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459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4-07-27 21:45:10

  待朱允炆成为皇帝后,以齐泰、黄子诚、方孝孺为首的新一代儒教精英,就开始迫不及待的践行他们的政治理想,要用理学将大明改造成儒教的理想国。

  只是途中出了点小意外,他们鼓动建文帝削藩,结果削出了靖难之役,朱允炆一把火成了熟人,老四则进化为永远快乐。

  因为老四‘篡位贼子’的身份,在位期间自然与儒教水火不容,所以儒教对大明的改造只能退回零点,暂时停止。

  也幸亏如此,老四才得以毫无牵制的施展雄才伟略,五征漠北、七下西洋,重修运河、郡县安南,还编出了《永乐大典》……文治武功,震古烁今,让大明走向了巅峰。

  然而英明神武如永乐大帝,也没办法找到替代儒生的人选,也只能捏着鼻子继续用他们。

  所以该来的终究会来,朱棣驾崩后,他的儿孙彻底抵挡不住儒教的反扑。儒生们停了下西洋,撤了交趾布政使司,放弃了努尔干都司……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关起门过上了灭人欲、存天理的安稳日子。

  期间,皇帝偶有振奋之念,都被他们死死的摁住。

  譬如成化年间,大明第三强的宪宗皇帝想要再造宝船重下西洋,派太监去兵部索要宝船图纸和下西洋的资料,结果兵部尚书刘大夏说,没了,烧了。

  念头只能作罢。

  后来,宪宗皇帝听西厂太监禀报安南内乱,又想出兵安南,重建交趾布政使司,又派太监去兵部索要永乐年间整套安南的档案和地图,结果刘大夏还是偷偷藏起来,说烧了,没了……

  皇帝只能又作罢。

  ~~

  刘大夏只是儒教文官集团的一个缩影,还有千千万万个刘大夏,一起编织成一个坚固的牢笼,将大明的皇帝、武将和百姓牢牢困在其中,不让他们探出头去。

  到那时,真是神仙都救不了大明了,也挽救不了中国的命运了。

  所以老六必须趁现在,利用老贼对儒生的轻视和反感,给他另一个选择。让大明可以不靠儒生就能运转,那样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大明的走向……

  所以这条路再难,敌人再多,他也要坚持到底,全力打破儒教的垄断。

  “放心,不管啥情况,四哥都会陪你到底的。”见老六久久不语,老四以为他有心理负担了,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就像你去年陪我一样。”

  “嗯,四哥。”老六感激的笑笑,反倒给四哥吃颗定心丸道:

  “不过父皇这一折腾,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咱们手里又多了张孟子牌,他们想要拿回去,就得在别处让步了。”

  “哈哈,倒也是。”老四笑着点头道:“只要能保住国子大学,等三年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没错。”老六也笑着点头道:“到时候,他们再敢逼宫,就全都送去耽罗岛当马奴,正好腾出位置来给大学生。”

  “那到时候,他们反而就不敢闹了。”老四笑道:“所以他们现在得豁出去,把国子大学搅黄才行!”

  “那国子大学的孔子庙不建了?孟子配享不恢复了?”老六一脸坏笑道:“他们搬出孟子的牌位实在是一招臭棋。”

  “是啊,孔子好歹还能在秦淮河的夫子庙待着,孟子现在都回不去文庙了。”老四笑道:

  “他们必须得把孟子配享给恢复了,不然就是千古罪人。这么说国子大学的事情,还真得往后排。”

  

第764章

  奉天门外的百官跪哭声,穿过层层宫墙,甚至能传到武英殿内。

  这让正在看帖回帖的朱老板心烦意乱,不断将看完的奏章丢到地上。

  啪的一声,一本奏章飞得太远,差点砸到走进来的太子。

  “什么大逆不道的奏章,惹父皇生这么大气?”朱标弯腰捡起来。

  “还能是什么?”朱元璋哼一声道:“无非就是骂街么,现在十本奏章,九本骂娘,看的咱想日他娘。”

  朱标打开那本奏章,随便念一段上头的内容道:

  “……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末吏,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

  “什么只要用了德行文章好的,就可以立即天下太平,这不是睁眼说瞎话么?”朱元璋不屑道:“要真是这样,大宋早该收复幽燕,吊打辽金了,还用等咱去北伐?”

