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血战勃律(下)
城头只有两丈八尺高,火油袋喷出火油足有七八丈远,每个士兵背负了三袋火油,漆黑刺鼻火油喷上了城头,很多吐蕃士兵被喷了一头一身,却一头雾水,不知这是何物?
重盾士兵将无数支火把扔上城头,城头上到处是火点在燃烧,浓烟弥漫,城头的吐蕃士兵一片混乱。
这恐怕是吐蕃军第一次遭遇到火攻,应该是第二次,小勃律就有一次了,他们没有一点经验,很多士兵身上的火油被点燃了,哭嚎着奔跑下城,在地上打滚。
尚结赞急得大喊,“不要混乱,不要慌乱,当心敌军攻城。”
他的判断没有错,李邺一声令下,唐军队伍中急促的战鼓声敲响了。
“咚!咚!咚!”战鼓声惊天动地。
两千唐军士兵扛着十架大型攻城排梯向东城头和南城头奔去。
在吐蕃军的混乱中,唐军开始了攻城,随着一架架大型排梯搭上城头,率先进攻的依旧是重盾士兵,前面是二十名重盾士兵手执盾牌缓缓向前推进,后面则列队跟着两百名重甲步兵。
李嗣业亲自披挂上阵,率领一千名重甲步兵进攻南城头,东城头这边是黑矛统领一千重甲步兵出战。
喷火士兵撤退了,尚结赞急得挥剑大喊,“结阵!结阵!顶住唐军进攻!”
但已经来不及,如果这个时候还能结阵抵御唐军进攻,那喷火就没有意义了,混乱中,两千重甲步兵毫不费劲杀上了城头,一路大开杀戒,杀得吐蕃士兵血肉横飞,尸体堆积如山。
近五千吐蕃士兵开始撤入城内继续抵抗,这时城门被打开了,唐军主力骑兵从东城门和南城门杀进城门。
双方在城内激战,尽管吐蕃军顽强作战,但他们遭遇的是大唐最强大的两支边军,安西军和北庭军,更何况这并不是高原,海拔只有两千米,唐军同样很适应。
吐蕃军队拼死抵抗,死战不退,城内巷战也限制住了唐军骑兵的优势,双方都伤亡惨重,但吐蕃军队人数太少,唐军伤亡三千人不会有变化,但吐蕃军伤亡三千人,基本上就废了。
尚结赞见形势危急,心如火焚,他忽然看见东城门大开,城门处居然没有唐军。
他心中大喜,这是他逃命的机会啊!
尚结赞大喊一声,“跟我来!”
他当即率领五百吐蕃骑兵强行突破,向东城外疾奔而去。
李邺在远处望着他们奔出东城门,脸上露出一丝冷笑。
东门外,五千唐军骑兵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尚结赞率领五百吐蕃骑兵冲出来,迎接他的是五千支弩箭暴风骤雨般迎面射来。
吐蕃骑兵们一片哀嚎,纷纷落马,只剩下不到百人,尚结赞被亲兵护卫着,他的数十名亲兵被射杀,他本人却没有中箭,但他一样难逃一死,数百名唐军士兵蜂拥杀来,刹那间将尚结赞斩为数十段,一代名将就此死在了大勃律城下。
战争结束了,七千吐蕃军全军覆灭,没有一个活口,唐军也付出了伤亡近三千人的代价,其中阵亡一千五百人,伤一千四百余人。
李邺没有违背诺言,三百名围攻尚结赞的唐军士兵分一万贯钱的奖励,其中杀死尚结赞的二十七名士兵,每人升一级,抢到人头的安西军士兵张翔独升两级,独得两千贯奖金。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幸运者,比如乌江决战中,抢到项羽身体之一的杨喜,被刘邦封为赤泉侯,他便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世家弘农杨氏的祖先。
巷战极为残酷,近两个时辰的巷战,城内的数千百姓也几乎死伤殆尽,最后的三百吐蕃士兵躲进大勃律王宫负隅顽抗,唐军动用了六千人的箭阵,将王宫内所有人全部射杀,包括国王和他的妻儿也无一幸免。
李邺下令将城内所有财物和粮食全部搬到城外,幸存的数百居民也送到城外,唐军点起大火,将王城焚毁殆尽,并摧毁了四面城墙。
剩下的六千居民全部集中起来,他们将迁去小勃律生活,大勃律将不再留一人,所有的庄稼、农田、果树都统统摧毁,房屋也烧掉。
从此,大勃律国消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吐蕃军也失去了西扩最重要的一个后勤基地,此后十年间,还是有不少大勃律的居民又悄悄返回故土家园,但吐蕃军再也没有出现在大勃律。
