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的过程中,经过跟陆离的一番较为深入的学术讨论,郑玄越发庆幸自己抵御住了美玉良才的诱惑,没有同意对方的拜师。
倒不是说对方这个美玉良才是假的,实际上是个虚有其名的笨蛋。
相反,陆离虽然年轻,但在学识方面的见识是真的不少,说句博古通今都不为过的。
毕竟陆乔从不吝啬,系统的知识库更是丰富,后面去了洛阳之后,刘宏也从不吝啬于将皇宫藏书跟自己的侍中分享。
可以说陆离的知识储备哪怕不敢说句数一数二,也是名列前茅的。
学过的知识记得扎实牢固,对于很多东西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解,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
可是当郑玄跟对方谈及经意的时候,初步翻译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更加深入的解读以及他学习的方式方法,都让郑玄忍不住怀疑乐安陆氏是不是完蛋了,不然怎么给自己的嫡长孙请了个这么奇怪的老师。
这但凡陆离不是出身乐安陆氏,他都要怀疑对方之前根本没有老师了。
不过对方要是没有出身在乐安陆氏,也不可能有机会看那么多书。
只是跟名列前茅的知识储备比起来,他的许多经意解虽然颇有独到之处,但大方面上颇有几分连蒙带猜的感觉不说,更加深入的甚至隐约带着几分一知半解的清澈。
陆离要是知道郑玄的这个评价,高低得不服气一下的,我前世语文试卷文言文那一块都是满分来着。
当然了,你要非说我不行,你是纯古人的经学大师你说的对。
陆离没有将亲爹奇葩的教育方式说出来,不止是子不议父,死者为大。
要知道郑玄这个时候正在注释《孝经》呢,陆离并不准备用他们乐安陆氏代代相传的孝顺来震惊一下对方。
小老头年纪也不小了,都六十好几了,这拜师不成敬老在,再给对方搞出个好歹了,让人心里多过意不去啊。
#震惊,一二十左右男子竞对六旬老汉做出这种事!
陆离不是那么不尊老爱幼的年轻人,虽然他这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已经快要走到二十来岁的末尾了,但就算是而立之年的成年人也不能做这么丧心病狂的事情啊。
陆离似乎一键删除了自己给自己改名的记忆,更忘了刚刚立下没多久的要跟曹老板学习的豪言壮语。
郑重声明,他绝对不是健忘,但那些是用来对付敌人的,哪里能用来对付老师呢,他可不是这么不尊师重教的学生。
还在头疼陆离学习问题的郑玄,可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么应该错过的东西,他现在是真的头疼。
作为老师,虽然弟子已经多达百千人,但郑玄的教育念从来不包括人多就摆烂,相反,他属于干这行、爱这行。
不仅不摆烂,还相当严格的要求自己。
他认为作为学生应该尊师重道,而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精通学业、积极施教且不断深造学习,以便更好的教育学生。
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明留下陆离可能被拖进政治漩涡之中,但是在对表现出一定的向学之心后,他还是没忍住稍稍松了下口。
现在发现对方是不知道被哪个庸师耽误了的好苗子,郑玄实在是痛心疾首,哪怕依旧不准备收徒,但真的很想要将对方引回正轨上来。
结合陆离如今的成就,郑玄忍不住想,到底是他这样的野路子正合了先帝的喜好,还是如果他走正路子,能够带给大汉更好的变化。
但不管怎么说,连蒙带猜的解方式是绝对不行的,对于经意的不深入学习更是不好。
郑玄准备从源头下手开始掰正,但陆离却对《周易》情有独钟。
这倒也不是不行,但郑玄忍不住有些担心,对方是不是被实际行动后的残酷结果打击到了,所以才开始寄托于一些不太实际的东西,比如说命运。
不过这也没什么,《周易》是五经之一,学它没什么毛病。
而且对方这个奇怪的天厌之情况,学起来说不定还别有一番效果呢。
对于陆离表示自己有基础,能够背诵。
一开始郑玄还觉得对方学的是真扎实,现在他只会清楚这代表着对方偏离的也很严重。
劣师误人,劣师误人啊!
他都忍不住要问上一句,你往日里跟别人谈经论文的时候,难道就没有被人看出不对来吗?
陆离一脸无辜:没有啊。
他们都说跟我聊的可来了,都夸我说的很好,简直与他们心有灵犀。
先帝在时随机出题,我可是从没被难倒过。
郑玄觉得这个答案简直荒唐,我大汉竟然有如此多学艺不精谄媚之人吗?
文风在哪里?正气在哪里?学术又在哪里?!
但郑玄看着陆离那张脸,想到对方写过的《陈情表》,再想想对方的仕途经历,甚至是对方一开始没有深入跟自己讨论时展现出来的学富五车。
陆离自己不觉得自己学的有问题,表现的足够自信,再加上他也确实肚子里有货,从来不存在半分心虚,看起来就很有样子。
郑玄想了想,自己一开始不都觉得对方来找自己学习完全就是多此一举吗,这样一想,一切瞬间就合化了。
郑玄都能想象到,但凡自己没有跟对方深入讨论过,日后他知晓对方成为一代大家估计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不仅是自己,恐怕后世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我的天,这是什么险些发生的历史大骗局?!
