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孤身从军,而是受军中推举带领吏兵追随吕大将军。
和他一起作战的兵丁不算多,只有不到八百人,但是他们都是难得一见的勇士,征战多年从不畏惧,所以军中将士们看到他们出战才另外给他们取了个诨号。
荀晔有些惊讶,“我以为你最开始是追随的丁刺史。”
高顺摇摇头,回想起早年的经历不自觉的露出笑意,“并不,丁刺史来并州时我们已经随吕大将军征战四五年。”
虽然没有正经官职,连吕奉先本人也只是郡中太守任命的守城校尉,但是他们那些年杀的胡人闻风丧胆,比跟着丁刺史的时候畅快多了。
“难怪你们感情那么好。”荀晔摇头晃脑,对着毫无防备的高伏义就开始喊,“生死之交一碗酒啊~水里火里不回头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
高顺:!!!
高顺:???
荀晔大笑着跑进屋,还不忘招呼搬运竹简的兵丁先搬军中运过来的那一堆。
主位的荀爽侧身说道,“有子如此,仲豫隐居乡野定不会无趣。”
荀攸深有同感,“这些天明光不在叔父跟前,叔父可能还会感觉不习惯。”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干活,竹简越多意味着他们粮草越多,这兵荒马乱的年节粮草再多也不嫌多。
如果傻小子在京城时透露给他们,他们或许还要纠结一下要不要留。现在已经运至并州,那么多的粮草足以让他们暂时将对朝廷的忠义往后挪挪。
乱世钱贱粮贵,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吕奉先也知道什么最重要,宁肯不要金银财宝也要把粮草运回并州。
荀晔和高顺在门口坐下,因为高将军事先已经将军中将士籍贯年岁整理造册,现在再整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先把分属他们四人的亲兵挪出来,然后以军侯、校尉为单位重新部署。
在京城时朝廷给他们每人分了五千兵马,不算吕布。吕大将军名义上统帅所有董卓旧部,整个洛阳城的兵加起来都不够他看的。
董卓进京后先收拢了何进大将军府的军队又吞并了丁原的并州军,吕奉先统帅所有董卓旧部相当于直接继承何进、丁原、董卓三家的遗产。
他和张辽手底下没多少人,高顺在吕布手底下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给他们三个增派兵力是奖赏,给继承了三家遗产近十万兵马的吕大将军分五千兵力那是找茬。
正常情况下一座城池的兵力也没有五千,他们留下两千亲兵,其他兵力等战时有需要再调动。
荀晔和高顺小声商量,哪儿拿不准了直接抬头问,不到傍晚就把所有的活儿干完了。
难怪曹老板身边那么多谋士还依旧觉得谋士不够用,这种随时有人可以帮着做决定的感觉就是好。
当然,前提是谋士不吵架。
军务告一段落,高顺起身告辞,荀晔跟着出去,“走走走,我送送你。”
高顺委婉的客套几句,可惜完全拒绝不了某人的热情,只能加快脚步往外走。
荀晔目送他走远,然后扭头问道,“高将军是不是走错方向了?”
门房不太确定,“好像是的。”
府上所有仆从护卫都是今天才进城,自家府邸的路还没认全,更不用说外面往哪儿走是谁家。
他们家小将军说走错,那应该就是走错了吧。
“真是太不小心了。”荀晔摇头转身,然而没走几步门房就追了上来,“将军,门外有一人持名帖前来拜见,他说他名麹义,自冀州来。”
荀晔挑了挑眉,“麹义?自冀州来?”
麹义?那个“八百先登伏北地,十万白马尽折蹄”的麹义?
没有记错的话这位应该是袁绍的将领,怎么冷不丁的跑并州来了?
第40章 你咋踩我地
*
经过关东联盟讨伐董卓的闹剧, 天下人都看明白了打着讨伐董卓旗号的家伙并不一定真心想讨伐董卓,自诩匡扶汉室的家伙也不一定真心想匡扶汉室。
不能看他们说什么,得看他们做什么。
除掉董卓救天子于水火之中的是谁?洛阳诸臣。
最大的功臣是谁?荀爽荀司空。
袁氏兄弟二人声势浩大拉起联军数十万, 结果联军到位后只会喝酒作乐蹉跎岁月。荀司空在京看似屈服于董卓,实际却暗中劝诱董贼亲信将其一网打尽。
同样是筹谋诛董,哪边更值得信赖不用说也能看出来。
袁绍袁术诛董不成搭进去了袁氏全族, 荀司空承担的风险也不小, 为了不让董卓老贼起疑心, 派去招揽吕布的荀氏子才十几岁。
袁氏兄弟二人好歹都是成名已久的当世俊杰, 还能比不上此前从未崭露头角的小小成童?
