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担心天子一旦知道这件事,会怀疑我和天子勾结,会影响我在汉中的诉求。”
独孤明摇摇头,“任何事情是黑是白都是人的嘴说出来的,永王入蜀,反而会促使天子下决心让你尽快离开荆襄,和汉中比起来,荆襄对巴蜀更重要,你觉得太上皇会选择北伐,还是东扩?”
停一下,独孤明又道:“在汉中问题上有一个关键点,你不要考虑对政务权的控制,只要拿到驻军权和土地,其他都不重要,只要朝廷还保持着对汉中的官员任免权,你的钱再送到位,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李邺又道:“江南送来的第一批税钱很快要到荆襄了,大概有两百万贯,我要不要扣住给朝廷施压?”
“千万不要!”
独孤明连忙摆手道:“你扣住税钱得罪的不是天子,而是百官和军队,朝廷已经欠俸两个月了,大家都在眼巴巴等着江南税钱到来,你若扣钱,就失去大义了,朝廷所有官员都会恨你入骨,应该像去年冬天的粮食一样大度放行,大家都夸你顾全大局。”
李邺点点头,“我明白了,我会立刻派战船去护航,以免被李璘掠走,另外,烦请三叔替我垫钱给李辅国和鱼朝恩,李辅国给八万两银子,鱼朝恩给三万两,程振元这边我自己搞定,回头我再还给独孤家。”
“放心吧!小事一桩。”
下午,独孤明带着十几名手下乘坐马车离开了襄阳,连夜赶回长安。
当天晚上,程振元收到了李邺派人给他送来的襄州特产,当然,谈判官员每个人都有,只不过别人收到的是真特产,襄州清酒和醉鱼、醉虾、醉蟹。
但程振元收到的,却是三万枚粟特金币,按照现在的兑换价格,价值十二万贯。
同时,送礼人也暗示了程振元,李辅国和鱼朝恩也收到了同样的襄州特产。
果然,程振元次日便来拜访李邺,信誓旦旦保证自己会全力推动谈判尽快完成,一定会让李邺满意离开荆襄。
第735章 深夜来访
半夜里,李邺被杨玉环推醒了,李邺抱着她的娇躯笑道:“怎么,又想要了?”
“什么呀!外面好像有人找你?”
“啊!”
李邺这才清醒过来,连忙问道:“现在什么时候了?”
杨玉环支起身问道:“行香,现在什么时候了?”
行香在外屋道:“夫人,现在刚到五更!”
五更也是半夜啊!这是谁来找自己,李邺只得穿衣起身,杨玉环连忙低声问道:“夫君待会儿还回来吗?”
李邺伸手摸弄她一把笑道:“清晨的仪式还没有举行,当然要回来!”
杨玉环娇笑着推开他的手,“真是个吃不饱的色中饿鬼,快去吧!”
两名侍女在前面打着灯笼,李邺快步来到中庭,原来是李泌连夜求见自己。
‘难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邺连忙走到贵客堂,贵客堂上灯火通明,只见李泌在负手来回踱步。
“军师,发生了什么事?”
李泌连忙道:“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有一件事,卑职想了一夜,我发现我们疏忽了一件重要之事,所以连夜赶来和殿下商量,打扰殿下休息了。”
“不妨,快请坐!”
两人坐下,侍女进来上了热茶。
李泌顾不上喝茶,急忙道:“卑职一直在想,难道我们就这样放弃荆襄和江南西道吗?似乎也没有选择,直到卑职晚上用火折子点蜡烛时,才猛然想起,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火折子,不用的时候也不必熄灭,而是保留火种,需要的时候,我们只要一吹,它又迅猛燃烧起来。”
李邺有点听懂李泌的意思了,“军师是指留一部分人和军队在荆襄?”
李泌点点头,“像季广琛、刘巨鳞、王孝汝就可以留在荆襄,给他们一部分军队,让他们继续坐镇荆襄和江夏、岳州等地。”
李邺皱眉道:“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考虑过,但朝廷肯定会把他们剥夺军权后调走,我们留下的军队不就白白便宜朝廷了吗?”
李泌微微笑道:“殿下考虑的时候,肯定还没有送重金贿赂程元振和李辅国他们。”
李邺一拍脑门,自己把这个最关键的要素忘记了,军权是掌握在李辅国和鱼朝恩手中,就是他们一句话而已。
李邺当即道:“把大部分水军和战船留给王孝汝,以汉阳为水师重地,推荐季广琛为襄阳节度使,率两万军队和一部分战船水军坐镇襄阳,刘巨鳞为鄂州刺史,率一万军坐镇江夏,我明天就把这个要求作为追加条件让李瑀发鹰信给朝廷。”
“殿下要好好笼络他们!”
