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他本人在河中军将士心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所有将士都愿为效死命。
大营内,李邺将八千将士集结起来,当他站在高处时,八千将士一片欢呼,又再次见到自己的统帅了。
李邺摆摆手,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一双双明亮的目光无比崇敬地望着自己的统帅。
“能再次看到大家,我非常激动!”
李邺这句话说完,八千将士顿时振臂高呼,“为都督效力!为都督效力!”
李邺又招招手,将士们再次安静下来。
“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大事,安禄山在幽州造反了,天下即将大乱,我奉天子之令,将率领河中军防御襄阳”
八千将士一片寂静,每个人的目光里充满了担忧,李邺知道,他们担心自己家人。
“安禄山的敌军一定会进攻关中,关中将沦为战场,为了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我会在荆襄准备土地,安置所有将士的家人,接下来,你们要给家人写家信,动员家人迁徙到荆襄,那里才是安全的地方,能给老人和孩子生存的土地。”
所有将士顿时一片欢呼,只有解除了后顾之忧,保证家人的安全,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战场上。
接下来,百名州学学生进入军营,负责给士兵们写家信,裴健一口答应,他会亲自负责此事,组建三百人的送信队伍,将将士们的家信送到家人们的手中。
三天后,李邺率领八千将士出发了,同时也带上了保存在甘州的两百万枚金币。
同行者还有李邺的妻女,独孤新月用背带和包裹将孩子背负在自己背上,骑着骆驼跟随丈夫同行,她武艺极高,轻功甚至远远超过了李邺。
她带着孩子同行没有问题,其他几个丫鬟侍女和乳娘都不肯回关中,一定要跟去襄阳,李邺无奈,只得让她们也骑着骆驼同行,路上也能帮助独孤新月照顾孩子。
第554章 风声鹤唳
安禄山的造反震动了长安,长安城内顿时一片风声鹤唳。
首先就是刚刚企稳的地价再次向下急跌,平康坊有一座三亩宅,去年开价还是五万贯,当安禄山即将造反的消息传来后,这座宅子立刻降到三万贯,但无人问津。
安禄山举兵造反的消息传来,这座宅子的价格已经降到一万贯,但依然无人问津。
类似这样的宅子很多,价格都一降再降,却没有人肯掏钱买了。
与此同时,有人在城内制造金银恐慌,导致金价和银价暴涨,官方金银兑换价格不变,但已经兑换不到金银。
而黑市的银价已经涨到三比一,要三贯钱才能兑换一两银子。
黄金也一样,三十贯钱兑换一两黄金,同样涨了三倍。
所有人都知道,金银携带方便,关键时候能保命。
随着金银价格暴涨,物价也随之大帐,斗米从两百钱涨到四百钱,引发了长安的抢米风潮。
得到安禄山造反起兵的消息,天子李隆基俨如被一棒敲醒,他震怒异常,自己这么信任的安禄山居然造反,李隆基破天荒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御书房,召集数十名重臣商议对策。
杨国忠上前得意洋洋道:“陛下,微臣早就说过安禄山必反.”
李隆基心中着实恼火,他怒斥道:“现在是说这种风凉话的时候吗?有什么应对之策就说,没有就下去!”
杨国忠一句话说不出,只得尴尬地退了下去。
韦见素上前道:“安禄山不过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地方军阀,一个头脑简单的胡人,带领一群同样的愚昧的胡人造反,现在已经不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了,我大唐有近五千万汉人,足以将这一小撮造反者淹死,陛下不必慌张。”
李隆基点点头,韦见素的话让他心中舒服了很多,他点点头道:“韦相国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韦见素躬身道:“陛下,安禄山经营幽州已久,他对幽州控制稳固,我们一时难以插手,但河东不一样,他刚兼任河东节度使,不可能掌控河东,卑职建议立刻任命太原尹王承业为河东节度使,重新整顿河东军队,他原是羽林军大将军,正适合当然此职。”
李隆基点点头,当即令道:“传朕旨意,封太原尹王承业为河东节度使,由卢奉义出任监军!”
