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师徒俩便讨论过皇帝分封藩王是否太过。答案是确实太过。朱老板就像老农分家一样,给太子之外,每个儿子都分一大块家产。
结果山西、陕西、北平、湖广、江浙、山东,这些帝国的核心领土,全都分封给了诸王……
而且还有好多皇子,都没来得及册封呢。
“皇上龙精虎猛,子嗣广繁,按照眼下这种册封法,怕是要不了两代人,皇帝就只剩下京畿这点儿地方了。”刘伯温道:
“给藩王的权力又太大,待遇也太高,未来削藩不可避免。”
“对我们这些藩王来说,在国内还得被多少双眼睛盯着,干什么束手束脚,不得展布。”朱桢点头道:“所以我觉得,封在海外是条出路。就算海外条件再差,再人生地不熟,但能自己说了算,比什么都重要!”
“你兄弟们能愿意?”刘伯温问道。
“至少我几个哥哥,肯定是求之不得的!”朱桢很肯定道。
“嗯。”刘伯温认同的点点头道:“伱几个兄长确实不是郁郁久居人下之辈。”
“只要哥哥们开了头,当弟弟的也只能照办了。”朱桢笑得很开心,因为他想到老七被送去爪哇时,估计美得鼻涕都要冒泡了吧。
反正不让这变态祸害山东老乡,就绝对是大功一件。
而且四哥分封去了海外,应该就没有靖难了吧?
什么叫历史贡献?这就叫历史贡献!
终于找到这么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让一直很迷茫的老六,开心的直扭屁股。
“别扭了,丑死了。”刘伯温却给他泼一盆冷水道:“如果能将藩王,分封在海外的话,确实有益无害。但问题是——你得有地方封啊!哪怕是高丽,你想封过去,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那是,不过事在人为嘛。”朱桢依旧信心满满道:“无论如何,都比日后父子见疑、兄弟反目,要好的多吧?我想至少我哥哥们,都很愿意出去开辟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国,而不是一辈子困居国内!”
比如以四哥的能力,日后不放出去开疆拓土,光在北边跟蒙古人玩捉迷藏,实在太可惜了。
“好吧……”刘伯温忽然从朱桢的身上意识到,真正的王者,肯定愿意选择一条充满荆棘和无限可能的创业之路,也不愿意过那种在醉生梦死中,一眼望到头的日子。
但他还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便问老六道:“真有那么多地方可封么?”
“不信咱们数数看。”朱桢说着,熟练的从书架上,找出之前自己画给老刘的那副世界地图。
他先在上面画出一条斜线道:“这是四百毫米等降水线的大概位置,这条线往北,不宜农耕,只能游牧。”
刘伯温看那条线,大概就是眼下大明和北元的实控线。
“要是把我家兄弟,封到这条线北面去,他们几代之后,难免就会胡蛮化,到时难免成为边患。”朱桢先排除了北面大片区域道:“咱们不能坑人,更不能坑了中原,所以只在这条线的南面,中国之外的地方分封!”
“嗯。”刘伯温点点头,看着地图,听他继续说下去。
“那么从北到南,能分封的地方有——高丽、日本、琉球、以及自古以来就属于我们的小琉球,还有吕宋、安南、占城、真腊、爪哇、马六甲、暹罗、缅甸……”朱桢如数家珍道:“不用去太远,单单我中华文化圈,就有两个大明那么大的广袤土地,可供分封建邦啊!”
“这些地方,都适合农耕?”刘伯温动容问道。
“都适合!而且从小琉球往南,水稻可以一年三熟!”朱桢沉声道:“这还只是我们中华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土地。如果再把眼光放远,还有南亚次大陆、非洲、南美、北美、大洋洲——世界真的很大,大明只是东方一隅,只有蒙元征服的土地的十分之一。
“如果我们满足于天朝上国的虚荣,就此停下开拓的脚步,把中国之外的土地视为蛮荒,那与高丽人又有什么区别?一样是坐井观天!不过是坐在个更大的井里罢了!”
“……”刘伯温张嘴结舌了好一阵子,才苦笑道:“你这出去一趟,憋出这么个惊世骇俗的方略来?”
“嗯,确实。”朱桢得意道:“厉害吧?”