李邺点点头,“我会单独接见他们三人,他们就在我留在荆襄的火种。
季广琛此时就在襄阳,他听说了李邺要西去的消息,便立刻以述职为借口赶来襄阳。
季广琛很担心自己的命运,他背叛了永王,永王和太上皇那边绝不会放过自己,而朝廷那边他又没有一点把握,毕竟他曾是永王和李邺的人,朝廷会用他吗?
或许暂时会假惺惺用自己,很快就会一脚踢到哪个山旮旯里去了。
可让他跟李邺去陇西和河西,他稍稍又有点犹豫,如果一定要他去,他当然也会跟随前往,他估计李邺会封自己做某个都督州的都督,比如凉州都督,或者金州都督等等。
上午,季广琛接到消息,岐王殿下要接见自己,他立刻匆匆赶到了节度史府。
“卑职参见殿下!”
“季使君不必多礼,请坐!”
李邺笑眯眯请季广琛坐下,又让随从上茶。
季广琛有些坐立不安,他低声问道:“听说殿下已被封为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
李邺点点头,“现在正在和朝廷谈判,看我能带走多少家当,当然,去肯定要是去了,怎么样?季使君愿意跟我一去抗击吐蕃,收复大唐江山吗?”
季广琛稍微迟疑一下,但还是肯定地表态了,“卑职既然效忠殿下,当然愿意跟随殿下西去。”
李邺看出了他眼中的稍稍犹豫,李邺也理解,季广琛从来都是在江南出生、长大、当官的人,他们当然对西北会有一种畏惧,很符合情理,但有些话他得告诉季广琛。
“说实话,让你们重新投效朝廷,我很不放心,你看看崔光远,就临时做了我不到一个月的下属,跟随我一起保卫长安,就被天子忌惮,罢免了京兆尹之职,撵去秦州当刺史了,更何况像伱既跟随过永王,又跟随过我的人,天子那种豆粒大的心胸,又怎么能容忍你?”
季广琛默默点头,叹口气道:“卑职就是想到了这一点,才愿意死心塌地跟随殿下!”
李邺点点头道:“我现在正在和朝廷谈判,还没有结果,我对你的安排有两个考虑,如果能和朝廷谈得下来,可能会让你出任襄州刺史兼襄阳节度使,我留两万军队给你,如果谈不下来,你就出任梁兴兵马使,替我守汉中的梁州和兴州。”
“卑职服从殿下的一切安排,另外卑职长子季寿春学业有成,天宝十三年考中明经科,目前在我身边做事,希望殿下带去陇右,多多栽培他。”
李邺暗夸季广琛是个聪明人,看得透彻,主动把儿子交给自己,李邺欣然道:“令郎我见过,确实精明能干,文采出众,我会让他做节度府记室参军。”
“多谢殿下提携!”
记室参军就是秘书的职位,属于心腹,一般做几年记室参军后,就会外放做长史或者刺史,岐王如此重用自己儿子,让季广琛大为感动,单膝跪下行礼,“卑职一定尽心竭力,替殿下守住襄阳!”
李邺连忙扶他坐下,语重心长道:“你不用担心朝廷会不会把你调走,一旦任命你为襄阳节度使,那调走你就不是朝廷说了算,而是天子决定,准确说是天子身边的几个宦官决定,李辅国、鱼朝恩和程元振,我已经重重贿赂了他们,以后还会继续收买他们,所以你留任襄阳的可能比较大。”
“原来如此,卑职明白了!”
李邺又道:“你不要以为安禄山死了,叛乱就要灭亡了,我认为还早,还有史思明,他实际已经独立了,是和安禄山一样的军阀,就看朝廷怎么做?但以天子的心胸和宦官的愚蠢,造反极有可能还会卷土重来,所以我让你守襄阳,不让你守南阳就是这个原因,我会同时给你一部分战船和水军,你只要牢牢封锁住汉水,叛军就无法兵临城下。”
“殿下教诲,卑职铭记于心!”
