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侍中还说什么朝中众臣都羡慕嫉妒,也想要同款待遇,可真的同款待遇给了,他们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喜欢啊。
刘协不是笨蛋,他当然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唉,陆侍中,你又一次没有选择我。
当年皇考多有乱来,世人却更恨宦官,不知今日,怨愤归谁?
曹操同样被邀请来参加守岁活动,虽然被陆离给拒绝了,还作为群臣之一被邀请,但他就不像其他人那样破防。
不仅不破防,陆离搞得这一出,给人一种神来一笔的惊喜感。
只是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怎么就没有在对方身上应验呢,陛下对陆离这般仿若言听计从的模样,曹操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他们陛下如今年纪虽然也还算不上大,可到底是当年在有嫡长子的情况下,让陛下生出弃长立幼想法的存在。
当年董卓行废立之事固然有为自己立威的想法,但对于少帝的贬低与对如今陛下的夸赞,也并非全然虚言。
守岁过后,曹操就不由就这事提醒了陆离几句,总结为:牢记《项羽论》,千万别骄傲。
尽管他在这方面劝说对方,非常有班门弄斧的嫌疑,可陆离真的非常听劝,又或者说,他听得不是劝说,而是你关心在意的态度。
而且陆离其实还是挺清楚这里面的道道的,只不过该得罪的在撕扯权力的时候早就得罪过了。
这事他们就算心里不满,也不能拿出来说,非要说,他们还要谢谢他的无私分享呢。
陆离得承认,自己确实是有点小心眼在的。
曹操听到这些也不觉得不好,只觉得两人更加亲近了。
当你的付出得到了正面的反馈,就会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再次付出、再次得到,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地循环。
哪怕每次遇到陆离之前,好像总是不免要搭配上一点糟心事,但现在曹操又觉得自己行了。
陆离跟郭嘉说曹操他爹不喜欢自己,这事还真的一点都没冤枉了曹操亲爹曹嵩。
就拿这次大家集体守岁的事情来说,朝中许多大臣对此颇为破防,可他爹一个离休的前前前前不知道前了多少三公,竟然比他们破防的还要厉害。
曹操算是发现了,当年对方的三公之位被罢免这件事情,至今仍然没有在对方那里真的过去。
虽然东汉有三公背锅制,但三公明明有三位,出了事情后偏偏罢免了他。哪怕这事明面上是因为跟军事有关,所以才罢免太尉,但谁背地里不蛐蛐这是因为他的太尉之位是纯粹拿钱买来的才会如此。
但主要当时先帝就是那么一个风格,当时曹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职位,都很难说是因为他自身的能力不曾被人遗忘,还是因为我的太尉父亲以及我的太尉父亲给西园捐钱一亿万。
时至今日,曹操早就没有那么在乎这些了……好吧,其实还是有点在乎的,可他的在乎跟曹嵩的耿耿于怀相比,那就相当不算什么了。
有些事情也是很可笑,被曹操担忧可能因为先帝恩情左右为难的陆离,一旦说开就是近乎直接摆明车马。
反而是遭受过先帝狠狠背刺的亲爹,现在让曹操有点摸不清态度。
这事要让陆离知道,只能说亲爹死去有亲爹死去的痛苦,亲爹活着也不免面临活爹的为难。
这也就是陆乔死的早,不然当年刘宏时期,陆离都不敢想象自己将会遭到怎样的爹嘲——来自亲爹的嘲讽。
年后因为荀彧等人陆续到来,陆离终于再次过上了可以有时间歇一歇脑子的日子。
而且荀彧不仅自己过来,还一封信将在某处猫着的侄子荀公达也叫来了。
