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矩来吧!”
李邺淡淡道:“战场上的战俘服劳役三年放回家。”
敌军投降有两种,主动投降和被动投降,待遇也不一样,主动投降就像新城吐谷浑士兵一样,杀死吐蕃将领,开城投降,这种投降会获得优待,要么编入唐军,要么立刻释放回家。
被动投降就是战场上被击败后投降,这种战俘一般都要服劳役三年后才释放。
当然也有特殊情报,比如洛阳抓获的战俘,李邺全部都释放了,主要是因为那些战俘都是刚刚参军的农民,不是幽州的胡兵,农田需要他们耕种。
行军司马程潜建议道:“卑职知道西海以西盐湖颇多,从前朝廷曾在那里大规模采盐,不如让战俘在盐湖采盐,有利于财政。”
李邺欣然道:“这是个好办法,可以考虑!”
这时,远处奔来一队斥候骑兵,被亲兵带到李邺面前,为首斥候校尉躬身道:“启禀殿下,李抱真将军在西面五十里外全歼敌军主将和一千三百余吐蕃军,全部歼灭,无一逃脱。”
李邺大喜,李抱真来得太及时,正好截断了敌军的退路。
李邺派出数万骑兵分成三十队,在鄯州全境进行清扫,不留死角,不留漏网之鱼,同时清点全境人口,包括羌人和汉人。
三天后,鄯州清扫完毕,全境除了赤岭石堡城外,再无吐蕃军,鄯州全境人口还在继续清点,至少需要十天时间才能清查完成。
李邺当即留一万军队看守战俘,他则率领大军继续向赤岭方向推进。
第904章 石堡之城(上)
赤岭就是今天青海湖东边的日月山,在很长一段时间,赤岭一直就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但在天宝十三年,唐军连续大败吐蕃,将两国分界县继续向南推移了数百里,包括西海、大非川和黄河九曲地区都成了唐朝领地,一直向南推到茶卡盐湖。
在赤岭中部有一个宽约数里的缺口,正好是吐蕃军队进入河湟的天然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东面的高山上有两座天然平台,唐军便在平台上用大石修建了两座军城,这就是著名的石堡城和定戎城。
这两座军城扼守住了赤岭通道,随时可以切断唐军或者吐蕃军的后勤补给线,所以石堡城一直就是唐蕃两军争夺的战略重地,曾数易其手。
李邺大军抵达了赤岭,望着山上的两座城堡,李邺命人把后勤大将高秀岩找来。
“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微微笑道:“故地重游,感觉如何?”
高秀岩苦笑道:“物是人非,感慨万千!”
李邺指着石堡城道:“天宝八年,石堡城是你率军拿下来的,有什么经验?”
高秀岩摇摇头,“回禀殿下,那是卑职一生中最不愿回顾的惨烈血战,唐军阵亡了一万五千余人,我们是头顶着阵亡将士的尸骨夺取城堡城,可山上只有一百多吐蕃士兵,太令人痛心了。”
李邺点点头,“我让熟悉石堡城的工匠制作了一座模型,请高将军指点一下。”
“不敢当!卑职可以提一点建议,给殿下参考。”
一行人来到大帐内,大帐正中的桌上摆放着一座很大模型,是工匠用一块巨石凿成,山型、山路、平台、城堡完全和两座石堡城一样。
高秀岩看了片刻道:“石堡城是吐蕃名字,我们的名字是振威军和定戎城,但在实战中,我们都称呼它们为大小石堡城,攻打石堡城分为三段,第一段叫磨盘谷,从山脚到山腰三里处,这一段是螺旋上攀,就像推破磨盘一样,所以叫磨盘谷。
上去后有一段百步左右的平坦道路,吐蕃军一定会在这里设下第一个防御点,磨盘谷最好攻打,当然只是相对后面几段容易攻打一点,其实也不容易。
第二段叫通天道,这里是最难,也死伤最惨重的地方,三百步高的通天道死了七千多人。”
“为何?”
“因为这是一段悬崖峭壁,山岩陡峭笔直,根本没有路,在峭壁上凿一些踏脚的石坑,攀着绳梯向上爬,但吐蕃把绳梯割断了,我们只能一段一段打入桩子,但数十名吐蕃躲在侧面山崖上用绳索甩石,非常精准,爬在山岩上的唐军被一个个打下去,摔得粉身碎骨,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因为上去的人都死了,没有一个活着下来。
死了数千人后,我们才知道上面吐蕃士兵埋伏打石,我们特制了三百套用藤编城的盔甲,不怕打石,虽然抗住打石,但还是没有用,数十名吐蕃士兵用长矛在山顶上用长矛捅刺,士兵们在岩石上打眼的机会都没有。”
“后来怎么夺下来的呢?”李抱真忍不住问道。
“我们找了二十几名武艺高强的士兵用飞刀射杀,我们射杀了三十多名吐蕃士兵,但武艺高强的士兵也只剩下两人,或许是吐蕃军以为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士兵,认为他们伤亡太大,不合算,所以把通天道的士兵都撤了,我们才占领了通天岩,做了绳梯放下去,让士兵们攀绳梯爬上峭壁,三百步高的悬崖峭壁,不能向下看,很多士兵都是吓得摔下悬崖。”
“用弩箭不行吗?”
雷万春问道:“比如手弩,可以单手射箭。”
高秀岩摇摇头,“手弩射完一箭,还要拉弦上箭,但只有一只手空余,跟本办不到,只能用飞刀。”
李邺又问道:“只有通天道,没有别的路吗?”
