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闻听此言,不退不让,拱手行礼的姿态立刻结束,直面来自袁术的剑刃却毫无无惧色:“据玺不还,妄自称帝,诛杀忠良,真要论乱臣贼子,此处舍明公其谁。”
他的毫不畏惧,换来的是砍向脖颈的一剑。
众人大惊:“明公!”
虽然大家都做好了这人不会活下去的准备,毕竟在袁术不曾称帝的情况下,反对就已经给不少人召来了杀身之祸,而在袁术已经称帝的情况下,再说这种话那就更加要命了。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袁术会直接自己动手。
杀完人后,袁术提着沾上了鲜血的宝剑,环顾四周:“曹贼于农耕之时妄动兵刃,此乃不仁,派人调拨我与臣子关系,此为不义,无视天命,此取死之道也!”
“天命在我,岂是虚言。”
“一时胜负,不过是我未尽全力,若再有丧气者扰乱军心,当如此人!”
袁术自信满满的宣布了接下来自己将亲往前线,不胜不归的消息。
这年头大家其实都是这么干的——势力的领头人亲自上阵,曹操便是如此。
袁术也不是什么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尤其是对方这又是杀人,又是自信满满的发言,看起来还真的有那么几分样子。
有的时候自信是真的能够感染他人的,底下也不乏有人在见到袁术如今的模样后,心中升起了几分也许明公真的能够胜利的想法。
可阎象却心中发凉,他没有从袁术的身上看到什么振作、反省、奋发,又或者强势,反而看到了几分残忍无情下的色厉内荏。
昔日袁术或许有很多地方不够好,但一个勇字却从未丢掉。
可是自称帝以来,对方过得颇为放肆,如今酒色对他所造成的侵蚀是肉眼可见的。
这般的袁术,当真能够赢过曹操吗?
怀着无尽的担忧,阎象任劳任怨帮忙准备着出征的相关事宜。
袁术阵营中有投降派、妥协派,甚至是杀猪(主)派,但阎象他是保皇派。
事实证明面对自己人的支棱,似乎是一种欺软怕硬,又像是某种垂危之际的回光返照。
战场不是一个喊口号的地方,胜败看的也从来不是为帅一方自不自信。
盲目的自信叫做自傲,袁术很好的向世人展现了何为骄兵必败、人菜瘾大。
身边的兵将或死或降、越打越少,袁术那本就不多还丢掉了不少的头脑,也随着越来越明显的失败逐渐找回了些许。
军帐之中,袁术让其他人退下后,看着被自己留下的阎象:“先生……”
一语之下,竟然难以成言。
袁术死活不听劝的时候,阎象是又气又急又恨,可看到对方如今这幅展翅欲飞却被雨水浇了个寸步难行的狼狈模样,又忍不住又叹又怜。
阎象道:“明公,此非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之时。”
“我军固然一退再退,可那曹孟德难道便是纯然的高歌猛进、毫无忧虑吗?”
袁术闻言来了几分精神:“先生此言如何讲?”
阎象犹豫了一瞬,看向袁术道:“将军于孙氏素来恩厚,若有言语,未必不退。”
“况且明公出身袁氏,岂不闻天下皆知,南有一袁,北有一袁。”
阎象考虑到袁术的性子,哪怕心里再想要劝,但嘴上说出来的话也是点到为止的。
劝谏是一门艺术,在办法本身就可能招惹对方的不快的情况下,你的言语要是还过于强硬,那怕不是等着自家明公分分钟炸给你看。
他毫不怀疑袁术能够做出这种事情来,到时候别管对方是输是赢,是生是死,反正他是要先一步去了。
因为对方的失败跟着一起死也就罢了,可若是死在对方手中,那可就太失败了。
虽然阎象顾忌袁术,话说的相对委婉,但袁术听明白——对方要让他向着袁本初求助,甚至是认怂。
这能是袁术可以接受的事情吗,那必然是不能够的!
之前还要唉声叹气的袁术,瞬间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振作了起来,真鸡血都未必有这个效果。
袁术:“先生不必多言,战事未到最后,如何便定我为败者,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阎象:……
坏消息:自己的建议不曾被采纳。
好消息:明公再次振作起来了。
虽然不确定这个好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好消息,但对方能够振作起来,总是比垂头丧气要多上一份胜算的。
面对袁术的支棱,曹操没有多放在眼里。
他也是很早就跟袁绍交好的,还能不知道对方这个弟弟是个什么德行。
虽然当初没有采纳陆离关于时机的建议,但曹操也并非全然否定了对方的想法,这年头义兵与仁义之师还是有几分作用的,当初在对付黄巾时靠着童谣吃到福利后,曹操一直都没有放下过这一点。
这一次行军过程中,也没少宣传。
一方是名声颇好的大汉三公,一方是近期对他们盘剥非常严重的乱臣贼子,选择谁难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
曹操面对这份“好处”,一边感叹于民心竟有此用,一边又忍不住想,这民心到底是因为他本人爱民,还是因为他这个汉臣爱民呢?
到底是曹操更重要,还是三公更显眼?
