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太子松口气道:“自打你们出去,大哥这心就一直悬着。这回还联系不上,比上回更着急。”
“伱们怎么没一起回来?”说着又问道。
“不是父皇安排我们,得把马买上,然后从辽东走陆路回来么。”朱桢给几个哥哥打掩护道:“我是因为那边发生了一些事情,需要向大哥和父皇禀报,才先回来一步的。”
“发生什么事儿了?”太子忙着紧问道。
“也没什么大事儿。”朱桢轻咳一声道:“就是到了开京才知道,原来高丽王已经死了。为了避免消息走漏,高丽的宰相李仁任杀了黄公公……”
“啊?”太子一脸震惊。“胆大包天!”
但更震惊的还在后头呢。便听老六接着道:“李仁任自知不容于大明,便想投靠北元。北元还派了他们的宣徽院使,叫什么彻里帖木儿的,到开京准备册封高丽王。就比我们早到了两三天。”
“怎么会发生这么大变故?”虽然已经知道弟弟们平安无事,太子依然头皮发麻,抓着老六的手道:“若是早知如此,我打死也不会让你们去这一趟的!”
“是。”朱桢点头讪讪一笑道:“也许是我们几个容易招灾,走到哪里哪里就出事儿。”
“……”太子一阵无语,过了一会才问道:“那后来呢?”
“李仁任猜到我们,已经知道黄公公是被杀害的,便派另一个宰相崔莹,去带他的白首军入城,准备干掉我们。”朱桢便接着道:
“我们一合计,只好先下手为强,二哥三哥四哥带着羽林卫,冲到蒙古人住的顺天馆,把元朝使团杀了个干净。我这边则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三个高丽大臣反水,杀掉了李仁任,控制了开京的局面……”
朱桢说得轻巧,但太子却认定,整个过程肯定惊险至极,不禁揽着老六的膀子,庆幸万分道:“老天保佑,你们都平安无事。往后,再不放你们一块出去了。”
“也对,省得让人家一锅端了。”朱桢摸了摸鼻子。
()
第312章
武英殿。
朱老板正在兴致勃勃的看帖回帖。
对他这种工作狂来说,批阅奏章通常都是一种享受。他能干一天都不带累的。
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看到那种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他就感觉头大如斗。
一是他自身文化不高,看那些佶屈聱牙的长篇大论十分吃力。二是他日理万机,强烈感觉时间不够,所以就希望大臣能用最短的时间,将要说的事儿讲清楚。这样才能提高他的工作效率。
为此,早在登基之初,他就曾多次要求大臣们,给他上奏时‘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若过者罪之’。
意思就是说,大臣们上奏要有话直说,简明扼要,谁要敢长篇大论说些没用的,那就要干你老母了!
不过这些年来,还有没大臣因为上奏内容太过冗长而被治罪的先例,是以大臣们又我行我素,开始在奏章上卖弄文采、恣意灌水,看得朱老板一阵阵血压飙高。
今天,朱老板又收到封一本书那么厚的奏章……他粗一毛估,发现足有一万八到两万字之多。
要是看完这一厚厚的一本,朱元璋估计今天就不用干别的了。
再一看那奏章的落款,刑部主事茹太素。
“妈的,老惯犯了……”朱元璋暗骂一声,其实这茹太素人品很好,不徇私、有操守,而且能力很强,在地方上担任按察使时颇有政声,朱元璋便把他提拔为刑部侍郎。
却没想到,这人有个非常讨厌的毛病,就是喜欢上书言事。
乱发了帖子也就罢了,每次都还搞得又臭又长,动辄万言,让朱老板不胜其烦,为此把他从刑部侍郎,直接降为主事。
没想到茹太素却依然我行我素,没事儿就上个万言书。
所以一看这名字,朱老板便直接丢给一旁的中书郎王敏,让他念给自己听。
朱元璋则一边看别的奏章一边听王敏念呀念,就这样差不多过了一个时辰,朱老板居然也没听到一句有用的,全都是一大堆语义艰涩、复杂啰嗦,空洞无物的废话!