休息三天后,唐军启程返回了小勃律,李邺在小勃律的顿多城留了一千军队驻防,为期一年,一年后,席元庆会派另外一千人前来轮换,实行轮换驻军制度,使唐军能够长期驻扎在小勃律。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到了九月,这天上午,长安庆王府前来了两名送信骑士,这两人是安禄山派来给庆王李琮送信的士兵。
两人被带进了王府内,贵客堂上,为首骑士单膝跪下,将两封信呈给了庆王李琮。
“我家节度使没有口信,他要说的都是信中。”
李琮看了安禄山的信,信中提到了太子李亨的一个重要把柄,太子和和河东节度使程千里暗中有勾结,有一封程千里给太子的信就是证据。
庆王李琮大喜,急忙看程千里的信,这是程千里刚出任河东节度使时写给太子的一封信,但路上被安禄山的人拦截了,送信人死在路上,这封信便落在安禄山手上。
程千里在信中承诺,在必要时,他愿意出兵勤王。
光凭这句话,程千里就闯下了大祸,什么叫必要时出兵勤王,没有天子诏书,擅自出兵就是造反。
当然,安禄山这样做是有条件,他要取代程千里,兼任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的数万兵力主要驻扎在云州、蔚州、朔州和代州,任务是防御草原游牧民族从云州大同杀入河东南下,但河东军距离范阳很近,穿过太行山就是了。
为了得到河东军,安禄山还准备了五千两黄金行贿虢国夫人,只要虢国夫人吹一吹枕边风,天子肯定会同意,但关键是得让节度使之位空出来。
李琮点了点头,有了这封信,太子李亨不死都要脱一层皮了。
李琮赏了送信士兵五十两银子,两人再三感谢,下去休息了。
李琮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关键是怎么操作这件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就在这时,管家来报,边令诚有重要之事来访!
李琮连忙吩咐道:“快快请进来!”
不多时,边令诚满脸怒气走了进来。
他当然是为了自己多年积攒的财富而来,边令诚在安西和北庭做监军整整十年,攒下了五十万贯的巨额财富。
因为天子催得急,他先一步赶回长安,然后由他的几名心腹手下将财富替他运回长安,不料吐蕃军攻占敦煌,他的手下过不去,只得返回安西,结果在半路上失踪了,据说是被沙海吞没。
但还是有一名小宦官逃脱了毕思琛的杀戮,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千辛万苦逃回长安。
边令诚才知道自己财富居然被毕思琛吞没了,简直把他气疯了。
自己对毕思琛不薄,他竟然敢吞没自己的财富。
毕思琛是庆王李琮的人,边令诚来找过几次庆王,要求他立刻勒令毕思琛把财富给自己送回来。
边令诚走进大堂便冷冷问道:“毕思琛有消息了吗?”
李琮点点头,“有消息了,我派去安西的手下前天刚回来。”
第507章 失财之恨
“毕思琛有什么消息?”边令诚急问道。
李琮摇摇头,“他已经死了!”
“死了!”
边令诚俨如当头一棒,后退两步,呆立半晌才回过神问道:“他是怎么死的?”
“他企图刺杀新任节度使,两人发生激烈冲突,结果安西军都支持李邺,毕思琛便被李邺杀了。”
李琮语气十分恼火道:“毕思琛太让我失望了,给他掌握军权的机会,但他却众叛亲离,到最后安西军都不支持他,亏我那么看重他,最后却一点用都没有。”
边令诚颓然坐下,又问道:“那我的钱财?”
“这个我不知道,据说李邺从毕思琛的府宅搜查到大量财富,他为了收买人心,全部分给了安西军将士,这里面有没有边公的财富,我的手下不可能知情,这恐怕得问李邺本人,但李邺不在安西,率军出征去了。”
边令诚整个心都如坠深渊,毕思琛死了,李邺把毕思琛的财富都分给了安西将士,十有八九就是自己的财富,这下怎么办?自己十年的心血啊!