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想法,曹操心中一愣,自己都说不出具体的想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次曹操与孙策两面夹击袁术,各有所得,刘表派了一队人马出来“表演”,也没有太大的损失,但还有一个人大赚特赚,那个人就是刘备。
这个赚的点,还要从出工不出力的刘表身上看起。
你以为的出工不出力,是对方派出一队人马表演。
实际上的出工不出力,是对方不派自己这边的有能将领,给一批素质一般的普通兵卒,配备的粮草也没有多少。
在这些方面这么寒掺,那自然有地方大方,他直接将这支军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刘备了。
突然便得到了两千兵马的刘备:这个剧情好像有点熟悉。
虽然兵不是什么精兵,马匹也一共没有几匹,还都不是好马,甚至粮草也吃不了太久,但这可都是到了自己手里的,还想要什么大花轿子啊。
刘备带兵与曹操在汝南回合,这里作为东汉人口最多的大郡之一,是袁术地盘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刘备到来时,这里已经是曹操的了,可想而知袁术败得有多么惨。
后面跟着曹操一路向着袁术继续逼近,虽然没怎么故意消耗刘备从刘表那里得到的三瓜两枣,但曹操也没有好心到好好养着那么一群人,让他们干吃饭不干活,死伤还是有的。
在曹操这边一路高歌猛进时,陆离这边却并不怎么顺利。
这份不顺利一方面出在张扬身上,一方面出在袁绍身上,还有一方面来自许都。
陆离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都跑到东郡来了,许都那边竟然还有信件送过来。
怎么,有什么事情自己当初在许昌的时候不能说,非要这个时候过来送信?
送信也就算了,送信人竟然还是董承,陆离都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好这般信件交流的事情。
忽略信件的发件人,里面的内容倒是中规中矩,就是一些关怀挂念的说法,但这种看上去没什么毛病的说法,放在他们两人之间一看,那可就太有毛病了。
董承那边的信让人意外且讨厌,张扬在收到陆离托张邈送去的信后,回过来的信就有点奇奇怪怪了。
陆离写信感谢对方当初将引荐吕布这个“功劳”送给自己,这里面是带着有意的阴阳怪气的。
但对方好似真的半点不曾看出来,真的就着这个话题,对陆离表达了简单几句话的不必谢,以及几张纸的对于吕布的关切,还有拜托他帮忙照顾的叮嘱。
别的不说,只看这封信,对方还真的挺像吕布的真爱爹粉的,甚至是男妈妈粉。
张太守,真的这么爱吗?
陆离有点相信,又有点不信。
也不知道是不是三方约好的,袁绍那边惹人生厌的同样是一封信,一封让陆离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信。
这封信与拉拢又或者放狠话都毫无关系,但是跟乐安陆氏有几分关系。
如今青州已经大多掌握在袁绍手中,青州乐安郡自然也在其内。
袁绍此次信中便与陆离言及此事,明明不年不节的,对方却说知道他祭拜不易,特意遣人帮他前去打扫宗祠,祭奠曾经被表彰过的大汉英烈。
只如此还不够,对方还说听闻他父亲的墓地在山上,曾经遣人上山去帮忙扫墓。
陆离不知道对方发现了什么,但他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因为对方写的很明白:“伯安既有家眷,何故相瞒?”
陆离:我要是不瞒着,怕是要吓到你的。
第141章 坦言相告
这有年头一家子人,兄弟几个分别选择去投靠不同势力的存在。
有带走一部分家眷、留下一部分家眷,以策万全的存在。
同时也有自己在外行走,将自己的家眷安置到比较安全的地方的存在。
但陆离其实一点都不符合这几个大家族通用的“保全手段”,首先他们家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前两条必然是不能用,也没有办法用的。
其次,青州那里难道很安全吗,真要说的话,明明是带在自己身边更加安全吧。
如果不是为了安全,总不能他是为了自己的单身人设吧,这人设除了给他带来了各种蛐蛐外,也没带来什么好处啊,有什么可维护的?
袁绍在一开始得知看起来打定主意不婚不育的陆离,实际上早有家眷并且偷偷将人安置在乐安郡时,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种具体的感受非要说的话,就带着点奇奇怪怪的幻灭感。
虽然陆离的单身人设没有给他跟人带来什么好处,但在袁绍心中,这却是在他眼中对方喜欢自讨苦吃的倔强、甚至固执人设的构成部分。
乍然知道对方其实在老家中偷偷安置了家眷,那种感觉不亚于追星遇到自家星星崩了人设塌房。
虽然这算是人之常情,但这种人之常情放在陆离身上就是不对劲,好像看到了刘宏冰清玉洁,充满着一股浓浓的违和感与难以置信。
虽然派去的人只说看到了一位美貌妇人,知道最开始有人送上山了一些东西,再结合一些情况,推测那可能是陆离的家眷。
但都安置到自己跟父亲隐居的地方了,这不是家眷又是什么。
袁绍没有打算用这个来威胁陆离,也没有让人强闯进去惊扰对方的家眷,但这不妨碍他一封阴阳怪气的信写好后给陆离发过去。
阴阳怪气这种技能,也并非你陆伯安一人仅有。
可是现在信件发过去了,袁绍发热的大脑逐渐冷却下来,又突然觉得这事有些不对劲。
他找出那封自青州而来的文书,上面关于貌美妇人的描述倒是没有让袁绍感到熟悉,但是联想到陆离的性格,他并不是那种会将家眷藏着掖着的人。
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是想藏着掖着,就能够藏着掖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