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531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李邺在朔方呆了三天,走访了不少难民,询问他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疾苦,每到一地都引起了难民们的巨大反响。

  第四天,李邺准备回程了,上午时分,刘晏在李邺的要求下,安排了最后一场座谈。

  二十几个老人被请到大帐,这些老人都是李邺随机抽取的,基本上都六十余岁了,每座大营都有两名老者作为代表。

  李邺对众人笑道:“今天请各位老丈来就只是聊一聊,大家不要担心什么,畅所欲言,相信大家心里都有话想说,尽管说出来,错过了今天,以后想说可能都没有机会了。”

  沉默了片刻,一名老者举手道:“岐王殿下,小人先说两句吧!”

  “请问老丈哪里人,怎么称呼?”

  “小人是冀州堂阳县人,姓孙,家乡人都叫我孙牛头,我这人特别倔。”

  李邺笑道点点头,“孙老丈请说!“

  “是这样,小人昨天看见大门处贴了一份通告,说去丰州开荒,每户授永业田一百亩,免税二十年,请问殿下,是真的吗?还有别的什么条件?”

  李邺微微笑道:“授永业田百亩,免税二十年,这是最基本的,如果老丈有儿孙在我军中从军,授田就是两百亩,免税三十年,如果立下军功,终身免税。”

  “但朝廷会不会承认殿下的方案呢?”

  李邺点点头,“这个问题问得不错,其实你不用担心,既然是授田,那你必然会拿到地契,这是朝廷统一的地契,就算是大唐没有了,换了一个王朝,你的地契同样有效。

  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任何一个王朝都需要有人垦殖边疆,需要维护边疆的生机,必然会优待边疆的百姓,伱的百亩良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你承担了守护边疆的责任,所以得到了奖励。”

  孙老头点点头,“小民明白了,那么是不是丰州安全不太好?”

  李邺笑了起来,“从隋朝到今天,丰州百姓从未被异族掳掠和屠杀,在丰州北面一千里内,都是唐朝的势力范围,生活着和唐朝友好各个小部落,像思结部、仆固部、拔野古等等,他们就像大唐的屏障。

  一旦强大部落南侵,这些小部落就会首当其冲,朔方军就会得到消息,开始北上部署抗击入侵,同时把百姓向南迁徙,所以大家不要担心,有的时候,边疆比内地更安全,像安禄山和史思明造反,河北、中原惨遭摧残,大家才会逃到陇右来。”

  孙老头不吭声了,他家世代是佃农,土地是几代人的梦想,这次终于看到希望了,他们全家都不想放过这次机会,大儿子和小儿子一分家,那就是两百亩土地啊!

  这时,另一名老者举手道:“殿下,小人是赵州人,姓郭,小人的老妻身体不太好,很害怕冬天,眼看冬天要来了,不知殿下有没有什么帮助大家过冬的举措。”

  在朔方的百万难民已经渐渐形成一个共识,帮助他们、让他们离开河北避难的是岐王,而不是陇右官府,更和朝廷无关,所以都会说,岐王怎么样怎么样,如果感觉不满,背后骂的也是岐王。

  李邺点点头笑道:“现在已经是初冬时节,百姓过冬其实也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大家想必都已经发现了,从昨天开始,热水敞开供应,以前是烧木材,木材比较少,总是燃料不够,现在改成了烧煤炭,陇右就盛产煤炭,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每个区几百口铁锅一起烧水,昼夜不停,我们有充足的煤,大家就不用担心燃料问题,只是怕引起火灾,所以不允许私人用火。

  第二,从明天开始发放羊皮,每户人家三张羊皮,家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多一张,一张羊皮好几贯钱,一百五十万人口,这就是上百万贯钱,任何官府、朝廷都不可能拿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诚意,爱护百姓的具体表现。

  第三就是营帐,营帐有两种,羊皮帐和羊毛帐,皮帐要暖和很多,但我们数量也不多,我们会优先照顾老弱,老丈和妻子身体不好,过两天就会有人来登记,你们住的大帐就会改为皮帐,当然,皮帐要小得多,但暖和。”

  李邺的回复得到一片热烈的掌声,众人也开始活跃起来,不断提出各种问题,李邺耐着性子一一解答,座谈会开了整整一个上午,中午又请老人们吃了羊肉面片,这才派人送他们回去。

