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云家人这一招并没有怎么触动陛下。
周臻脸色青白交加,顶着裕亲王讥嘲的眼神,灰溜溜地出了大殿。
一时间,宫宴之上恭维赞叹裕亲王的人更多了,还有人借着酒劲儿大着胆子请陛下让裕亲王入六部参政,好生历练一番。
闻言,陛下只是笑,不说好也不说不好。
但这种模样却与先前的抵触大相径庭,不少臣子都觉得看到了希望。
这么看来,陛下当真是属意裕亲王啊!
另一头,河间王周琚则非常着急上火。他拉拢各地士子的事情还没有见着成效,却眼见着周璲圣宠日隆,再怎么下去,对方指不定真能被立为储君!
他努力想着对策,却一时之间不得其法。目光逡巡时,瞧见襄郡王周僖遥遥敬他一杯酒,脸色也是变了变。
明德侯夫人郑氏在襄州的部署被襄王府打乱了,他到现在想起来都恨得牙痒痒,周僖这厮,怎么有脸当着众人的面敬他酒的!
但转念一想,襄王一脉就属周绍那小子城府深沉,没准儿这事周僖这个草包根本就不知情,他和他置什么气!
于是周琚忍着怒气,皮笑肉不笑地回了周僖一杯酒,却看对方紧接着就又敬了周璲一杯,他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
蠢人才最让人生气!
殊不知,他眼中的蠢人暗暗翻了个白眼,嘀咕道:这一位,那一位,都是傻子,以为龙椅上坐的那位由着你们算计,老子就端看你们狗咬狗!
……
在这片花团锦簇中,转眼就到了初三,衙门开印的时候。
前一夜,裕亲王还在府里抱着别人新送的瘦马喝得酩酊大醉。翌日一早,御史弹劾的奏折就如雪片般飞上了陛下的案头。
高塘布政司刘和豫为政绩瞒报灾情,以致高塘境内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后又致严重时疫,受累百姓以百万计。
裕亲王周璲与刘和豫勾结,瞒报灾情,并以时疫邀功于圣上,德行有亏。
折子递上去,陛下大怒,连发三道圣旨训斥刘和豫辜负圣恩,愧对百姓,猪狗不如。后更是派了禁军围了刘府,将刘家上下下了大狱,罚没家产。
但对于裕亲王的折子,陛下却留中不发,没有处理。
周璲酒醒后便惊闻刘和豫一家被抄了,他先是吓得面无人色,紧接着又听闻自己没事儿,心头一松,便焦急地踱步起来。
难不成陛下是老糊涂了?
高塘大旱的事情,他明明当面和陛下禀报了,陛下怎么还会抄刘和豫的家呢?
这几日跟他投诚的人不少,大家都知道刘和豫是他的人,假如他没能保住刘和豫,以后谁还敢跟他?
恐惧过后,贪婪重新占领了高地。
他整理了衣裳,递了牌子进宫去求见陛下。
他心想:处置就处置吧,也该是刘和豫倒霉,怎么被御史盯上了。可却不能让他死,否则他日后在下属面前就没有颜面了。
陛下没有处罚他,想来也是爱重他,这样的事情,若他哭求几日,陛下大抵还是会答应的。
他满怀着信心,在福宁殿外头一等就是三日,但皇帝却始终没有召见他。
最后一日,宫门落钥前,他看见河间王周琚笑眯眯地从福宁殿里头出来,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裕亲王,你怎么还等在这儿?您也不提前同我说一声,我一直在里头陪着陛下下棋呢,若是晓得你在外头,我定然会帮你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的。”
到这会儿,周璲才不得不死心:陛下是当真不愿意见他,而不是忙于政事。
他气得青筋直跳,等了一日滴水未沾,立时眼冒金星,晕了过去。
周琚挑了挑眉头,却拦住了打算进去禀报的小太监:“陛下下了棋,心情才刚转好,你又何必进去搅扰陛下?”
