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临安不夜侯_分节阅读_第754节
小说作者:月关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36 MB   上传时间:2025-05-06 12:47:32

  刘商秋马上亲自跟了上去。

  一共十四桶油墨,在临安城中兜兜转转的,奔了“李巧儿书坊”。

  李巧儿书坊负责“临安小报”的印刷,李巧儿是苏乔苏主编的合伙人。

  李巧儿书坊图便宜,勘印房这种闲衙门想搞创收,所以两边合作,一个调制印刷油墨,一个购买印刷油墨,合情合理。

  近来“临安小报”的销量暴增,油墨用量增加,也属寻常。

  每一个环节,看起来都没有问题。

  但是,当天晚上,就有六桶油墨运出了“李巧儿书坊”。

  老苟叔的人马上跟了上去……

第571章 妙笔如花

  近来“临安小报”大卖,油墨的需求量激增,所以“李巧儿书坊”多进购一些油墨实属寻常。

  但是“李巧儿书坊”又运出了六桶油墨,这是什么意思?

  其中有没有可以用来印制会子和交子的专用油墨?

  又或者说,这六桶运走的油墨全都是印钞专用油墨?

  老苟叔安排在“李巧儿书坊”附近的探子马上跟了上去。

  书坊里,苏乔苏主编把今天刚刚写就的稿子递给了李巧儿,李巧儿马上分发下去,让雕刻师傅们立即开始刻印。

  小报不太要求印刷质量和纸张质量,而且它是每天一版,因此也不太在意雕版质料的易损坏性。

  刻字师傅们选择了比较容易雕刻的质地较软的木板,由不同的刻字师傅每人负责一块雕版。

  他们将不同的文章雕刻上去以后,再把几块雕版像“华容道游戏”的拼图一样,拼接在一起箍紧了,就是一块完整的印版,印刷出来,就是小报的一版内容。

  雕刻任务分发下去以后,刻字师傅们立刻紧张忙碌起来。

  李巧儿与苏乔离开了油墨气味浓厚的刻字房。

  李巧儿对苏乔嫣然笑道:“近来咱们小报的销量数倍于从前,生意好的不得了,这可多亏了苏老爷您一支妙笔呢。”

  苏乔笑道:“近来朝廷多事,此等有悖人伦的大案又是民间热衷于谈论的事情,小报刊载的及时,自然就会有许多人急于从小报上获取消息的进展了。”

  李巧儿问道:“这件案子,还能撑多久?”

  苏乔顿时眉开眼笑:“三法司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依老夫看来,一时半晌的,是不会有结论的。”

  李巧儿喜上眉梢,道:“那可好极了,此案明明凶手已经就缚,偏偏审断上出了纠纷,这案子最好拖个三年两载,那咱们临安小报可就大卖特卖了。”

  苏乔哈哈大笑起来,说道:“除非这案子跌宕不断,否则久了大家自然也就疲了,拖的再长也不会引人注意的,老夫还得注意搜集些百姓喜闻乐见之事才成。”

  李巧儿停下脚步,媚眼如丝地道:“比如说呢?”

  苏乔的思绪一时还没抽出来,诧异地问道:“比如说什么?”

  李巧儿娇娇软软地凑到苏乔身前,呵气如兰地道:“比如说,貌美如花的寡居书坊女东主,与某苏姓大官人苟合,百姓是否会喜闻乐见呢?”

  苏主编顿时淫笑起来:“只怕还不够。”

  李巧儿便向苏主编抛个媚眼儿,手掌软绵绵地搭在他的胸上,昵声道:“那就看你苏老爷一枝妙笔怎么写喽。”

  苏乔飞快地向旁边扫了一眼,低声道:“杨雷峯今日不会来吧?”

  李巧儿吃吃一笑,道:“放心吧,他一个月顶多来个三五回,多了恐家中悍妇起疑心,今儿不会来的。”

  说着,李巧儿便扯起苏主编的手,柔声道:“今儿晚上,让奴奴好生慰劳一下妙笔如花的苏老爷。”

  片刻之后,李巧儿的闺房房门紧闭,窗扉上却亮起灯光来。

  苏主编衣衫半裎,手提一杆兔毫,冲着软软倒在榻上,双腿却已岔开的李巧儿笑道:“看老夫我今日妙笔如花。”

  一支毛笔轻轻地刷下去,房中立即响起了柔媚而旖旎的喘息声……

  ……

  那拉着油墨桶的车子出了“李巧儿书坊”,便奔了湖边码头。

  码头上停着一条临安常见的乌篷小船,油墨桶被搬上船去,小船便驶离了岸边。

  “同舟会”的探子汲取了上回的教训,已经在岸边备了船,小船马上跟了上去。

  此时,华灯初上。

  城中内河两岸灯火迷离,各种游船、货船穿梭往来,丝竹歌乐之声不绝于耳。

  那撑船的艄公十分的警惕,与船头一个护航的头戴竹笠的人分别注意着头尾左右。

  后边跟踪的船便不敢靠的太近。

  那船一路行去,通过密如蛛网的江南水网,渐渐驶离了临安城。

  小船进入萧山水道一个岔路口时,几条小船分别从不同方向驶来,一时拥塞在那儿,把“同舟会”跟踪在后面的小船挡住了去路。

  两条小船上的艄公因为碰撞互相吵闹大骂,探子无奈,还得与另一条船上的客人出言解劝一番。

  好不容易劝得各方分开,得以通过,前方却已经失去了跟踪的那条船的踪影。

  他们不死心,又追了一阵,眼见前方河道不止一条岔道,根本无法辨别那条船驶向了哪条岔道,又唯恐探查的行为被人查觉,只好放弃了追踪。

  为谨慎起见,他们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先寻到一处灯火明亮处上岸,寻到一处酒馆,点了几样小菜,耐心吃了顿酒,这才登船离开。

