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三名唐军冲上城头,配合前面的唐军,保护住了上城通道,这时,城下的箭矢已经停止射击。
第四座、第五座和第六座人梯也搭建起来,唐军士兵开始源源不断上城。
五十名重甲步兵也攀上城头,他们迅速组队,向西城奔去,迎面遇到了两百多名跑来支援西城的吐蕃士兵,五十名重甲步兵大吼一声,杀进了敌群中,陌刀寒光闪闪,俨如砍瓜切菜,满地的躯干和四肢,人头乱滚,刺鼻的血腥之气和内脏腥臭气瞬间弥漫了城头。
这时,东城门被打开了,卫伯玉一声大喊:“杀啊!”
他率领两千五百士兵杀进了顿多城内
唐军以绝对优势的全歼小勃律的吐蕃军,完全夺取了小勃律。
此时唐军的后勤补给队伍已经在路上了,五天后,数万头骆驼满载粮食物资抵达了顿多城,还有数十万只羊。
休息好的唐军又再度出发了,浩浩荡荡杀往大勃律。
大勃律才是吐蕃军经营了十几年的老巢,它位于喀喇昆仑山以西,南面三百里外便是著名的班公河。
在大勃律王城斯卡城北面两百里处,便是著名的乔戈里峰,南面两百里外则是南迦帕尔巴特峰,在高大雄峻的喀喇昆仑山脚下,人类显得如此渺小。
大勃律的物产不算丰饶,土地含沙量高,十分贫瘠。
由于雪山太高,日照也不充足,王城斯卡城甚至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完全照不到太阳。
虽然环境不太好,也得分跟谁比,要是跟江南比,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好,但要是跟阿里、羌塘比,那可好太多了。
大勃律可以种青稞、小麦、蔬菜,还有果树,大勃律尤其盛产苹果。
这一切都得益于大勃律的海拔比较低,只有两千余米,它才成为了一条联通东西的古道。
为什么吐蕃军喜欢大勃律,经营它十余年,是有原因的,从平均海拔五千米的高原下来,来到一片只有两千三百米左右的平坦土地上,实在太舒服了。
吐蕃正是有了大勃律这片土地为根基,才能一步步向西扩张,和大食争夺吐火罗和河中地区。
所以只要彻底摧毁大勃律,基本上就拔掉了吐蕃西扩的根基,至少十年之内,吐蕃没有能力再进行西扩,他们只能南下攻打天竺。
这天上午,李邺率领大军抵达了大勃律,着实出乎李邺的意料,他一直以为大勃律是四五千米的高原,但实际上并不高,而且地势平坦。
难怪历史上封常清能率军大破大勃律。
更重要是,吐蕃在陇右连吃败仗,富饶的土地全部被夺走,以至于吐蕃国力严重被削弱,人口不足,兵力不足,加上内部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吐蕃军已经开始收缩,从前大小勃律驻军三万,现在只剩一万人。
在全歼了小勃律的三千人后,大勃律的兵力只剩下七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用李嗣业的话说,就是天赐良机。
距离大勃律王城斯卡城还有五十里,李邺下令全军原地休息,他让士兵扎下一顶行军帐,召集诸将商议作战方案。
“根据归仁军替我们收集的情报,斯卡城周围地势平坦,可以摆开战场,我考虑我们派一万军先行,诱引吐蕃军出城作战,各位觉得如何?”
刘永沉吟一些问道:“节度使是想再用敦煌城的策略吗?”
李邺点点头,“有这个想法!”
众安西将领纷纷询问敦煌城的策略,李邺便把沙州之战的经过简单描述一遍。
李嗣业笑道:“如果吐蕃军失去了斯卡城,向东撤离,会不会饿死在路上?”
李邺摇摇头,“吐蕃人不傻,就像敦煌吐蕃军一样,他们知道往回撤军都是无人区,他们肯定会寻找我们的决战,我的意思,以三万军队决战七千吐蕃军。”
“根据吐蕃官员的口供,吐蕃军主将叫尚结赞,节度使熟悉他吗?”
李邺点点头,“此人极有名气,是吐蕃第一权贵那囊氏的首脑级人物,也是吐蕃军四名主将之一,长期在陇右和剑南与唐军作战,我不知道他怎么会在大勃律?