“厉害是厉害。可是你想过没有?眼下天下方定,正是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要是按你这套来,整个国策都要变啊。”刘伯温叹口气道:“你父皇肯定不会同意的。”
“我知道,他现在不会同意,因为北元还没消灭,云南也没收复,是没可能用兵于外的。”朱桢却幽幽道:
“但消灭北元、收复云南之后呢?百万无仗可打的骄兵悍将,就会反而成为国家最大的威胁。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跟老兄弟们自相残杀;还是继续开疆拓土、给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机会?这对父皇来说,不难选吧?”
“是不难选。”刘伯温缓缓摇头道:“但哪怕是巨唐,也会被穷兵黩武拖垮的。”
“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打经济账。”朱桢点头道:“只有收益大于损耗的战争才能打。不然,对国家便是一种损害。”
“你知道就好。”刘伯温顿一下,还是轻声道:“而且,你父皇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当年,他要派水师远征日本,我才能劝住他。”
“……”朱桢这才意识到,就连师父也不支持,自己的‘伟大计划’了。
“我知道!”但他并不气馁,接着高声道:“所以在那之前,要先把连接这些地方的商路通开!”
楚王殿下在地图上连线出一条漫长的航路,一脸倔强道:
“等海上贸易兴旺起来,你和父皇就知道,我不是在异想天开了!”
第318章
老刘不支持老六的‘伟大计划’很正常,因为这一充满了异想天开的方案,实在太夸张了。甚至跟他和朱老板定下的‘华夷区隔’的对外国策,是完全拧着来的。
在朱老板等大明王朝奠基者的认知中,‘凡海外夷国,如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西洋、东洋及南蛮诸小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所以朱老板担心说:‘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当然也有唯一的例外,‘但胡戎逼近中国西北,世为边患,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也就是说,在朱老板和刘基、李善长等人认知中,这些地理偏僻、人民野蛮的‘夷国’,攻下来也不能给‘中国’带来实利。所以他敢来打你,当然要坚决予以反击,但不应该主动攻打。
这是大明开创者对元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他们认为蒙古人穷兵黩武的扩张,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多大好处,反而掏空了国力,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所以不该妄动刀兵、强求将朝贡国直属大明。只需要对中华之外的藩邦属国,建立朝贡体系,让他们臣服于大明就够了。
在这样的国策之下,朱桢的开疆拓土、分封海外的‘伟大计划’,自然无异于狂人呓语,很难被帝国的决策者接受,更不要说完成艰难的国策转向了。
哪怕他说的天花乱坠,刘伯温也很相信他。但在见到真凭实据前,老六还是没法轻易下定决心,帮他去实现这个‘不着边际’的计划。
~~
“如果我能通过海外贸易,赚取无穷无尽的财富,就能证明,那些海外蛮夷之国,尽是流淌着奶与蜜的膏腴之地了吧?”朱桢锲而不舍的盯着刘伯温道。
“看来殿下,这回还真是认真的。”刘伯温拢须颔首道:“可以证明。”
“那你就可以支持我了吧?”朱桢追问道。
“可以。”刘伯温笑着点点头道:“能让你兄弟们顺利分封海外,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老夫怎么可能不支持呢?殿下只要证明了海外夷国的价值,老夫一定支持伱。”
“好,一言为定。”老六与老刘击掌后,才不紧不慢道:“我已经说动父皇,让我来重开市舶司了。”
“哦。”刘伯温笑道:“市舶司可已经几十年不赚钱了,你有信心让它起死回生?”
“有。”朱桢点头道:“因为我知道,江浙海商可是靠着海外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了。”
“听说当初的沈万三、顾元臣、殷绍宗之流,确实靠着海贸富可敌国了。”刘伯温缓缓道。
“那为什么市舶司却收不到他们的税呢?”朱桢追问道。刘伯温是浙东地主出身,虽然海商大都出自浙西,但应该对他们的勾当有所了解。
“问题的根子,大抵出在元朝。”刘伯温果然知道究竟。“元朝起先承袭南宋那套,已经很成熟的市舶制度,让汉人自行管理市舶司,他们只按时收税。如此相安无事十几年后,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因为国库银根吃紧,元廷便接受中书右丞卢世荣的建议,施行‘官本商办’的官本船制度。”
“官本船?”朱桢轻声重复道。
“简单说,就是朝廷出钱造船、还给本钱,招募商人出海经商,其贸易所的,七成归国有,三成归商人。”刘伯温解释道:
“而且为了垄断海贸之利,元廷还只许官本船出洋经商,禁止私人出洋,违者抄家。”
“说白了,就是蒙古人看到汉人海商赚取惊人利润,眼红了。要下场吃独食了。”朱桢明白了。“结果呢?”