众人愕然,怎么又多了一个监军,李隆基叹息道:“朕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在幽州派驻监军,以至于让这些藩镇坐大造反,从今天开始,所有外派军队必须有监军,由内侍担任。”
兵部尚书独孤烈担忧道:“陛下,监军会掣肘主将,恐怕对作战不利。”
李隆基不置可否道:“监军不干涉正常军务,只监视异常调动。”
但什么叫异常,什么叫正常,根本就没有规定,还不是由监军自主决定,独孤烈正要再劝,李隆基却摆摆手,“朕意已决,不要再劝了。”
独孤烈无奈,只得退下,李隆基看他一眼,淡淡问道:“独孤尚书,李邺现在何处?”
独孤烈心中一凛,连忙道:“微臣也不知晓,陛下取消了述职,他应该在安西或者河中了吧!”
李隆基沉吟一下道:“他是大唐的栋梁之才,现在大唐内乱,他在安西太屈才了,调回来吧!传朕旨意,立刻宣安西节度使李邺回朝,任命席元庆暂代安西节度使,任命丰王李珙为安西大都护,安西北庭都转运使,节制安西、北庭军事,任命河中都督长史谢缙为河中都督,受丰王节制。”
独孤烈心中明白,这是天子剥夺李邺的军权了,他早就有这个想法,但受虢国夫人和高力士的影响,一直举棋不定,直到安禄山造反,他才摆脱了外界影响,终于下定了决心。
这时,杨国忠看出了端倪,天子已经不信任外臣了,他也知道,自己作为右相,必须有所表态,否则自己右相之位难保。
杨国忠出列道:“陛下亡羊补牢,处置果断,微臣深为赞同,微臣建议,由亲王坐镇地方,指导各地抗击安禄山,团结军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杨国忠的表态说到了天子李隆基的心坎上,他点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会考虑,现在朕很关心洛阳的防御,杨相国有什么想法?”
杨国忠躬身道:“微臣推荐户部尚书鲜于仲通为洛阳留守,率领洛阳军民坚守洛阳。”
李隆基点点头,鲜于仲通也是带兵之将,可以重用,应对安禄山那帮乌合之众足够了。
他当即下旨道:“封鲜于仲通为骠骑大将军,出任洛阳留守,在关中募兵三万,赶赴洛阳防御。”
历史就这样阴差阳错,原本应该是封常清去洛阳防御,因为李邺的存在,封常清逃过了这一劫,改为鲜于仲通赶赴洛阳防御。
这个时候,封常清在长安落魄,是他的不幸,但也是他的万幸。
天子李隆基随即又下旨,从常平仓调米十万石,以三百文每斗的价格向市场销售,疯长的米价立刻被打压下来,稳定在每斗三百文左右。
桥陵,飞龙带着三百名手下正从密室里搬运财物,飞龙头戴紫金冠,身穿紫色道袍,申请肃然地盯着一只只大木箱,他心中有些不安,怎么全是大木箱子,虽然他的木箱子上也没有任何标识,但他不光是大木箱子,还有三十桶火药,装在大木桶内。
可是他没有看见火药桶,怎么回事?
搬出了两百只大箱子,一名武士首领上前道:“启禀上师,已经全部搬完了。”
“胡扯!”
飞龙大怒,“还有木桶呢?”
首领战战兢兢道:“没有看见木桶,都在这里了。”
飞龙心中暗叫不妙,立刻喝令道:“把箱子打开!”
几名武士撬开了一只大木箱,大喊道:“上师,里面都是石块!”
飞龙冲上去,里面都是丑陋的鹅卵石,他又气又急,大喊:“把所有箱子全部打开!”
片刻,所有箱子都被打开了。
“上师,箱子里都是石块!”
“我们这里也全是石块!”
一声声回应,就像锤子一样狠狠砸在飞龙的脑袋上,胸膛内气血暴胀,他再也承受不住这个打击,眼前一黑,顿时晕了过去。
手下们顿时慌了手脚,拼命叫喊,掐人中,飞龙才慢慢苏醒过来,眼睛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他听信了烈凤的话,把李邺视为传人,可没想到,他是一头吃人不吐骨头的狼啊!
