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469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论莽热见势不妙,立刻喝令大军撤退,吐蕃大军迅速后撤到一里外。

  五轮箭矢射完,岸边再无一人站立,辛云京刚到起身前去,雷万春却一把拉住他,“敌军还在!

  辛云京一怔,分明全部被射杀了。

  雷万春回头喝令道:“重甲步兵上”

  一千唐军重甲步兵从后方杀了出来,列阵一步步向岸边走去。

  这时,趴在地上的吐蕃士兵纷纷站起身,他们竟然还有千人。

  辛云京这才暗暗佩服雷万春的思虑,吐蕃士兵当然不会站着被射杀,趴下是最好的躲避办法。

  最后的八百多吐蕃士兵大吼一声,挥舞短剑向山墙一般都重甲步兵杀去。

  狄道县北部便是康狼山,两座著名的堡城,天狼堡和长城堡就分别修建在康狼山的南面和北面。

  此时的天狼堡已被一把火烧为白地,两千吐蕃士兵还在攻打北面的长城宝。

  但无论天狼堡还是长城堡,想攻破它谈何容易,修建在半山腰,后面是悬崖峭壁,上山只有一条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城堡中有水源,有足够的粮食和武器,还囤积了大量的滚木礌石,近千人守了一年,十几次攻打都以失败告终。

  天狼堡是因为有一面大山不是悬崖,被吐蕃军攀山而上,数十人趁夜色掩护,从山上吊绳索下来,里应外合,天狼堡在夜里被两千吐蕃军攻破。

  但长城堡没有这个缺陷,两千吐蕃士兵攻了十几天,伤亡三百余人,没有任何效果。

  这天上午,战鼓声敲得震天响,一千吐蕃军在全力以赴攻打城堡,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支唐军突然杀至,余长阳率领三千骑兵杀进了吐蕃军大营。

  正在山崖下助威的数百吐蕃士兵被杀得血肉横飞,人头滚滚,鼓声顿时哑了。

  攻到半山腰的一千吐蕃士兵慌忙撤退下来,但没有用,他在山上便成了唐军的活靶子,数千唐军一起放箭,吐蕃士兵无处躲藏,纷纷中箭,从山上滚落下来。

  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便被唐军大军全歼。

  长城堡主人也是兰州金城县大户,姓杨,李邺小舅裴健的妻子,就是杨家之女。

  堡主叫做杨啸,年约四十余,长得身材魁梧强壮,他原本是兰州团练,武艺十分高强,擅长于防守。

  吐蕃人杀来时,他们无处可逃,杨啸便带着族人和乡民近千人躲进了长城堡,好在他们事先有准备,屯粮数千石,各种物资都准备充足。

  杨啸率领五百青壮组成守堡军,守堡近一年,所有人都身心疲惫了。

第750章 抵达金城

  李邺在杨啸的陪同下攀上了长城堡,堡城距离地面足有三四十丈,攀爬一条倾斜近八十度的山道上去,回头望下面,几乎是笔直的峭壁,一般人绝对会吓得双腿发软,好在旁边有条长索,不过李邺不需要。

  杨啸指着长索道:“启禀殿下,我们自己上山下山,都必须放一条长索,要不然太危险了,就算这样,还是先后摔死了十几人。”

  李邺点点头,这种接近直角的山道确实太危险,上山还好一点,下山肯定会腿软,还真想得出,居然把城堡修建在这种绝壁上。

  杨啸明白岐王所想,便微笑着解释道:“殿下有所不知,陇右这边全是巍峨的高山,所以军方和民间都喜欢建堡城,尤其军方修建的堡城,地势都很险要,殿下去鄯州看看,那边有几十个军方堡城,一个比一个险要,也算是陇右的一大特色吧!”

  这时,他们上了堡城,山上还有修一座一丈高的石墙,长十几丈,呈扇形围了一圈。

  上了堡城才发现里面别有天地,外面是一片十几亩的平地,最里面还有一条三丈宽的山谷,长约两里,山谷里面建满了小房子,幽深干燥,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男女老少约有一千余人生活在这条山谷内。

  “这都是你们修建的?”李邺见山谷内都是密密麻麻的土坯屋,着实有点震惊。

  杨啸摇摇头,“长城堡在隋朝就有了,是军队修建的,不断修缮,卑职十年前就是这里的守将,后来朝廷财政跟不上,很多军事设施都废弃了。

  三年前,兰州裁减了一半州兵,长城堡也废弃了,我利用关系把它接手过来,重新进行修缮,没想到去年就用上了,吐蕃人杀到兰州后,我便带着族人和乡亲躲进长城堡中。”

  “有办法攻下它吗?”李邺好奇问道。

  杨啸也笑着点点头,“其实每个城堡都有弱点,就看进攻方能不能找到它?找到了就很容易攻下,不瞒殿下,这个弱点就是水,几乎所有的城堡都是这个弱点,没有水源,只能大量存水,一般会存一个月的水,军队不可能一直包围吧!等军队撤走时,我们再拼命补水,被包围时再节俭一点,基本上就能熬过去了。”

  “不是说长城堡有水源吗?”

