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来到东院,也吓了一跳,东院居然是一座道观,应该是新建的道观,占地约四到五亩。
“好像有牌子!”
李邺走到正面看一座主堂的上方,确实挂了一块大牌子,是天子李亨手书的‘三清殿’。
“大唐所有皇宫都有道观!”
独孤新月走过来笑道:“路上我就在想,南郑宫应该也有一座道观,这其实是皇宫内供奉李氏先祖牌位的地方,但又觉得可能比较仓促,来不及修建,没想到真有道观。”
说到供奉先祖牌位,李邺这才理解为什么会有道观,李氏皇族可是把老子李耳奉为祖先。
李邺又看了看前面的香灰铜鼎,里面很干净,笑道:“修好后还没有使用呢!”
裴三娘连忙道:“阿邺,西院给女护卫居住吧!”
李邺点点头,“可以,公孙大娘和她的徒弟们也可以住在西院。”
“那我去把伱大姑找来。”
“娘知道她们在哪里吗?”
裴三娘点点头,“我知道,她们去了六安观,南郑县我很熟,六安观太小了,她们根本住不下。”
裴三娘坐上马车匆匆去了。
李邺这才跟随妻子来到后宅,顿时把李邺吓了一跳,后宅是以一座五亩大的湖为中心,环湖修建了十二座小院,每座小院占地约一亩,中间是主院,占地三亩,由一座两层楼和一座阁楼组成。
每座小院都修建得很精美,各具风格,所有的小院都用一条带屋檐的长廊连接起来。
这完全就是量体裁衣,为天子李亨和他的嫔妃们打造的,每个嫔妃住一座小院,李亨住在主院,但这么多院子对李邺有点太多余了。
独孤新月笑道,“咱们东西很多,住不了人就放东西吧!其实女护卫们也可以住进来。”
李邺府上有十二名女护卫,分三班昼夜保护李邺的家人,原本让她们住西院,但住在内宅也可以。
李邺点点头,“先暂时住一住吧!等我拿下张掖,咱们就搬到张掖去,在那边造一座真正的王府。”
内宅的事情自然有独孤新月安排,李邺又去了后军元帅府,这里便是原来的临时朝廷,数百名官员挤在一座占地二十亩的官衙内办公,现在改为后军元帅府,主管后勤。
说是后勤的官衙,实际上就是河西陇右节度府,只不过还得在秦州再设一座节度府,朝廷方面也能交代。
前期过来的刘晏已经将官衙都安排妥当,李邺的官房也有了,在官衙最里面,是一座占地一亩的小院,有个小院子,左右参军房,正官房、参谋室等等。
李邺有两名记室参军,一个是季广琛的长子季寿春,另一个是堂兄李洵推荐给他的,南郑县主簿温景年,唐朝名臣温大雅的玄孙,和李洵明经同科,和李洵关系极好。
两名记室参军,季寿春负责军,温景年负责政,他们的职责是整理文书,甄别轻重缓急,把最重要、最急切的及时呈交给李邺。
另外还要负责替李邺草拟各种文书。
两名记室参军都是二十余岁,季寿春今年二十五岁,温景年二十七岁,两人都精明能干,文采出众,人品也很好。
官房内,李邺接见了第一个手下,那就是李白,李白是跟随张平回到襄阳,正好遇到了大迁徙,李白当然才华横溢,只是因为他性格骄傲,所以屡屡得罪人,二十几年来混得很不如意,现在已经五十岁了,依旧一事无成。
“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笑眯眯请李白坐下,对他道:“本来我是想请先生办报,但现在条件还不具备,不如先生先替我办学吧!”
“殿下是让我当教授吗?”
“不!不!是出任学官,在梁州创建一所学府,让散居各地的河西陇右的士子们有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再从中替我选拔人才。”
李白沉吟一下问道:“请恕卑职冒昧,卑职这个学官类似于太学学正吗?”
太学学正只是八品小官,如果岐王最后给自己只有八品官,那李白真的就无法接受了。
第741章 出祁山道
其实也不能怪李白计较官职,他现在压力很大,好友高尚出任淮南节度使,王昌龄出任陇右河西监察使,王维出任都转运副使兼库部署令,只有另一个好友杜甫也不如意,据说在成都混得很惨。
而李白自己至今无官无职,投奔永王李璘,结果根本没有得到重用,好在李邺收录了他,并许他五品官职,他才欣然来投奔,现在又有变故了,让他怎么能不担心?