朱老板气得把手中奏本往桌上一甩,吓得王敏一哆嗦。
“他娘的!咱反复强调,有话直说,不许放屁!不然治罪!这个茹太素就当耳旁风,看来不给他点厉害瞧瞧,就刹不住这股歪风!”
说着吩咐左右道:“把那茹太素给咱带过来!”
~~
太子接了老六,车辇返回午门时,正碰上可怜的茹太素在受刑……
这会儿已经打了二十多板子,腚都烂球了。
看到太子殿下的车驾,监刑的太监赶紧叫停廷杖,带行刑的带刀舍人,一起跪地恭迎。
太子掀开车帘,看一眼那趴在地上的青袍官员,问道:“怎么回事儿?”
监刑太监一脸古怪笑意道:“回殿下,这官儿是刑部主事,叫茹太素,因为写的奏章太长,惹恼了皇上,命将他廷杖四十。”
“茹太素,我知道。”一旁的朱桢忽然开口道:“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么。”
太子没听懂老六这两句的意思,还是顺着他的话道:“看,楚王都知道他是好官,你且先暂停行刑,待本宫去劝劝父皇。”
“哎,太子爷真是菩萨心肠。”监刑太监忙不迭答应。
当然太子也没有跟他商量的意思,人家是直接下的命令……
~~
朱标便让人把朱雄英带回春和宫去,自己则和老六去往武英殿。
武英殿中,朱老板已经把不快抛到脑后,继续兴致勃勃的看帖回帖。
直到吴公公通禀说,太子把楚王殿下接回来了。
朱元璋才从案牍中抬起头来,开心大笑着起身相迎。
“老六,你怎么跑回来了?”
朱桢给父皇磕头,起身道:“没啥,就是想父皇了呗,回来瞧瞧。”
“瞎扯,伱就是想你的牛,也不会想你爹。”朱老板就很有自知之明,捏了捏儿子的下巴道:“好家伙,伙食不错啊。”
朱桢就不开心了,心说又没吃你家粮食……
“容我先插句嘴。”好在太子岔开话题道:“父皇,恁真因为奏章写的太长,打茹太素廷杖?”
“啊,他写不是一般的长,无用之文太繁,以致心烦。”朱元璋点点头道:“但他要只是废话太多,咱最多打他二十下,可他的奏章里,还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
说着他找出茹太素的奏章,使劲翻了半天,才终于找到那句‘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
“瞧瞧,这说的什么话?”朱元璋气愤道:“什么叫‘有才能的人,这几年侥幸活下来的百无一二,现在任用的官员,不是迂腐的儒生,就是庸俗的官吏?’他这是在影射什么?空印案吗?”
“咱命人将茹太素叫来,让他给咱说说,就他们们刑部两百多人中,哪些是迂腐的儒生,哪些又是庸俗的官吏?”
朱老板接着道:“那茹太素没想到咱会这么问,支支吾吾的说,‘刑部官员那么多,臣也并不是全都认识,所以俺只是大体一说,没有具体指责谁。”
“你说他连刑部官员都认识不全,就敢在这里胡说八道,净说这些没用的!”朱元璋气呼呼道:“咱就把他推出去,廷杖四十,你俩说冤不冤。”
“不知道。”朱桢就很实诚。
“这么说,也不算太冤。”朱标轻叹一声道:“但是父皇须知,他这话只是文人抒发感情的议论,目的是引出后面的内容。只要没指名道姓,当不得真的。”
“他后面也没内容啊。”朱元璋没好气道。
“让儿臣看完再说。”朱标便快速翻阅起这本厚厚的奏章来。
但废话文学的伤害力,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朱标也是看的呼吸急促,恨不得抽那茹太素俩嘴巴……
估计太子一时半会儿看不完,朱元璋便把朱桢拉一边,笑眯眯问起他这段时间的经历。
朱桢便将对太子的话,又复述了一边给朱老板。
听得朱元璋脸色大变,揽着他的脖子,小声讨商量道:“待会儿去见你母妃母后,你们在开京遇险,尤其是火并元使的事儿,就掐去不提了吧。”
“为啥?”朱桢眨眨眼,一脸懵懂。
()
第313章
“为啥?傻孩子,爹不是怕了你母后和母妃,而是……”朱元璋组织下语言,教育儿子道:“而是咱朱家的男人疼老婆懂吗?怎么疼老婆?那就是报喜不报忧,在外头遭了多少罪,遇到多少危险,回家通通不能说。不能让女人跟着担惊受怕,知道了吗?”
