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治你别怂_分节阅读_第514节
小说作者:贼眉鼠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4-03-19 11:56:29

  武敏之百无聊赖地站在殿外等候,李治和武后却在殿内商议。

  “景初也真是的,怎么就偏偏看上金乡县主了,宗亲之女,总不能嫁给人家做妾吧?”李治无奈地笑道。

  武后表情有些清冷,迟疑半晌,还是轻声道:“陛下不如帮帮李景初吧。”

  李治惊异地看着她:“你竟也愿意玉成此事?”

  武后幽幽叹息,她当然不愿玉成,封禅之争李钦载坏了她的好事,她已将李钦载当作仇人了。

  气量再大的女人,也不可能心甘情愿成全仇人的心愿吧?

  可是,不成全不行,时也,势也。

第779章 舆论沸腾

  个人的力量是很难与时势抗衡的,权至皇后也不例外。

  李钦载喜欢什么人,想娶多少婆娘,跟武后半点关系都没有,在李钦载遇到阻碍,无法心想事成时,武后只会喜闻乐见,不落井下石已经是她最大的善良了。

  可是,武后为何突然提出成全李钦载和金乡?

  因为时势。

  皇后与帝王一样,看待任何事物都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全盘地俯瞰。

  哪怕是这种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皇后也要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将它升华到政治的高度。

  大人物通常都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说不清是优点还是毛病。

  武后不得不成全李钦载的心思,其实跟封禅泰山的性质差不多。

  武后当初如此迫切地希望李治封禅,主要是为了给自己这个皇后的身份正名,以陪同天子封禅的形式,让天下人对她的非议闭嘴。

  因为武后这个皇后位置,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准确的说,它是皇权与世家门阀激烈斗争的结果。

  当初的王皇后,她是太原王氏与皇家联姻的正宫,婚事是李世民亲自定下的,皇后之位是朝臣和天下士子百姓共同见证的,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名分,王皇后都是理所当然的正配之选。

  后来皇权与世家门阀的斗争渐渐激烈,后宫也卷入了其中,王皇后是失败者,也是被牺牲的一颗棋子。

  然而,就算她是失败者,在名分方面,天下人至今都觉得武后不如她。

  最让天下人诟病的,是武后曾经的身份。

  她曾是李世民身边的才人。

  从伦理上说,她算是李治的长辈,勉强也算后娘。

  刺激吗?

  或许李治觉得刺激,但天下人却口诛笔伐,一个女人服侍了爹,转身又服侍儿子,这算什么?礼乐崩坏啊。

  这些年武后不知听了多少恶毒的流言蜚语,所以她迫切需要正名,迫切需要巩固皇后的位置。

  封禅泰山被李钦载搅黄了,但李钦载和金乡县主的情事,对她来说有利无弊。

  大唐需要什么?是包容万象,是无所不容,从天家到宗亲再到权贵,大家都放开点,不要那么拘束,都浪起来。

  有妇之夫能娶宗亲之女为妾,天子为何不能娶后娘?我们都是真爱啊,拆散会被天打雷劈的。

  在武后心中,两者已经划上了等号。

  李钦载面对的现在,就是她当年的曾经。

  别人乱了礼法,打破了规则,武后当然喜闻乐见,如此就显得她和李治的乱,没那么突出了。

  如果再多几桩乱礼法的事,天下人越看越麻木,谁还会在乎天子娶了什么人?

  天家事,宗亲事,世人无需指指点点,与尔等无关。

  所以,尽管武后如今视李钦载为仇人,但这件事上,武后的利益和李钦载是一致的,她必须支持。

  一码归一码,仇人归仇人,但利益一致时,暂时合作一把也不是不行。

  都是成年人,私人恩怨和利益都分得清楚,利益在前,私人恩怨可以先放到一边,以后再过招便是。

  李治不知武后这般玲珑的心思,以为她已跟李钦载和解了,对李治来说,当然也不算坏事。

  “景初连婚书都撕了,朕如何帮他?”李治无奈地笑道。

  武后眨了眨眼:“陛下是天子,天子若要成全臣子的婚事,有何难处?”

  “朕总不能直接赐婚吧?此事终归不合礼法,直接赐婚,朝堂和天下将会骂声四起,对朕,对景初都非好事。”

  武后想了想,道:“李景初不愿用强,滕王又不答应,能改变此事结果的,只有两个人……”

  “谁?”

  “一个是金乡县主本人,还有一个,是正打算与滕王结亲的于家……”

  李治一怔:“于家?”

  武后轻笑道:“李景初的心上人,可不能真让于家捡了便宜,陛下给于家使个眼色,想必于家会明白的。”

  李治喃喃道:“使个眼色……”

  随即李治仿佛明白了什么,问道:“与金乡县主成亲的,是于素的哪个儿子?”

