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家兄弟,就这么说上“误会”了,是不是该谢谢你没有直接说我做了什么错事啊,你到底是谁的亲戚,屁股往哪边坐呢?
蔡瑁:“如何便言语误会?”
蔡和回了几句,虽然没有明确指责谁,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子陆伯安多么多么好,你跟他不好的话,那是不是你有问题的意思。
真不愧是你啊,陆伯安。
所以和啊,你刚刚提醒我要表达谢意,到底是礼节上的、政治上的,还是你偏心上的?
早在当年刘表还活着的时候,蔡瑁就已经见识过陆离蛊惑人心的本事了,当时他同样也是被对方蛊惑的一员。
当时是当局者迷,如今却是旁观者清了。
当年对方对刘表,那是动之以情,晓之以,又是跳出局外、又是设身处地,最最让人难以想到的是,他跑到别人的地盘上,竟然还敢对地盘拥有者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
刘表可以说被对方哄得一愣一愣的,蔡瑁冷眼看着,只觉得对方都快要忘了对方是从曹操那边来的了。
就连被对方气晕过去之前,还一口一个“伯安”叫着呢。
而当初对方对自己,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手段,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太一样而已。
最后到底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蔡瑁不至于将一切推到自己是受人蒙骗这种事情上来,毕竟会在这种事情上被人给蒙骗了,只会显得他更加愚蠢……
想了很多,蔡瑁看着蔡和,有种看到当年的自己的感觉。
他也不跟对方争辩什么,只点头承认对方说得对:“因守城之故情绪些许紧绷,我对州牧并无误会。”
蔡和点头,好似接受了蔡瑁这番说法,然后在一旁帮对方磨墨。
很正常的行为,偏偏给了蔡瑁一种对方在催促自己赶紧写的感觉。
错觉吧,一定是错觉吧?
将江夏情况,孙权那边的动态,自己如今的情况,以及感谢来自陆离的挂怀写清楚后,蔡瑁将文书递给蔡和,让对方顺路带回去。
蔡和也不觉得自己这是被兄长驱赶了,毕竟来这里就是为了通个气,彼此表一下态,那自然是带着书写态度的文书回去才是有始有终的做法。
又关心了几句,蔡和带着文书踏上了归程。
————————————————————
襄阳。
看着蔡和捎回来的文书,只从这份文书看,江夏的情况也好,蔡瑁的心态也罢,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比水军的话,蔡瑁那边比之孙权确实逊色不少。
但真的纯唯结果论的话,孙权的水军就算比蔡瑁的好又能怎样呢,还不是没能攻下江夏。
这般一想,到底谁强谁弱还不好说呢。
不过真的还要继续打下去吗,曹操那边还好说,可孙权那边不过一州之地而已,这般硬是耗着,耗的可都是宝贵的春耕时期。
而且现在春耕已经临近尾声,这不是说春耕要结束了,大家可以放开了打了,而是说春耕已经快要结束了,再不补救的话可就真的没得可补救了。
种地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撒上种子就能够坐等收获的,什么时节办什么事情都是有讲究的。
错过了应有的时间,都不说收成减少,很可能直接就是一个颗粒无收。
刘备看起来得到了两郡之地,可实际上得到之后就一刻不停的在进行着战争,都不说郡内人心归附情况如何,只是农人耕种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到最后土地是得到了,但土地能够带给他怎样的收益,可就说不定了。
要说刘备本人也是当过地方官员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懂这些,莫非真的是自知无路可走,只能首尾难以兼顾的放手一搏吗?
本来因为蔡瑁的文书稍稍舒展的心情,想到益州如今还未停止的军事行动,又不免操起了心。
虽然荆州的军事行动同样不曾停止,但是攻取与守城之间,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的。
事到如今,陆离仍能想起当初强攻江夏时惨重的伤亡情况。
不客气的说,凭借曹操如今的体量,光打消耗战,就足够将剩下的人都耗死了。
他只需要出一部分兵,其余人就要用全部的兵力去抵挡,部分兵力不会对地方生产造成过度的影响,但全部的兵力就不一样了。
长此以往,一方消耗的同时还能恢复发展,另一方则是纯粹的消耗,胜负岂不显而易见。
只要没有意外,继续下去曹操必然是胜利的一方。
可这是东汉末年,怎么可能会没有意外呢?