李邺随即又接见了王孝汝和刘巨鳞。他们都和季广琛的情况一样,既效忠过永王,又效忠了自己,这种情况下,他们就算投降朝廷也得不到重用,甚至还会找个借口定罪流放。
所以响鼓也无须重锤,只要让他们看透其中的利害关系就足够了,都是成年人,都不傻,在关键时刻他们会权衡利弊。
对于王孝汝,还有另外一点要提醒,必须要时刻警惕从巴蜀杀出来的永王之军。
第736章 释疑解惑
两天后,朝廷的税钱船队抵达了襄阳,李邺下令放行,并派军队护送,满载两百万贯税钱的船队继续向商州方向驶去。
和税钱船队一同到来的,还有张平率领的船队,满载着从江南带回的铜钱和粮食。
张平刚下船便听说大军要西迁陇右,他顿时大惊失色,连忙跑来求见李邺。
李邺把他请到房间坐下,笑眯眯道:“去陇右、河西有这么可怕吗?让你这么吃惊。”
张平连忙摇头,“卑职一直以为殿下要向江南东道发展,还特地在苏州买下一座宅子,准备把父母妻儿迁过去,没想到突然听说要去陇右,所以卑职一下子懵了。”
李邺很了解张平,他并没有说实话。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道:“你是不是认为我放弃荆襄不智?”
“我”
“小胖,我从小就了解你,若只是为了一座宅子,伱不会那么着急,你是因为担心我,才会这么心急火燎,你给我说实话!”
张平咬一下嘴唇道:“大哥,我说实话,荆襄走到今天不容易,我们明明可以统一大唐南方,却放弃这么好的条件去陇右河西,那可是被吐蕃人占领的地方,大哥,我真的要疯了!”
李邺点点头,“这才是你的心里话,估计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想的,在背后笑话我李邺愚蠢,放弃荆襄和江南去西北苦寒之地,还要和吐蕃人血拼。
荆襄确实不错,江南更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但这是我的地盘吗?不是,这是天子的地盘,是朝廷的地盘,我只是替天子、替朝廷捧着这块富庶之地,我现在做事出格一点,没有被朝廷追究,只是因为朝廷暂时顾及不上我们而已。
现在安禄山已死,安庆绪已是瓮中之鳖,朝廷开始盯住我们了,不光是天子盯住我们,政事堂和满朝文武都在盯着我们,一旦我不接受朝廷的调动,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卑职不知!”
李邺冷笑一声道:“朝廷会立刻宣布我李邺为叛贼,人人得而诛之,首先危及我家人,我父亲必然会被舆论所逼自尽,母亲也活不下去,独孤家会宣布和我断绝关系,妻子也会抱着孩子离去。
到时候可能只有你张平还肯跟随我,李泌、刘晏、王昌龄肯定都会离我而去,绝大部分将领和军队也会散去。
这就是安禄山一定要在造反之前把手下大将全部换成胡人原因,没有汉人将领愿意跟他造反,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把汉朝捏在手上,他为什么至死都不敢当皇帝,这就是汉人与生俱来的伦理血脉,大家都只认可朝廷。
我为什么不勾结安禄山直接灭了灵武的朝廷?你以为我不想吗?但我不能那样做,那样做只是给别人做了嫁衣,太上皇还在巴蜀呢!当皇帝轮不到我李邺。
这就是我放弃荆襄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我的地方,不是我的宅子,我要给自己开辟一片土地,我要去陇右、河西打拼属于我的天下,从吐蕃人手中夺取的土地,而那时,我已长成参天大树,我积累的威望已经不惧朝廷,何况无论法理和道理,朝廷都就没有理由夺走。
那时就算朝廷再宣布我为叛逆,就已经晚了,我的军队和手下都不会离我而去。”
“那天子为什么直接不宣布大哥是叛逆?”
“因为长安!”
李邺冷笑道:“是我夺回了长安,他宣布我为叛逆,让天下人怎么看他?让历史怎么评价他?他很忌惮这一点!”
李邺又继续道:“现在其实是个微妙的平衡,天子在乎自己的名声,不到迫不得已,他不会直接对我动手,而我也担心他被迫宣布我为叛逆,让我一无所有,所以双方谈判就出现了。”
“我有点懂了!”
张平小声道:“其实说到底,是我们的实力还不够!”
“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多是大唐历届皇帝积累的强大号召力,制定大唐的规则,建立起皇权体制,也可以叫它软实力。”
李邺苦笑一声,“在强大的皇权面前,我现在还是一棵尚没有长大的小树,被桎梏在这个体制中。
我现在只想体面的离开荆襄,去血与火中磨练,冲破这个体制,尽快长成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