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胡太公忍俊不禁,差点破了功。
“所以说啊,咱犯了很多错,可咱没坏心,都是好心办坏事。”朱元璋叹气道:“比如这回让儿子们回乡历练,那真是为了让他们见识民间疾苦,将来就藩了也知道老百姓有多难,不至于让老百姓没活路。”
“要是这个目地的话,那你这回历练可太成功了。”胡太公哂笑一声。
“嗨嗨,不提这茬,不提这茬了。”朱元璋赶紧岔开话题,又问起胡太公老两口的身体如何,在临淮过的怎么样。
“过得很好,不劳皇上费心。”胡太公神态缓和道:“老了老了,能过上几年太平日子,还有什么不知足?”
朱元璋本想再他问问中都的事,但心一软,没再给胡太公出难题,反而派送了个大礼包道:“楚王虽然年纪还小,但是也该考虑给他组建护卫了。按规制,亲王有三卫护军,咱想让他俩舅给他统领两卫如何?”
这并不是要让楚王就藩的意思。
因为藩王非但就藩晚于分封,有的护卫也早就组建了。
提前组建护卫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支军队从组建到形成战斗力,怎么也得需要一段时间。在和平年代,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
未来,藩王是带着一支仓促组建的就藩,还是带着一支精兵强将就藩,开局的难易度可想而知。
洪武五年,朱元璋便已经给秦王组建了西安三护卫,给晋王组建了太原三护卫,给靖江王组建了广西三护卫。
目前就这三王有护卫,就连燕王和吴王都没有。所以朱元璋提前给楚王设护卫,算是一种奖励了。
而且这对胡家也有莫大的好处。只要不出大问题,他们家从此与楚王一系休戚与共,不用担心家道中落了。
至于剩下的一卫,当然是留给楚王未来岳家的……
好汉都折在儿孙手里,何况是子子孙孙的富贵。这份情,胡太公当然得领了,他颤巍巍起身下拜道:
“老臣代儿子和胡家谢皇上隆恩了!”
“哈哈哈,老太公快起来。”见胡太公终于跟自己服软了,朱元璋开心极了。“回去收拾收拾,你们全家就赶紧进京吧。这事儿赶早不赶晚,不然只能用人家挑剩下兵了。”
“是。”胡太公点头应下。心说看来燕王和吴王也要同时组建护卫了,这本是题中应有之意,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
亲自送走了已经没脾气胡太公,朱元璋正好看见朱桢骑牛进来,便决定顺手也把他搞定。
所以朱元璋也不计较老六的脾气,摸着大水牛的腚,赞道:“这牛真好啊,咱也放过牛,刘财主家就没这么好的牛。”
“那当然。”朱桢顿时得意道:“瞧瞧这腰围,这宽肩大臀弓后腿,圆蹄厚耳方角根儿,是咱们江淮最纯种的‘六百里’!”
“呦,还挺懂啊。”朱元璋不知道儿子是现学现卖,还以为他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学一行呢。爷俩便靠着平天大圣,切磋起养牛的经验来。
谈到热火朝天时,朱元璋忽然笑眯眯问道:“老六,想不想在皇宫里养牛啊?我是说回去以后……”
第163章
“想啊。”朱桢不假思索的点头。
“那你答应爹,不生咱的气了。”朱元璋笑道:“而且你还得帮忙劝劝你哥哥们,让他们也别生气了,好不好哇?”
“看吧。”朱桢撇撇嘴,父皇还真是不要脸。摸出个铜板儿就想睡花魁……
咦,本王这是什么比喻?我还是雏鸟呢!唉,都是让父皇给气的……
其实他不松口,因为大哥不让。大哥说这回非得治一治父皇,让他再不敢想一出是一出。
弟弟们自然是听大哥的。再说他们也对这次的经历心有余悸,实在不想再来一次了。没有主角命的话,很容易挂掉的呀。
“看啥看?不然这牛,咱可不许养。皇宫里怎么能养牛呢,成何体统?”朱元璋马上拉起一张驴脸。
“皇宫里还能养大象呢,咋就不能养牛呢?”老六不服。
“那是仪仗。”朱元璋瞪眼。
“俺求俺母后去。”咱老六可不是好拿捏的,甚至可以反拿捏。
“看,伱还是生气了。”朱元璋登时又变成圆脸,笑眯眯道:“老六,那父皇再给你的牛,加封个御前行走如何?”
“爹搁这儿哄孩子呢。”朱桢一针见血。“这是你自己想撸牛吧?”
“好好,咱给你点实际的。咱给你设三护卫如何?这样你每回出门都有一万多人前呼后拥,谁还敢欺负你?”朱元璋一脸慷慨道:
“咱还可以让你舅舅给你当指挥使,你就再也不怕流落街头要饭了。”
“父皇又玩朝三暮四的把戏。”朱桢又一语道破玄机。“藩王都要设三护卫的,恁总不能让俺一个人要饭去就藩吧。”
“咱不提咱老本行成不?你这老六,咋啥都明白呢?”朱元璋彻底没了脾气,无奈道:“那你自己开条件吧,看看咱能不能答应?”
“俺就一个条件。”朱桢靠在牛背上,目光像平天大圣一样纯洁道:“父皇,让那些可怜的民夫回家吧。”
“啧……”朱元璋的目光顿时柔和下来,没想到这顽劣的孽障,还有一颗仁者之心。“这个父皇自有安排,你可以再提一个要求。”
“那就给那些移民人身自由,让他们可以回老家看看吧。”朱桢便认真分析道:“其实他们回去也就是扫扫墓、探探亲。家里房子田产都卖了,再想购置可没那么容易,所以完事儿还得回来。”
“这是你自己想到的?”朱元璋不置可否的看着他。
“听哥哥们拉呱说的。”老六再次习惯性的藏拙。
“看来这次历练还是有用的。”朱元璋摸着朱桢的头,吐出长长一口浊气道:“何止有用,简直太有用了。”
“那父皇答应了……”朱桢抬起头,望着朱元璋的下巴。
“当然。”朱元璋笑笑道:“父皇还能不如个孩子?”