  消息报到老苟叔那里,老苟叔断定那个假会子印制的赃点,应该就设在萧山,但他没有马上派人前往萧山调查。

  以这个时代的特点,哪怕是萧山这种比较兴旺繁华的地方,若有外人走动探查,哪怕不曾向当地人询问什么,也必然会引起有心人警惕。

  老苟叔隐约记得,杨家的产业似乎与萧山这边有些联系,便回来询问鹿溪。

  老苟叔从鹿溪这里了解到,杨家的确有些丝绸方面的上游产业,是与萧山首富南风迟有合作的。

  于是,老苟叔便安排了一些探子扮作小二伙计,跟着鹿溪派出的两位管事去了萧山。

  管事以和南风迟家订购货物为由前去,只消寻个理由在该地多住几日,这些随从中的探子就有机会散布于镇上,秘密查访可疑的人家了。

  ……

  老苟叔这边开始追踪印钞油墨去向的时候,朝廷中三法司为了张宓案也是愈争愈是激烈。

  大理寺少卿赵世平祭出了孝道大旗:张宓杀人,有罪。

  但他所杀者,一为儿媳,一为其子,以父杀子,不当死。

  你反对,就是反对孝道。

  寺正滕藤引经据典,为自家少卿寻找了论据。

  他用了大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两起案件作为论据。

  而藤寺正所举的几个例子,后来曾入选宋人编撰的《名公书判清明集》。

  也就是说,这是被公认的作为正面典型的优秀判例入选的。

  其一是阿张案。

  女子阿张,嫁予男子蒋九,不过一年,夫妻便分家另过。

  公公蒋八告儿子与儿媳不孝,当地官府便抓捕了蒋九夫妻。

  讯问之下,小夫妻给出的理由是,公公蒋八对儿媳不轨,小夫妻只能分家另过。

  而官府的最终判决是:公公是否曾对儿媳不轨,已难以查清。

  儿媳应视公公如亲父般孝顺,父母有错亦该隐瞒。

  你在公堂上说出这件事来,让你公公声名扫地,这就是不孝。

  公公纵然果真图对你谋不轨,你拒绝就是了。

  何况他身为人父,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念头呢?

  这肯定是你们不想赡养父亲,故意污蔑于他。

  于是,判决如下:妇之于舅姑,犹子之事父母。孝子扬父母之美;不扬父母之恶。

  使蒋八果有河上之要,阿张拒之则可,彰彰然以告之于人,则非为尊长讳之义矣。

  况蒋八墓木已栱,血气既衰。岂复有不肖之念?

  最后强令阿张夫妻离婚,阿张杖责十五大板,发配军营作为役妇。

  蒋九杖责六十,回家继续侍奉父亲,再有不孝举动,绞杀。

  滕寺正用这个案子举例,是因为张宓案中,涉及到的张宓与高氏的私情,现在就是一笔糊涂账。

  当初究竟是张宓用强了,还是两人合奸,现在说不清。

  毕竟高氏当时没有举告,就和阿张当时隐忍下来,只与丈夫搬家是一个道理。

  之后你再拿此事说事儿,如何能够证明你是诬告?

  而用强与私通,那罪由起源不同,便会影响到后续的惩罚力度。

  另一个案例就是用来辩解为何不判张宓死刑了。

  滕寺正所举的第二个案例,大体就是:一个寡妇与道人通奸,嫌弃儿子碍事,就想伙同道人杀死儿子,但道士拒绝了。

  因为列朝列代,对于父母杀害子女,虽然刑罚严宽不一,但没有一例是判死刑的,很多朝代甚至不予处罚。

  可那个道人没有为人父母的特权啊,他若帮忙动手,一旦事发岂不是死罪?

  所以他给那寡妇出了个主意,让她去举告儿子不孝。

  不孝是死罪,哪怕只是骂了母亲一句也是死罪,这样就能借国法的刀杀掉她儿子了。

  那寡妇听了就去官府报案说儿子不孝,问题是她这个儿子太孝顺了,在乡邻之间的口碑极好。

  而且那个寡妇与那道人的丑事,很多乡邻都知道,大家为这个儿子鸣不平,纷纷告上官府。

  官府这才没有枉杀孝子,调查清楚后,杖毙了出主意的道士,至于那个想杀孝子的母亲,严辞责训一番,让她儿子领回家好生奉养,以尽孝道去了。

  请注意,在这整个过程中,那个儿子都是知道母亲不守妇道与人私通的事情的。

  但是限于亲亲相隐的孝道原则,他一直没有声张,也无法出面制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69页  当前第7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54/12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临安不夜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