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就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了……
自从被朱老板推到前台,跟文武百官唱对台戏开始,几位亲王跟大臣之间早就势成水火了。
君不见老二老三,都已经就藩了,还被官员穷追猛打,一副不把他们批倒批臭,誓不罢休的架势。
更别说去年因为监听百官,而沦落到人人喊打的老四了……
作为老三老四两任特务头子的忠实帮凶,老六的处境也就比老四强一点儿。
强在哪儿呢?大概就是没人敢当面骂他,只能像这样借着事由,明讽暗刺他几句。
老六虽然愤懑,但朝廷是他家的,必要的体面还是得维系的,也不能直接大比兜子伺候。
而且日后史官难免要记下一笔——‘某年某月,楚王加海王无故掌掴某尚书’,这谁遭得住啊?
所以他也只能动嘴不能动手,而且现在当校长了,还不能爆粗口了……
“胡相怎么看?”朱元璋示意老六稍安勿躁,瞥一眼胡惟庸。
“老臣觉得没毛病。一来皇上是说将来朝廷有钱了,又不是说现在就改为雇佣制。”胡惟庸对众人笑笑道:
“二来,这是皇家的大学,办学的是大明的亲王,谁能攀伴儿?攀得着么?”
“哈哈,老胡说的是正理。”朱老板龙颜大悦,给胡惟庸点赞道:“老六能找来钱,他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这才压住了非议……当然胡相难免要遭人白眼,怨他一味逢迎。
~~
朱桢又带着朱老板君臣参观了国子大学的马厩、跑马场、射圃、演武场……
君子六艺中,就有御和射,所以国子大学里有这些也很合理。参观的官员们也挑不出毛病来。
但还有个游泳场就过分了——在鸡鸣山的北面,当初筑南京城时,朱老板在借用玄武湖为天然护城河的同时,将玄武湖的一角割入城内,遂成一个长方形的大塘。
大塘四周垂柳迎风摇曳,还铺了一圈青条石。
已经由应天府尹转任户部尚书的徐铎,见状登时就激动了,心说过上俩月,等鱼开了口。在这儿钓鱼还不活活美死?
可走近了一看,塘水居然清澈见底,像一块蓝色的水晶,里头别说鱼了,连根水草没有。
“这是咋弄的?”朱老板也感到奇怪:“清蓝清蓝的,还怪好看的呢。”
“把塘底的水全部放干,挖去淤泥,夯实铺上石板。”老六便介绍道:“然后放进沉淀过滤过后的净水。”
“那水咋是这个颜色?”朱老板问道。
“明矾,他加了明矾净化水质!”工部尚书薛祥见多识广,咋舌道:“这得加多少啊?”
“没事,咱家里有矿。”老六淡淡道。
这话不是夸张,而是在陈述事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矿产,都归朱家所有。
作为这个年代净化水质的法宝——明矾,是远洋航行的必备之物。市舶船队所用的明矾,是从温州苍南矾山挑矾古道挑出来,在赤溪河装船,运往各处市舶司备用的。
对一般人来说,明矾可能是按两称的药材,但对海政衙门来说,却是大量消耗的耗材。别说净化这区区一塘水了,就是用明矾填满整个大塘,也不过是老六一句话的事儿。
“把水弄这么干净,是给学生们喝的么?”朱元璋问道。
“不是,饮用水比这个标准还要高。”老六笑道:“这是给学生们游泳的地方。”
“什么?!”众高官目瞪口呆。“游泳用的?”
“对啊。”老六点头道:“可惜这露天泳池,还得等天暖和了才能下水,现在放水只是给父皇和诸位看看效果。”
“这也太奢侈了吧?!”众大员齐声惊呼。
“当年石崇王恺斗富,也不过是用米浆洗‘头’、蜡烛煲汤,以丝绸做屏障……在殿下这一塘清澈见底的明矾水面前,全都不值一提了。”
()
第741章
老六听得冷笑连连,这帮文官还真是不放过任何机会,给自己上眼药呢。
谁不知道老贼最恨奢侈浪费,他们这般作态,不就是想让老贼不爽俺老六吗?
不得不说,当面挑拨皇帝父子关系,这些活了两个朝代的大员,确实够勇的。
“老六,你又怎么讲?”而且这次,朱老板好像真有点不开心了。
“回父皇。”老六却不紧不慢的答道:“这个游泳场,不是国子大学的资产。”
“哦,不是?”朱元璋问道:“是你给自己弄的,那更不像话了。”
“当然不是了,儿臣的俸禄还没发一回呢,我哪有钱捣鼓这个?”老六矢口否认道:
“这是海政衙门的资产。”
“海政衙门的?”
“没错。”老六便言之凿凿道:“这国子大学整个都是海政衙门捐资建造,那么国子大学将后山让给海政衙门作为回报,不也是合情合理的么?”
‘反正都是你的,左手倒右手罢了……’百官腹诽。
“合理是合理,”朱元璋问道:“海政衙门要这块地干啥?”
“不是跟父皇禀报过了吗?建航海学院啊。”老六理所当然道:“专门教航海的学校里,怎么能没有个游泳场呢?一群旱鸭子怎么上船?”