  下午,李邺要启程回金城县了,他这次回金城县是坐船回去,正好六百艘车船要运粮前往金城县,其中有一艘两千石的主船,便临时改造成岐王坐船。

  从灵武县到金城县,这条航线唐军已经走了很多趟了,大量物资都是从水路运来的,对水文情况都很了解,本身水面比较平缓,没有什么旋涡暗流之类。

  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动力问题,一路上都是峡谷,大大小小的峡谷有十几个,两岸是荒无人迹的悬崖峭壁,根本无法行走,没法拉纤,只能靠船只自身的动力,顺水还好一点,如果逆行,一般都是大型皮筏子挂起风帆,靠风力驱动。

  至于陇右这边很少有船只,都是用皮筏子,那只是习惯问题,还有造船技术等等不足,用皮筏子比较简便,但不等于船只不好。

  现在有了车船,就解决了动力问题,车船的出现,在陇右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

  车船已经往返过三趟,这条路线轻车熟路,在轰隆隆的波浪翻滚中,船队离开了灵武县,向南方驶去。

  次日上午,船队在一座宽阔的大峡谷中航行,李邺负手站在站在甲板上,望着两岸陡峭高耸的山体岩壁,黑黝黝的山体岩壁上长满了粗大的藤蔓,俨如无数条巨蛇缠绕在一起,这里不知几千年几万人没有人类涉足了。

  这时,清羽拿一件斗篷出来,披上丈夫身上。

  “我不冷,你来披上!”

  李邺将斗篷给清羽披上,将她裹起来,搂着她的肩头指着山壁笑道:“你看那藤蔓,像不像无数大蛇缠绕在一起!”

  清羽点点头,“真的很像,我们庐山也有这样的千尺悬崖,师父可以凌空跃下去,那些采药人都说师父是仙人,实际上师父是踩踏着山壁而行,武艺出神入化。”

  李邺想到从前裴旻也是踩踏着城砖上城下城,都是一脉相承的武艺,自己在这方面就弱得多。

  “那你跟随师父十几年,有没有学到凌风下山?”

  “我这人又懒又馋,师父的医术没学到,武艺也没学会,种菜干活也是师姐们抢着做,我就到处玩,喂喂松鼠,喂喂小鹿,照顾受伤的小鸟,啥都不会,夫君是不是很失望?”清羽歪着头,笑嘻嘻望着李邺道。

  李邺把她搂紧笑道:“会生孩子就行!”

  这时,一阵寒风吹来,清羽打了个寒战。

  李邺连忙道:“有点冷了,我们进船舱。”

  他扶清羽进了船舱。

  五天后,船队抵达了金城县。

第859章 涨价事件

  一转眼到了十二下旬月,连续两场暴风雪袭来,整个河陇和朔方都变成了白雪皑皑的世界,黄河接了冰,大雪封路,邮路阻断,陇右和长安也暂时失去了联系。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陇右家家户户关门生活的日子。

  朔方的难民营在经过艰辛和充分的准备后,也安然进入了冬季,没有发生冻饿而死的惨剧。

  大部分官员都从朔方回来了,步入正轨后,不需要那么多官员,最后只留下一百七十名官员和一万士兵,就能照顾好一百五十万难民。

  这天上午,李邺和往常一样来到东市,虽然城外白雪皑皑,大雪封路,但城内却依旧热气腾腾,充满了生活气息。

  临近新年,李邺最关心的当然是米价,米价是一切物价的基础,只要米价一涨,除了工钱不涨,其他什么都跟着疯涨。

  他昨天晚饭时听管家婆说,金城县粮价涨了,这件事他便放在了心上。

  从去年开始,金城县的米价就维持在斗米三十文到四十文之间,当然这个米不是指大米而是粟米,去壳的面粉也是这个价,如果是麦子会便宜一些。

  李邺倒不是今天突然来兴致要看物价,而是他前两天收到独孤明的鹰信,就一句话,‘长安米贵,斗米三百文。’

  长安的米价一直在五六十文左右,到年底一下子涨了五六倍,说明关中又发生粮食危机了。

  关中因为耕地少,人口多,又是都城所在,所以粮食全靠外面输送,运输畅通就会有盛世,比如开元盛世,就是因为漕运畅通,大量极为廉价的江南粮食物资运到长安,使长安空前繁荣,所以被称为开元盛世。

  可一旦运输不畅,交通阻断,长安就会发生饥荒,比如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严重阻碍运输,长安动不动就爆发饥荒,粮价涨到斗米千钱。

  许叔冀的投降引发了严重后果,史思明的大军势如破竹,杀到了江淮,紧接着唐军内部发生内讧,江淮都统刘展叛乱,自立为王,他虽然没有投降史思明,但整个淮河以北,徐州以西全部沦陷。

  江淮外运粮食锐减七成,本来要运给长安三百万石粮食,最后只运送了一百万石,长安乃至关中怎么可能不爆发粮荒。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李邺特别关注金城县的粮食波动,肯定会受影响,关中卖粮有利可图,粮商一定会囤积粮食等机会卖到关中去,一旦粮商屯粮,市场上粮食供应减少,陇右的粮价就会上涨。

  进了东市,李邺直接来到去年他问价那家小粮铺,还是那个中年店主,一脸老实模样,他一眼认出走进店门的李邺,顿时腿都软了,“殿殿下!”他正要跪下,亲兵一把抄住他的胳膊,不让他下跪,李邺摆摆手笑道:“你不用害怕,我就是询问一下粮食,你就实话实说,我又不会为难你。”

  店主连连点头,“小人明白了!”

