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边的优劣情况,袁绍那边分析的其实挺到位的。
而双方虽然都剑拔弩张到了一种分分钟就要战场相见的地步,可实际上粮草都还没有准备好呢,大规模的战争可不是拍拍脑袋就立刻战场见的事情。
曹操这边将河内收入囊中后,带兵回到许昌进行准备,袁绍那边也在积极备战。
而就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刻,许昌突然流传起了关于天子亲政的声音。
陆离一直关注着刘协那边的动静,可以肯定这个消息并非从宫中流传出来的,也并非是董承那里刻意散播的,这是之前一些帮着刘协辩经的名士大家自发讨论起来的。
成家立业,现在陛下皇后有了,孩子眼看着也要有了,加元服早就加了好几年了,总不能还继续在宫里学习吧。
好学也不是这么学的,他是要当皇帝,而不是当学者。
这里面固然存在一些人是出于对名利的追求而为之,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出自士人对于国朝的维护,君若不君,国何以国?
这事跟可能随时开展的与袁绍之间的军事动作撞在一起,让曹操心中不虞。
而这份不虞在遇上有人当朝要让陛下亲政的时刻,演变成了断然拒绝。
曹操虽然说的直接,直接到一种让人有些难堪的地步,但也自然有人会为他这番话描补委婉一二。
可别管说的直接还是引经据典、情结合的委婉,都不能改变这是一个拒绝答案的事实。
陆离没有在这场争辩中发言,他只是安静的扫过自己目光范围内可以看到的所有人面对此事的状态。
曹操的、董承的、荀彧的……以及陛下的。
他几乎立刻就明白了这对刘协而言是一个怎样的好时机,虽然外面有袁绍虎视眈眈,但在某种方面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助力”。
他有孩子了,但孩子还不曾生下来,天生便为他多了一份助力的同时也多了保障——保障就算事情失败,曹操也还没有别的选项可以选择。
第151章 明流涌动
许昌的暗流涌动都可以直接说是明流涌动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曹操自然不会毫无动作。
兵力的布置是一方面,官员的调动则是另一方面。
陆离也养了大半年的病了,这一次调职曹操将他从大鸿胪这个闲职上,调到了卫尉这个负责皇宫守卫与安全的关键职位上,原卫尉杨彪成为了掌管宗庙与祭祀事宜的太常。
对于这个调任,在还未公布之前,看出曹操意思的程昱私下与曹操进言认为不妥。
程昱反对的原因与嫉妒又或者跟陆离有私怨毫无关系,纯纯一片为曹操着想的心:“陆侍中心中如何,少帝一事可见一斑,如今明公这般安排,可是忘何进、董卓之事?”
何进跟董卓是怎么死了的,就是身边力量或不带或背叛,被骗进宫里杀死的。
一人之力,未有兵器的情况下,莫说敌百人、千人,十人都难,毕竟也不是人人都是吕布那般的存在。
之前杨彪为卫尉,是将不少权力都交出来之后挂了个虚名,但曹操对陆离显然是准备让对方握着实权的。
虽然陆离表现的一心向着曹操,但是他跟汉室之间的藕断丝连,这辈子怕是都拉扯不干净了。
人心这种东西最是琢磨不清楚了,尤其是陆离这种孑然一身的人,他没有任何可以顾忌的牵绊,这要是心思一个不对,曹操怕就要成为瓮中被捉的鳖了。
哪怕之后他们为对方报仇,但真的死了的人可不会复生。
曹操的长子虽然已经长成了,但显然还没有到一个曹操一旦出了事情,对方能够立刻无缝衔接的程度。
所以别管是出自忠诚还是为了日后的前途,程昱是真心不希望曹操出事的。
择明主而事,图的可不是眼睁睁看着对方将自己作死。
而且选择的人真的死于这种识人不明上,对于选择他的谋士而言难道很光彩嘛?
