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父可敌国_分节阅读_第698节
小说作者:三戒大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4-07-27 21:45:10

  「高炽高煦,快过来给六叔、十一叔、十二叔磕头!」待老十一老十二也向四哥行礼后,朱棣转过头来,兴冲冲招呼两个儿子。

  「本王相信,老六跟我的感情是不会变的。」朱棣摆摆手,不让他们议论自己六弟,沉声道:「但他从小就这样,看着比谁都灵活,其实最讲原则,所以他能大义灭亲,我一点都不奇怪。」

  「六弟!」朱棣也兴高采烈的拨马迎上,哥俩行至近前,双双跳下马来,两条彪形大汉熊抱在一起,互相拍着后背,团团乱转。

  「父王跟六叔在打架吗?」后面,六岁的朱高煦满脸兴奋道:「我要看鼻青脸肿!」

  「王爷是不是多虑了,我们跟六王爷处了这么多年,他是什么人我们还不清楚吗?」朱能劝朱棣道:「他对王爷掏心掏肺,对我们下面人也很友善,只要咱们别干的太过火,他肯定不会揪着不放的。」

  「福气,这是福气啊。」朱桢右胳膊上加劲,一边一个抱着俩侄子道:「叔叔们给你们哥仨准备了见面礼,一人一车拉家去慢慢玩。够你们玩一冬的。」

  「哈哈,太好了,我早就跟他俩吹过,嫂子做的大鹅深得母后真传,不可不尝。」朱桢大笑着放下俩侄,微不可查的活动了下右肩,然后上马与老四并辔而行。

  「再者,别以为自己没乱来就万事大吉了,都给本王回去仔细盘问家人、奴仆、部曲,查查他们有没什么侵占民田、欺男霸女之类的不法之举,要是有的话,赶紧擦屁股。要是有杀人越货之类,千万别想着包庇,要主动把他们交出来投案,不然全家受连累!」

  不管传闻是不是真的,老六对自己的弟兄是真够狠的,甚至人送外号‘弟兄杀手"……

  十一十二还有两个晚辈,自然跟在后头不消提。

  「刚才朱能

  和丘福说的都没错,你们只要别干的太过火,老六不会揪着不放。」说着他目光严厉的看向众将道:「但前提是,提前把屁股擦干净。擦不干净就主动请罪,争取宽大处理。不然人家苦主告到老六那里,再想让他视而不见就难了。明白了吗?!」

  「这可是你们说的,本王会原原本本告诉六弟,你们再被捅出什么腌臜事来,就跟本王没关系了!」朱棣神色稍霁,旋即又严厉起来道:

  「也不好说,」丘福却持相反观点道:「人是会变的,这分开也有几年了,说不定六王爷现在,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

  「谢谢六十一十二叔!」俩孩子登时兴高采烈。

  「嘿嘿,见过的都这么说。」朱棣高兴的合不拢嘴:「此子类吾。」

  「哎,来了!」朱高煦便脆生生的应一声,别看他年纪小,个头已经跟九岁的哥哥差不多,生的筋强骨壮,而且跟他爹一样黑。

  「是!」众将忙又轰然应声道。

  朱棣最后提高声量强调道:「我不管别人,只管自己的部下,绝对不能出篓子!谁让本王在老六面前抬不起头,本王就让他一辈子没有头!听明白了没有?!」

  ~~

  两天后,朱桢一行抵达了通州。

  脆生生叫一句:「六叔金安!十一叔金安!十二叔金安!」

  「好家伙!」朱桢大笑着抱起朱高煦,仔细端详一番道:「长的跟四哥小时候一样嘞!」

  也难怪王爷一听他要来,就庙里长草慌了神。

  也不用内侍搀扶,他就从高高的马背上蹦下来,后发先至超过了大哥,跑到老六三个面前扑通跪下磕头。

  「别杵这冰天雪地说话了,咱们赶紧回城吧。」朱棣看看天色道:「你们嫂子蒸好了大鹅,在等着给你们接风呢。」

  「你当心闪了腰,这小子已经过一百斤了。」朱棣赶紧提醒道。

  「好小子,听说你也有仨儿子了?」朱棣一手扶着马鞍,一手摸着修剪整齐的短须,那胡子剪得跟太子一模一样。「了不得呀,结婚才两年半就追平四哥了。」

  「那能一样吗,你是嫂子一个人生,我是仨老婆一起生。」朱桢笑笑,苦涩道:

  「但是惭愧啊,生三个孩子我都不在跟前。也不知道整天在瞎忙些什么。」

  

第1222章

  你要是瞎忙活,我们这些当哥哥的,岂不是天天在吃白食?」朱棣嘿然一笑,叹息道:「真羡慕你在西南的功业啊……」

  「那有什么好羡慕的,我可听说了,北边的局面大有好转,四哥很快会有用武之地的。」朱桢笑道:「跟这边一比,我们在西南那点小打小闹算什么。」

  「唉,别提了……」朱棣闻言却神情一黯。

  「怎么,有什么变数吗?」朱桢见状一愣。

  「说来话长,刚见面先不说这些糟心事。」朱棣摆摆手。

  「也对。」朱桢颔首道:「那就先说家事吧,岳父的身体怎么样?」

  一旦他们无心恋战,一门心思逃跑,明军怎么可能抓得住他们?