“王爷体虚,送回府邸好好将养也就是了。”
小太监看一眼紧闭的殿门,等了几息,没听到里头有什么动静,也只好点了点头。
外头这么热闹,陛下却充耳未闻,可见真是不想见裕亲王了。不过,河间王真损,让御前的人抬着他一路出宫门,明儿皇城内外就要传遍裕亲王失宠的消息了。
心中腹诽,面上却不敢表露分毫。
伴君如伴虎,前几日地上这位还正得宠,这几日就换了河间王日日伴驾,比起亲父子也不差什么了。
太监是没根的人,更是爱捧高踩低贪慕权势,对河间王的意思,他们只有照办的。
在裕亲王日复一日加深的绝望里,关于刘和豫的处置结果到底是出来了。
在御史们的痛斥下,在罗侍中的痛心疾首中,陛下下了旨意,等一出正月,便让人砍了刘和豫的头,刘家一些被人揭发的纨绔子,也是流放的流放,为奴的为奴,至于其余人,贬为庶民,子孙无圣旨赦免不可科举。
枝繁叶茂的簪缨世族,在皇权手底下,连一个回合都撑不过。
这样的重罚,无疑是往裕亲王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且前些时日追捧裕亲王的几位臣子里头,也有好几个陆陆续续出了事,不是被罢官,就是被左迁。
朝野一时间动荡不已,人人自危。
反倒是河间王周琚,打裕亲王出事以后便格外受圣上宠信,时不时地进宫伴驾,不是下棋,就是一道用膳,俨然一副和乐融融的天伦美事。
依附于河间王的一些臣下,也在这场角斗中获了利,升官发财的不在少数。
而周僖则在这场风波愈演愈烈时,即使进宫请辞,打算回乡去。皇帝对着周僖,却是难得的和颜悦色,笑意延伸至眼底,赏了他不少好东西,嘱咐他一路小心,再是和蔼不过。
但周僖这些时日见惯了陛下对那两位做戏,心里却有些发毛,不晓得陛下是否是当真喜欢他,只缩着脖子谢过圣恩。
皇帝一见他这怂样,立时就想起了旧人。
等人走了,他就对着掌事太监笑骂道:“跟他老子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说起来,懿康模样和他兄长很像,性格却是截然不同,正如周僖周绍两个……”
说着说着,不免又怀念起懿康太子在时的情形。
掌事太监只好劝道:“陛下若是想英国公了,不如召他进京,让他陪您说说话。”
皇帝却只是摇头:“那孩子是个好的,这会子要是把人叫进宫里来,才是害他呢。”
对着懿康太子的近臣,他总是会多一分怜爱与疼惜,少一分忌惮和利用。
周绍先前为懿康太子鞍前马后,太子临终前还一直近身伺候,这等情分他自然记得很清楚。但也正是如此,才颇有些近乡情怯,触景生情的感悟啊!
原本应该喜气洋洋的正月,便在这样的喧闹里渡了过去。
一些大臣在乱势里选择明哲保身,另一些大臣则自以为自己看穿了陛下的心思,于是在一个寒冷的清晨,大朝会上,有人自信地跳了出来,上书希望陛下重启选秀。
要知道,自先懿康太子十二岁生辰后,陛下的后宫就再也没有进过新人,只一心想将站住的太子养大。
他冷眼看着,觉得陛下不喜欢裕亲王,也未必就很喜欢河间王,既然如此,陛下是不是还打算自己再生个子嗣呢?
花白胡子的老臣表情得意,上首的皇帝心中却几欲吐血。
他认得那个老头,这可是位老当益壮的主儿,六七十高龄了还老来得子,在京城里狠狠炫耀过一通。
不过,他很怀疑那孩子是不是他的种来着……
咳咳。
臣属的隐私,他其实也不是那么感兴趣。但是对方那对他很有信心的模样,却叫他说不出话来。
他这把年纪,痛失两个养大的儿子,早就心力交瘁了。能每日好端端地坐在这儿听他们吹牛吵架,他已经很了不起了。
至于子嗣……他还真生不出来了。
不过皇帝陛下没有郁闷太久,很快就想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
选秀,也是可以搞的,不过选出来的美人,未必就要他来收用嘛。
他冷眼瞧着,这宗室里头,子嗣不丰的也不在少数。等人选出来了,一个府上指两个,他们不就有别的闹头了?
