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见节度使,你们不要拦我!”远处有人大喊。
李邺骑在马上,远远看见几名官员要往这边冲,但被士兵拦住了。
“他们是什么人?”李邺问道。
柳洵连忙道:“他们是洛阳来的官员,前几天刚到,架子都很大,卑职也尽力优待他们了。”
“去看看!”
李邺催马奔上去,奔到几名官员面前,李邺翻身下马,抱拳道:“在下李邺,请问各位怎么称呼?”
汜水关失守,大量洛阳权贵及官员都直接逃往长安,逃往襄阳的官员倒不多,这几名官员看起来品阶不高,基本上都是八九品,品质最高的一人才六品。
为首官员上前行礼道:“在下刘晏,官任洛阳侍御史!”
原来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理财专家刘晏,大唐著名的神童,李邺回礼笑道:“久闻大名了!”
其余五六名官员都是都畿道各地的县官,刘晏抱拳道:“节度使可愿意去我们那里坐一坐,我们有些建议!”
李邺欣然道:“各位请!”
几名官员有四座大帐,柳洵对他们还是比较宽待。
李邺坐下笑问道:“各位怎么现在才来邓州?”
刘晏苦笑道:“叛军一来我们就逃了,都躲在民间,早就想来襄阳,但沿途盘查严格,这些天盘查稍微松了一点,我们就夜间过关卡,逃过来了。”
“各位的家眷呢?”
“家眷都在穰县县城内,我们想帮忙做点事情,才来难民大营。”
李邺明白了,他们想帮忙,但柳洵又不愿他们插手,所以对他们敬而远之,不给他们做事的机会。
李邺随即对柳洵道:“马上到中午了,你立刻去通知难民营,严禁在大帐旁烧火做饭,一旦失火,几十万人都得烧死。”
柳洵一惊,立刻起身道:“卑职这就去禁止!”
“还有!”
李邺叫住他又道:“地上太泥泞,可以在主干道上铺上稻草,方便大家行走!”
“卑职遵令!”柳洵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
打发走了柳洵,李邺笑道:“大家尽管畅所欲言!”
刘晏叹口气道:“节度使也发现了,安全隐患太大,其实昨天就失火了,烧了三顶帐篷,要不是正好下雨,整个难民营都会烧掉,我就建议给百姓赈粥发熟食,不要再给米,但柳长史却不肯听。”
“除了安全隐患,别的呢?”
刘晏忧心忡忡道:“其实安全隐患还不是最急迫的,最急迫的是疫病,人口密集居住,几十万人随地大小便,水井被污染,我敢断言,再不改变,十天之内必有疫病流行。”
“那怎么改变呢?”
“很简单,第一建立病区,把所有生病的人集中起来治疗;第二,在远处建立公共茅厕,严禁随地大小便;第三,大量采购马桶,给每家发一个,夜里可以在马桶里方便,天亮后送往公共茅厕;第四、大量使用石灰水,把整个大营撒一遍,第五,大量收购金银花和板蓝根,熬制药汤给难民喝,对防治疫病有好处。”
李邺点点头,都是非常实用的办法,切中要害,为什么柳洵就不采用?
李邺沉思片刻道:“关键问题是难民太多,帐篷不够用,有点超过我们的接待极限,刘御史可有办法解决?”
刘晏微微笑道:“办法当然有,要么扩大难民营,要么加快流动,其实我们的问题还是要加快流动,不要住的时间太长,要提高效率,登记完就走人,而像那些赶着大车过来的富户,完全没有必要呆在难民营,在路上就可以登记完,发一块牌子,然后拿着牌子直接去安排的州县,在路上设立赈济点,这样至少能把难民营的人数减少一半。”
李邺微微笑道:“刘御史建议精辟深刻,非常好,可愿意留下助我一臂之力?”
刘晏就是得罪了杨国忠,才被排挤到洛阳,他不愿回长安,能在荆襄为官,他当然求之不得,他立刻起身道:“愿为节度使效力!”
李邺又对其他几名县官笑道:“你们也留下来吧!”
