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不觉得如今寻找挑拨之人是最主要的事情,就好像当初董卓与吕布,难道最重要的是抓住王允吗,没有王允也有李允、张允,最重要的分明是修复他们两人之间的裂痕。
就好像如今,投降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在大势所趋之下张绣也会不甘,也会有如步兵校尉这般存在不甘愿甚至是强烈反抗情绪的人。
贾诩:“如此想法恐非仅一人所有,明日将军去见曹司空,当要想办法解决此事才是。”
不是将所有人都找出来解决掉,而是要到一个既往不咎的暗示甚至是保证来让他们安心。
张绣立刻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先生放心,绣知晓了。”
事实上他现在就很想将所有人都召唤过来,但都不用贾诩阻止,他自己都清楚这个主意有多坏。
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刻,如果没有那样的意思,是不应该做这种会让人误会的事情的。
张绣送走了贾诩,自己却如何都睡不着,刚刚在闭上眼睛准备休息的那一刻,他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令自己惊骇莫名的想法——如果今夜当真成了,或许这场投降就这样结束了。
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的张绣,狠狠地给了自己一巴掌。
第二日去见曹操的时候,张绣个人眼下面是黑色的,半张脸是红肿的,这个状态真的是都不用刻意卖就已经很惨了。
见到曹操后,他直接一个大礼,先是就自己婶母的事情道谢,然后是对自己的治下不严请罪,最后是相对开诚布公的讲述了自己如今的困难。
张绣虽然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却也相当恳切的对曹操道:“盼司空相救。”
曹操当然是救了,陆离很高兴的看到对方没缺儿子没少典韦的回来了。
曹安民:所以我是不被期待的多余的那个对不对?
忽略了上蹿下跳但是没有什么用的的董承,对于降军的处还是挺宽仁的。
对已故张济,那是看在你诚心悔过的份上,念及以往的功劳,既往不咎,感叹知错就改、浪子回头。
对于张绣,那也是迷途知返的忠孝好臣子,奖励一个镇西将军之位。
不过这个将军位置是给了,底下的降军有一部分却是要打乱了分下去的。
张绣没有提出异议,而贾诩作为朝廷的老熟人,也被朝廷再次征辟了。
大胜归来的曹操,其好心情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哪怕陆离来跟他说刘备的相关事宜都没有打破。
站在未来看现在,刘备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但是站在现在看,倒也不能说对方毫无光彩,但就看对方那倒霉的颠沛流离经历,这都不像是个有天命的人。
也幸好陆离不知道曹操的想法,不然高低得拍两下桌子说一句:我看你就是日子过的太好了!
不过曹操心里其实并没有真的因此轻视刘备,天命是个捉摸不透的存在,你又怎么知道这些磨砺是天命不在,还是天将降大任呢。
有了那么多倒霉经历却始终不放弃的坚持前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才能。
跌倒了站起来本已不易,更不必说反复跌倒、反复站起来。
不过此刻比起刘备,曹操更在意刘协,他对着陆离感叹道:“陛下确实是长大了。”
这份感叹中固然夹杂着些许的欣慰,更多的却是复杂,一种可能他自己都分析不出具体蕴含内容的复杂。
陆离没有对这件事情发表看法,只是无悲无喜、甚是平静的看了曹操一眼。
此次曹操得胜归来,刘协相当给面子的出城亲迎,曹操回来在感叹了一番后也选择了投桃报李,与对方一起接见了对方很感兴趣的刘备。
对方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大家虽然没有太多人将这个当回事,却也没有谁非要怀疑对方扯谎。
毕竟当初刘备刚出道的时候,刘宏还好好活着呢,大汉还好好活着呢,冒充宗室这可是被写进律法中的罪行。
哪怕中山靖王有着数不清的儿子,可普通乡间宗族都会有族谱在,更不用说刘氏这个汉朝第一大家族了。
九卿之一的宗正就是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的。
拿出对应记载确定了对方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如今的刘协也没有叫什么皇叔,他是皇帝,莫说是这种一堂三千里的宗室,便是他父皇的亲弟弟,那也是君臣有别。
若是对方是名传天下的刘使君,在曹操越发独断的情况下刘协未必不能如此,可如今前者不是刘使君,后者也还没有独断到一个跋扈的地步。
之前心心念念想要见到的人,现在真的见了之后,被刘艾劝住的刘协却又觉得似乎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不过对于刘协而言,倒也并非完全没有好消息。
曹操是个大方的人,他的投桃报李显然不只是陪着皇帝见一个人。
刘协看着送到自己面前来的政务,哪怕这都是处好的,但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
翻看着这些,有一部分刘协能够将其跟陆离对自己讲述民生时说过的几个典型案例对起来,其中部分属于陆离的字迹,刘协一眼就认出来了。
对方在书写这种公文的时候,每列的字与字之间都能有所相对,看起来就让人觉得板正舒服。
他之前在自己父皇那里见到过陆离私下里练的字,比之公文上的要飘逸潇洒许多。
但要论字如其人的话,刘协觉得陆离是不符合这个说法的。
在征讨完张绣之后,曹操也没有立刻按照之前的顺序安排跑去打袁术。
如今朝廷忙碌的事情与当初刘宏在时挺类似的,就是正经平稳的朝廷应该忙碌的事情,只是忙碌的人并非皇帝而已。
正儿八经的皇朝,是轻易不会在春夏农时动兵的。
之前去征讨张绣其实违背了这一点,但现在曹操显然不准备继续违背下去。
仗是需要打的,但地里的庄家也不能不管啊,一干人马带出去,需要的民夫,耗费的粮草可不是个小数目,去年刚刚经历过蝗灾,可没有随便你怎么打都行的家底子在。
毕竟现在的朝廷,其实缺失了一个很重要的权力——收税。
各地虽然不曾直接言明自己自立了,但是税收是一点都收不上来的,问就是我这里难啊,我这里闹灾乱,税收都拿去干这些事情了。
这也是刘协没有底气掀桌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现在是曹操地盘上的产出,供应着这个名义上属于个大汉的朝廷,虽然曹操的地盘也属于大汉,但有些事情大家懂得都懂。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难得平稳的时刻,袁术那边按耐已久的预备备终于按耐不住直接开始了。
袁术,他称帝了!