  “唉,人家是儒家子弟,只能这么说。”朱标苦笑着将地上的奏本都捡起来,理一理放回御案。

  “那帮家伙还在那跪着?”朱元璋也懒得再看,拿起‘孝顺’,咔哧咔哧的挠挠背。

  “嗯,儿臣劝了半天也没用,最后只好答应替他们来跟父皇谈谈。”朱标实话实说道。

  “谈个屁!胡惟庸呢?”

  “胡相还在那里盯着他们呢,以免再有什么过激的举动。”朱标叹口气道:“刚才有人要从五龙桥上跳下去。”

  “要跳河到外面跳,不准脏了咱家的河。”朱元璋一听就不乐意了,抬高声调道:“老二老三小时候往里头撒尿,咱都家法伺候!”

  “不是,这是脏了河的事儿么?”太子无语道:“吴状元又带着几百儒生,跪在午门外头了,这事儿不赶紧妥善处置,会越闹越大的。”

  “让他们闹去吧,看看是咱的刀快,还是他们的脖子硬。”朱元璋哼一声道。

  “他们再闹下去,朝廷就瘫痪了,云南也不要打了。天下初定,四方不稳,这股风潮再蔓延到地方,是会出大乱子的!”太子加重语气道:“爹,国家是咱家的。僵持下去,损失也是咱家的……”

  “行行行,咱知道了。”朱元璋告饶的摆摆手,吴太监赶紧带人,关上殿门人,让爷俩单独说话。

  “唉,老大,”朱元璋这才闷声对太子交底道:“你知道什么叫‘拆屋顶开窗户’么?”

  “没听说过……”太子摇摇头。

  “这是老六跟咱说的,他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朱元璋便学舌道: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这说法有点意思……”太子先是一怔,旋即又哭笑不得道:

  “所以恁俩就照着孔子孟子下手?这不是拆屋顶了,这是把整间屋子都拆喽!”

  “那不效果更好么……”朱元璋便很得意道。

  “呃,”太子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半天才叹气道:“好吧……这么说,父皇也没打算跟他们死磕到底?”

  “那当然了。”朱元璋点点头,狡黠道:“咱要是真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就不会把衍圣公叫回来了。毕竟不管怎么说,孔夫子的那套,还是挺有用的。”

  “那孟子呢?”太子问道。

  “就该被打烂神位,没人再知道他才好呢。”朱元璋愤懑道:“不过为了改革大局,咱也不是不可以让他回孔庙,但孟轲的那些反动言论,必须全都删除,不能再出现在大明朝。”

  “唉……”太子叹口气,点点头道:“那代价呢?”

  “三条改革,他们都不能阻拦!”朱元璋断然道:“他们同意,孔子孟子的事情都商量。要是不同意,那就别怪咱不客气了。”

  “儿臣明白了。”太子点点头,又叹口气道:“不过父亲这条件,估计他们很难接受啊。”

  “伱先去谈,实在谈不下来再说。”朱元璋沉声道:“再说了,现在是他们在求你,该发愁的是他们,不是你!”