众人大喜,纷纷表态愿意为李邺效力。
李邺当即免去柳洵的难民营总管之职,让他返回襄阳继续出任本职,李邺随即任命刘晏为江汉节度府副长史,同时出任山南东道安民使,主管难民安置事宜,其余官员都协助刘晏。
刘晏不负李邺信任,他雷厉风行,实行严格的禁火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又提高效率,加快安置速度,短短五天时间,便把乌烟瘴气,肮脏不堪的难民整理得井井有条,难民营人数从近三十万人迅速下降到二十万,十天后降到十五万人,基本上就能保证一家一顶帐篷,极大地方便了难民。
李邺也拨出十万贯专用钱,大量采购金银花等药材,以及生石灰、马桶等物品,保障了难民营的安全运转。
这时,李邺的父亲李岱又重新抵达长安,接受天子任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政事堂相国,这样一来,政事堂五相,杨国忠、陈希烈、韦见素、张均和李岱,张均勉强算中间派,其他四人分属于杨党和太子系,居然持平了。
第591章 新兵选将
连难民们都知道,此时的局势平静,只是暴雨来临前的宁静。
战争很快会再次爆发,加强新兵训练便是眼前的重中之重。
江汉军的东大营也叫新兵营,所有新兵都要在这里接受三个月的强化训练,一共分成三期,体能期、武艺期和军阵期。
体能期早已结束,现在是武艺期的最后几天,按照李邺颁布的新规,最后三天将进行一次武将选拔赛,从中挑选武将和特种士兵。
比武很公平,所有士兵都可以报名,包括新兵和老兵,包括襄阳兵和河中兵。
这种选拔主要是选拔低层将领,包括火长、队正、旅帅和校尉,如果发现优秀将领还能再高任。
比武内容有五项,体能、举重、步射和骑射,另外还有个单项为特殊技能,这其实是斥候士兵的选拔。
其中前两项是选拔火长和队正,后两项是选旅帅和校尉,得分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挡,必须在体能和举重达到优秀后,才能资格参加步射和骑射,然后步射要达到优秀,才有机会参加最后的骑射比赛。
由于公开、公平、公正,极大地调动了士兵们的积极性,七万江汉军中,有近四千人报名参选。
第一天是基础项选拔,也就是跑步和举重,上午跑步,下午举重,体能测试在跑步,绕襄阳城两圈,跑六十里,一个半时辰内跑完是合格,一个时辰内跑完是优秀。
要想当火长,必须双优,也就是举重优秀,体能优秀,如果一个能举起三百斤的重量,但体能刚刚是合格,这种情况当不了火长,但可以去申请特种士兵。
毕竟举起一百五十斤为优秀,而超过三百斤则为特异了,也会因为有特长而被选为特种士兵。
出发一个时辰后,大概有一千名士兵跑回来了,第一关就淘汰了三千名士兵,但这三千名士兵几乎都合格了,毕竟如果体能都不合格,连普通士兵都当不了,还得退回去进行体能训练。
下午时分,在几座大棚前,一千多士兵排成五条长队,开始进行举重选拔。
举起一百斤石锁为合格,举起一百五十斤石锁为优秀,毕竟经过了近两个月的训练,如果连百斤石锁都举不起,作为一个正规军士兵,肯定不合格,还得退回去继续训练。
如果能将一百五十斤的重物举过头顶,就是一个很强壮的男子,体力还充沛,那么就有资格出任火长,如果在双优中还能出类拔萃,步射也能合格,那么就能出任队正,统领五十名士兵。
当如果想当旅帅,那就不光是体能、举重和步射都达到优秀,还得会骑射,最起码要达到合格的标准,在骑马奔跑中,八十步外射十箭,至少要六箭以上射中目标,那就是合格,这样就能出任旅帅了。
如果步射和骑射都能达到优秀,这样人才就属于凤毛麟角,可以出任校尉。
步射结束了,下午便是骑射比试,四千人报名,最后只剩下了一百三十人,李邺看着最后的名单,大部分都是从安西过来的老兵。
李邺忽然从名单看到了两个历史上熟悉的名字,南霁云和雷万春,这两人可是张巡手下的大将,怎么会跑到自己这里来了?