  李邺看了一眼店里的粮食,笑道:“怎么还和去年一样,品种不多。”

  店主苦笑道:“小人一直就是小本经营,只卖几样最重要的粮食,其他品种小店没有那么雄厚的本钱。”

  李邺抓了一把黄灿灿的粟米,牌子写着斗米七十文,果然涨价了。

  “什么时候涨价的?”李邺问道。

  店主抹一下额头上的汗水道:“这个.三天前刚涨的,原本是斗米四十五文,一下子涨了一半。”

  “为什么要涨价?”

  “不是小人要涨价,我们都是看大户的。”

  店主指指对面的罗氏粮铺,“主要是看他家,每天上午都要去看一下他家的价格,他家涨了,我们就必须跟着涨,殿下,听说还要涨!”

  “他家为什么要涨价,知道原因吗?”

  “小人.小人不敢说!”

  “伱但说无妨,和你无关!”

  店主叹口气道:“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是因为长安粮价大涨,都准备开春后向长安运粮赚钱,这边还按照原价卖肯定不甘心了,所以就先涨到七十文再说,过年前肯定要涨到一百文。”

  李邺点点头又问道:“你们这里有行规吗?”

  “殿下是说哪方面的行规?”

  “比如说,他涨到七十文,但你依旧按照每斗四十五文卖,会有什么后果?”

  店主满脸苦涩道:“后果就是明年小人进不到货,没有人会告诉我什么原因,但供货方对我停止供货,或者单独对我涨价。”

  李邺着实恼火,“这不就是粮霸吗?”

  “殿下,哪一行都是大鱼吃小鱼,连国家都是这样,何况商人?”

  李邺点点头,店主说得也有道理,他又逛了几家粮铺,便返回了官衙。

  回到官衙,李邺立刻派人把刘晏找来,不多时,刘晏匆匆赶来。

  “刘司马,身体好点了吗?”

  刘晏从朔方回来后感恙病了一场,最近才渐渐康复。

  “感谢殿下关心,卑职已经康复了。”

  李邺见他气色还不错,便摆手笑道:“司马请坐!”

  刘晏坐下,李邺沉吟一下道:“刚才我去了一趟东市,发现粮价异常,司马知道吗?”

  刘晏点点头,“是罗家大前天开始提价的,从四十五文涨到七十文,我和二当家罗清谈过了,他的意思是说,源头涨价了,源头涨到每斗六十文,他不得不跟着涨。”

  “源头是哪里?”

  “陇右河西的二十几座庄园,包括辛家和李家的庄园,卑职看了罗家的进货账簿,发现他们都是统一价格,这些庄园背后应该有某种联系。”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农民散卖的粮食价格呢?”

  “卑职昨天早上去城门墟市看了一下,有三家卖粮食的农民,价格都在每斗六十五文,只比粮铺便宜五文钱,这些人也是了解行情的。”

  “那司马有没有什么应对方案?”

  “这两天卑职也在调查市场行情,发现其他货物并没有跟随粮食涨价而涨价,也没有出现抢米风潮,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虽然肉禽蛋类都有所价格上涨,但它们是在粮食涨价前就涨了,这和过年有关,每年都是这样,过完年后,价格就会下去,卑职建议暂时不要立刻干涉,再观察一下,如果再出现一次粮价猛涨,常平仓就要出手。”

  李邺点点头,“我的底线就是斗米七十文,不能再超过这个价格,长安粮食涨价和咱们没有关系,咱们得维持粮价稳定。”

  刘晏叹了口气,“殿下,朔方难民的粮食压力太大,希望殿下能顺利拿下洛阳,否则我们真的撑不住。”

  李邺默默点头,刘晏很少叫苦,他现在都叹气了,可见难民带来的压力有多大。

  虽然压力很大,但收获也大,收获了十万大军,丰州那边也有二十万人报名,朔方、河西和陇右也各有二十万人左右愿意留下,差不多有八十万余人愿意留下,成为自己的子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5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1/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