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秦枭将运河分段治理,邱家便不再是一言堂,最多只能负责其中一段,那剩下几段,其他势力便就有机会插手。
思及此,户部侍郎王朋义当即上前一步,躬身道:“臣以为此法甚妙。”
接着,几乎每个势力都有人开口赞同。
如此情形,邱衡自然也不能再特立独行。
这漕运分段,就是要将邱家此前的利益分给其他人,这朝中众人一个个虎视眈眈,自然会在此刻拧成一股绳针对邱家。
双拳难敌四手。
既如此,邱衡也不做那无谓的挣扎,不若就此表一下“忠心”,还能搏个好名声。
且秦枭定也不会完全把漕运管理权收走,定会给邱家一部分河段用以安抚,那他就必须争取到利益最大的河段,把损失降到最低。
于是,邱衡躬身一揖道:“臣也觉得此法可行。只是不知宁王大人是想将漕运分成几段?”
秦枭与楚九辩此前就已经讨论过,分成四段最稳妥,也是利益最大化。
“邱尚书应当比我们在座所有人都更了解漕运。”秦枭道,“若是要你来分,要如何分才适宜?”
邱衡明白秦枭定然心中早有章程,眼下不过是想要试探他更想要哪个河段罢了。
于是,他便也不装模作样,直言道:“下官不敢妄言。只不过扬州到苏杭这部分河道事务繁杂,商船与官船的运输名目也细致而繁多,想要彻底接管此部分的事宜,就是熟悉起来也要一年半载,恐会误了朝廷大事。”
扬州与苏杭可都是江南地区最富饶之地,也是往来船只货物最多的地方。
换言之,这一部分亦是可牟利最丰厚之处。
邱衡这是完全不客气,直接就要了能赚更多钱的地方。
楚九辩垂眸,面上不显,心中却不由轻嗤。
还真是不出所料。
不过,他们本就打算把这段漕运交给邱家。
但却不是为了安抚邱家,而是因为闵浙地区是醉梁王百里燕的封地。
此前百里燕并未过分插手漕运之事,但等到邱家得了这部分河段,其他河段的事情也都稳定下来,楚九辩和秦枭就可以用朝廷的名义让利给百里燕,叫他也督管一部分漕运。
巨大的利益摆在面前,便是富有闵浙两地的醉梁王也定会心动。
届时邱家与百里燕便成了敌对关系,为了分利,他们定会互相制衡,那邱家于河道之上的管理权就更少了。
至于百里燕会不会因此谋财,壮大势力,楚九辩与秦枭倒是不怎么担心。
不为别的,只为这百里燕坐拥闵浙两地,本就不缺钱,他若是想壮大势力,不论有没有漕运都一样。
反而因为漕运之事,他还可能与邱家对上,徒惹一身骚。
但还是那句话,没人会嫌钱挣得多,所以百里燕便是再富有,也定会把手探向漕运,届时楚九辩与秦枭只需坐山观虎斗便可。
其余人不知道他们两人的计较,却也知道邱衡所说的那段河道定是利益最大的。
而邱家愿意把剩下的那些河道都拱手相让,秦枭也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把最有利可图的部分留给对方。
果然,在邱衡说完之后,秦枭就道:“邱尚书所言极是。”
“本王打算将漕运分为四段。京畿段,北起北直隶通州,南至青州;江淮段,北起青州,南至南直隶扬州;东南段——”
秦枭望向邱衡,道:“东南段便自扬州到闵州。此地事物繁杂,邱家既然熟悉各项事务,那今后便由邱家继续掌管这段漕运。”
邱衡心中一松,当即道:“下官定叫族人们恪尽职守,守好河段,再无有匪盗横行之事!”
秦枭应了声,继续道:“最后一段,便是西南段,从扬州到南疆。”
也就是运河在扬州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往东南,一部分往西南。
如此分下来,不说是对漕运极其了解的邱衡,便是其他大臣,也都觉出了其中微妙的含义。
西南段运河流经湖广,到达四川与南疆,可以保障偏远地区与中原之间的物资流通。
这一段应该也是这四个河段中,最“清闲”,也最无油水可捞的部分。
东南段则包涵闵浙两地,可以说是涵盖了一整个江南财富的重要河段,无论是米粮还是丝绸等物,都可以顺畅流动,也是最富饶之处。
只是已经被内定给了邱家,其他势力没有染指的机会。
江淮段,则可以称其为南北两地之间的中转枢纽,是整个京杭运河的主干道所在。
这一部分的河段,也是地理位置最复杂的。
多发水患的河西郡便在此条线路之上,且这一部分河流水位落差大,又因为是中转枢纽,所以官船商船也格外密集,所以需要更严苛的管理。
众人觉得至少这一段,秦枭和楚九辩定要牢牢握在他们自己手心里。
此外就剩了最后一段,便是京冀段。
这段全程贯通了运河,又连接着京城重地,定然也要由朝廷自己管着才放心。
所以众人算来算去,发现好似只有西南段的河道,有他们可争一争的机会。
蚊子腿也是肉,何况西南段中还包涵着较为富饶的湖广,想来也是有利可图的。
因此,便是这一个地方,众人也想争上一争。
不过楚九辩却没给他们开口的机会,先一步上前道:“陛下,大人。漕运虽分段管理,但恐各自为政,不利整体漕运流程。臣以为,还当再设立一漕运总督,负责监督各个河段的工作,以免有人滥用职权,损害朝廷与百姓的利益。”
瞬间,数十道视线便落在楚九辩上身上,又看向秦枭。
漕运总督是个监督管理的工作,与此前的司礼监一样。
不过司礼监现在其实已经不只是在跟进监督盐运一事了,朝中其他各部各司的工作,他们也都能以监督的名义插上一脚。
且那些太监们也确实如当初楚九辩所言那般,并不都是普通人物,反而有许多才智出众之辈。
且因为是宦官出身,因而他们做事比寻常官员更多了圆滑,便是被各部官员为难也并不在意,总归最后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就成。
因而众人拿他们都没办法,只能做事的时候更加谨慎,唯恐被抓了什么致命的把柄。
楚九辩现在提起漕运总督,莫不是要把这个权利也交给司礼监?
