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纷纷席地而坐,周围几个大帐的士兵听说都督到来,都赶过来旁听,很快将大帐围个水泄不通。
李邺笑道:“我听兵部官员说,大家都是自愿去河中戍守,我首先感谢大家的选择,相信河中多姿多彩的生活,不会让大家失望。”
“请问都督,我们的管辖疆域应该很大的吧!”一名火长问道。
李邺点点头,“确实很大,从伊丽河谷最东端,一直到乌浒河,相距约七八千里,骑马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不过大部分都是崇山峻岭,但也有草场、有河流和湖泊,湖泊很大,像海一样,我们长驻的碎叶城旁边就是热海。”
“都督,河中地区人口多吗?”有士兵问道。
“不算少,但远没有大唐多,但小国很多,主要是粟特人、吐火罗人、突骑施人、葛逻禄人等等以前这片广袤的土地,我们只是名义上的管辖,但经过了怛罗斯之战后,这片土地被我们实际控制了,大家可能会分散到各地驻扎,享受各国、各部落最高的地位。”
“都督,会有战争吗?”背后一名旅帅问道。
这也是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
李邺点点头,“我可以告诉大家,肯定会有战争,但唐军在河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哪怕是对吐蕃军,他们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还有西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会向东扩张,不光是大食,还有别的势力,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唐军有天下最强大的战斗力,会横扫一切敌人。”
“我们什么时候出发?”终于有人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李邺笑道:“我明确告诉大家,正月十七日一大早,我们出发前往河中,如果有人想把妻儿父母也带去河中,我绝对欢迎,碎叶城有的是地方安置,大家可以到我幕僚那里报名,他们明天就会上任。”
第360章 榻中之物
进入十二月后,新年的气氛便一天天浓重起来,唐朝的新年叫做元日,又叫元旦,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大门贴上桃符和门神,酿屠苏酒、捣年糕,很多大户人家都要杀猪,用松枝熏制腊肉。
腊月二十以后,新年的气氛更加浓厚,家家都在院子里竖起长竿子,上面挑着旗幡,这是感受东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意思。
河中军营已经放假了,将士们都回家过年,规定最晚正月初十,必须抵达军营报道,否则将以逃兵惩处,那不光是本人要被严惩,全家都要被牵连流放。
天不亮,李邺被房间里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惊醒,他慢慢睁开眼,只见小丫鬟小红正趴在地上,用一根木棍在床榻肚子翻找着什么?
“你在找什么?”李邺嘟囔一句,又翻过身继续睡觉。
“夫人让我把破旧东西都找出来,我记得里面有几双破鞋子。”
李邺打个哈欠,“不是说过年要把旧鞋子藏在家里吗?”
“是要藏鞋子,但这个鞋子要藏自己的,不能藏别人的鞋子,这都是以前主人留下的鞋子,夫人说要把以前主人留下东西都烧掉,以免沾上晦气。”
“你这个小笨蛋,就不会把床榻拖出去一点,从另一头拿吗?”
“我试过了,拖不动。”小红委屈道。
“哦!我忘记了,我还躺在床榻上呢!”
李邺只得坐起身,打个哈欠,望着窗外,天还没有亮。
“小红,天还没亮就开始忙碌吗?”
“夫人说,天亮前必须把旧物装进袋子里,按理应该昨晚就收拾的,我忘记了。”
哪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风俗,李邺起身帮她把床榻拖出去。
“咦!”李邺忽然发现床榻中居然有个隐蔽的空间,里面好像有一个皮袋子。
其实这很正常,床榻是中空的,放在卧室里面,从来都是藏放贵重物品的地方,李邺的前身也把一百多文攒下的钱藏在床榻内的一个小空格里,被李邺无意中发现。
所以一般搬家,无论搬走还是搬来,都会把床榻仔细搜索一遍,以免白白便宜他人,或者期盼捡到便宜。
李邺伸手小心翼翼托出鹿皮袋子,年长日久,鹿皮袋子有点朽了,很容易扯坏。
袋子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小红也好奇地凑上前,李邺笑嘻嘻道:“见者有份,有好东西分你一点!”
“好啊!快看看是什么?”
李邺打开已经朽坏的绳子,里面竟然是满满一袋金光灿灿的豆子,是金豆子,足有三四斤,小红也捂嘴惊呼一声。
里面还有一卷绢布,也有点朽了,李邺慢慢展开,上面写了一行字,是颇为娟秀的小楷,‘元日,上赐金豆三斤三两,置榻中以避瘟。’
落款是‘通天二年,上官婉儿’。
竟然是上官婉儿留下的三斤金小豆,原来自己这张睡榻是上官婉儿的。
“小红,你们家新年时会把豆子藏在床榻吗?”