这让李邺很惊讶,自己虽然改变部分历史,也改变了部分人的命运,比如封常清应该和高仙芝一起被处斩,但现在封常清还活得好好的,据说被哥舒翰选为副将。
但自己应该没有影响到中原地区的人物命运。
其实李邺不知道,他和飞龙都影响到了大唐历史,原本应该是天宝十四年十二月才爆发安禄山造反,提前了大半年。
而历史上的张巡应该是在天宝十五年春天才开始招募军队,雷万春和南霁云就是那时才投奔他。
而现在是天宝十四年七月,张巡刚刚开始招募军队,而李邺已经在邓州大败安庆绪的六万大军,使整个中原为之振奋,大量仁人志士从天下各地赶赴襄阳从军,雷万春和南霁云也在其中。
历史就在这里改变了。
骑射开始了,每名骑士纵马奔跑两百步,在八十步外竖着十个木人靶,至少要十靶八中才能算优秀,如果还讲究部位,那就是优秀中的优秀了。
骑兵们一个接一个疾奔而过,成绩都不错,基本上都合格,至少有三成达到了优秀。
这时,轮到一名身材高大的骑兵,年约三十余岁,主考官岳成凤对李邺低声道:“节度使,此人就是雷万春,他目前官任旅帅。”
旅帅?李邺愣了一下,连忙问道:“他什么时候招募从军?”
“他是李相国招募从军,第一批从军士兵,被任命为队正,在南阳之战中表现出色,提升为旅帅。”
李邺这才恍然,原来雷万春早就加入汉江军了,那南霁云应该也是。
雷万春骑马疾奔,张弓搭箭,箭无虚发,箭箭射中木人靶,其中七箭射中胸部要害处,激起四周一片鼓掌。
“不错!不愧是中唐名将。”
下一个出场骑兵是一个身材高大挺拔,相貌十分英武,年约二十七八岁,此人正是南霁云,他和雷万春是结义弟兄,一起从军。
在鼓声中,南霁云纵马疾奔,不慌不忙张弓搭箭,一箭快似一箭,箭箭射中木人靶的头部和咽喉,四周一片欢呼。
箭法超群,果然名不虚传。
李邺立刻命两人来见自己,雷万春和南霁云被带到李邺面前,两人单膝跪下抱拳道:“卑职参见节度使!”
李邺笑问道:“你们是哪里人?”
雷万春抱拳道:“卑职雷万春是河北涿州人,这是我结义兄弟南霁云。”
南霁云也抱拳道:“卑职是魏州顿丘县人!”
“你们二人都是河北人氏,为何跑来襄阳从军?”
“回禀节度使,安禄山要造反,河北人人皆知,但朝廷军备懈怠,我们心急如焚,也招募乡勇准备为国效力,不料却被相州刺史抓捕,说我们是乱匪聚集,我们只能逃往中原,后来听说山南东道观察使在襄阳招募士兵,这是中原唯一进行备战的地方官,我们便赶来投奔从军。”
李邺明白了,是自己父亲在安禄山造反之前就开始募兵,才把雷万春和南霁云吸引过来了。
李邺欣然道:“你们二人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做校尉可惜了,从现在开始我任命你们二人为鹰击郎将。”
雷万春和南霁云大喜,一起抱拳道:“愿为节度使效力!”
第592章 家族撤退
傍晚时分,李岱和平时一样返回了自己府宅,刚进后宅,妻子裴三娘迎上前道:“阿邺有信件过来了!”
“信件呢?”
“在官人书房呢!”
李岱点点头,“我去看一看。”
李岱现在是五相之一,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自己居然能继承父业,出任大唐宰相。
当然,李岱也心知肚明,他这次出任相国,根本不是他的政绩怎么样,完全是他儿子李邺救驾有功,破了飞龙和荣王的兵变,天子没有褒奖儿子,便把这份功劳加在自己头上了。
或许是当上相国的缘故,李岱的气质变得更加稳重,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他虽然是太子派系,但他考虑问题都是从朝廷的利益,而并非仅仅从派系考虑。
比如哥舒翰和杨国忠关系恶劣,尽管哥舒翰的政治立场是偏向太子,但李岱依旧站在杨国忠一方,严厉批评哥舒翰持宠而娇、藐视朝廷,这让太子李亨有点不满,但李岱却坚持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