“结果就像蒙古人插手的其它事情一样,他们不出意外将海贸搞得一团糟。‘官本船’制度不足十年后,就不得已告终了。”刘伯温叹了口气道。
“那是为什么呢?”老六问道。
“一是他们管理水平太差,各项费用激增;二是对上船的商人的压榨太过;三是竞争不过私商。”刘伯温便道。
“私商?就是走私海商么?”
“没错。虽然元廷三令五申,禁止私人出海,为此还好几次海禁。但以他们的海防之粗疏,官吏之贪鄙,是完全没可能禁绝的。”刘基苦笑道:
“而且原本的海商发现,做私商不必缴税,也不用被强制低价卖出货物,比原先多赚太多,于是乎一股脑的绕开市舶司,竞相干起了私商。所谓的‘海商集团’,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的。”
“随着海商集团日渐壮大,其独占海贸利益的冲动和能力不断增大,于是用各种手段将官本船排挤出了海外市场,这一点不难。”刘伯温接着道:
“后来元廷发现,市舶税收枯竭,官本船也开始赔钱,终于取消了官本船,想要恢复原先的制度。但海商集团已经尝到了走私的甜头,交税是不可能再交税了。那时元朝已经立国数十载,皇帝大臣都退化成废柴,哪有能力拨乱反正?
“元廷派出几任市舶整顿大臣,都要么被收买,要么被暗杀,总之没人能奈何海商集团。后来也就没人敢再碰这个要命的烂摊子了。”
“嗯。”朱桢点点头,这就解释了元朝后期,市舶收入枯竭的原因。
“那到了本朝呢?”
“本朝,呵呵。那些海商站错了队,他们都支持张士诚,结果赌输了。”刘伯温神情复杂道:
“张士诚败后,一部分海商跟他的残部退到海上,当起了海寇。还有一部分投降朝廷,被你父皇一股脑迁到中都去了。”
“现在海上情况复杂,倭寇、海盗、还有退到海上的海商、义军,盘踞沿海岛屿,劫掠往来船只。除了他们自己的走私船之外,正常出海的船只,没有一条能平安返航的。”刘伯温道:“所以本朝的市舶司同样没有收入。”
第319章
“但我只知道这么个大概,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很了解。”刘伯温又补充道。
“我大哥说,江浙地主跟江浙海商是一回事儿。还想请教老师,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呢?”朱桢又问道。
“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刘伯温便捻须答道:“你可以说,江浙地主中有海商,但不能说江浙地主就是海商。”
“明白了。”朱桢点点头,再问道:“听说朝廷前几年关闭市舶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防止地方奸民勾结倭寇?”
“是。”刘伯温颔首道:“他们给倭寇通风报信,让倭寇可以及时躲避官军追缴。还为倭寇提供物资和人手的补给。当然,倭寇会支付丰厚的报酬。”
“所以说,要想让市舶司恢复往日的盛况,就必须消灭倭寇、打击走私,以及斩断内外勾结的链条。”朱桢沉声总结道。
“对。”刘伯温认同道:“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手中必须要有军队,而且还得有强大水师,不然什么都干不成。”
“我现在有两护卫。”朱桢便盘算道:“但是没有水师。”
“听说你救过巢湖水师?”刘伯温笑道:“正好他们处境也很艰难,如果能把他们从淮安调到太仓就好了。”
“好主意啊!”朱桢眼前一亮,他怎么忘了巢湖水师?
自己救过他们还在其次,关键是他们现在急需靠山!自己这条大腿虽然还不够粗,但可以扯虎皮做大旗,让大哥出面帮自己搞掂。不愁他们不跟自己干。
“伱先别高兴太早,”刘伯温淡淡道:“别忘了,崇明岛上还有位靖海侯呢。一山不容二虎,靖海侯未必同意巢湖水师南下。”
靖海侯吴祯,是那位江阴侯吴良的弟弟,哥俩虽然没封公,但在淮西武将中拥有极高的地位,深受朱老板的器重。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鸡笼山设立功臣庙,祭祀二十一位开国功臣,‘死者塑其像,生者虚其位’,吴祯与兄长吴良都位列其中。这牌位可比铁券硬多了,只要不造反,就没人能动他们分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