李邺微微笑道:“当然不是太学学正,而是相当于国子监祭酒,是陇右河西的最高教育主官,我定名为河陇学监,主官为博士,由先生担任,比朝廷的国子监祭酒低一级,为正五品上阶。”
“啊!”
李白大吃一惊,原来是让自己出任学监主官,这个职务可比办报高太多了,朝廷国子监主官是国子监祭酒,副职便是国子监博士。
李白心中无比激动,连忙躬身道:“卑职感谢殿下厚爱,愿为殿下效劳!”
李邺笑着点点头,“以后就称呼你为李博士了,具体怎么做,你去和李泌商量吧!”
李白当然知道,殿下只定方针,不管事务,具体事务是由政务主官负责,也就是长史李泌。
“那卑职告辞!”
李白走出官府,冷风一吹,他忽然醒悟过来,李邺不让自己办报,而改让自己主管河陇学政,恐怕和自己女儿有关。
自己是岐王的准岳父啊!当然要得到重用了。
李白哈哈一笑,无限欢喜地找李泌去了。
在汉中休整十天后,李邺率领八万大军和五万头满载粮草物资的骆驼分两批向兴州方向而去。
连云栈道原本是连接陈仓道和褒斜道之间的一条栈道,陈仓道通往大散关,褒斜道是通往郿县。
连云栈道又继续向西延伸,就叫西连云栈道,它连接了陈仓道和另一条北上通道,祁山道。
而这条通往陇右的祁山道自古就有,在三国时代最为著名,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走的就是祁山道,后来姜维北伐也是走祁山道,从金牛道北上到汉中武都郡,再沿着西汉水北上,进入陇西。
诸葛亮的战略显然是想以陇西为后勤重地,然后穿过陇山杀入关中,而关中兵力空虚,大将张郃便想出奇兵攻打陇西后勤之地。
街亭位于陇西秦州,就是穿越陇山一个战略要地,是张郃从陇州杀向陇西的必经之地。
马谡如果能守住街亭,也就牵制住了张郃的主力军,诸葛亮就有时间和空间率领主力沿渭水杀入关中。
但马谡失守街亭,张郃的大军随即穿越陇山切断了诸葛亮的后勤补给,没有了后勤补给,这一战就没法打了,诸葛亮只得狼狈撤退回了汉中。
但祁山道的南段已经损毁多年,大军只能先走陈仓道,再沿着西连云栈道进入祁山道北段,直接前往陇右成州。
西连云栈道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先凿一个个孔洞,再把一根根木头打进孔洞内,在木头上铺上木板,就形成了栈道,西连云栈道宽不到一丈,不能走大车,只能牵马和牵骆驼而行,长约一百五十里,非常险要,脚下稍微一滑,就会掉下另一侧的悬崖峭壁,有恐高症的人根本就不敢走。
李邺暂时不想修复祁山道南段,这样,吐蕃军如果要进犯汉中,只能走西连云栈道,情况危急时,一把火烧了栈道,吐蕃军就过不来了。
如果栈道毁了,河陇军可以先撤退到关中,走大散关从陈仓道南下回汉中。
十五天后,八万大军抵达了秦州上邽,受到了秦州刺史崔光远的热烈欢迎。
“崔使君守长安有功,应该被提升才对,怎么反而被贬黜到秦州?”李邺不解问道。
崔光远叹口气道:“我这人太耿直,得罪了鱼朝恩,鱼朝恩在天子面前反复进谗言,我没有被杀就算幸运了。”
“为什么?”李邺不解道。
崔光远沉吟片刻道:“殿下当初移交给我的各个仓库,后来又被鱼朝恩掌控了,等最后清算时,发现几乎都少了三成到一半,然后和殿下的帐就对不上了。
鱼朝恩栽赃给我,说是我和殿下勾结做假帐,我一怒之下去长安市场上找证据,终于抓到了鱼朝恩把柄,他把粮食私下卖给了长安粮商,我向天子提交了证据,没多久那个关键证人便不明不白死掉了。
然后有御史弹劾我曾向安禄山跪拜,称其为陛下,我就被贬黜到秦州来了。”
李邺淡淡笑道:“真相恐怕远远不仅如此吧!”