  朱桢所谓的‘妙计",就是——开边互市!

  简而言之就是在边境设置榷场,允许蒙古人来跟明朝商人进行贸易。用他们的毛皮、牲口、马匹、草药,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以及供贵族头领享受用的各种奢侈品。

  ~~

  朱桢自然记得那是他大婚之前,徐达很介怀他闺女不是唯一的王妃。

  「唉,其实是一码事。」朱棣苦笑一声道:「算了,跟你从头说起吧。」

  这样徐达就多了一张可以拿捏蒙古人的王牌。他可以通过允许合作者互市贸易,分配贸易份额,拒绝顽抗者进入榷场等方式,轻易拉拢一批蒙古部落,诱使蒙古人向他源源不断出卖情报。

  「就是这个意思。」朱棣颔首道:「这样确实会让蒙古各部跟大明合作时心存顾忌,但同样会让他们对王廷心怀恨意。当他们获准互市,却被王廷阻拦,无法进入榷场后,很多部落都会一不做二不休……老子不当北元人了,爷弃暗投明了!」

  这对被大明禁运了十几年的蒙古人来说,不亚于久旱甘霖。要知道普通牧民已经窘迫到了没有铁锅烧水做饭,只能用兽皮锅将就的地步。

  而对那些贵族头领来说,他们做梦都想重温,年轻时享受到的丝绸陶瓷、金银玉器。可想而知开边互市对蒙古各部上上下下,有多大的杀伤力。

  「事情还得从你大婚后讲起。」

  「这么远的吗?」朱桢一阵大头,心说麻痹怎么又有我的事儿?

  「嗯。」朱桢点点头,便听朱棣讲述道:

  「不远,也就才两年半而已。」朱棣笑笑道:「你给岳父出的那个主意,可谓收效奇佳。」

  正是靠着这种暴利的垄断贸易,以王公贵族、武士奴仆为主的北元王廷,才能在漠北苦寒之地维持住起码的体面,过着远比普通蒙古人优渥的生活。

  「你可别小瞧北元王廷,那是黄金家族的嫡系传承,曾经入主中原的元朝皇室,蒙古各部的共主。」朱棣正色道:

  而且这一招还正中北元王廷的要害。

  「你这法子看似平平无奇,却是无解的阳谋。」朱棣赞不绝口道:「北元王廷置之不理吧,他们自己的财路就断了,早晚树倒猢狲散。所以他们只能不遗余力的阻挠互市,打压甚至迫害那些获准进入榷场的部落。」

  朱桢的开边互市,可谓挖断了北元王廷的命根子。当蒙古各部可以用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的大明货时,谁还会去受王廷的剥削?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根基动摇,上层建筑也就变成危房了。

  「就算再穷再弱,也有的是办法拿捏各部首领。比如禁止其参加王廷组织的祭祀,剥夺他们世代相传的头衔和封地,宣布他们是蒙古的叛徒,鼓励各部群起攻之。」

  而且就算大军做足准备,深入草原,但过于漫长的

  征途中,所有遇到的蒙古牧民,都很可能是北元王廷的耳目。所以北元王廷总能对明军的行踪了若指掌。

  去往通州的官道上,哥俩骑在马上,边走边聊。

  当蒙古人不敢南下劫掠,只在漠北游牧,而且还小心隐藏行踪,四时变换驻地时,就连徐达也拿他们没办法了。

  「嗯,那确实挺狠的。」朱桢点点头,深以为然道:「一旦名不正言不顺,就算兵力再强,也难保会祸起萧墙。」

  「哦,这样啊。」朱桢稍微松了口气,那自己应该没多大责任。

  ~~

  天空依然飘着零星的雪花,一轮日头也挂在西天上,有气无力的放着惨白的光。

  朱桢为了让老丈人高兴,便向他献了个锦囊妙计,说是可以帮他找到梦寐以求的北元王廷,结束这场漫长的征虏战争。

  当初元顺帝北逃的时候,还从大都带走了上万名工匠。这些人在要啥啥没有的大漠里造出来的东西,自然没法跟在中原时相提并论,但供给王廷日用还勉强凑活。甚至还能挤出一些锅碗瓢盆之类的日用品,让北元皇帝赏赐各部,笼络人心。