边令诚心痛如刀刺,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感觉到自己的心在滴血。
李琮同情地望着边令诚,这位守财奴一夜之间钱财丧尽,可以想象他痛入骨髓的滋味。
李琮又安慰他道:“很有可能毕思琛把边公的钱财隐藏起来了,既然是隐藏起来,那就不容易找到,我估计东西还在,就是不知道被毕思琛藏在哪里了?”
边令诚咬牙道:“这件事咱家必须要搞清楚,李邺必须要给咱家一个交代!”
“边公公可以再申请去安西监军”
“不可能了!”
边令诚摇摇头,“我已经在安西监军十年,就算再当监军也是去别处,不可能再去安西了。”
“那可以把李邺诏回来,边公当面质问他。”
“他当然不会承认,你觉得他会承认把我的钱花掉了?”
边令诚一点都不傻,他很清楚这笔钱到了李邺手中,再想拿回来就难了。
“边公当然要向他施压,如果他遭到边公施加的强大压力,他肯定要给边公一个交代。”
李琮的言外之意,就是提醒边令诚,没有足够的权势,李邺是不可能屈服的。
这时,边令诚忽然想到一事,急问道:“康怀顺怎么样了?”
“康怀顺已经死,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杀了。”
边令诚呆住了,他可是安排康怀顺监视李邺,康怀顺被杀,这下他怎么给天子交代?
边令诚失魂落魄走了,庆王李琮也匆匆进宫去找袁思艺。
袁思艺年约五十余岁,长得很刻薄,薄薄的嘴唇,细长的眼睛,总是一脸媚笑,媚笑的目光背后却隐藏着毒蛇一般的阴毒。
他从十岁就开始服侍天子李隆基,已经服侍他四十余年,同样深得李隆基的信赖,封他为内侍监令,他和高力士同为内侍监令,但两人职权不同,高力士主外,袁思艺主内。
简单说,袁思艺就是大内总管,皇宫内的几万宫女、宦官都归袁思艺管,天子和皇妃们的吃喝撒拉也归他管,油水很足,光食材和药材就足够他捞得钵满盆满。
袁思艺虽然没有烧到贵妃娘娘的香,贵妃是高力士介绍入宫,贵妃娘娘的香自然是由高力士来烧。
但阴差阳错,袁思艺却烧到了虢国夫人的香,天子和虢国夫人在太极宫幽会,都是由袁思艺安排,可以说,袁思艺和虢国夫人是一根绳子上蚂蚱。
天子有什么喜好,有什么性情,对谁不满,心情如何,袁思艺都会事先告诉虢国夫人,虢国夫人便投其所好,百般魅惑天子,使天子只有在她身上才能尝到做男人的滋味。
渐渐的,天子李隆基就被虢国夫人和杨家控制住了,但这张控制的大网同样也离不开袁思艺的穿针引线和修补。
所以,袁思艺和杨家便在共同的利益上结成了同盟。
能看透这一点的人不多,庆王李琮看出来了,所以他牢牢抱住了袁思艺的大腿。
袁思艺和太子李亨关系不好,甚至仇怨很深,杜有邻一案中,太子的宠妃杜良娣,就是被袁思艺当着太子李亨的面活活勒死,还有前太子妃韦氏出家后备受欺辱虐待,也是袁思艺的安排,韦妃不久便郁郁而终。
如果说虐待韦妃还比较隐秘,太子不一定知道,但勒死杜良娣便是袁思艺判断失误。
袁思艺以为天子要废太子了,所以表现得很积极,没想到在高力士力保之下,太子夹着尾巴装死,居然逃过这一劫,这着实让袁思艺有点害怕了,如果太子登基,恐怕第一个就要杀他。
也正因为如此,袁思艺极力帮助庆王李琮夺嫡,只有废掉太子,才不会威胁到自己生存。
袁思艺听完李琮的汇报,欣然点头道:“这确实是个机会,如果确认太子勾结外藩,他这个太子之位也该坐到头了,但光凭这封信还不够,最好能骗程千里入京,将他下狱拷问,逼他交代和太子的勾结,有了皇甫惟明和王忠嗣的前车之鉴,这一次天子绝不会放过太子了。”
李琮忧心道:“我就担心程千里不肯入京,他会找个借口,说边界有异动,关键时候不能离开,天子也拿他没有办法。”
袁思艺冷冷道:“没事!我会向天子秘密汇报此事,他有借口,我们同样有借口!”
这时,李琮忽然想到一事,便笑道:“袁翁不是一直想把边令诚拉过来吗?现在倒是有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