但可以肯定,此人就是吐蕃军极力主将西扩的中坚,这一战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干掉尚结赞,今天我的话放在这里,拿到尚结赞首级者,无论士兵还是将领,一律官升两级,赏钱一万贯。”
李邺进行了一番部署后,亲自率领一万军队,浩浩荡荡向五十里外的斯卡城杀去。
大勃律的主将确实是尚结赞,尚结赞在陇右吃了几次败仗,自己也不好意思了,主动申请前来大勃律主持军队。
他确实是吐蕃军中最坚定的西扩路线支持者,他一直主张和唐朝会盟停战,而把精力放在西扩上,夺取吐火罗这片战略要地,向北可占河中,向南可侵天竺,向东则争安西。
同时吐火罗也盛产小麦,使吐蕃军能得到充足的粮食供给。
更重要是吐火罗的军队太弱,小国众多,容易征服,不像唐军那样强大。
此时尚结赞就站在城头上,注视着远方,他刚刚得到消息,有巡哨发现一支唐军正从数十里外向王城方向杀来,人数大约在一万左右。
尚结赞立刻意识到,小勃律已经丢了,三千守军全军覆灭。
但对方居然只有一万人,让尚结赞充满了怀疑,一万唐军能攻下小勃律?
如果只有一万唐军,小勃律不至于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回来。
肯定不止一万人,对方是想干什么?
想骗自己出城,十有八九是如此,想利用优势兵力在野外全歼自己。
尚结赞冷笑一声,“自己就是那么好骗吗?”
第505章 血战勃律(上)
出乎李邺的意料,尚结赞并没有上当,没有放弃城池出来和自己决战,而是继续死守城池。
大将荔非守瑜小声道:“节度使,或许尚结赞接到了小勃律的鹰信,知道我们军队人数。”
李邺摇摇头,这种可能性不大,他已派人搜查过小勃律,并没有养鹰的迹象,倒有可能是小勃律主将事先派人赶来禀报了。
既然不肯出战也无妨,李邺立刻派人回去将全体军队召集过来,大军在距离王城三里外扎下了大营。
现在已经是五月份,大勃律也完全进入春天,气候温暖,唐军斥候很快在二十几里外的山脚下发现了大片松林。
李邺当即派三千军队去砍伐树木,傍晚时分,军队回来了,用骆驼拖回来数百棵百年大松树。
这里的松树长得又高又直,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大型攻城梯。
唐军携带了大量制作攻城梯的材料,用皮带和绳索将数十根粗壮的木头捆扎起来,又用大铁钉子固定,再钉上一根根木档,前面装两个大铁钩子,一座五丈高的巨大排梯算是做成了。
这种排梯看是很粗糙,但非常简单实用,它就像一座座桥直接搭在城头上,士兵扛着它奔跑,可以抵挡箭矢,它就像一面巨大的盾牌,如果有护城河,可以直接架上河上,梯子非常沉重,城头守军很难将它掀翻。
梯子很宽阔,攻城士兵可以在上面奔跑,不容易被砸下梯子。
唯一的不足,就是数量不会太多,对树木要求较高,但在大勃律这里却不成问题。
大勃律的城墙高度只有三丈不到,但李邺却要求排梯的长度为五丈,比从前排梯的四丈长度加了一丈,梯子虽然变长,但坡度却变缓。
别小看这短短的一丈,它能大大降低滚木礌石的冲击力,士兵用重盾就能抵挡住,这也是一次次攻城的经验积累。
一夜之间,唐军扎下了十架攻城排梯。
入夜,尚结赞站在城头上注视着不远处的唐军大营,唐军大营扎在东面,意图很明显,就是拦截为了他们东撤。
大营一角灯火通明,无数人影晃动,这显然是唐军在打造攻城武器。
尚结赞的目光里很紧张,他也没有想到唐军竟然会有三万大军,而自己只有七千人,这一战恐怕凶多吉少,除非是唐军出现巨大失误,但从目前的部署来,唐军主将布置得滴水不漏,数百名唐军斥候在城池四周严密监视着吐蕃军的一举一动,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被他们发现,想夜间偷袭唐军,几乎是不可能,只会遭到惨败。
尚结赞心中暗暗后悔,早知如此,他就放弃大勃律,率领大军撤回吐蕃,虽然大勃律保不住,但至少七千军队保住了。
七千吐蕃军啊!现在吐蕃人口锐减,年轻男子几乎全部从军,一年年消耗下来,至少有二三十万人阵亡,这对只有两百万人的吐蕃而言,实在是无法承受的损失。
现在的七千军队是那么珍贵,若这七千军队全军覆灭,加上小勃律的损失,整个吐蕃恐怕也只剩下几万军队了,哪里还有兵力西进?