战争免不了要死人,而死人一旦处不好,随之而来的便是瘟疫。
江夏之前在荆州争夺战中沦为了绞肉机,陆离任职荆州牧之前,便提醒过曹操一定要注意打扫战场,妥善安置尸体与伤兵。
而在他任职荆州牧之后,更是时刻关注着战后处问题。
其中包括了有关死去兵卒的抚恤,伤残士兵的安置,以及有功兵卒的奖赏,当然了,也有战场的清扫与打。
陆离甚至亲自去看过,生怕有谁不当回事,或者偷懒糊弄。
可瘟疫最是不讲道,哪怕你严防死守,似乎都阻挡不了对方分毫。
如果说蔡瑁的上一封文书还让人略微舒心,那么下一封便让人忍不住眼前一黑了。
不说陆离本人切实展现过对疫病防范的重视与亲力亲为,就说在这个时代,谁不是闻“疫”丧胆。
任你是世家豪强还是达官显贵,在疫病面前都没有三六九等可言,只会平等的躺板板。
尽管蔡瑁用的词汇,是“似有疫状,已安排医工处”。
但是能够这般写出来给他送过来,情况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陆离提笔又放下,可还不等彻底搁置,立刻又拿了起来。
在这个时候出现这种事情太致命了,一方面必然影响己方士气,另一方面也不能确定敌方到底是会闻“疫”而退,还是趁机攻城。
虽然从人道主义方面讲,是不应该攻城的,而且士兵听说城内有疫病,进攻的时候也不免心中惶惶。
可战争哪里有那么多人道主义,万一对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事情真的难说。
一方面是守城的危机,一方面也要注意疫病的处,这一个不好传染开了,事情可就不好收拾了。
陆离一边安排人运输粮草,准确说是打着运输粮草的幌子运输草药,有些事情在还没有确定的时候不能太过大张旗鼓,不然内部人心就先散了。
另一方面,也是给曹操那边送信,让对方有个心准备。
不管是真是假,料己从严,这事不能怀着侥幸心。
草药是一方面,医工也不可少,值得庆幸的是,自从得到荆州之后,他们还一并得到了张仲景。
这是什么,这是汉末重要战略资源。
陆离的各种安排都没有避开曹昂的眼睛,疫病的事情同样也是如此。
眼看着曹昂主动请命要去江夏安定人心,以对方的身份来看,确实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但他真的能够将曹操的儿子这般指派出去吗?
第254章 曹昂的选择
陆离很是认真的看着曹昂,目光好似在衡量对方言语的真假,到底是真心愿意去,还是笃定了陆离肯定会拒绝,所以在这里进行态度方面的表演呢。
换做平常时候,便是真的为了搏名利的表演,陆离也不介意配合一二,但是此刻陆离完全没有那个心情:“疫病非小事,性命攸关,子脩可要好生考虑。”
陆离摆出了一副你要是点头我真的会派你去的架势,同时也给对方留下了可以委婉拒绝的余地。
或许刚刚是真心的,但也不排除一时热血上头的可能性,冷静下来权衡利弊的话,想法或许会完全不同。
陆离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多思考思考不是什么坏事,对方也是有家有室的人,可不像自己这般“无牵挂”。
曹昂确实因为陆离这话仔细思考了一番,他的想法并没有改变:“昂此言尽为真心,盼州牧知晓。”
说完表态的话,曹昂实在忍不住自己的疑惑:“我以为州牧会阻止我。”
他说这话倒是不是说想要借着对方的阻止不办这事,而是对于陆离的态度有些好奇。
毕竟这种行为在他人看来,简直像是在送自己的上官的儿子去送死,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做这种事情吧。
就算陆离跟曹操的关系很好,但正是因为这份好,才让他看起来格外不适合做这种事情。
事实上曹昂刚刚一直在思考如何劝说陆离答应自己,却没有想到陆离好像并不需要专门的说服。
可是为什么呢?
这实在是让人想不明白,总不能是自己父亲那边已经同意了吧,可就算快马加鞭往那边送信,这时间上也来不及啊。
陆离看出了曹昂的疑惑,而看着为此感到疑惑的曹昂,他忍不住笑了。该怎么形容这个笑容呢,不似以往温文,倒是带着几分凉薄。
这般的陆离让曹昂忍不住一愣,虽然知道对方孤身一人能够走到今天,不会是什么傻白甜,但这确实是他从不曾见过的模样。
陌生,却与丑陋决然无关,反倒透露出一股别样的魅力。
陆离:“子脩这般想法放在别人身上或许没有问题,可若是放在我身上,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曹昂听到这话忍不住一愣,陆离没有解释什么,但曹昂自己想出了答案。
别人会顾忌家族的延续与未来,顾忌自己的政治生涯如何发展,但陆离的政治生涯早已不缺少高光了,也没有什么家族延续需要思考,完全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
所以他想要周全的时候会如同别人一般行事,但是当他不想要周全的时候,也完全不介意直接撕掉规则套路。
了不起就是将曹操的儿子搞死了,他也不是故意的啊,曹昂自己愿意的,这年头哪里没有危险,曹操上战场不危险吗?
他们曹家想要更进一步,难道是可以坐在家里安全完成的吗?
曹昂分析出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属于陆离与曹操知晓的部分。
陆离为什么选择曹操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为了百姓。
为此,他抛弃了先帝的恩惠,毫不顾惜自己的名声,可以说将自己能够舍弃的东西都舍弃了个干净。
相比之下,曹操的儿子怎么会比这些更重要呢,又怎么会比百姓更重要呢?
如果他为了保护曹操的儿子弃百姓于不顾,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吧,就好像他之前的选择不过是拿着百姓当自己改弦更张的遮羞布而已。
不论是想要稳住当前的位置还是继续向上爬,人最应该保护好的就是自己的地基。
陆离没有跟曹昂解释这些,他只是最后确认了一遍:“子脩当真想好了吗?”
不管怎么说,就算不把他当成老板儿子,这好歹也算是友人的儿子,而且对方要是不情不愿的话,与其让对方去添乱,还不如老实在这里待着。
若是曹昂不在,陆离或许自己便去了,但曹昂愿意去的话,不得不承认,能够起到的安定人心作用确实远远大于陆离,因为他是曹操的亲儿子,长子,甚至是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