于是,皇帝陛下沉思了片刻后,一脸深沉地答应了老臣的请求,重启选秀!
殿内,为各自拥簇的宗室吵成斗鸡眼的大臣们却傻了眼:不是吧,陛下这把年纪了,当真还打算再生一个?
他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
……
皇城内热热闹闹,襄州城里,周勤府上却是一片阴云密布。
办砸了差事的明姨娘打初一那日三爷回了府就失了宠,还被收了不少往日的赏赐回去。
冉氏听说了,虽不知里头究竟是什么事,却猜到多半是因明氏的缘故,三爷才在襄王府里丢了那么大的脸。
她虽然也跟着丢脸,可见三爷的怒火往这么个贱婢身上发作,心中就畅快多了。
而三爷周勤,却是头皮发麻,不敢面对请托了他办事的申家。
申家在他眼里,已经是庞然大物般的存在了。可没想到,他那二哥竟然全然不把对方放在眼里,身边的宠妾收了人家五千两银子,竟然就当全然没发生过,连银子都没有给他退回来!
他气得要命,却到底不敢彻底开罪了二哥——那位当真是个心狠手辣的主儿,先前明德侯夫人郑氏在襄州府收拢人心,还没怎么翻出风浪来呢,他就将郑氏闹得下不来台,后来还写信申斥他,骂他不像老四对府上忠心,外头闹起来的事竟然不及时和府里通气。
这回申家的事,他原以为打点个眼皮子浅的新宠,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哪晓得那庄氏胆子竟这样小,转头就在二哥面前把明氏和他卖了。
二哥手里捏着申家的把柄,还捏着他分家时得了父亲一部分私房的把柄,若真是闹出来,那位嫡母可不是好相与的。
三爷失眠了好几日,到最后,只好捏着鼻子,从自己的私房里掏了五千两银子,原路退回了申家人手上。
“那位的犟脾气,你们也清楚,左右我是说不通了。”他长叹一口气,肉痛不已。
-----------------------
作者有话说:晚安!
第77章 前往城关县
漫漫曙色中,纤细白皙的手挑起马车晃荡的车帘,女子探出小半个头,鬓上的红宝石光滑如镜,冬日微寒的凉风扑在女子的鼻尖上,她不由打了个寒噤,接着便被一只大手托着腰身拽回了车内。
“外头这样冷,又是荒郊野外,你若吹风凉着了,连副药怕也寻不着。”
“爷!”女子就拉着他的衣袖撒娇,又将双手环着他的腰身,白嫩的小脸儿贴在他的胸膛上。
她晓得国公爷是在吓唬她。天家子弟,便是去城外看跑马都是动辄数十人的阵仗,今日是去下头的县里,别说是府里最好的大夫都跟着一道去了,就连国公爷管用的澡盆都被那些人打点了出来,队伍排成了长龙。
古嬷嬷来回话时青娆还迟疑是否铺张了些,但古嬷嬷却道,这样的,在宗亲里头还算简朴的。她这才罢了。
周绍觑她一眼,便见美人眼角眉梢都流露出了平日里难得见的欢畅,他表情顿了一下,眉眼就温和下来,很是受用:“很喜欢出门?那日后爷出门常带着你就是。”
给人恩典的人自然爱看下头人欢天喜地的模样,青娆深知这一点,但也着实爱四方院外的美景。
她心中忍不住怅然:倘若当时四姑娘没有对她的亲事从中作梗,那如今,她也能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来去自如了吧。纵使不如如今富贵,却要自在许多。
她进府也有一段时日了,齐和书若是争气,大抵已经有了更好的功名,也和碧荷成了亲了吧。
这念头在她脑海里一闪而过,但她不愿再去多想,唯恐被面前的男子看出什么端倪——她与人青梅竹马差点定亲的事,不算什么秘密,但襄州府到底山高路远,知道她底细的人少,否则多少会闹出些乱子。虽前尘都已过去,但能不惹主君的眼,还是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