无意识的“学术诈骗”竟在我身边?
虽然搞清楚了陆离的实际情况,郑玄倒也没有觉得对方之前的文章存在抄袭情况,毕竟阅读解做不好跟你写作文得满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问跟文采似乎是关系密切的,但有的时候也可以是两回事,就比如说陆离这样的。
郑玄现在心心念念的,就是要把这份学问给夯实了。
他给陆离开起了小灶。
不就是学《周易》吗,我就不信我还不能通过《周易》把你给教明白。
教了一段时间之后,郑玄:抱歉,我收回我之前的狂傲之语,是在下太过自信了。
他实在是不明白,陆离这好聪明的一个有为名士,在大汉乱七八糟的官场上都能混的风生水起,怎么学个习就这么难呢。
他尝试着教了教别的,不说一教就会,触类旁通,但在学习吸收情况中也属于天才一类了。
可一旦放到《周易》上,背诵好像就已经是陆离对《周易》学习的天花板了,往上突破不了一点点,没有任何可上升空间。
就好像上天在陆离身上开了九个窍,偏偏漏了关于《周易》解的这一个。
郑玄见过聪明的学生,也见过笨学生,同样见过在某些学科上聪明,但在某些学科上笨的学生。
但他见过的那种偏科学生,是满分100,语文考99,数学考59。
可陆离他是别的能够考100,《周易》直接0分结束。
郑玄一开始怀疑陆离学的不对,怀疑陆离没有认真学,但教着教着,他已经从怀疑对方发展为怀疑自己了,是不是自己教的不够好,又或者讲解的办法不够巧妙。
怀疑到最后,他甚至忍不住怀疑了一下,自己是不是命数将近,所以上天才派陆离来跟自己学《周易》。
我的天啊,我年纪已经不小了,到了点会自己死的,没必要用这种办法加快进程吧。
陆离看着摆在自己面前的三枚铜钱,虽然他学的不好,但是工具用的都是最好的。
这种学习不咋地,高价买纸笔的行为,陆离曾经从来不会做。
但现在就算用上了最好的道具,学不会就是学不会。
他算出来的所有卦象大多都是屯卦、?坎卦、?蹇卦和?困卦,都属于凶卦类型,而且解读出来也都是乱七八糟的。
或许他对这些玄乎的东西就是没有天赋,你不能指望上天给黑户开通道不是。
陆离收拾了收拾自己差点给学破碎了的道心,转而跟着对方学习起了《周易》之外的其他学问。
好听点说,陆离是个举一反三拥有着自己独特思考能力的学生。
而说难听点,陆离对于某些自己认定的认知是几分倔强在身上的。
他可以跟人演戏,可以向人低头,但是对于内心坚定认知的东西,不会因为演戏与低头改变分毫。
郑玄看出了这份特质,他虽然一直都在拒绝仕途、拒绝官场,但这不代表他对官场一无所知。
按来说,陆离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是不好混的。
可偏偏他自己给自己走出了一条道路,一条能够保他余生的道路。
对于对方特意来跟着自己的学习的目的,郑玄虽然没有猜出来,却也可以肯定绝对不是单纯的学习。
他本该不喜欢这样的行为,可偏偏陆离的经历实在是让人难以不喜。
要是他这个想法被陆离知道了,绝对会更加坚定他关于大家都爱美强惨的认知。
而陆离现在虽然不知道,却也不妨碍他继续着自己外在的美强惨人设。
第67章 学不进去
陆离离开联军来到郑玄这里后没多久,随着利益争夺的越发明显与激烈,再加上董卓那边也没有闲着,联军就这样散了。
不仅是散了,还一步到位的直接开始内部互相干起来了。
这场陆离一开始就知道难赢,却也实实在在肩负着大汉许多人希望的战役,就这样虎头蛇尾的落幕了。
留下一座烈火焚烧后的洛阳城,留下乱世的正式开篇。
与陆离信誓旦旦的袁本初未曾践行誓言,与陆离同赴洛阳的孙坚,如今似乎深陷“传国玉玺绯闻”之中,至于这绯闻是真的绯闻还是真相,陆离其实也没那么想要知道。
乱世正是贵贱、秩序重订之时,孙坚便是真的藏匿传国玉玺也没什么不能解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老刘家可以的,没道别家不可以。
大汉忠臣,陆离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没道要鄙夷别人同样做不到。
因为陆离没有特意遮掩自己的痕迹,甚至有意让别人知道,不少人都听说了他如今正在跟郑玄一起做学问。
对于这个,大家的反应跟郑玄一开始是一样一样的。
做学问,谁?
陆侍中,你这是在唱哪一出?
别人都是学而优则仕,你这是……
这就好像考公上岸,一路都做到中央高官的位置上了,虽然后来起伏了一下,但依旧是选择多多。
结果人家倒是好,人家不干了不说,还直接跑去考研了。
搞学问,这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吗,你这是在开什么玩笑啊,我的天呐,你不会是被袁本初给气傻了吧?!
大家纷纷表示不解,家人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剧情吗,这脑回路领先大汉至少三千年,两千年后的人都干不出这样的事情来。
考虑到郑玄出了名的对于官场的几连拒绝,大家震惊之后不由联想了一下,陆离以后不会真的准备彻底拒绝官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