自己三十年积累的财富,只有一点点被自己事先拿走,其余全部被狗贼李邺吞没了。
这一刻,飞龙咬牙切齿,他宁可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一定要将李邺碎尸万段。
实际上,他的事业已经毁了,他在长安兴风作浪,制造恐慌,把金银价格不断推高,他再高价抛售金银,赚取铜钱用来募兵。
现在钱没有了,他怎么维持自己招募的一万军队?
飞龙眼睛喷出刻骨仇恨,他要报仇,先把李邺的父母宰了,让他尝一尝失亲之痛。
第555章 过境汉中
安禄山的大军势如破竹,一路南下,沿途州县纷纷望风而降。
但也有不愿投降的州县,定州的唐昌县和鼓城县,以及深州掌阳县,都坚决不降,安禄山大怒,下令大军攻破县城进行屠城,三座县城的男女老幼被屠杀两万余人。
安禄山随即下令,不投降者,一概屠杀殆尽。
慑于安禄山的凶残,河北各州县不敢再抵抗,纷纷投降,但就算投降,也逃不过安禄山胡兵的奸淫烧杀,肆意掠夺,战争的残酷和胡兵的凶残,让恐惧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半个月后,安禄山大军杀到了相州安阳县,安禄山下令全军休息三天,以等待后勤大军到来。
安禄山被严庄请到参谋大帐,安禄山有三大谋士,严庄、高尚和阿史那承庆,其中阿史那承庆是安禄山心腹亲信,他辅佐老三安庆恩坐镇幽州。
参谋大帐内,次子安庆绪,谋士严庄、高尚以及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崔乾祐、田乾真等等十几人。
大帐正中摆放着一座中原沙盘,沙盘由飞龙发明,目前已经是唐军各军的标配,安禄山派人潜伏中原,用了三年时间才制作成这座沙盘。
高尚对安禄山道:“启禀王爷,我们刚刚得到长安传来的消息,李隆基已任命鲜于仲通为洛阳留守,他在关中募兵三万,赶赴洛阳防御,加上洛阳本身的两万人,那么洛阳的守军将达五万人。”
安禄山冷笑道:“新招募的军队会有什么战斗力,一群乌合之众罢了,他能和我们千锤百炼的士兵抗衡?这样的军队来二十万,一样被我们杀得皮甲不留!”
严庄在旁边道:“王爷,洛阳有洛水穿城而过,易攻难守,唐军肯定不会守洛阳,而是会守汜水关,卑职考虑兵分两路,一路从正面攻关,另一路从河内过孟津桥,绕到汜水关背后,两面夹击,唐军必败。”
旁边史思明道:“唐军不会不知道孟津桥的危险,一定会提前摧毁它。”
安禄山当机立断道:“孟津桥摧毁了,我们再搭建一座浮桥就是了,严军师的方案很好,史将军,你率三万骑兵从孟津过黄河,偷袭汜水关后背,不投降者,一律斩尽杀绝!”
史思明躬身道:“卑职遵令!”
安庆绪起身道:“父王,儿臣得到一个消息,襄阳的守将是李岱,他正在招募军队。”
“那又如何?”
“父王,李岱在襄阳,儿臣怀疑李邺也在。”
安禄山眉头一皱,“李邺不是回安西了吗?”
他回头又向高尚望去,高尚点点头,“我们昨天接到长安的消息,天子李隆基宣安西节度使李邺进京,又任命丰王为安西大都护,说明李邺还在安西。”
安禄山点点头,“且不管李邺,拿下洛阳后,按照原定计划实施!”
安庆绪补充道:“儿臣建议先派五百潜入襄阳城为内应,到时里应外合,一举夺取襄阳城。”
安禄山欣然点头,“同意实施!”
汉中,一支延绵数十里的队伍已经过了梁州,进入洋州,这天傍晚,李邺见天色已晚,下令军队宿营休息。
数十里长的队伍宿营不可能都集中在一起,否则先头军队已经休息结束,准备出发了,后面的队伍还没有赶到宿营地。
这就是要分前军、中军和后军的缘故,让沿途队伍在最近的聚集处休息,约定出发时间,但这样行军又很容易被敌军埋伏偷袭,所以行军也是一件很考验能力事情。
士兵们都在忙碌着埋锅造饭,在一块空地上扎了两座帐篷,一座是给独孤新月和乳娘居住,她们要轮流照顾孩子,另一座帐篷是给七名侍女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