事实证明, 还真就比不过。
更何况如果不是兄弟俩大张旗鼓讨董却光打雷不下雨, 京城的袁氏族人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说一千道一万,袁氏被灭族和他们俩脱不了关系。
从光武建国直到现在,朝堂势力更迭变幻,但基本还是把持在关东世家手中。
关东世族向来以汝颍世家为首, 如今袁氏被不讲道理的西凉武夫一锅端,只剩下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勉强支撑。
与此同时, 颍川荀氏悄然走到台前。
虽不像袁氏那般叱咤风云, 但是怎么看都比袁氏靠谱。
麹义不是冀州人,他来自凉州金城郡,在家乡时便以善战出名,麾下私兵尤其擅长马战。
来到冀州后韩馥韩州牧又分给他三千强弩兵,精锐骑兵加上强弩兵, 如此配置就算公孙瓒真的挥师南下他都不带怕的, 何况冀州不只麹义一位将领。
袁绍回到冀州后态度非常明确, 虽然讨董没能成功,但是他袁氏一族为董卓所杀, 他要以冀州为根基为族人报仇。
董卓已经死了还能找谁报仇?那别管,反正他要冀州!
不管怎么说袁氏之前的风光都不是虚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氏只是元气大伤但是族人没死绝,只要他们兄弟二人能有一个支棱起来,光耀门楣也就是几年的事情。
冀州能者居之,韩馥本身就是他们袁氏门生,样样都比不过他的情况下难道不该退位让贤?
从刘岱杀桥瑁开始,关东各路诸侯的争斗便不再遮掩,即便韩馥不愿意将冀州拱手相让,袁绍也会用其他手段夺过去。
争地盘就是这样,打的你死我活不丢人。
袁绍已经联络公孙瓒准备武力夺取冀州,麹义身为韩馥韩州牧麾下战斗力最强的将领已经做好大战一场的准备。
万万没想到韩文节个【哔——】连打都没打就直接认怂,不光搬出官邸给袁本初腾地方,还派他儿子大老远跑去给袁绍送州牧印绶。
麹义:【哔——】了个【哔——】【哔——】
要是打了败仗不得不让出冀州也就算了,打都没打你让什么让?
袁绍出身高怎么了?单论官位州牧就是比太守高!堂堂一州之牧软弱成这个样子像话吗?
公孙瓒要带兵南下又能怎样?他们冀州的兵又不是摆设,都打到家门口挑衅了这能忍?
麹义忍不了,但是他发现,韩馥可以忍。
不是,冀州这就易主了?
他大老远从凉州老家跑到冀州,是为了在这儿当丧家之犬的吗?
麹将军有一肚子脏话想说,但是看到韩馥让出官位后就闭门不出怎么骂都摆脱不了那种憋屈的感觉。
堂堂州牧!堂堂州牧!这合理吗?
不合理也发生了。
韩文节主动退位让贤,袁本初不费一兵一卒领冀州牧,承制拜韩文节为奋威将军,但是不给他官属也不给他兵。
何为承制?秉承天子旨意而便宜行事。
天子知道冀州易主吗?不一定。
朝廷知道冀州易主吗?也不一定。
这些年越来越乱,最开始地方打着天子的名义办事还会通知朝廷一声,现在直接连通知都不通知,口头上说是“秉承天子旨意”就完事儿了,天子知不知道不重要。
麹义带着族中私兵来冀州就是因为觉得跟着朝廷干没前途,冀州南扼黄河之险北据燕代之固,既不像徐州、兖州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也不像幽州、并州一样远离中原,再没有比这儿更好的地方了。
他想的很简单,天下越来越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演变成群雄逐鹿,冀州进可攻退可守想往哪儿打就往哪儿打,放条狗在这儿都会野心勃勃当狗王。
想拿下冀州不容易,想夺走有主的冀州更不容易。
他没那么大的野心,有个地方能让他威风八面的当武将就行。
如果冀州的主官野心再大点让他带兵冲锋陷阵打其他州就更好了,威震冀州可没有威震天下来的霸气。
结果可好,韩文节身为坐拥甲兵几十万的州牧,被袁绍那边连吓带哄连打都没胆子打。
身边人劝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甚至发誓说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嚣张的袁绍掐死在渤海,就这愣是一点用都没有。
不是,袁绍都直接明抢了他还有什么过意不去的?你死我活了啊!
然而劝不动,一点儿也劝不动。
最后所有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把州牧印绶送给袁绍,然后面面相觑不知道接下来到底要干什么。
冀州易主,按理说他们应该直接跟随新上任的冀州牧,但是心里怎么就那么不得劲儿呢?
麹义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想法,反正他看着眼前的场面浑身都不得劲儿。
他本来就不是冀州人,麾下精兵也都是自己的兵,待的不开心就走,大不了就把韩馥分给他的三千强弩兵还回去。
来的时候觉得冀州那么好的地方肯定不会有人轻易放手,等着他的将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寂寞,来了之后才发现地方好并不能代表有前途。
他麾下精骑强弩大几千,剿匪的时候说杀鸡焉用牛刀不让他上,遇到可以让他上的正经战事州牧先怂了,这让他上哪儿说理去。
另谋出路,必须得另谋出路。
麹将军待在家里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接下来要去哪儿。
回凉州不行,离乡时信誓旦旦说能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就这么让他回去他丢不起这个人。
去幽州不行,公孙瓒和袁绍狼狈为奸,鬼知道幽州愿不愿意接纳他。
中原也不太行,虽然各路诸侯打的要死要活,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个显得特别有前途。
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好像只有并州还不错。
虽然荀司空年纪有点大,但是人家遇到事情说干就干,不像韩文节什么都没干就先觉得自个儿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