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俩货平时都挺闷的,可一凑成对就话不投机,然后开始对骂。而且用的是老六听不懂的蒙古话,让他想调解一下都没法子。
好吧,高丽话他也听不懂,但高铁也不会,耽罗岛上都是说蒙语的。而李成桂家有一半的蒙古血统,所以李芳远也会说蒙古话。
于是一个高丽人,一个耽罗人,便用蒙古人的语言吵吵起来。
不过咱楚王殿下就是法子多,他悍然以二人未来要在大明生活为由,禁止他们说蒙古话。说一句就要少吃一顿饭。
高铁不会说汉语,李芳远的汉语也很差……高丽人虽然使用汉字,但平时说话却是用高丽语,士大夫都是入学之后,才开始学习汉语的。
李芳远才学汉语没两年,基本相当于后世众学生的英语水平……简单的日常交流还凑合,想用来骂人还差得远。
这给了两人强大的学习动力,都跟着老六给他们安排的老师蔡斌,拼命学习汉语,争取早日能重新开骂。
蔡千户就也很懵,你说自己一个武夫,怎么就被安排来教学生了呢?
而且这俩学生还专门挑骂人的话学,这让蔡千户稍感安慰,骂人他可是专业的。在军中能连骂半天不带重样的……
于是楚王殿下才消停了没两天,便又听到了生硬的汉语骂人声:
“千人射的野贼种,敢跟老子摔角么?”
“你如何不溺泡尿把你自家照照?就伱这贼歪剌骨,也想跟我摔角?!”
“你个贼狗攮的秫秫小厮!”
“好天杀的贼贱才!”
而且这俩货光对骂不动手,听得老六十分焦躁,把他俩叫过来骂道:“跟谁学了满嘴脏话?!”
两人便一齐指向恨不得跳海消失的蔡斌。
“你就这么教的学生?!”楚王殿下气不打一处来道。
“殿下,末将便这水平,要不恁还是另请高明吧。”蔡斌讪讪道:“再说他俩就骂人的话学得快,一学就会。别的话都得学上半天。”
“那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桢没好气道:“滚一边去。”
“哎哎,末将这就滚。”蔡斌便往地上一趟,滚了好几圈,消失在殿下的视线中。
“我艹,还真是个人才……”朱桢不禁赞叹,这蔡千户绝对是当官的料啊,上司跟他根本生气不得。
老六又板着脸问那汉语稍好的李芳远道:“你个龟孙儿,为啥老是跟他吵架?”
“回耶耶,”李芳远操一口生硬的汉话道:“他骂我爹,是狗叛徒。”
“呃……”朱桢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高铁虽然是耽罗土著,但自幼受元朝的教育,而且还被吸收进了统治阶级,所以站在元朝的立场上看问题。
在元朝遗民眼中,李家早已经归化大元,他爹吾鲁思不花还是元朝管领双城的达鲁花赤,却成了高丽王的内应,协助高丽军队攻占了双城总管府。所以高铁把李家视为叛徒,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你呢?他又怎么惹着你了?”朱桢又问高铁。老六明明也不大,却有一种低年级小学班主任的感觉。
“他也……骂我爹,是……狗叛徒。”这高铁的速度可一点不快,还磕磕巴巴的。
李芳远出生时,他家就已经归顺高丽了,所以在他眼里,与牧胡一起反抗高丽的耽罗人,自然也是叛徒了。
“本王何德何能,麾下竟有二位卧龙凤雏啊。”朱桢不禁赞一声。
“不敢,不敢。”两人赶忙谦虚道。
“不敢你们个大头鬼!”朱桢抄起侍女手中的蒲扇,正反手扇着两人的脑袋。
“搞清楚自己的立场,两个臭小子!你们现在都是大明的人了!谁再敢把自己当成外国人,就他么跳下船,给本王游回去!”
“哎哎。”
“是,耶耶……”俩货这才消停下来。
~~
老六耳根清净下来,在海上复行数日……
这天他正枕着高丽姬睡午觉时,忽然被一阵刺耳的锣声吵醒。
朱桢郁闷的睁开眼,刚想撒一撒起床气,忽然意识到,这是遇敌的信号。
“我艹,还真有不开眼的倭寇?!”老六兴奋的一屁股坐起来,鞋也不穿,蹬蹬蹬跑出船舱。
结果跟要进来禀报的蔡千户撞个满怀。
“哎呦殿下,没撞到你吧。”蔡斌赶紧扶住他,以防殿下摔倒。
“没撞到,”朱桢呲牙咧嘴道:“但你踩着我脚了……而且我还没穿鞋。”
“啊?”蔡斌低头一看,可不,自己的右脚正才在殿下的胖脚丫上,吓得他赶紧跳开,跪地磕头道:“卑职该死,请殿下治罪。”
“先别扯淡。”朱桢抱着右脚,金鸡独立道:“发生什么事儿,倭寇终于肯打来了?!”
他们哥几个一直盼着能有这么一回,好当面见识见识,倭寇到底是什么样子。
“那倒不至于。”蔡斌忙道:“是前方有倭寇在进攻一艘福船。”
“哦。”朱桢有些遗憾的点点头,转眼又兴致勃勃道:“打击倭寇、保护良民,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靠上去!”
“殿下,哪有良民海上讨生活啊?”蔡斌苦笑道。
“你抠什么字眼?!”朱桢没好气道:“还想教本王做事?”