尚结赞心中着实懊悔,自己的一念之差,恐怕会导致七千军队全军覆灭。
大将桑杰看出主帅的担忧,低声道:“不如趁夜色掩护,我们撤军吧!”
尚结赞摇摇头,“夜色对我们是陷阱,唐军希望我们夜晚撤军,我们会在黑夜中全军覆灭。”
吐蕃士兵出了名的不擅长夜战,患夜盲者的士兵比例相当高,几乎达到一半,让吐蕃士兵夜晚突围,只要被唐军包围,那肯定是全军覆灭的结果。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吐蕃士兵不擅长骑射,虽然大部分士兵都有战马,但那只是代步,到了战场上,都会下马结队而战。
夜里突围,被唐军拦截,那是战还是不战?战的话就得下马,马匹怎么办?不战逃跑,一样会被唐军骑射杀死。
尚结赞很清楚,机会一去就不会再有了,他叹口气道:“传令全军好好休息,明天会是一场血战!”
天刚亮,唐军大营内‘咚!咚!咚!’的战鼓声敲响,与此同时,大勃律王城内也吹响了低沉的号角声。
一队队吐蕃士兵奔跑上城,七千士兵站满了城头。
大勃律国的人口很少,只有一万余人,大部分都住在城外,主要是因为这里长期驻扎数万吐蕃军,需要大勃律提供后勤供养,严重制约了大勃律的国力,没有足够的粮食,人口无法滋生,严重缺乏营养,很多孩子都长不到成年。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短短十几年时间,大勃律的人口从三万多锐减到现在的一万出头,从前的两千军队也随之消亡。
年轻男子都在城外种田,城内都是老弱妇孺,吐蕃军别说抓壮丁,就连提供后勤的年轻女人都找不到,只有一百多名给他们做饭的中年妇女。
唐军的营帐拆除了,三万唐军在东城和南城外列下了阵型。
李邺率一万五千军队进攻东城,李嗣业也率一万五千安西军进攻南城,这两面城墙都有城门。
李邺战剑一挥,喝令道:“重盾军掩护,投火!”
两千重盾士兵列阵向前,每两名重盾军士兵身后还跟着一名喷火手,就是两面盾牌防御三个人,也差不多够了。
重盾士兵每五十人为一排,分列立了四十排。
在一声声震天动地的战鼓声中开始向前推进。
与此同时,南城的唐军也开始列队向前推进,这是昨晚李邺的部署,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按照李邺的部署来执行。
李邺之所以没有部署弓弩手,是因为吐蕃军的投石器比较厉害,对没有防御的弓弩手威胁很大,连重甲步兵都曾遭受重创,更不用说弓弩手了。
李邺必须要先看清楚对方投石器的射程,再决定怎么使用弓弩手。
果然,当唐军士兵前进到两百步左右,城头上拳头大小的石头如雨点般打来,重重击打在盾牌上,重盾士兵纷纷蹲下,抵御城头上密集打来的石块。
投石器的射程是两百步,李邺当即喝令道:“重弩手出击!”
“呜——”
低沉号角声吹响,蓝旗挥动,南城和东城的大将同时命令各两千名重弩手压上。
重弩手开的是五石弩,需要两人躺在地上同时用劲蹬踏,弩箭才能拉开,他们放上了重箭,从三百五十步外向城头射击。
两千支重箭同时射向城头的投石器,两轮箭后,效果显现,原本密集的投石忽然变得稀疏下来。
在重弩军的掩护下,重盾士兵又重新起身继续前进。
这是普通弓弩手也出动了六千人,一起向两座城头放箭,非常有章法,重弩手是为了对付投石器,而普通弓弩手则是为了对付城头上的吐蕃士兵弓箭,压制住对方。
这时,一千喷火手开始奔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