  武后似乎早已打听清楚了,立即答道:“名叫于隐,是于素的独子,官封嘉州司仓参军。”

  李治若有所思:“司仓参军啊……”

  武后又轻笑道:“听说于家为了提亲,人已来了长安,正在馆驿等问名之后回去准备聘礼呢,陛下可要快些决断了。”

  ……

  王府的一把大火过后,长安城有了许多议论。

  议论的不仅是滕王府的大火,而是大火背后的内幕。

  世上没有瞒得住人的秘密,滕王府究竟为何突然走了水,所谓的内幕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然后,满城皆知。

  奇怪的是,内幕消息居然还很准确。

  英国公之孙欲娶滕王之女,刺激吗?

  不够刺激。

  那么,英国公之孙本是有妇之夫,却还想娶滕王之女,刺激吗?

  有点刺激了。

  那么,英国公之孙为了逼滕王答应嫁女做妾,不惜纵火烧滕王府,事情还闹上了太极宫,够刺激了吧?

  确实刺激了。

  风平浪静的城池里,舆论被点燃往往只需要几个时辰。

  议论这些八卦闲事的,通常是一些市井草民,简称“好事者”。

  可在这个信息并不通畅的年代,传播消息最快的途径,就是这些好事者。

  而且世人对权贵事,风流事尤为独钟,这方面的事情往往传播得更快。

  很不幸,李钦载都占全了。

  消息传播的速度比滕王府着火还快,快得有些不正常。

  酒肆,酒楼,各种场所里,人们绘声绘色地述说滕王府走水的壮观景象,以及渭南县侯李钦载艳福无边的风流韵事。

  人群里不仅有市井百姓,也有时刻隐没民间,体察民情的监察御史。

  御史们比寻常百姓更八卦,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耳朵支得老高,市井坊间关于李钦载和金乡县主的每一句八卦传闻,都被他们默默记下。

  同样在长安市井坊间聆听八卦传闻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

  于隐,嘉州司仓参军,从嘉州来长安城已有半月,为的是向滕王府提亲,一切进行得很顺利,过几日便打算回嘉州了。

  平地一声炸雷,渭南县侯李钦载和金乡县主的韵事,今日此刻传入了于隐的耳中。

  于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眼里燃起熊熊怒火。

第780章 暗揣天意

  于家是河洛氏族,早在隋朝时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族。

  于隐的父亲于素,曾是太子舍人,李治登基后,于素因年迈而告老,他的儿子于隐则任嘉州司仓参军。

  于素告老后,离开长安回到故土,于家也就渐渐远离了权力中枢,不过于家终究是世家大族,族人官职看似低微,但在朝堂上还是颇有几分势力的。

  以滕王选婿的眼光,区区一个司仓参军,六品的官儿,当然入不了他的眼,之所以愿意联姻,是因为看中了于家的世家大族地位。

  举世之内,但凡朝中新贵,都愿意与老牌的世家门阀联姻,已蔚然成风,程咬金也好,苏定方也好,包括李钦载在内,都娶了世家女。

  正因于家的世家地位,于家才有希望与藩王之女成亲。

  而就在于家与滕王即将走完六礼流程,准备正式下聘礼时,长安传出来的风声让于隐坐不住了。

  婆娘还没娶到手,结果却跟别的野男人传了绯闻,就算是个普通百姓都受不了这般屈辱,更何况是世家子的于隐。

  听到市井坊间的传闻后,于隐脸都气绿了,咬着牙不吭声,直到回到馆驿的厢房内,才暴怒起来,一阵噼里啪啦摔了无数东西。

  “欺人太甚!”于隐喉头蠕动,声音嘶哑,像一头被逼急了的困兽。

  是可忍孰不可忍,随着流言在长安城无限扩散,越传越难听,最后甚至连李钦载和金乡私下幽会的传言都被说得绘声绘色。于隐作为一个男人的脸面全丢光了,不仅如此,于家的脸面也丢光了。

  人没过门就被戴了一顶绿帽子,若是成了亲,日子怎么过?

  厢房的门被敲响,于隐坐在房里没吱声,脸色铁青地瞪着满地被摔的碎片。

  屋外的人敲了一阵后,索性推开门进来。

  来人名叫韩遂,是个落魄书生,拜入于家门下后暂时成为于家的幕宾,等待有朝一日被于家荐举入仕。

  韩遂是陪同于隐来长安提亲的,于家对这次的联姻很重视,河洛氏族与皇室宗亲的联姻,对于家的发展当然大有好处,必须重视起来。

  本来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问名的流程走完后,于隐和韩遂都打算离开长安,等夏末之时再正式迎娶金乡县主。

  谁知长安城莫名爆出了金乡县主和李钦载的绯闻,于隐气愤难抑,韩遂的心情当然也好不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13页  当前第5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14/9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李治你别怂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