孝哲毅皇后的去世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不大可能是被下毒而亡。而且当时孝贞显皇后尚在宫内,是“两宫”之一,与孝钦显皇后互为敌体,无论是派人下毒还是逐步逼迫,孝贞显皇后绝无坐视不管之理。

  至于孝哲毅皇后决定自杀的原因,按照其本家后裔所流传的说法:“等到同治帝死后,慈禧越发刁难她,抱来了光绪,小叔子做了皇帝,寡嫂居宫中,没有了活路。同治后想死,于是把父亲找来商量怎样死。……后来同治后绝食,慈禧还让宫女给她灌了杏仁粥,又多活了两天,惨啊!关于皇后死时已怀孕之说,家里人没有说过,应该不是史实。唉,惨啊!都贵为皇后了,最终还是殉了夫。”⑤出身旗人世家的敦崇在其年谱中提到:“后自穆宗宾天后,即以死自誓,盖痛慈禧之不为穆宗立后也。至是百日将满,遂绝粒而崩。”⑥宫中太监信修明也记录称:“同治皇后以弟继兄位,感觉自己在宫中无位置,遣太监问计于父。其父崇绮进一加封食盒,开启之后乃是空盒,于是同治皇后绝食殉节。后人赞说真不愧是状元之女。”⑦这里所谓“小叔子做了皇帝,寡嫂居宫中,没有了活路”“不为穆宗立后”“弟继兄位,感觉自己在宫中无位置”,作为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实际上这与清代民间宗法制度以及皇室宗法制度之间的矛盾有关。

  ——————————

  ①《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光绪元年二月丙戌条,《清实录》,第52册 ,第132页。

  ②《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光绪元年二月丁亥条,《清实录》,第52册 ,第132页。

  ③《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光绪元年二月戊子条,《清实录》,第52册 ,第132页。

  ④《翁同龢日记》,光绪元年二月十九日条,第3册 ,第111页。

  ⑤允丽:《外家纪闻——启功先生外祖家的事》,第200页。

  ⑥敦崇:《思恩太守年谱》,第45页。

  ⑦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第25页。

  按照当时普遍的宗法观念看来,一个人如果在死后“绝嗣”,得不到后代香火祭祀,便会成为“孤魂野鬼”,十分悲惨。所以当有支系“绝嗣”的话,同族一般会在族内选择辈分合适的人去“承继”,也叫“承嗣”“承祀”,以延续香火。身份地位越高,这种延续香火的想法就越强。孝哲毅皇后必然也希望为亡夫穆宗立嗣,以延续穆宗的香火和宗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4页  当前第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5/9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