“呃……”朱老板便笑道:“他说好有道理,咱竟无法反驳。”
“可殿下,伱这游泳场也太大了吧?”几位部堂还是不服气。
“你们知道航海学院有多少学生么?”老六翻翻白眼,蛮横道:“恁知道航海学院的学生,征途是浩瀚的大海吗?不知道就别乱讲。”
“那也不能用明矾水给他们用啊!”户部尚书徐铎其实想说的是,这种水里没有鱼。那就没法钓鱼啊!
“明矾水算得了什么?”朱桢淡淡道:“就像那辟雍的梁柱一样,在你们那里价值万贯的东西,在本王这里可能就贱如土石了。呵呵,这明矾还真是从土石中开采出来的。从温州走海运到南京来,花不了几个钱,这就是海运的优势!”
“这样啊。”朱元璋便一脸恍然,然后对众部堂道:“服气了吧?以后物资运输尽量走海运。”
“啊这……”几位部堂没话说了。人家楚王自己运来的明矾,又没跟户部报账,愣说值不了几个钱。他们也没法反驳。
一旁的太子差点绷不住笑了。父皇这双簧演技也太拙劣了吧。
好吧,其实是演都懒得演……
~~
直到参观完了国子大学的校园,众位文官也没找到有关孔夫子的蛛丝马迹。
这时礼部尚书郑九成终于忍不住道:“皇上,按照规制,应该是前庙后学或者左庙右学,这国子大学里,怎么能没有孔庙呢?”
“就是,别说孔庙了,就连至圣先师的牌位都没有!”马上更多人附和道。
“哦,是吗?没注意呢。”朱元璋便一脸迷糊的问老六道:“你不会忘了建文庙了吧?”
“怎么会呢?我们是专业团队,不会犯这种低级失误的。”朱桢便正色道:“但南京已经有夫子庙了,我们再建一座,一是时间上来不及了,二是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说着他一指南边道:“而且这鸡笼山在夫子庙正南面,也符合前庙后学的规制啊!”
“那也太远了吧!”郑九成无语至极道:“太学孔庙,应当比邻而建,两者合一才算完整!殿下这一个城南一个城北算什么啊?”
“就问你是不是前庙后学吧?”朱桢沉声问道。
“呃,是……”郑九成是个端方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规制说学庙比邻而建,但没说这个比邻,非得隔一道墙啊!”老六便振振有词道:
“我看苏州、南昌这些地方的学校和孔庙都隔了一条街呢。”
“就算可以隔一条街,殿下恁这选址,也离着夫子庙忒远了吧?”郑九成无语道。
“你凭什么定义远近?既然隔一条街的距离都算比邻,那多隔几条街又怎样?谁敢说不算?”老六淡淡道:“就像一条线,不管你画的粗点还是细点,它都是一条线。”
“再说心诚则灵,我父皇还把山川坛和天坛建在城外呢。诸位大人谁敢嫌远不去拜祭?”
说着他一本正经的拱拱手:“诸位部堂高官尚且不嫌远,国子学生们又怎么敢嫌远呢?谁敢嫌远,本王打断他的腿,让他爬着去给孔夫子磕头。”
“那倒不至于……”听他说的血腥,郑九成一阵不落忍。
见部堂成功被带偏,边上的礼部左侍郎李冕,赶忙帮腔道:“这不是嫌不嫌远的问题,而是孔庙和太学必须在一起,这是规制,不能违背!”
“我说同在一城就算在一起!”老六便蛮横道:“谁有不同意见,拿出依据来再说,空口无凭反驳本王,本王才懒得废话!”
“这……”诸位部堂一时语塞。他们儒教经典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略。这样才能靠释经,养活后来一代代的教徒。所以四书五经里,你找不到详细的规定。
而且哪有大儒会想到,世上竟有老六这样的变态?自然也无人会提前打补丁……
不过他们还是难以接受,这个把孔庙和大学南北分置的安排。
要是不做抗争,这不就等于把孔庙撵出国子大学了么?
当然,说是国子大学主动搬离孔庙,可能更准确些……
反正不管哪一种,都是儒教无法接受,更无法承受的。
所以诸位部堂都看向胡惟庸,心说都这时候了,你还不替本教出头。那还当个屁的宰相?
却不料胡惟庸自认为,以自己的文化水平,还不够格以孔孟门徒自居,所以从没把自己当成儒教的人,自然一点护教的觉悟都没有。
于是他便笑笑道:“殿下为了省钱,不愿意再建一座孔庙,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有些钱是不能省的,学庙合一的规矩不能破。”
说着微笑看看老六,又看看众部堂道:“但国子大学开学要紧。眼下就先这样权宜一下,等朝廷宽裕了,再在大学边上,建一座文庙如何?”
“不妥,没有孔庙,不能开学!”众文官这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想先给老六搅黄了再说。
“没错,敢问殿下,把至圣先师置于何处?为什么整个太学里,一点孔夫子的印记都没有?恁是不是包藏祸心,要亡我儒教啊?!”他们终于按捺不住,义愤填膺的爆发了。
()
第742章
“对,什么时候把孔庙建起来,什么时候再开学!”文官们这一路上早就憋坏了。
“一所没有至圣先师印记的学校,这不就是邪教异端么?!”
而且这还是国家的最高学府,要是被邪教异端占据了,就等于儒教被赶下王座!这是他们万难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