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王殿下从金城县回来了,两人连忙调转马头,带着随从向上邽县奔去。
河陇军的军营在城外,中军大帐内,李邺站在沙盘前听取辛云京的汇报。
“目前吐蕃军已经撤退回鄯州,洮州已经没有吐蕃军,但我们认为吐蕃军很可能还会重返,张冰泉将军率领五千军队进驻洮州临潭县,另外还有一千军队驻扎在黑羊峡渡口处,这里是吐蕃军进入渡过洮州东进的必经之路,我们动员被解救的战俘们一起努力,在黑羊峡修建一座军城,扼守住渡口。”
李邺点点头问道:“那些人不是身体虚弱吗?他们能参与修建军城?”
辛云京点点头,“修养了十天,大部分人都恢复了,修军城没有问题,只有一些女子还没有完全恢复,让她们继续修养,军城建好后,便可以前往金城县安置。”
“粮食够吗?”李邺又问道。
“基本上够了,我们从洮州临潭县缴获了大量粮食,岷州的溢乐县也得到不少。”
李邺看着地图道:“直接占领洮州这一步做得很好,我们下一步就是要收复河州,河州北面的积石山脉是天然屏障,正好把鄯州隔开,等三万多青壮回来,能从军就直接编入军队。”
辛云京吓了一跳,刚刚招募了五万军队,又要再招募两三万军队,军队人数一下子到十五六万了,这需要耗费大量钱粮,能支撑得住吗?
李邺看出他的担心,微微笑道:“我们是从富庶的荆襄和江南过来,有足够的钱粮支撑,辛将军不用担心!”
这时,一名士兵快步从帐外走进,单膝跪下禀报,“启禀殿下,刘使君和崔刺史回来了。”
李邺点点头,“请他们进来!”
第752章 定基金城
刘晏向李邺汇报了难民的情况,“现在难民已经开始返回家乡,按照卑职事先的统计,大概会走七成以上的民众,最后将剩下三十万人不到,六万户左右,主要是洮州、河州和鄯州三州的民众,卑职打算把他们尽快安置到各州县,把他们分散化,分摊压力。”
李邺点点头,“这就是我要说的问题,要尽快恢复各州县官府,崔刺史,这些官员都还在陇右吗?”
崔光远微微笑道:“回禀殿下,他们都在陇右,事实上,光靠一个秦州根本无法照顾百万难民,关键还是各州官府起作用,这一点,刘使君体会很深。”
刘晏连忙道:“卑职也准备向殿下汇报这一点,深入调研后卑职才发现,窝棚搭建都是每个县集中一起,县里官员带着县吏负责管理各自县民,最后分发钱粮都是他们来安排,要不然不会这么顺畅。”
李邺问道:“狄道县的县令和县尉在吗?”
“都在!”
李邺当即道:“狄道县我已经任命了新的县令和县尉,原来的县令升任兰州司马,县尉升任临潭县县令,尽快通知他们!”
“卑职立刻去办!”
“稍等一等,我还要宣布一件事。”
不多时,所有鹰扬郎将以上将领都纷纷进了中军大帐,文官也都来了,大帐内济济一堂,李邺缓缓道:“我现在给大家宣布一件大事,我已经正式决定,将河陇节度府放在金城县,即日起,大军将北移金城。”
大帐内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鼓掌声。
选择金城县当然是李邺再三考虑作出的决定,金城县不仅可以同时顾及河西和陇右,同时可以和吐蕃军长期对抗。
金城县的三大豪门李氏、辛氏和杨氏都支持自己,这一点很重要,不像襄阳四大世家都不支持自己,暗中使绊子。
金城县从前是陇右第二人口大县,仅次于鄯州湟水县,城内有人口近二十万,城外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有农业和商业支撑。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交通,金城县紧靠黄河,利用皮筏子在黄河上航行,一艘大型皮筏子甚至可运输几万斤的货物,甚至可以利用皮筏子把货物运到蒲津关,这是办得到的。
根基之地既然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迁徙,当然不是从汉中迁去金城县,时机还不成熟,现在他们还处于一种防御阶段,要等他们和吐蕃军进入相持阶段后,才能把汉中的根基迁徙到金城县。
现在是从上邽迁徙到金城县,军队、物资、粮草都要迁徙过去。
接下来,李邺还要和辛云京以及崔光远谈一谈,他们是否愿意跟随自己去金城。
军营内已经开始行动了,五千辆大车和四万头骆驼运载着帐篷和粮食作为第一批队伍出发了,南霁云率领五万新兵也跟着出发,这也是新兵训练的一部分。
望着一队队骆驼起步,李邺笑着问辛云京道:“辛云京是想去金城,还是继续驻守秦州?”
李邺问得很含蓄,他言外之意就是问辛云京是愿意跟随自己,还是效忠朝廷?