  “儿臣明白。”太子点点头,父皇给他交了底,后面怎么谈,还得看他自己。

  ~~

  从武英殿出来,太子没有马上去奉天门,而是先回春和宫处理政务,下午的朝觐也如期举行。

  只是来参加朝觐的大臣,少了一半。文官里更是只有胡惟庸和彭赓、曾泰,连汪广洋都没来。

  “汪广洋呢?”太子皱眉问道。没想到就连汪广洋这种老滑头,都站队了。

  “汪相替老臣在奉天门外盯着呢。”胡惟庸帮汪广洋解释道:“那帮文官跪到现在,情绪很不稳定,所以老臣让汪相留下,防止他们走极端。”

  “嗯。”太子点点头,叹口气道:“父皇那边还没消气,要不让他们先回去,明天再来跪?”

  “太子爷,他们怕是不会答应。以老臣看,今天没个说法,他们怕是要在奉天门外过夜了。”胡惟庸叹气道。

  “这不胡闹么?才二月天,晚上倒春寒多伤人?”太子皱眉道:“都是些文弱书生,这一宿跪下去,多少人得落下病根。”

  “太子爷仁慈。”胡惟庸赶忙奉上马屁道:“他们已经跪了一个白天,再折腾一宿,真是会死人的。”

  “……”太子有些不太习惯的看一眼胡惟庸,不知这厮咋转了性似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处处跟自己当作对的‘泼妇’,忽然变成三从四德的‘贤妻’了。

  总让人担心,他是不是别有所图。

  不过这会儿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先顾眼前吧。

  太子便沉声问道:“那胡相有什么办法?”

  “上策当然还是皇上能开恩了……”胡惟庸轻声道。

  “都说了,父皇气还没消,这时候去求情,只会适得其反。”太子叹气摇头。

  “那就只有先给他们一人发条棉被了。”胡惟庸苦笑道:“当然能有口热汤就更好了。”

  “嗯,这个可以有。”太子点点头道:“劳烦胡相去准备吧。”

  “遵命!”胡惟庸赶忙应声,还不忘补充道:“下官一定会跟他们说,这是太子爷的恩典。”

  “不,说是皇上的。”太子却摇头道:“此事本宫会先禀明父皇的。”

  “是是,是老臣糊涂了。”胡惟庸心下暗叹,太子明明地位牢不可破,却还是这么谨慎。让人想挑拨离间都找不到机会。

  ()

第765章

  另一边,上次老四老六迎接老五那座接官亭中,挤满了南京城的宿儒名士,这些人伸长了脖子,望眼欲穿的看着南边的官道。

  过午时,车来人往的官道上,终于出现了他们企盼的那辆黑色的马车。

  “来了,来了!”看清楚来车,众大儒急忙涌出接官亭,到官道上迎接。

  “吁……”

  待到马车在他们面前停下,一众士林前辈便齐刷刷抱拳行礼道:“恭迎宋太史。”

  车门敞开,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高瘦老者,便出现在众人眼前。正是文坛盟主、士林领袖、太子业师宋濂宋潜溪。

  “诸位怎么都来了?”宋濂一看,好多七老八十的老家伙都出动了。这显然不是为了表示尊重,而是又发生了什么大大事件。

  “唉,宋太史有所不知,出大事了。”他的同乡戴良叹息道:“皇上又把孟子,逐出孔庙,不许配祀了。”

  要不怎么说,文人可怕呢?戴良不说前因,直接说结果。登时就突出了朱老板昏君加暴君的形象。

  “为了维护亚圣,今天一个叫陈汶辉的御史被当场杖死,大理寺卿李仕鲁愤而掷笏,想要辞官,却激怒了皇上,被掼死在台阶上。”

  “什么?”宋濂惊呆了。他上次得到消息时,局面还没这么严峻呢。怎么转眼之间,就到了这般田地?

  便听戴良等人眼含热泪的接着道:“但其余官员没有被吓到,他们一起跪在奉天门外,发誓一日不收回皇命,他们就要一直跪下去!”

  “吴状元还带着京城的儒生,在午门外跪哭,来声援宫里的官员。”另一个大儒苏伯衡接着道:“我们已经让人把消息传递出去,相信不日,整个京畿的儒生都会响应我们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4页  当前第45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9/80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