之前跟陆离共事过的,大多都发现了曹操与陆离之间实现了大跨步的关系进度,荀彧更是立刻就锁定了其中的关键人物:“奉孝当真是令人佩服。”
你要说这事没人在里面掺和,他们俩人指定不能这么快走出别扭的。
荀彧其实在身份上来说,比郭嘉更加合适,可惜他跟曹操的羁绊度足够了,跟陆离的亲密度却有缺。
这亲戚做的,也当真是没谁了。
他倒也不讨厌陆离,他就是单纯的对于对方没什么感觉,再加上长辈之间确实有点问题,他爹倒是很喜欢对方的爹,但他家里的叔父伯父也是真的不喜欢。
而好巧不巧的,陆离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具体原因,荀彧却是知道他们不喜欢的实际原因。
不过这些事情倒不是目前最关键的,目前最关键的是筹备春耕的相关事宜,而且因为成功摆脱了李傕郭汜等人,再加上换了地方,朝中还有要不要改元换个年号的说法。
当然了,曹操也没有忘记自己迎奉天子的初心——奉天子以讨不臣。
不臣的要进行讨伐,忠诚的自然也不免要进行嘉奖。
说白了,就是要借着天子给大家先发一波福利,而这波福利你收下了,也算是认了天子如今的话语权。不收下,那就不免要讨论讨论你是否不臣了。
现在大汉放眼望去,真的随便选个人都能挑出点刺来。
随着袁绍年前几乎彻底击败了公孙瓒,两方的同盟不可避免的到了一个摇摇欲坠的边缘。
曹操借着生病的原因将杨彪从太尉一职上赶了下去,然后毫不吝啬的将其给予了袁绍。
袁绍显然并不满意,剑锋直指大将军一职。
北边的袁绍不满意,南边的袁术也不消停,对方倒也没有摆明车马要怎样,但那股蠢蠢欲动,哪怕隔着豫州都让人难以忽视。
南北的袁氏两兄弟,再加上西边曹操有意动兵的张绣,针对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与相关规划,大家一起开了一个会。
陆离知道哪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也不能只看远虑,不顾近忧。
可如果被陆离视作“远虑”的存在名为刘备呢,对方正带着自己的兄弟朝着许昌而来……
第120章 法之根本
从未来成就来看,刘备属于“远虑”,从目前距离来看,对方又算是“近忧”。
尽管因为曹操这次不曾屠城,对方没有经历过徐州那一遭,名声算不上特别大,但对方任平原相时爱民如子的名声还是有的,也算得上是知名贤才了。
这番袁绍大胜公孙瓒,他这个公孙瓒战队的人不免要被清算,辛辛苦苦好多年,一夜再回很久前,刘备对此虽然称不上习惯,但总有种相似的情况还会重复好多次的预感。
此次前来许昌,也是看到了曹操的招贤令,再加上天子如今落户在这里,遂来寻找机会施展抱负。
可惜别管陆离如何针对刘备进行头脑风暴,如今大家主要讨论的还是袁绍、袁术,以及张绣。
不论是跟袁绍合作还是自己单独行动,曹操其实已经击败过袁术好几次了。
可就算是如此,在排列强弱的时候,袁术依旧是稳稳当当排在张绣前面的,至于袁绍,那自然是稳稳当当排在袁术前面,甚至是排在曹操前面。
这个排序任谁都挑不出毛病,可惜战争胜败从来不会只单纯看数据,谁能想到历史上排名垫底的反而给了曹操重重一击呢。
又或者说,是曹操的骄傲自满给了他自己重重一击。
三国是真的火啊,哪怕不详细了解,都能从一个梗里面将大致情况推断个七七八八。
对于这三位的应对,或许细节上存在差别,但大体上是相似的,如无意外就是先张绣,再袁术,最后袁绍。
而如果有意外,比如说有某一方势力先对着他们动手了,那自然也不会刻板的非要按照这个顺序来。
不过一般来说是不会有意外的,张绣那边依托刘表,且还有杀叔之仇在那里,一共就一个宛城,底子是真的薄。
袁绍那边刚刚结束了跟公孙瓒几年的对峙,正在消化接收胜利成果的修养阶段。
至于袁术,对方好像在鬼鬼祟祟地搞一些比较见不得人的东西。
又或者可以将其称之为,称帝预备备。