小红点点头,“有的,放一斤赤豆在床榻内,或者扔一把进水井,我爹爹说,用来避瘟,但放几个月就得取出来,因为会生虫。”
还是皇宫奢侈,怕豆子生虫,所有制成金小豆,居然是上官婉儿留下的,意思是说,上官婉儿也在这张榻上睡过?有点想入非非了。
李邺还是抓了两把金小豆给小红,嘱咐她道:“收好了,回去给你娘,就说是我赏的,别乱说是床榻里找到的。”
小红像小鸡啄米一样点头,捧着金豆子欢天喜跑回房去。
这时,管家婆武婆婆在院子里喊道:“小红,天快亮了,赶紧把旧东西拿出去,一起烧掉!”
“哎!”
小红答应一声,连忙跑进来,把床榻内的几双破旧鞋子装进袋子里,连同其他破旧物品一起拖出去烧掉。
当然,按照新年风俗,这些都是以前旧主人留下的破旧物品,自己的东西一般都不扔,除了扫帚,扫帚用了一年,上面有很多污秽之物,必须在新年前烧掉。
李邺却在看这张床榻,上官婉儿用的床榻,必然是名贵之木,而且通天二年到现在,也有五十多年了,木质还挺坚固,没有虫蛀的迹象。
木质坚硬沉重,木纹上能看到金星金点,光泽如绸缎一般,非常漂亮,这应该是极为名贵的金星紫檀木。
这时,李邺看见木大娘端着一碗汤,鬼鬼祟祟走进来。
“大娘,怎么了?”李邺迎上去问道。
李邺在甘州见到外婆才知道,木大娘原本姓穆,穆字难写,她又不识字,所以就改为木,就很简单了,是外婆的陪嫁丫鬟,曾经有过丈夫和孩子,很早就去世了,目前家里什么亲人都没有了,就剩下她一人,李邺也真把她当自己的外婆了。
木大娘这两年吃了不少李林甫送的滋补品,虽然依旧是又瘦又小,但气色和体质都明显好了很多,裴三娘又安排一个小丫鬟照顾她起居,她平时也没什么事,每天都忙碌着念经礼佛。
“这是我从大慈恩寺求来的豆子,你吃掉它!”
李邺头大了起来,新年吃豆子藏豆子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情,但木大娘不止新年,每年四五次都要让自己喝豆汁汤吞服生小豆,每次都是二十七颗,说是可以驱邪避瘟。
“这是我排队两个时辰才领到的,你赶紧吃了!”
望着大娘殷切的目光,李邺只得硬着头皮把一把豆子吞下去,又喝光了一碗豆汁。
“这就好,下次不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哎!”
木大娘转身要走,李邺忽然想起一事,连忙喊住她,回屋把金豆子全部装进另一个皮袋子,沉甸甸地交给木大娘。
“大娘,这是金豆子,大概有三斤,你每次去寺院,送几粒给寺院,以后就不用排队了。”
“好啊!谢谢阿邺了,我每次都是布施七文钱给寺院,是少了一点,以后我就给七颗金豆子,我看见别人给银豆子,参加法会都能坐第一排。”
李邺笑道:“那你以后也能坐第一排,多沾点佛气。”
李邺又取出一枚天珠项链给木大娘挂在脖子上,“这是朅师国国王供奉的天珠,是高僧遗留之物,灵气充沛,能护佑主人,我带回来就是准备给大娘的,放在箱子里忘记了。”
木大娘着实喜欢这枚天珠,她是礼佛之人,认识这种佛宝,大慈恩寺内就有供奉,看起来还远没有自己这个好,而且她也能感觉到里面浓厚的灵气,令她身心十分舒适,她拍拍李邺的手笑道:“大娘会念经求佛祖保佑我家邺儿的平安。”
“大娘,去寺院就不要戴天珠了,以免被贼人抢夺。”李邺又笑着提醒道。
木大娘笑眯眯道:“你放心吧!大娘就在家里戴,这种佛宝被寺院看见会劝捐的,大娘也舍不得。”
木大娘走了,上午李邺练了一会儿字,眼看快到中午,李邺左右无事,也出门去感受一下新年的气氛了。
第361章 人情如水
也是巧,李邺刚走出府门,正好遇到乔彬骑马而来。
“李大哥!”乔彬兴奋挥手。
他翻身下马,快步跑过来,满脸激动道:“我父亲同意我去河中了!”
