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一下子豁然开朗,李邺父亲和岳父都在朝中,自己还担心什么呢?
他哈哈大笑道:“可以让程元振接受李邺的一切条件,朕的条件只有一个,一个月之内,李邺必须离开荆襄去陇右。”
李辅国长长松了口气,八万两银子妥妥入袋了。
李邺又一次分别召见了季广琛三人。
他刚刚接到独孤明的鹰信,天子会刻意拉拢他们三人,所以要先给他们三人打上预防针。
季广琛行一礼,“卑职参见殿下!”
“季使君请坐!”李邺一摆手,笑着请他坐下。
季广琛坐下,腰挺得笔直,略显得有些局促,他担心主公是不是又改变主意了。
李邺沉吟一下道:“如果天子要求你效忠,伱尽管效忠就是了,毕竟他是天子,效忠天子是为臣子的本分,但有一点我要向使君说清楚,你首先效忠的是大唐,如果天子能维护大唐的利益,效忠它理所当然。
可如果天子昏庸无道,宠信宦官祸国殃民,那么你就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了。”
季广琛毫不犹豫道:“卑职只效忠殿下,如果殿下要我效忠天子,那我就效忠天下,如果殿下要我放弃天子,我会果断放弃。”
季广琛的态度让李邺十分赞赏,他微微笑道:“你就写一份对天子的效忠书吧!我替你修改一下,明天你就交给程元振。”
“卑职遵令!”
果然,在协议最后签订之前,程元振先后和季广琛、刘巨鳞和王孝汝三人进行了私下谈话。
很快,程元振便收到了季广琛、刘巨鳞和王孝汝三人对天子的效忠书,他立刻用鹰信禀报了天子李亨。
李亨大为满意,当即下旨,封季广琛为云麾将军,任命他为襄阳节度使兼襄州刺史,封刘巨鳞为忠武将军,任命他为江夏防御使兼鄂州刺史,封王孝汝为云麾将军,任命其为荆襄水军都督,以江陵为水军基地,维护长江中游的水上安全。
程元振随即和李邺达成西迁协议,朝廷保证维护西迁将士家眷在荆襄的利益,保证岐王李邺在荆襄的商业利益。
同时允许将汉中的梁州、兴州和凤州三地借给陇西河西军三年,作为后勤基地,允许一万人驻军保护,军队不得阻断正常的道路通行,且三州的官吏任免权和税赋权依旧归属于朝廷。
但三州的官田和军田全部划给李邺,作为士兵家眷的安置田。
在陇右、河西节度使的职权上,李亨更表现得十分大度,不仅给予了从前哥舒翰任陇右河西节度使时的所有权力,还取消了宦官监军,同时给了李邺州都督的直接任命权和州刺史的推荐权。
至于李邺想要的粟特商队征税权,李亨大笔一挥就给了。
李亨同时给了陇右河西军十万套兵甲,作为对天子善意的回应,李邺补充天子内库三十万枚金币。
李亨大喜,当即把老河西军的一千五百套重甲步兵装备也一并给了李邺。
又应李邺的要求,朝廷任命李泌为陇右节度府长史,任命裴伽为河西节度府长史,任命刘晏为陇右河西都转运使,任命王昌龄为监察使。
在双方签署协议后,天子李亨又任命李岱为礼部尚书兼礼部侍郎,算是一个假惺惺的安抚吧!