在跟袁绍就对方不听昔日使臣调解,硬生生跟跟公孙瓒打了这么多年的问题上反复拉扯之后,属于曹操的大将军之位给了对方,曹操退了一步成为了司空。
要说不在意这些名份上的东西,那绝对是骗人的,不过在意也丝毫不影响曹操觉得应当先行征讨张绣。
之前对方只是去征讨张绣的叔父,陆离都忍不住想要叨叨几句,现在是要征讨张绣本人了,陆离实在很难不紧张。
贾诩之前帮着刘协跟胡人谈判,在对方东归路上好生刷了一波名望后,就借着母亲去世推辞了刘协的任命,成功跳出了中央这个不确定旋涡之中。
如今,正在张绣帐下效力。
贾文和,这人可一点都不人如其名。
议事时,陆离的一言不发引来了不少人的注目。
而他也没有一直将沉默保持到最后,对于先后顺序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袁绍是个好面子且有仪式感的人,换言之,他是可以用手段拖住的。
不过万事无绝对,他能够被拖住,他麾下的谋士却并不一定也是如此。
陆离在关于张绣的事情上提了一嘴贾诩的存在,而关乎袁绍,那可说的就多了:“袁本初帐下人多计杂,他又时常难有果断,上位犹疑,不免造就下位各有谋划,我上次去已见其中隐有不睦之态,利益争夺之下未必能合一心,可借此施之以策,应有效果。”
“谋臣之间如此,上下之间亦然。比如其帐下田元皓,于袁本初而言,其地位性格正合项羽范增之例。”
说白了,挑拨离间呗。
离间计,一款从出现开始就从未失宠过的热门计谋。
至于袁术,陆离犹豫一瞬,却还是道:“袁公路此人向来心高气傲,轻易难容人,我闻孙文台之子孙伯符归附于他,却遭其几番出尔反尔。可不久之前,对方却一改之前的态度,将昔日孙坚旧部尽数给予,还随之附赠了不少兵卒。”
吝啬鬼突然大方了,这里面必然是有原因的。
陆离微微一顿:“……当年便有传言,道孙文台于洛阳得传国玉玺。”
一旁的毛玠不由问道:“当年伯安与孙文台同到洛阳,他是否当真得知,伯安竟也不能确定吗?”
陆离:“我未曾亲见,但按照……他应当是当真得到了。”
陆离又说袁术心高气傲,又说传国玉玺,曹操道:“以伯安之见,袁公路欲效仿董卓行废立之事?”
陆离:“明公何妨大胆一些,我觉袁公路怕是想要行篡立之事。”
废立、篡立,看似一字之差,实际上差别可大了去了。
别看这年头不少反贼几千人揭竿而起就敢自称天子,但这群人都是士人眼中的泥腿子,啥也不懂自然不知者不畏。
可若是换成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这事可就不能用没见识来解释了。
这事乍一想是真让人想不通,但是再想想袁术那个做派,你别说,你还真别说,这还真就是对方能够做出来的事情。
放完大雷之后,陆离的初步发言就这样结束了。
大家现在是在集思广益,而不是玩过家家,有些事情各抒己见就够了,没有必要手把手去教育谁。
陆离的观点很明确,先对付张绣,但是要注意贾诩,袁术那边可以等等对方作大死,或者助力一把对方的作大死事业,至于袁绍,自然是在对方内部挑拨离间进行埋雷。
对于如何助力袁术,这事其实还挺简单的,谶文就足够了,不需要搞得特别明显好像专门点名他,但也不能搞得毫无关系。
要那种乍一听似乎没有关系,但如果真的有心细想,又能扯上关系的。
曹操很快定下了计策,先征讨张绣,吕布防备南边的袁术,夏侯兄弟防备北边的袁绍,还有一部分兵力是要驻守许昌的。
陆离担忧归担忧,但是也没有阻止被一炮害死的三贤此次的跟随,如果能救他当然想要救,但如果为了救他们,反而让曹操这次噶了,那就本末倒置了。
说白了,失败与否的关键从来不是曹操好不好色的问题,关键在于曹操会不会骄傲自满。
明明很多事情提前了,却好像还是阴差阳错出现了。
人是如此,对方刚被举孝廉的长子被带着去长见识了,事情也是如此,践踏麦田,割发代首这本该出现在建安三年的事情提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