崔光远默默点头,良久叹息道:“后来苏震提醒我,我才明白过来,钱粮物资亏空,大部分都进了内库,难怪天子这么信任阉党,哎!”
李邺安慰他道:“崔使君也不必惆怅了,我们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即可,你应该庆幸自己没有和阉党同流合污,至少在后人看来,伱是清白的。”
“殿下说得对,我确实很庆幸自己没有和阉党同流合污,但曾经向安禄山跪拜确实是我的一个污点,是我心中的一根刺!“
李邺淡淡道:“这世间逃避责任者多,忍辱负重者少,崔使君为国为民,不惜自辱名声,赤子之心,拳拳忠义,并不是所有人都看不到。”
崔光远心中感动之极,他声音哽咽道:“有殿下这番话,崔光远死而无憾!”
上邽县位于渭水南岸,渭水两岸的空地上,全是用树枝和毛毡搭建的窝棚,黑压压的一眼望不见头,大大小小,至少有十几万个窝棚之多。
“这些都是难民?”李邺吃惊问道。
崔光远点点头,“这些都是河湟地区逃来的汉人,吐蕃把很多汉人抓去高原当奴隶,消息传出,引发了河湟地区大逃亡,朝廷给了一点粮食,让我们把难民安置下来,不准他们过陇山,这边只是一部分,成纪县那边还有更多,我们压力太大了。”
“粮食居然还撑得住?”
崔光远苦笑道:“不瞒殿下,我们确实快撑不住了,一开春,我们就向朝廷催粮,但到现在没有消息,好在很多百姓都是秋收后逃过来,自己有点存粮,所以才能熬过来。
但现在正好是青黄不接之时,每人每天只有两碗稀饭,维持着不饿死,就看朝廷能不能及时把粮食送来,要不然就会出大事了!“
“估计朝廷不会再给粮食了,肯定是让我来解决,我会安排一些粮食。”
说到这,李邺回头对亲兵道:“速去把都转运使请来!”
骑兵立刻调转马头,向后面疾奔而去。
李邺又问道:“如果我想招募士兵,有青壮愿意加入吗?”
“如果自己能吃饱饭,家人也能吃饱饭,我估计应募者会趋之若鹜。”
这时,刘晏骑马来了,他跟随李邺来秦州就是为了解决难民问题,斥候给他们带回的消息,秦州有数十万难民聚集,但现实更加残酷,恐怕难民人数已经超过百万了。
刘晏有安置难民的丰富经验,他这次也带来一批年轻官员跟随,后面还有第二批的两万头骆驼即将到来,专门带着解决难民困难的粮食和物资。
刘晏问道:“崔刺史,这边难民只是一部分吧!据说秦州每个县都有难民?”
崔光远点点头,“刘使君说得一点没错,上邽县这边有难民十三万户,整个秦州共计三十二万户难民,远远超过了百万人!”
第742章 初遇敌情
陇右节度府的辖区主要是陇山以西到西海一带,最北到兰州,最南面是武州,核心便是河湟地区鄯州,也就是今天西宁地区,这里也是陇右地区人口最多,麦田最多,最富庶的地区,但现在也是吐蕃大军入侵的重灾区。
唐朝的陇右气候温和湿润,和今天的气候不一样,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河流纵横,各种野生动物极多。
这天下午,一支三十名骑兵斥候组成的唐军斥候在郎将张典的率领下,在兰州南部的洮水河谷中疾奔。
张典率领一个月前就在陇右和河西活动了,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关系到全军的战略选择,是选河西,还是陇右。
他们四处奔走,收集各种关于吐蕃军的情报,一个多月来,他们把陇右和河西各地都跑遍了。
他原本带了五十名手下,之前派二十名手下去甘州居延海查探,他便率领其他三十名手下来陇右了。
忽然,张典一摆手,身后的骑兵手下纷纷勒住战马,众人眼睛都亮了,只见前面河边,一群肥壮的梅花鹿正在低头饮水。
张典轻轻向两边一摆手,三十名手下立刻分成两队,向鹿群包抄而去,三十支弩箭骤然发射,十几只鹿措不及防,当即倒地,其余群鹿受了惊吓,立刻向小河对岸奔去,消失在密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