作为对天子信任的回报,李邺在签约当天正式辞去了山南东道观察使的职务,同时也辞去了江汉节度使的职务。
并承诺一个月之内,大军全部离开荆襄,西迁陇右。
大唐江汉军正式更名为大唐河西陇右军,简称河陇军。
可以说除了相国韦见素外,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程元振留下心腹宦官段乔福继续监督李邺西迁,他自己也带着三万枚金币心满意足回京了。
第739章 西迁首站
江汉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李邺随即任命刘晏为汉中安置使,王维和李抱真为安置副使,率领一万军和大量帐篷赶往梁州,在梁州建立仓库和军营。
荆襄的五万头骆驼和上千艘军船开始行动起来,开始将各种钱粮物资进行运送搬迁。
住在襄阳城的家眷们也开始收拾东西了,好在天子在汉中避难时,在南郑县修建了大量官员住房,这些房宅的所有权属于朝廷,地方官府不敢擅自处理,正好被李邺全部征用,用做官员和将领家眷们住房。
而士兵家眷跟随西迁,将士们也在官田和军田附近修建了上百个村落,用来安置士兵家眷。
裴三娘最关心就是清羽要跟着自己一起走,清羽虽然答应还俗,但她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嫁人的准备,她希望在自己十七岁时还俗,裴三娘一口答应了。
裴三娘还特地拜访了清羽的父亲李白,正式向他提亲,保证让清羽为孺人,孺人的地位可不低,正五品,就算李白的妻子也得不到孺人的名份。
如果是别的亲王,李白可能不会答应,但女儿成为李邺的偏妃,李白接受了提亲,也就接受了这门婚事。
但裴三娘最担心的姓氏问题,两人都姓李,会违反大唐同姓不婚的规定。
这个难题被李白解决了,他同意清羽还俗后,依然叫刘清羽,和从前一样跟母亲姓,这就完美解决了裴三娘的担心。
为了让清羽安心跟随搬迁,裴三娘又说动了李腾空,李腾空答应把太清宫暂时迁往南郑,将来迁往崆峒山,那里才是李腾空向往已久的道教圣地。
江汉军一共分三批迁徙,第一批十五天前已经走了,当骆驼和船只回来后,李邺率领八万大军和浩浩荡荡的家眷队伍作为第二批出发,有战马、五万头骆驼、八千辆大车和两千艘战船,队伍延绵近百里。
第三批是收尾,由裴琇率领一万军队在期限的最后一天离开襄阳。
李邺和家人坐在一艘五千石的战船上,战船上也满载着他们家的行李,部分家仆也跟随迁徙。
裴三娘站在船头,望着一眼望不见头的迁徙队伍,她感叹道:“这队伍比天子迁徙到汉中还要壮观,而且水面上都还有这么多大木头。”
李邺笑道:“娘可别小瞧这些木头,这些都是修建宫殿的木头,价值十几万贯,我可舍不得留给朝廷。”
这时,一名侍女上前行一礼,“老夫人,王妃说外面风大,请您进舱去!”
裴三娘点点头,对李邺道:“邺儿也来吧!大家都一肚子问题呢。”
“娘先去吧!我马上就来。”
裴三娘回船舱去了,李邺站在船头望着岸边的纤夫,船队是逆水西进,当然只能靠纤夫拉拽,数千名纤夫喊着号子,在悬崖峭壁上艰难行走,稍不留神就会掉下悬崖,或者粉身碎骨,或者被急流冲走,场景十分震撼,但这又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手段,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上天。
李邺注视良久,也返回了船舱,一家人都坐在船舱内,妻子正在给小女儿瑶光哺乳,这是李岱给孙女起的名字,但还是秉承了独孤老太太以星辰起名的习惯。
母亲裴三娘也在旁边帮忙,另一边靠窗处,杨玉环正把大女儿星沙抱在怀中,给她讲小鸟的故事,星沙眨着眼睛,听得很专注,她快两岁了,很喜欢听故事,也特别喜欢天空的小鸟,木大娘则坐在一个角落里合掌默默念经。
船舱里很安静,李邺倒不忍打扰了。
他刚要退出去,独孤新月笑道:“夫君给我们说说以后的安排吧!”
杨玉环抬起头,这也是她关心的事情。
李邺坐在窗边,把大女儿抱到自己怀中,盘腿坐在竹榻上缓缓道:“搬家是件伤筋动骨的事情,我尽量把影响降到最低,我估计大家会在汉中住两到三年左右,我们家宅子就是天子在南郑时的行宫,其实也就是一座三十亩官宅,据说条件很不错,毕竟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阿邺,住行宫不要紧吧?”裴三娘担心问道。
“没事!”
李邺笑道:“还是程元振主动提出来把这批官宅包括行宫移交给我们,这就是他管的范畴,拿了我三万枚金币,这种顺水人情他会做的。”
“我记得旁边还有一座很大的官衙,是临时朝廷,也要用起来吗?”
李邺微微笑道:“那座官衙我们命名为后军元帅府,名义上主管后勤,但实际上大家的官房都在那里,包括我自己的官房,不过节度使府会设在秦州,只是名义上在秦州。”
独孤新月眼睛一亮,“夫君也会留在汉中吗?”
李邺摇摇头,“我要率军去征战,但我会经常回来,不会时时刻刻都进行战争,结束一场战争后会停一段时间,开始筹划下一场战争,我会利用闲暇时间回家,尤其是冬天,陇右的雪很大,双方都会停战。”
裴三娘见新月有点伤感,他连忙岔开话题道:“阿邺,这张竹榻不错啊!很舒服,和平时坐的坐榻不一样。”
李邺微微笑道:“这叫竹椅,或者叫竹躺椅,是我在秋蒲县买的,夏天躺在上面小睡很舒服,将来我会在汉中和陇右推广。”
独孤新月见小女儿睡着了,把她轻轻放在大摇篮内,让乳娘过来照顾孩子。
这时,外面有士兵高喊:“进梁州了!”