  杨啸苦笑道:“长城堡的水源就是山顶积雪,冬天收集积雪,积雪在春天融化后就没有了,哎!能修建堡城的大山基本上都是石头山,石头山怎么会有水源呢?”

  从长城堡下来,李邺率领大军继续北上,次日中午,大军抵达了金城县。

  金城县就是今天的兰州,位于黄河南岸,黄河北岸有一座金城关,这里是前往河西走廊的必经之路,也是从河湟前往朔方的必经之路,一直就是历史上重要的商业枢纽。

  当然,战略地位更要重要,这里同时也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从长安去鄯州河湟谷地有两条路,一条南线是河洮道,就是辛云京率军去洮州走的那条路,再从洮州到河州,再到湟州,有比较平坦的官道可行,能走辎重队伍。

  还有一条北线,就是从长安先到兰州,在从兰州沿着黄河到河湟谷地,距离是六百里左右,也能走辎重队伍,

  其中能走辎重队伍是关键,如果没有辎重队伍,那么可走的路就多了,但任何大型队伍都必须携带粮草等辎重,否则走不了多远人马都会饿死。

  所以南北唐蕃道也是吐蕃军队东进的必经之路,在李邺的计划中,只要在南北各守住一座坚城,就切断了吐蕃军的东进之路,南面他考虑的是岷州的溢乐县,北面则是金城县。

  金城县也是兰州的州治所在地,对李邺来说,这同时也是他打通河西走廊的关键之地,他已经开始考虑把河陇节度使府就放在金城县。

  按照李邺的部署,他率大军两万大街拦截狄道南下的吐蕃军,李抱真率一万军队拦截渭州的五千吐蕃军,双方在完成任务后,在金城县汇合。

  但出乎李邺意料的是,李抱真的一万军队竟然比他提前一天抵达金城县,已经占领了县城。

  李抱真和左大治前来面见李邺,两人在马上行礼,“参见殿下!”

  李邺笑呵呵问道:“你们好快的动作,什么时候到金城县的?”

  “回禀殿下,我们是昨天下午抵达金城县,守军弃城而逃,我们随即占领了县城。”

  “拦截渭州的吐蕃军,我们伤亡多少?”李邺很关心这个问题。

  李抱真目光黯然,叹口气道:“卑职无能,尽管伏击成功,但最后还是伤亡惨重,一个下午的激战结束后,一万军队只剩下七千八百余人,伤亡超过两千人。”

  这个战果在李邺的意料之中,李抱真统领的是荆襄籍军队,没有跟随自己去长安,这支军队和吐蕃军对抗,肯定会吃大亏。

  “具体伤多少,亡多少?”

  “伤只有五百余人,其他都是阵亡,吐蕃军太强悍,要不是我们先用弩箭伏击,削减了近两千吐蕃军,又将吐蕃军一切为二,若是正面遭遇战,很有可能败的是我们,吐蕃军战死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名士兵还杀死我们十几人,弟兄们都胆寒了,再作战半个时辰,肯定要全军崩溃。”

  李邺点点头,“我们荆襄军一直没有遇到劲敌,安庆绪的进攻都止步于汉水,这次遇到吐蕃军这支劲敌,不习惯也很正常,而且这次吐蕃军不知道我们存在,才被我们打个措手不及,基本上都是被伏击,以后就会更加困难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训练,别无他策!”

  “卑职记住了!”

  李邺率领大军来到了金城县城,县城北临黄河,是一座城墙周长三十里的大县,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宽达三丈。

  和陇右其他县城一样,金城县因为吐蕃入侵而百业凋敝,人口逃亡,城内人口只剩下原来的一半。

  因为李邺的到来,满城欢庆,几乎所有的百姓都上街,敲锣打鼓,欢呼岐王大军的到来。

  走上城头,李邺眺望远处,黄河水在兰州一带还不算浑浊,水色呈现靑黄色,河面极宽,水面上大浪翻滚,水流浑厚湍急,对面应该就是金城山,山势巍峨起伏,俨如一座天然屏障,山下还有一座关隘,便是号称县城北大门的金城关。

  李邺向西望去,一条官道十分平坦,一直伸向远方,远处便是巍峨绵延的山脉。

  虽然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但唐朝的黄土高原和后世的黄土高原完全不一样,降水充沛,气候温暖,目力所及,都是延绵不断的森林,甚至官道两侧都是大片树林。

  城内也是绿树成荫,两条小河穿城而过,城内街道宽敞整齐,各种建筑不错,能看到很多大型建筑。

  李邺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之前的决定,他之前在荆襄和汉中是想把节度府官衙放在张掖,

  但他真正到了陇右后,他才意识到节度使府放在张掖很不合适,太遥远了,距离会让他失去在陇右的存在感,也失去对陇右的控制,等于拱手把陇右还给了朝廷。

  他越来越倾向于把节度使府放在陇右,而金城县正好位于河西和陇右之间,两边都能顾及,城池也不错,那自己为什么不把节度使府放在金城县?