曹操也清楚程昱的忠心:“我知仲德心意,但我与其相交多年,素知其为人,陆伯安必不会负我。”
他说的斩钉截铁,程昱一边为对方的用人不疑的魄力感到动容,一边也忍不住在心中腹诽,你这自信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跟明公你多疑的人设一点也不符合。
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性命可能出现危险的曹操本人都不在意,他继续在意下去就有些故意找茬的意思了。
曹操这边有人在表达怀疑,陆离这边也少不了来敲边鼓的。
他看着坐在那里好像单纯来找自己喝酒的郭嘉,忍不住怀疑自己在对方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啊,这么不放心的吗。
郭嘉:“张孟卓前车之鉴近在眼前,伯安心中当有数,行差踏错之事一旦有那么一点,便是再无转圜之可能。”
当年曹操对张孟卓多信任啊,那是自家老小都托付给对方的程度,可对方一经反复,这份信任再也不可能找回半分。
陆离:“奉孝勿扰,我自知破镜难圆,覆水难收。”
郭嘉:“我自然也清楚伯安明了这个,只是担心伯安为情所困,心软失措。”
换成之前,他还真的不怎么担心这个,陆离看起来好像是个挺博爱、容易被人牵着走的人,但是该心狠的时候从来不缺少这个的。
但是少帝的事情一出,他该心狠是真的心狠,但心狠也不妨碍他会心软啊。
这在某些方面让人感到安心、放心,甚至忍不住想要交心,但在某些事情上,也不免让人感到担心。
少帝是先帝之子,如今的陛下也是先帝之子。
先帝……
之前只当你俩各有所求,又或者是先帝单方面真心,可现在看来,你们是真的有点双向奔赴在里面的,这如何不让人感到担心呢。
关键时候的行差踏错,哪怕没有造成任何严重后果,在曹操付出这般信任的情况下,那也是不可原谅的背叛。
作为友人,郭嘉不希望陆离犯错耽误了前途与未来,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作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不希望陆离辜负了这份信任甚至伤害到体的规划。
陆离举起酒杯:“明公信我,奉孝也当相信自己的眼光才是。”
相信自己看友人的眼光,相信自己选择明公的眼光。
郭嘉也举杯,两人一饮而尽,没有再谈论这个话题。
曹操跟陆离俩人因为这件事情各有人来找他们说话,刘协这里自然也有人与之言语,毕竟换的是负责保护他的九卿之一。
至于被换了官职的杨彪,抱歉,这里暂且没有他说话的份。
同是四世三公,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的差别可见分晓,又或者可以将其称之为有兵与没兵的区别。
而这份区别明明这样赤裸的展现在了所有人面前,绝大多数人却恍然未见。
太平治世进凭借家世就足够风生水起、令所有人都不敢轻视的杨彪,在这场职位变动中存在感低的吓人。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哪怕他被调任为管祭祀的九卿之首,在许多人看来依旧只是炮灰的模样。
一开始听到许昌关于天子亲政的风声,刘协本来只是想要顺势而为,但有些势一旦顺了,很容易最后就发展成一种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不过刘协倒不是如此,他只是在顺势并被断然拒绝后,心里生气。
而这股气一撞上连胜几场的曹操的“不恭不敬”,便不免发展成一种冲动与悲戚。
曹操赢了对他而言算是好事吗,曹操输了对他而言又算是坏事吗?
此刻还不曾发生过黄袍加身的故事,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刘协感知到某种危险。
随着曹操连胜几场,扬州大半与河内之地被收入囊中,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
胜利是会养人的,它会养成气势、自信、从容,也会养出傲慢与目中无人。
如果有一天,曹操强大到不需要天子来帮着自己师出有名,这天下是否还会是大汉的天下?
比起曾经就差将篡位直接说出来的董卓,曹操从始至终都没有表露过相关的意思,哪怕如今情状上比起最开始的恭敬大有不如,但总体而言也是过得去的,最多也就是半个霍光的程度。
曹操虽然在政务上把持着不放,但至少不曾插手宫闱之内。
总得来说,他还是汉臣模样的。
可让帝王防备与警惕的,从来不是对方想不想、做没做,而是对方有没有能力做。
尽管眼看着都要当爹了,但刘协确实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
虽然这位少年人从登上皇位后,最先学会的便是忍耐,可忍耐也是有阙值的,而压抑日久后,忍耐会变成成倍反弹的冲动。
更不用说还有人帮忙敲边鼓,比如说董承。
陆离也没想到自己刚换了职位,就撞上事了。
陆离:我就知道老天爷是真的不喜欢我的。
刘协听到陆离求见,心里稍稍一颤,他不确定对方是入职后来走流程,还是说……
刘协:“宣陆卿进来。”
陆离进来后没有说自己撞见宫人鬼祟,只说通过上一次流言自宫中外传之事,深觉其中漏洞颇多,制度疏忽,想来司空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做了这份职位变动,所以我不得尽职尽责一些。
陆离:“如此,方能不负司空,不负陛下。”
陆离说的委婉,但对于心里藏着事的刘协而言,这话简直充满了话里有话。
不负司空竟然在不负陛下之前,向来守礼的侍中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对方说的到底是宫人,还是朕,刘协心想。
事实上非要解的话,陆离两者都在说。
宫人之间确实存在管缺漏,竟然随意将宫中消息外传,这既是宫人的不对,也存在守卫的疏漏。
守卫皇宫,守卫的难道只是刀兵之事吗,须知言语如刀,宫闱之事如何能随意便成为民间闲谈。
至于陛下,你现在的大义名分都已经有人不买账了,比如说袁某某,所以咱们能不能不要想着用比较虚的大义名分,去硬碰实打实的刀兵呢。
陆离很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他是绝对不可能帮着刘协去对付曹操的。
可同样的,一旦曹操被刘协激怒有什么过激行为,他也是不能熟视无睹的。
他要是真的不管不顾,都不用别人说什么,曹操自己第一个就接受不了。
是的,他希望陆离忠诚于自己,却也不希望陆离冷漠的对待前任。
这涉及到一些品性上的东西,以及人性上的追求与向往。
谁不希望坚定选择自己的人,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呢。
被岳飞选择与被秦桧选择,赵构可能更喜欢后者,但他真的是非常极端且少数的个例。
因为这件事情刘协是主动要做什么的人,所以陆离来找刘协。
刘协并未因陆离意有所指的几句话就破防到开始自爆,他甚至反问陆离:“侍中当年能在董卓眼皮下将皇兄与太后带出,缘何不来见朕一眼?”
刘协自己其实也清楚这番话的无取闹,毕竟刘辩两人当时身边的人,跟他当时被投注的注视,那绝对是天上地下的,刘协是天上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