“太好了,那俺和‘御前行走牛’一起给父皇磕头了。”朱桢便按着牛头一起给朱元璋跪下磕头。
“说清楚了,臭小子。咱是你爹,不是它爹!”朱元璋哭笑不得,朝着他屁股就是一脚。
“儿臣告退。”朱桢灵敏躲开,骑上牛就跑。
“你等会儿,咱咋觉着亏了呢?”朱元璋在后面骂街道:“臭小子耍老子,你不是不稀罕宫里养牛,御前行走吗?”
一人一牛却早已一溜烟不见了。
~~
朱元璋摆平了老泰山,又撸了把牛,虽然被儿子摆了一道,但心情总体还是不错的。
回到宫里,吴太监禀报说,韩国公、江阴侯都来求见过,也都被自己按皇上的吩咐回绝了。
“他们早干啥去了?”朱元璋瞬间又拉下驴脸来。“刀架在脖子上了才来?晚了!”
说着他吩咐吴太监道:“咱要带儿子离开几天,还有谁来过,你都给咱记下来,回头跟他们一并算账。”
“是。”吴太监忙恭声应道。
~~
朱老板没撒谎,他确实要离开几天。
韩宜可那边通宵达旦的受理案件,但没个十天八天,休想理出个头绪来。
这些时间,朱元璋原本计划用来仔细研究中都的布局规划,做迁都前最后的调整。
再和老乡亲叙叙旧,跟老兄弟们好好聊聊,听听他们对未来中都的看法和展望。
但现在,这些事朱元璋都不想干了。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儿子们出了兴福宫,离开了让他越来越不舒服的中都城……
他没有带那套无比耀眼的仪仗卤簿,只在护驾侍卫亲军的保护下,带着儿子们悄然返回了临淮县,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金桥坎……
大军在村外五里驻扎设防,朱元璋和儿子们换了老百姓的衣裳,徒步走回村里。
时维八月,桂花飘香,稻田中一片金黄,秋风吹过,沉甸甸的稻穗便低下头,幻化成一片丰收的海洋。
朱元璋和太子,是回来帮哥儿五个收稻子的。
父皇和最亲爱的大哥来看他们的劳动成果,朱樉朱朱棣朱橚朱桢自然都很兴奋。
兴奋之下,也就把大哥的三不政策抛到了九霄云外。哥几个围着他俩叽叽喳喳,你一句我一句介绍着金桥坎的一草一木。
“变化确实很大,咱都快认不出来了。”朱元璋望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村庄,感慨万千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没事,咱们村的娃娃都认识你,你不就是洪灏他爹吗?”道旁庄稼地里,响起一个老者的声音。
“洪灏……”朱老板一愣,才想起这是自己给老二起的化名,忙笑道:“没错,咱是他们的的爹。”
说着他对老者拱拱手道:“老丈就是唐甲长吧?”
“是咱老唐。”唐甲长从地里拔出脚来,朱樉忙上前扶他一把。
“早听说过老丈,犬子这这段时间承蒙恁关照了。”朱元璋学着文官的斯文劲儿,拿腔拿调客气道。
“哎呀,好孩子,你们可算回来了,可把大叔担心坏了。”唐甲长却顾不上搭理他,径直走到哥儿五个面前,仔细端详起来,一边颤声道:“好好好,都没事就好。”
“大叔,我们也很想你啊!”
朱桢几个见到唐大叔也很激动,想起那晚忽然被明教的人带走,虽然才过了半个来月,却有恍若隔世之感。
第164章
鸡叫二遍,天刚蒙蒙亮,金桥坎的村民们便吃过早饭,扛着农具往自己家的水田赶去。
老百姓伺候一茬庄稼不容易,得收到仓里头才叫粮食。一场秋雨就能让收成打折,得抓紧时间收割打谷。
朱家父子也不例外。辛苦了几个月终于到了丰收的时刻,朱樉几个激动的一宿没合眼,鸡叫头遍就爬起来蘸着月光,把镰刀磨得雪亮。
幸好朱元璋和朱标也都习惯了早起。而且说实话,昨晚父子七个挤在一张炕上,满满当当,翻个身都难。哥儿五个倒是早就习惯了,七手八脚缠成一团也不影响睡眠。
初来乍到的两位,就很难睡得着喽……
朱橚也早早起来,做好了满满一锅腊味糙米饭。就是真正的农村人,这个季节也要顿顿吃干、顿顿吃饱,好有力气干活啊!
饱餐之后,爷们儿七个便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自家的十五亩地里。
田里的水,唐甲长早就帮着放干了。脚踩上去像海绵一样柔软。
朱樉哥几个争先挽起裤腿下了田,然后却都傻了眼……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收过庄稼啊。
这让手持镰刀,不知所措的大哥,好笑的松了口气,原来都跟自己一样。
还是朱元璋没丢了老农民的手艺。
只见他只穿着犊鼻裈,赤着脚蹲下身子,左手捞上一丛稻秆子,右手挥镰过去朝面前一拉,唰地一声,便割下来了一簇。照这样割上两三丛,他手里便多了一大把稻子。
朱元璋将那把稻杆子轻轻搁在田里,接着又割出第二把,将其放在第一把之上。两把稻杆儿便呈‘人’字形,堆放在割过的稻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