第751章 战略误判

  马重英从论莽热那里得知唐军中出现一千陌刀士兵,他便意识到不对了,能用陌刀军的都是唐军精锐,自己极可能出现了重大误判,对方绝不是秦州唐军,人数也绝不止几千人上万人。

  他立刻下令所有吐蕃军停止行动,立刻撤回湟州,但已经来不及了,兰州一万军队只退回来金城县的三千人,攻打长城堡的两千人和狄道县的五千人失去了联系,

  渭州和岷州的各五千驻军也没有了消息。

  五天后,一名商人被带到了湟水县的河陇都督府,他是一名羌商,从长安携带大量茶饼返回鄯州,被吐蕃士兵盘查到,因为他去过长安,吐蕃士兵便带他来见都督马重英。

  马重英听完商人的叙述,脸上露出震惊之色,“是真的还是传闻,李邺调任河陇节度使?”

  “应该是真的,小人在长安酒楼吃饭时,都听他们这样说,岐王李邺从襄阳改封河陇,后来小人路过秦州时,城头帅旗也是岐字,就看到很多唐军,不是几千人,而是几万人,还看到了庞大的骆驼队,几万头骆驼满载粮食物资走过。”

  马重英眼中露出痛心之色,前任尚结息对情报的漠视导致了他根本不知道这么重大的事件,李邺来河陇了,必然还带来大量军队,如果早一点知道,他早就不会分散军队驻扎了。

  情报的缺失,让他至少损失了两万军队,那可是两万正统的吐蕃军啊!

  马重英把商人打发走了,负手在大堂上来回踱步,痛定思痛,他现在必须要加强情报,不光是巡哨的情报,还有城内的情报,他必须要知道李邺到底带来多少军队?

  马重英亡羊补牢,他随即下令,陇右所有吐蕃军都暂时撤退到鄯州,等探查清楚唐军情报后再重新进行部署。

  随即又派出数十支探子,赶赴陇右各地打听情报。

  又找了几名羌商,带着大量盐前往秦州做生意,盐是秦州的紧俏物资,一般都会获得通过。

  随着朝廷按照协议送来的第一批粮食抵达秦州,刘晏开始将大部分难民遣送回乡,主要是家乡在洮河以东的百姓,按照户均人口,每人补贴三斗米和五百文钱。

  官道上开始有大量百姓扶老携幼陆陆续续回家了,事实上,在秦州的难民也很难再维持下去,不光官府的救济能力到了崩溃边缘,百姓自身的忍耐力也到了极点。

  绝大部分人都受不了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开始思念家乡,要不然家乡还在吐蕃人占领下,他们早就回去了。

  现在洮水以东已被岐王率领军队收复,岐王又给每人补贴三斗米和五百文钱,很多人家甚至领到了一石米甚至一石五斗米,更重要是,这个时候回家还能种点粮食、瓜豆什么的,再赶上一季秋粮,就能熬过去了。

  所以补贴粮食的办法颁布后,百姓纷纷热烈响应,基本上洮水以东的百姓都开始回家了,难民人数开始迅速减少。

  这个方案当然是刘晏的建议,他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后,反复计算,全盘考虑,提出这个可行性极高的方案。

  这里面最重要是粮食和钱补贴数量,如果按照朝廷的做法,一般只补贴一斗米,两百文钱,可现在还是四月份,要等到秋天收获还要半年时间,一斗米太少了,很不现实。

  所以刘晏的方案就增加三倍,只要节约一点,吃四五个月没有问题,剩下两个月不够,可以去购买一点粮食,所以每人再补贴五百文钱,基本上就够了。

  这样一来,难民能减少七成,剩下三成可以分散安置在其他地方,不用集中在一起,如果人数不多,军队还能提供帐篷,这样就避免了疫病爆发。

  “当初我们在邓州难民营积累不少经验,现在正好都用上了。”

  上邽县难民大营,刘晏正和崔光远一起巡视难民的疏散情况,原本密密麻麻分布在渭河两岸的窝棚已经消失了大半,能用的都拆除带走了,包括木头树枝也可以用来烧火做饭,不能用的基本上都是泥土和石块,都被军队推平,整个窝棚就消失了。

  刘晏又道:“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我看难民吃喝拉撒都在渭河里,真让人担心疫病爆发。”

  崔光远也叹口气道:“去年冬天的时候,有很多人都腹泻了,当时真的焦头烂额,又没办法分散,谁也不肯搬走,也没有地方搬,只能听天由命,好在只是普通的腹泻。”

  刘晏点点头道:“问题就在这里,必须疏散,大量减少人口集中,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往哪里疏散?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回家,可是回家得让他们能活下去,那么人均三斗米必须要拿出来,好在我们在汉中的粮食储备还算丰富,储备一百万多石粮食,再加上朝廷给了粮食,就能解决问题了。”

  崔光远笑道:“关键还是财大气粗,有钱有粮就好办事!”

  刘晏呵呵一笑,“一点没错!”

  这时,一名骑兵飞奔而来,抱拳道:“启禀刘使君、崔刺史,殿下来了,请你们二人回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4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9/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