汉中北面是秦岭,南面是米仓山,形成狭长的汉中盆地,汉中五州,兴、凤、梁、洋、金就分布在狭长的汉中盆地中。
汉水从两座大山之间穿流而过,经过亿万年的岁月,在狭长的盆地中冲积出了一块块小平原,一座座县城就星罗棋布地分布在这些小平原上。
其中南郑平原最大,长两百里,宽三十到六十里,所以梁州是整个汉中盆地的白菜心,也是汉中五州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州,也是军田最多的地方。
关中土地都被权贵们瓜分殆尽,朝廷只好在汉中设置了大量军田,根据李邺和朝廷达成的协议,南郑的军田无偿拨给李邺的军队五年,用来临时安置随军家眷。
李邺原以为从前河中军的家眷都会继续留在襄州和邓州,但实际上,当李邺大军西迁后,一万三千户军属家眷也全部选择西迁,着实出乎李邺的意料,南郑的几万顷军田主要就是用来安置他们。
将来他们夺取河西和陇右后,李邺也会拿出最肥沃的土地安置士兵家眷,让他们彻底安顿下来。
这天上午,庞大的队伍终于抵达了南郑。
第740章 南郑新家
梁州刺史叫做崔畅,是前京兆尹崔光远的族弟,天宝七年进士出身,在梁州已经出任刺史三年,刚刚送走了前来梁州避难的天子和百官,没想到又迎来了岐王李邺和他的军队。
崔畅已经得到朝廷的通知,岐王军队将借梁州、凤州和兴州三年,作为攻打陇右的后勤重地。
虽然条约中不涉及官员任免权和赋税,只有驻兵权,但崔畅却心知肚明,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若惹恼了岐王,一个军纪问题就会让他苦不堪言。
崔畅之前已经和刘晏详细谈过,刘晏明着告诉他,节度使府虽然设在秦州,但节度府所有的文官都会暂时留在梁州,崔畅立刻明白了刘晏的意思,节度府实际上就设在梁州。
而且在梁州的官员、家眷和军队加起来至少有七八万人之多,这让崔畅的压力很大。
岐王到来,崔畅亲自率领州县官员前往码头迎接,刘晏笑着给李邺介绍崔畅,“殿下,这位就是梁州刺史崔使君,是崔光远的族弟!”
崔畅连忙躬身行礼,“下官崔畅参见岐王殿下!”
李邺微微笑道:“以后就要麻烦崔使君了,有什么难处尽管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
“多谢殿下!”
李邺没有太多的寒暄,作为岐王,他需要保持一种高姿态,此时他的家人们上了马车,李邺随即也登上马车,在数百亲兵的护卫下向城内驶去,把和崔畅等地方官员打交道的事情交给李泌等人。
南郑县位于汉水北岸、褒水东岸,正好是两条河汇合处,有人口十余万,之前曾拥挤到三十余万,都是关中和长安逃难来的百姓,现在难民基本上都回去了,南郑县又恢复原来的人口。
南郑县是一座大县,城墙周长四十里,城外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城西的麦田几乎都是军田,城东的麦田都是民田,汉水两岸,矗立着巨大的灌溉风车,取水入田。
另外在县城东南方向十五里外,还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庄园,那是李林甫的庄园,现在归东府家族所有,也就是李岱这边的家族,有个管事负责经营庄园。
南郑县的气候温暖湿润,山水极有灵性,滋养着汉水两岸的百姓,天子的临时行宫叫做南郑宫,是一座占地三十亩的官宅,目前已经挂牌为岐王府。
南郑宫看起来和普通官宅没有区别,分为三进,然后还有幕僚院和亲兵院,前院是功能房和下人居住的地方,中庭大堂、会客堂、餐堂、起居房等等。
“邺儿!”
裴三娘在东院喊他了,李邺对独孤新月和杨玉环笑道:“你们先去后宅看看,我马上就来!”
十几名侍女、乳娘和木大娘跟着两位夫人去了后院,李邺走了过去,正好遇到欣喜万分的裴三娘。
“娘,你怎么这样高兴?莫非捡到宝了?”李邺开玩笑道。
“是捡到宝了,你过快来看看。”
裴三娘最关心的是给李腾空她们找住处,她当然是关心清羽,这可是她看中的儿媳,相处一段时间,发现她非常善良孝顺,简直就是上天安排给她的儿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