辛云京叹息一声道:“殿下来陇右才一个月,就化解了陇右灭亡的危机,朝廷却束手无策,殿下心系陇右百姓,拯救了百万苍生,天子故意绕过秦州,对秦州百万难民视而不见,孰轻孰重,孰厚孰薄,辛云京看得清楚,想得通透。”
说到这,辛云京单膝跪下,抱拳行礼道:“我们辛家兄弟一致决定,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尽管辛云京的态度在李邺的意料之中,但辛云京表态这一刻,还是让李邺十分欣慰,他连忙扶起辛云京道:“让我们一起同心协力,驱逐吐蕃势力,恢复我汉家江山!”
相对于辛云京的果断,崔光远却很犹豫,虽然他也想跟随李邺,但他是秦州刺史,不可能像辛云京那样丢掉秦州兵马使的职务,直接加入河陇军。
文官和武将不一样,哪怕是刘晏,也被朝廷任命为河陇都转运使,李泌出任河陇节度府长史,王昌龄也被朝廷任命为河陇监察御史,他们都有朝廷官职,那自己辞去秦州刺史,加入河陇节度府,又算什么呢?只能当岐王的幕僚官。
要知道崔光远之前可是从三品的京兆尹,虽然被贬黜为秦州刺史,但资历还在,官阶还在,一旦转为岐王的幕僚官,自己的前半生奋斗都没了。
对于崔光远的犹豫,李邺完全理解,他笑着安慰崔光远道:“崔使君暂时不用考虑太多,继续出任秦州刺史,毕竟还有大量难民需要崔刺史照管,我只是想说,一旦朝廷要把崔刺史调离陇右,那么只要崔刺史愿意,我有办法让崔刺史继续留在陇右!”
崔光远叹口气道:“和殿下共守长安那段时间,是卑职这辈子最顺心,最有成就感的经历,卑职当然愿意为殿下效力,只是长安有些人憎恨卑职,恐怕他们不会让卑职如意!”
“谁?”
“一个是鱼朝恩,一个是程元振,还有一个是越王李系?”
李邺不解笑道:“你得罪鱼朝恩我知道,但你怎么会得罪程元振和越王?”
崔光远冷笑道:“天子恢复长安,第一件事就是清算,下旨让程元振协助越王清算,他们为了捞取钱财,肆意污蔑无辜,卑职身为京兆尹,多次揭穿他们污蔑良善,坏了他们捞钱大计,他们当然对我恨之入骨。
还有一次,越王家仆在平康坊喝酒伤人,被卑职下令抓捕,越王求情也没有用,被卑职下令重打五十棍,流放剑南,越王恨我不给他面子,多次扬言要收拾我,我被贬到秦州,也和他在天子面前进谗言有关。”
李邺点点头笑道:“崔使君放心,李辅国、鱼朝恩和程元振三人都收了我的重贿,他们还等着我每年送钱,相信我提出把使君留在陇右,他们不会反对!”
有李邺这句话,崔光远放心了,他连忙躬身道:“崔光远愿听殿下安排!”
辛云京是第二批率军前往金城,李邺在上邽还做了另外一件重要之事,那就是建立鹰信联络点,从襄阳到汉中南郑的鹰信线路已经建立,然后建立从南郑到上邽的鹰信线路,另外还要建立长安到上邽的鹰信线路,最后以上邽为两条线路的中转,将鹰信发去金城。
如果没有鹰信,消息往来一趟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会误了大事。
这天上午,一只信鹰从汉中方向飞来,缓缓落在鹰塔上,这是一只已经飞了三年的信鹰,稍微训练就能适应新的路线。
它这是第二次往返上邽和南郑了,这就是意味着,这条鹰信线路已经完成。
鹰奴见信鹰腿上绑着一只红色信筒,吓了一跳,居然有第一等重要消息,他连忙取了信筒,飞奔而去。
李邺在收拾了,准备返回金城,这时,亲兵在帐门口道:“启禀殿下,南郑送来紧急消息!”
“呈给我看!”
亲兵把红色信筒递给了李邺,李邺看了看信筒,上面刻有一个‘襄’字,不是南郑的消息,而是襄阳转送过来的。
他取出纸卷展开细看,是季广琛写给他的急信,朝廷调集九大节度使围攻相州,天子下旨要求季广琛出兵,季广琛当然要请示李邺。
李邺冷笑一声,历史上九大节度使围攻相州,鱼朝恩的高光时刻。
他当即写了一封回信,‘可安排杜宽率五千新军前往相州!’
杜宽被任命为邓州刺史,同时出任襄阳节度府副使,李邺心里明白,必然是杜家在背后捅了自己一刀,杜宽才会得到这个位子。
既然他是节度副使,那就让他去相州风光露面,相信他也很愿意前往。
第753章 降唐反唐
范阳城内,三万幽州军将士队列整齐,史思明披甲戴盔,手按宝剑,目光充满了不信任,尽管他心中还是有疑惑,但他还是决定接受朝廷招安,投降朝廷,成为大唐新一任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继续替大唐镇守范阳和辽东。
事情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
史思明和安禄山同岁,也已年过五旬,但他没有安禄山那样肥胖,看起来还比较年轻,腰板挺得笔直,精神不错。
史思明为什么突然想投降了?