“末将不敢。”蔡斌赶紧告罪一声,灰溜溜下去传达殿下的命令。
两艘封舟便缓缓调转方向,朝着远处海面上,那纠缠在一起的几条船驶去。
朱桢跑到船头甲板上,用望远镜望去,只见前方一共一大三小四条船。
大船是斗头高阔的福船,这种船适合在大海中航行,漕粮海运用的就是这种船。
另外三条小船则寒酸太多,就是普通的平底小型渔船。船上有一根桅杆,桅杆上挂着一张用竹篾斜编的类似竹席一样的风帆。船尾一个人掌舵,两个人摇橹。
每条小船上,还有十来个把头剃成半月形,穿着日式浴衣样的单衣,或者干脆光着屁股,手持弓箭、长枪、倭刀的倭寇。他们的特征如此明显,难怪封舟上的将士们,一眼就认出来了。
第309章
来到双方近前时,不用望远镜也能看清此时的情形了。
只见倭寇用带绳索的铁钩,牢牢勾住那条福船,然后将三条渔船紧紧贴上去。那些拿弓箭的倭寇开始朝船上射箭,阻止船上的人砍断铁钩的绳索。
其余矮小灵活的倭寇们便猴子似的,从四面八方攀爬到福船上,然后抽出别在腰间的兵器,嗷嗷叫着砍杀起来。
福船上和水手、护卫、商人……所有人都拿起了兵器,跟倭寇厮杀起来。
但那些倭寇很明显身手强于对方,几个回合下来,便已经砍倒了大半的水手和护卫。
此时,海上怪兽般的封舟,终于驶到双方近前。
“把倭寇统统都干掉!”楚王殿下在甲板上,赤着脚大呼小叫。
话音未落,嗖的一声,一支箭从他头顶飞过,射中他身后的舱壁。
“殿下,快下去吧,刀剑无眼!”蔡斌赶紧让人把这个添乱的老六,拉进船舱里。
羽林卫官兵也纷纷张弓射箭,居高临下朝那些射箭的倭寇射去。
倭寇也奋力还击,但从下往上射箭太吃亏了。而且他们的小渔船连个船舱都没有,想要躲藏都没地方。没多会儿,便纷纷中箭倒毙。
料理完了能威胁到他们的倭寇,羽林卫这才将箭头转向福船,继续消灭那些不着片甲的倭寇。
可以通过发型,很容易区分出双方的身份……
总之没过多久,海面上的喊杀声便消失了。
朱桢也终于被护卫放出来。经过高丽之行后,再看那些横七竖八躺在船上、漂在海上的死尸,他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人就是这么容易适应。
这时,另一艘封舟上放下小艇,载着一队羽林卫过去割取倭寇首级,这都是战功,可不能浪费。
把福船的倭寇都变成无头小鬼后,羽林卫将幸存的船员控制住,检查起船舱中的货物来。
~~
顿饭功夫后,蔡斌前来向朱桢禀报。
“殿下,已经查明,那条船上是往返南洋的海商,船上载的是产自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珊瑚之类,都挺贵重的。”
“哦,南洋?”朱桢登时来了兴趣道:“把为首的带来见见。”
“是。”蔡斌应一声下去,不一会儿,带上两个人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和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
“这就是你们的救命恩人。”蔡斌沉声道:“我大明楚王殿下。”
两人没想到这富态的少年这么大来头,赶紧跪地磕头,谢恩不迭。
“免了吧。”朱桢坐在罗伞下,打量着两人道:“自我介绍一下吧。”
“是,回殿下,小老儿名叫汪德福,是太仓人氏。”那老者忙道:
“这是犬子汪真,我们爷俩从苏州进了绸缎和瓷器,到南洋贩卖,又进了一批南洋货物,返程时一路无事,谁知居然有倭寇专门在家门口蹲守……”
“这样啊。”朱桢点点头,他专门向刘基请教过,目前朝廷的海禁政策。
虽然因为倭寇猖獗,洪武三年,朝廷便罢了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朱老板又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自宋元来兴盛的官方海外贸易,遂告断绝。
但朝廷确实还没有任何诏令,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不过刘伯温预测,以朱老板一贯保守的对外态度,距离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日子,应该也不远了。
朱桢虽然不知道老贼何时规定‘片板不下海’,但知道刘伯温预测的没错,距离全面海禁的那天,确实不远了。
他还知道,朱老板严厉的海禁政策,对后世皇帝起了极其不好的示范作用,引起的恶劣后果怎么夸张都不为过……
如果能阻止海禁,将宋元时兴盛的海上贸易延续下去,绝对是大功一件了吧?
是以朱桢对这父子俩愈发感兴趣,详细询问起他们的经历来。
那汪德福便答道:“小老儿从年轻时起,就往来南洋,以贩货为生。后来元末大乱,海上倭寇也趁势而起,连着被打劫了两回,便不敢再出海了。
“小老儿也不会干旁的营生,十多年来坐吃山空。因为家计困难,又听闻朝廷裁撤市舶司,我们爷们合计着南洋货物肯定走俏,便变卖家产买了这条船……唉,没想到倭寇更猖獗了,这回要不是遇到殿下,我父子就交代在这里了。”
说完,汪德福又要磕头道谢,朱桢摆摆手道:“举手之劳而已,你要真想谢谢本王,就跟我说说南洋的事儿呗,南洋贸易真的很赚钱吗?”
“赚钱肯定是赚钱,要是生意做得好,往返一次就能暴富。”汪德福自得一笑道:“但也不是谁都能赚钱。南洋大小国家众多,有的友善好客,有的野蛮成性,寻常商人就是带着货物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买主,还有可能把命丢了。”
“这么说,你很懂南洋喽?”朱桢笑问道。
“不敢不敢,略懂略懂。”提到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汪德福摇头晃脑,透着几分酸秀才气,得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