正在许昌田间巡视的陆离听说这个消息,脸上的笑容都挂不住了,他看了一眼正在茁壮成长的庄稼,心里叹息袁术这事做的不是时候。
你就光想着自己称帝痛快了,怎么不想想我们现在派兵讨逆多么耽误农活呢。
第126章 二合一(含一章营养液加更)
收到消息的陆离也没有办法继续巡视了,骑上马立刻赶回城中。
但是令陆离不曾想到的是,自己匆匆来到司空府上,其他人相当一致的看向自己,眼神中流露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大家:快来看,预言家在这里!
陆离:咋了,不是你们让人通知我,把我叫回来的吗?
不过好在大家看了他一眼之后,立刻就收回了眼神,在他来之前大家已经讨论过一波了,没办法,现在正是争分夺秒的时候呢。
这件事情免不了要拿到朝堂上去说的,现在就是在入宫讨论之前,先他们自己内部开个小会总结归纳一下,不至于让曹操到时候发言不周全。
在打与不打方面,大家的意见还是很一致的。
打,这种事情怎么能够不打。
凡事有利有弊,天子在侧,你能利用其大义名分,就必然要为维护这份大义名分而付出。
别的事情还能糊弄过去,像袁术这种明晃晃的造反篡立行为,却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但打归打,要怎么打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要团结哪些人一起去打,要防备哪些人趁机作乱,最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应对袁绍呢?
谋反,这在历朝历代都是要牵连九族的重罪。
哪怕袁绍与袁术之间的不睦闹到了一个天下皆知的地步,却也无法否认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
趁机发难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论是曹操还是他麾下众人,没人自大的认为自家现在能够硬刚两袁。
事实是但凡这兄弟俩能够合作,说不定早就没有其他人什么事了。
不能拿着此事对袁绍发难,可朝廷也不能对此毫无表示。
威信这东西得到不容易,失去却很简单,你但凡欺软怕硬一次,以后再想挺起脊梁来需要付出的绝对是十倍百倍的代价。
陆离觉得对袁绍:“朝廷该有的态度还是应该有的,考虑到如今天下不安,陛下素来宽仁,若是袁大将军愿大义灭亲,未必不能法外开恩。”
说白了,陆离认为这一波干袁术,是可以叫上袁绍一起的。
别的事情上不好说,但是在对付袁术方面,袁绍其实还挺积极的。
反正就算对方成为不了他们的助力,也绝对不会成为袁术的助力,只要前期工作做好了,大家甚至都不用担心他会在他们与袁术交战的过程中对他们动手。
毕竟前脚你兄弟称帝了,后脚你带兵进攻陛下所在的地盘,你袁本初这是想要干什么?
而荀彧就着陆离这话,也道:“便是袁大将军困于边境之患无法出兵相援,也可资以钱粮。”
大家都是想要去薅一波袁绍的,别管能不能成,至少试一试,万一成了呢。
荀彧说起钱粮,陆离脑中突然划过了一个想法,只是与这场战事无关,所以他只暗自记下,没有立刻宣之于口。
一直对刘备表现得非常在意的陆离,此次主动提起了对方:“先前讨伐董卓之事,刘玄德及其麾下两位将军的本事,大家有目共睹,他们应求贤令前来许昌,此番岂非正是他们的用武之地。”
曹操有些惊讶的看了陆离一眼,别人可能不知道,但他是清楚对方对于刘备的态度显然带着些许防备的。
怎么现在,竟然还主动给对方找起活干了?
不过他倒是没有想过拒绝,事实上就算陆离不说,此次他也是要用他们的。
毕竟都带着对方去陛下面前转了一圈,不用的话,他的求贤之举岂不成了一个笑话。
难道伯安正是因此,不欲让我为难,这才主动提出来吗。
其实陆离一点没有曹操想的那么贴心,他只是想到了曹操不可能对刘备弃之不用,与其看着对方在他不赞同的情况下做这事伤害两人之间的关系,倒不如自己主动一把免得狼狈。
况且刘备用在这种事情上其实也挺好的,曹操不会让对方去打那种决定胜败的关键战役的,这种在曹操率兵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他自己或者他最为信任的将领来做。
而别的战斗,刘备要是败了,固然对曹操有影响,却不至于影响大局,但能让天下人看到他的无能。
至于胜了,那对曹操而言也是很好啊。
稳赚不赔的买卖,为什么不做呢。
这边迅速商量完,陆离跟着曹操以及部分接受了朝廷任命的存在又在朝堂上商量了一番。
董承在之前几番蹦跶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不说,还被反将好几军之后,终于找回了属于他这个年纪应该有的稳重。
但有些东西作为本质是绝对不会丢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曹操表现的比董卓等人要好,哪怕刀兵在手,都有人喜欢将他当成可以被欺之以方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