“可是,那是我妈啊。”朱桢憨憨道:“我还没娶媳妇呢。”
“你……”朱老板差点没让老六给噎死,举起手来想要让他感受点父爱,却又想到这小子记仇十级,便讪讪改为摸了摸他的脑袋,叹气道:
“就算帮帮老父亲吧,为了你大姐和李祺的婚事,伱母后本来就一肚子气,要是再知道爹又害你们遇险了,那还不,唉……”
“爹是皇帝,母后还能怎么着呢?总不能抽出鸡毛掸子打你吧?”朱桢就很不解道。
“那不能够!怎么可能呢?咱可是皇上,谁敢动咱一根指头,咱抄她九族!”朱元璋粗声粗气说着,又难掩心虚道:“当然啦,那样咱也得自尽……”
“那还是拿母后没办法。”朱桢叹气道:“终于知道四哥随谁了。”
“小孩子别瞎说。老四能跟咱一样么?他那是怕他老丈人,你爹我就是纯纯敬着你娘。懂吗?”朱元璋吹胡子瞪眼,揽着老六的脖子道:“你就说,帮不帮这个帮吧?”
“帮忙有啥好处?”朱桢一点不怕他。“有好处就帮。”
“臭小子,跟你爹敲起竹杠了?”朱元璋还是忍不住,给他来了个脑瓜崩,笑骂道:“你说的高丽那些事,咱都准了。可以了吧?”
“可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朱桢却不答应道:“我们为父皇解决了高丽的问题,从此高丽忠心归属,免去父皇再派兵讨伐。横看竖看,都是父皇得了好处,怎么就成了对我的奖励?这到底谁敲谁的竹杠啊?”
“恁娘……”朱元璋放开他,没好气道:“说吧,你还想要啥?”
“市舶司。”朱桢便图穷匕见道:“重开市舶司如何?”
“哦?”朱老板意外的看一眼自家老六,放在前两年,他会以为有人教唆老六这么说的。
但现在朱元璋不会这么想了,因为他已经知道,这小胖子不是一般的早熟。尤其在刘基的培养下,见识已经远超常人,甚至超过了很多大臣。
所以朱元璋就认真问道:“你怎么对市舶司感兴趣了呢?”
“回来的路上,儿臣救了个叫汪大渊的。”朱桢便将汪大渊的事情讲给朱元璋,尤其那平倭三策。
“好家伙,你小子出去一趟,这是要把高丽和日本都安排了啊。”朱元璋高兴的摸着他的脑袋,他现在最盼着的,就是儿子们早日成才,为自己分忧。
“父皇就说,这平倭三策有没有道理吧?”朱桢追问道。
“有一定道理。”朱元璋点点头道:“第一个,主动出击,咱是赞同的。这些年咱也想清楚了。这倭寇为什么明明不是很强,却难以消灭?其实他们现在跟鞑子很像,都是仗着来去如风,让咱们疲于应付。所以要平倭患,确实得主动出击,捣毁贼巢。”
“嗯嗯。”朱桢使劲点头。“御敌于国门之外,方可保国境平安。就是这个理儿。”
“第二个‘断其根源’呢,也有道理。不过能招抚的,咱早就让人招抚过了,剩下的都是铁了心要跟咱对着干的。再说我大明子民的血债,还没讨回来呢。”朱元璋霸气道:“所以还是得把他们全都消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