可司礼监的手,真的可以伸的那么长吗?
也有人想,这个漕运总督是不是打算给秦枭手下的武将去做。
眼下边关不太平,武将们在朝中也该有些地位,但就因为秦太尉病重后就退居朝外,又因四大世家把控朝堂,因而朝中才呈现出“文强武弱”的局面。
若是秦枭借此机会给武将们提供更多职位,倒也不是不可能。
众人想法各异。
御史中丞齐执礼立于队列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漕运分段之事他倒是很赞成,朝廷借此充盈国库,可总比邱家始终从中牟利强得多。
其他人不知有没有想到,总归齐执礼是觉得,秦枭和楚九辩拥有“皇命”这张好牌,绝对不会再同邱家一样通过收受商船贿赂赚取漕运的钱,定有什么新政要发布。
就是不知道会是什么。
思忖间,心思也飘远了些。
可忽然他就被身侧的同僚碰了碰手臂,而后便听到秦枭又问了一遍道:“齐中丞可在?”
齐执礼:“?”
他一头雾水地走出队列上前:“下官在。”
秦枭便道:“御史台本就有监督之责,太傅大人如今举荐你当这个漕运总督,你可能胜任?”
齐执礼倏然抬眸,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要他做这个漕运总督?
总督至少都要是二品官吧?
他眼下不过是个小小的四品官,如何就直接连升这么多级?
而且他也不是秦枭的人啊,虽然他是为朝廷效力不错,但自认自己与秦枭或者楚九辩都没什么交情,这两人怎么就敢信任他,把这么个重要位置交给他的?
他不可思议,其实其他人也没想到楚九辩会提议让齐执礼当这个总督。
可转念一想,他们便就都明白了。
齐中丞不属于何门何派,说是纯臣也并不为过,且他才略出众,又是御史,似乎真的非常适合这个位置。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身后的漠北军统帅江朔野,有这么个强硬的后台在,他确实不用给任何人面子,监督漕运之事也无需顾忌其他人的利益。
如此想来,这个人选还真是妙极,比秦枭派遣自己手下武将更好!
知人善任,秦枭和楚九辩真真是难对付得紧。
前头的高官们自然是想的这些,但御史台五品上的官员们却都有了计较。
若是齐执礼成了漕运总督,是不是他御史中丞的位置就要让出来了?
他们这些下官便能有机会往上走一走。
朝中一片静谧。
楚九辩偏头看向侧后方站着的齐执礼,轻咳了一声。
齐执礼回过神,忙正了神色,深深一揖道:“臣定不负陛下期望。”
话是对百里鸿说的,秦枭便没接话。
小朋友今天当了好久的吉祥物,眼下见舅舅不说话,便知道轮到自己了。
于是他便故作老成地扬声道:“好,朕果然没看错人。”
这话还是楚九辩此前开玩笑与小朋友说过的,没想到对方学以致用了。
楚九辩下意识与秦枭相视一眼,而后忙移开不敢再与对方对视,生怕会笑出来。
秦枭却始终瞧着他,且没吝啬笑意。
待齐执礼谢了恩,秦枭才敛了笑道:“既如此,那就请齐中丞下朝后与本王去养心殿,拟一份漕运的章程出来。”
众人都觉得,等到具体章程出来,秦枭定还要把这件事拿上朝来说一说,因而都没急着在这时候抢河段。
他们也要回去商议一下,选几个合适的人选,万一真的得了某个河段的差事,也能直接派人过去。
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秦枭和楚九辩根本就没打算让其他势力参与漕运之事。
下朝后的养心殿议事堂,三张桌子摆在下手位置,主位上小皇帝正乖乖写大字,抽空再瞧瞧那些无关紧要的奏折,在上面画个圆圆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