  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汉强虏弱,蒙古人一直处于下风。尤其是王保保死后,北元就再没人有胆量挑战大明的无敌神将徐达了。

  因为漠北实在太大,甚至比大明还大,而且还有的是崇山峻岭。想从其中找出区区十几万人的蒙古王廷,真如大海捞针一般困难。

  「北元各部不都是散装的吗,他们有那本事么?」朱桢笑问道。

  这些赏赐可不是白给的,各部落想要,就得付出极高的代价。譬如进贡五匹马才能得到一口破铁锅的赏赐……就这你还得磕头谢恩,态度不好还得不到。

  「哈哈,好一个弃暗投明!确实,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朱桢抚掌笑道:「难不成只有你北元大汗能赐爵,我大明皇帝就不能封官?而且当了大明的官,还不用再提心吊胆在大漠吃沙子,应该有不少人会弃暗投明吧。」

  「没错。」朱棣兴奋的重重点头道:

  「从去年开始,前来归降的部落越来越多,部落头领的级别也越来越高,甚至不乏王爷、平章之类的‘大人物"……虽然北元滥封爵位,王爷国公之类的多如牛毛,但还是有人带来了宝贵的情报!」

  

第1223章

  哦?什么情况?」朱桢闻言来了精神,伸直脖子问道:「北元王廷的位置吗?」

  「那倒不是,但也差不了太多。」朱棣压低声音道:「是今年北方遭遇极寒,北元王廷和纳哈出所部,都不得不南下躲避狂风暴雪,现在应该都在东北一带。」

  「嗯嗯。」朱桢点点头,他刚想说自己也觉得今年格外的冷,却又想到自个这辈子还没在北方过过冬,说这话实在没有说服力,于是闭上了嘴。

  「不过东北那么大,还都是林海雪原,咱们也不能贸然出兵,得有个明确的目的地才行。」他便改口道。

  「那是。」朱棣颔首道:「虽然目前还没有蒙元王廷的具体下落,我们却得到了纳哈出的位置!」

  「那也很不错呀!」朱桢闻言神情振奋道:「能干掉他,对北元的打击不啻于当年王保保之死!」

  纳哈出是木华黎的后裔子孙。木华黎是成吉思汗麾下大名鼎鼎的四杰之一,为蒙古帝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绩,他也因功被元太祖封为‘元帅国王都行省承制",统领兴安岭左右地区。赐下誓券,允许其‘子孙传国,世世无绝"。

  后来徐达北伐,元顺帝望风北狩,逃至鸡鸣山时,纳哈出前往觐见,并进献酒肉军粮。

  元顺帝大为感动,于是将纳哈出升为辽阳行省左丞相,数日后又加太尉、开元王等官爵,将整个东北都交给了他。

  结果这位管理学大师拥数十万众屯金山,实力甚至强于元顺帝的王廷,和王保保的西北军,竟成了故元势力最强大的一支。

  而纳哈出也利用这些前元菁英,在元朝灭亡之后,依然可以对人数占多数的兀良哈部进行统治。真可谓‘元朝跌倒,哈出吃饱"了。

  这时候徐达又在辽东开设榷场,召愿意合作的蒙古各部前来贸易。兀良哈人响应的最为踊跃。他们本来就是亡国之人,哪有什么忠诚可言,根本有奶就是娘。

  其实兀良哈部并不是地道的蒙古人,而是在元朝时被蒙古人同化的契丹民族。虽然他们大体已经蒙古化,但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比如发型依然是契丹样式的脑门一撮毛,而不是蒙古人那种秃顶小辫子。

  辽东才是纳哈出的根儿,没了辽东他就没了根基,看似庞大的势力其实已经失去了凝聚力。

  纳哈出返回辽阳行省时,正逢红巾军进兵东北,连他大哥也死于农民军之手。纳哈出便以东平王继承人的身份,积极收拢残兵,领导兀良哈各部对红巾军进行镇压和屠杀,史称‘辽东贼皆为所殄"。

  纳哈出是末代东平王之弟,在元顺帝时曾为太平路万户,至正十五年为朱元璋军队所获,因系名门之后,被释北归,返回辽阳。

  虽然元顺帝自己都成了丧家之犬,但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对真正的能人来说,那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纳哈出便打着元顺帝的旗号,派人入关四处宣传。把自己说成是先祖木华黎那样骁勇善战,允文允武的救国英雄,召集‘天下英才"共聚东北,辅佐元顺帝‘恢复故土"。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04页  当前第69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8/80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父可敌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