一方面固然是安禄山的下场让史思明胆寒,起兵才刚刚一年就完蛋了,安禄山兵强马壮尚且如此,自己的兵力不到安禄山一半,自己能顶得住吗?
另一方面是史思明已经吞掉了安禄山的造反红利,一个月前,安守忠率领五千骑兵押送数千辆大车财富来到幽州。
这是安禄山以及部下起兵后掠夺的全部财富,包括洛阳和长安的财富,安庆绪感觉局势不妙,便先一步把所有财富都送回幽州,就像当初长安权贵们把财富都提前送往成都一样。
结果安守忠被史思明设酒宴毒杀,五千精锐骑兵被史思明接收,五千辆大车的财富也被史思明全部吞没。
造反后所有的财富都拿到了,史思明自然没有了造反的动力,名利要双收,史思明得了利,又想要名了,他派人和李光弼联系,表示自己愿意投降朝廷。
李光弼立刻通知天子,天子李亨大喜过望,当即接受李光弼的建议,派冀州刺史乌承恩出使范阳,接受史思明投降,并封史思明为燕王、范阳平卢节度使。
但在接受史思明投降这件事上,唐朝内部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政事堂为代表的朝廷百官就坚决反对接受史思明投降,因为史思明在河北屠城无数,上百万人死在他的屠刀下,如此残暴、如此人神共愤的恶魔,居然放下屠刀想成佛了,朝廷百官怎么可能接受。
而天子李亨并不在意史思明屠杀过多少百姓,小民的死活他从不放在心上,他只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要史思明肯投降,他便既往不咎。
但面对朝野百官的愤怒,李亨又不得不顾忌,他最终和政事堂达成了妥协,先假意接受史思明的投降,解除他兵权后再彻底清算他。
史思明当然也知道自己杀戮太狠,朝廷怎么可能原谅他,所以他心中一样充满了疑虑。
他本来就没有投降诚意,他只是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继续养精蓄锐,如果朝廷能信守承诺封为他幽州之王,倒也罢了,如果朝廷不守承诺,想削弱他,那他也不会再和朝廷伪装客气。
这时,一队马车在骑兵的护卫下进城了,朝廷使者来了,史思明暂时放下内心的疑虑,快步迎了上去。
就在史思明身后,一双毒蛇般的眼睛盯着史思明的后背以及朝廷使者的马车,这双毒眼的主人正是阿史那承庆。
阿史那承庆从蓝田县衙密道逃脱,他不敢去见安禄山,便直接逃回了幽州,成了史思明的军师。
阿史那承庆当然知道史思明投降朝廷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极力劝说史思明放弃投降朝廷,继续割据幽州为王,怎奈史思明在将安禄山的造反红利吃干抹净后,又想名正言顺成为幽州王,获得朝廷册封,名利双收。
阿史那承庆知道史思明想得太简单了,太小看朝廷,他必须要让史思明彻底清醒过来。
阿史那承庆立刻找到史思明儿子史朝义,对他低语几句,史朝义一心想当皇帝,也坚决反对父亲投降朝廷,他点点头道:“军师放心吧!我来安排好。”
朝廷使者是冀州刺史乌承恩,他也是张掖粟特人,曾是史思明的心腹将领,跟随史思明征战河北,投降李光弼后,因为作恶不多,被朝廷封为冀州刺史。
李光弼推荐他为使者,自然是想安抚住史思明。
史思明走上前,跪下行大礼,“范阳节度副使、幽州兵马使、冠军大将军史思明叩见圣天子承宣!”
乌承恩不敢对老上司摆架子,连忙下面向史思明躬身行礼,“大将军折杀卑职了,这是圣上旨意,请大将军收领!”
史思明接过圣旨看了一遍,心中颇为满意,天子封他为燕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平章事、校检兵部尚书,继续出任范阳节度使和平卢节度使。
他高高举起圣旨,三军将士齐呼,“万岁!万岁!万岁!”
史思明随即下令大摆酒宴,款待乌承恩和他的随从一行。
………
入夜,酒宴欢饮还在继续,而在另一个房间里,阿史那承庆还在劝说史思明。
“大将军不要想得太天真,朝廷怎么可能会放过我们?看看洛阳城破后,那些投降大臣的下场,陈希烈、张均、哥舒翰、李岫等人,哪个不是被公开处斩,家人发配岭南?
朝廷连自己人都不放过,还会放过我们?大将军在河北杀了多少汉人,上百万人啊!朝廷只是假装接受大将军投降,将来一定会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