李邺微微笑道:“我们去找张平,一起喝一杯,好好庆祝一下。”
管家牵来一匹普通白马,李邺翻身上马,两人催马向东市方向奔去。
东市大门旁边的安然居大酒楼内,生意十分兴隆,三人在二楼靠窗一个座位前坐下。
李邺点了十几个菜,和两个好友喝酒庆贺。
张平举杯笑眯眯问道:“阿彬,你父亲怎么忽然转弯了?我记得上次他还说你敢去西域,就打断你的腿!”
乔彬笑道:“是嗣宁王劝他的,嗣宁王告诉我父亲,我这次的机遇一辈子就这一次,因为有李大哥在,去西域我能混上官阶,混十年回来,就能当县令了,在长安混一辈子也是文吏。”
李邺点点头,嗣宁王说得没错,乔彬对自己有恩,为报这个恩,只有自己才会破格提拔他,所以这确实是乔彬这辈子唯一的机会。
他父亲毕竟只是一个王府管家,嗣宁王让他儿子进了县衙当文吏,已经是很大提携了,不可能让他当官,嗣宁王自己也只有一个荫官指标。
“乔彬,伱回去准备一下,然后明天去灞上东大营的玄武营报到,找到陈焕,他是我的幕僚,目前出任录事参军,你出任兵曹参军,这是正九品下阶,一年后在吏部转正。”
乔彬瞪大了眼睛,“大哥,这么容易就当官了?”
李邺哼了一声道:“小子,这就叫机会,虽然安西节度府的文官基本上都没有功名,但你跑去求职试试看,会不会要你?
除非你是进士出身,或者名震天下的诗人,那没有问题,封常清也会唯才是举,但如果你不是进士,也没有功名,又没有什么大诗人的名气,那就要靠关系后台了,比如你是李嗣业的儿子,那么肯定会让你进去,照顾军队高官子弟是大家认可的。”
李邺又淡淡道:“这样给你说吧!找我父亲托关系的人,从这里开始排队,可以排进东市里面去,光朝廷官员就有二十几人来说情。
乔彬终于明白了,自己是靠着李邺的特殊关系才能进去,这个名额是何等珍贵,他连忙起身给李邺斟满一杯酒,举起酒杯道:“李大哥的关照乔彬铭记于心,你放心,以后我就是你的心腹,小弟敬大哥一杯。”
李邺暗暗点头,乔彬的情商确实很高,会说话,会为人处世,如果再精明能干一点,那就是个人才了。
河中都督府内,吏部只直接任命四名官员,都督、副都督、长史和司马,其他官员就必须由都督李邺推荐,因为李邺有旌节,实际上就是节度使,推荐权在他手上,兵部和吏部都不能超越节度的权力。
李邺当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接收,他有自己的原则,三个幕僚是祖父安排的,又有能力,且忠心耿耿,他必须委以重用,乔彬是对他有恩,他要报乔彬对母亲的救命之恩。
其他人最多也只有张平和李洵他会答应,别人就不可能了,像杜望、麻金松等人,李邺也只是嘴上说说,真让他录用,那也是不行的。
李邺很清楚官员名额的珍贵,这几天他已经不胜烦扰了,多少人找关系,都想进河中军或者河东都督府做文职官,混上一个官阶编制,他都不肯松口答应。
那么之前为什么军队中一个文职官都没有呢?那是因为兵部是准备从其他部门调官员过来,别人本来就是有官阶的官员了,当然不愿意去遥远的河中。
真正想去的,都是那些没有官阶编制的各路社会人士,包括文吏、士子和官员子弟等等。
也由此可见乔彬得到的这个名额是多么珍贵。
李邺随即向酒保要来纸笔,当场写了一封委任书,‘兹任命长安县吏乔彬为河中都督府兵曹参军事,即日起生效,河中都督李邺。’
下面是日期和签名,李邺又从脖子上取下自己的私章,蘸点朱泥,在名字上盖上了印鉴。
李邺把委任书交给乔彬,“明天上午就去,先找到东大营,东大营有四座军营,你找玄武营,向路边摊贩打听一下都知道,然后你告诉守门士兵,你姓乔,找录事陈参军,他以后就是你的顶头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