“回禀殿下,别的路也是一样,至少通天道上还有现成的石眼,把木桩打进去,就能挂上绳梯了,前面两百步比较安全,就是最后一百步,躲不过吐蕃军士兵的打石。”
李邺沉思良久道:“或许我有办法!”
入夜,三百名武艺高强的士兵已经准备就绪,走在最前面的是号称拼命三郎的虎贲郎将余长阳,他手持盾牌和短矛,后背军弩,他的任务是负责率领三百士兵夺取磨盘谷。
李邺充分吸取了哥舒翰夺取石堡城的深刻教训,不再使用人海战术,而是学习吐蕃军夺取石堡城的战术,用精兵模式。
当年哥舒翰使用人海战术,唐军伤亡极其惨重,光攻打磨盘谷就死伤了五六千人,但李邺认为,绝大部分士兵都死得毫无意义。
当然,这不排除哥舒翰的心机,以惨重代价夺取石堡城,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很多时候,任务太容易完成反而不受上位者的重视,只有在惨烈大战中获胜,才能最大程度上显示主将的光环。
尤其对于李隆基这种好大喜功的帝王,惨烈中的获胜是他最喜欢的方式。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夺取石堡城的惨烈胜利,天子李隆基重重封赏了哥舒翰,哥舒翰的地位也由此得以树立。
想想都有问题,上万人拥挤在磨盘谷山道上,一块巨石砸下来,不死数十人上百人才怪。
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方几十人守山,那你也出兵百余人,这才是真正的攻山之策,和对方人数对等或者略多一点。
吐蕃军就是利用这种精兵之策,两次夺取了石堡城,伤亡也不过数百人,哪里像唐军死得那么惨烈。
余长阳一挥手,三百士兵跟随着他,紧贴着内壁向山上奔去。
紧贴内部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怕滚木巨石,如果对方用箭矢,他们用盾牌抵挡,用弩箭回射。
距离山顶还有半里时,吐蕃士兵发现了他们,立刻敲响了警钟,“当!当!当!当!”山上警报声大作。
一块块滚木礌石顺着山道翻滚着砸下来,士兵们紧贴内壁,滚木礌石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
第一轮数百块滚木礌石砸下,山坡陡峭,呈近八十度斜角,巨石和滚木的冲力十分强劲。
如果是数千人攻打磨盘谷,这一轮滚木礌石砸下来,至少要死伤数百人甚至上千人。
可惜吐蕃军面对的是经验极为丰富的河陇唐军,他们紧贴石壁,巨石和滚木根本伤不了他们分毫。
趁着短暂的空隙,三百唐军士兵继续向上奔跑,跑出一百余步,过了最后一个拐弯,前方忽然传来巨大的声响,士兵们立刻贴在石壁上,用盾牌保护住身体。
这是第二波滚木礌石砸下,又是三百多块巨石和滚木砸下,剧烈的翻滚着,向唐军头上凌空砸来。
第905章 石堡之城(下)
唐军士兵纷纷在山道边缘蹲下,用盾牌抵挡巨石和滚木的冲击之力。
“砰!”一名士兵被一块反弹的巨石砸中盾牌,盾牌被砸裂,士兵闷哼一声,按住胳膊倒在地上,脸色苍白,他的手臂被砸断了。
待这一轮滚木巨石稍稍平息,余长阳命令两名士兵将受伤士兵迅速送下山,他摆个手势,让所有士兵蹲下,保持安静。
他盯着上方的动静,还有一百多步就到顶了,他取出千里眼细看,可以清晰看见,有十几名吐蕃士兵也在向下张望。
余长阳眼珠一转,他对副将王俊林吩咐几句,便带着二十名士兵趴在山道上,慢慢向上爬去。
王俊林做个取弩的手势,众人纷纷取下弩箭,一起拉开弩弦,放上箭矢,举起弩箭瞄准了山坡顶端。
一刻钟后,余长阳带着二十名手下越爬越近,距离山顶只有三十步了。
忽然一名吐蕃士兵大喊起来,他发现了趴在山道上的唐军士兵。
吐蕃士兵纷纷举起滚木巨石,准备发动新一轮滚木攻势。
王俊林急声大喊道:“射箭!”
两百八十支弩箭‘嗖!嗖!’向山顶射去,箭力十分强劲,山顶上的吐蕃士兵措手不及,纷纷被箭矢射中,惨叫声一片。
余长阳抓住了这个机会,一跃而起,向山顶冲去,后面的二十名手下一起爬起冲锋。
吐蕃士兵此时再抛下滚木礌石已经来不及,他们大喊着拔剑迎战,余长阳一矛刺翻了一名吐蕃士兵,长矛被对方骨头卡住,没有抽出来,他索性扔掉短矛,拔出战刀和敌军激战,二十名手下也冲上来,和敌军激战在一起。
“杀上去!”王俊林一声大吼,率先冲出去。
他身后后的两百八十名唐军也跟着大喊冲了上去,磨盘谷的吐蕃军士兵只有四十余人,他们哪里敌得过如狼似虎的唐军,被杀得节节败退,渐渐被唐军吞没了,一个不剩,全部被唐军士兵杀死。
王俊林随即向山下射出了三支火药箭,赤亮的火药箭在空中划过,李邺一声令下,他亲自率领三千士兵和百余名工匠上山了。
不多时,李邺来到了磨盘谷上方,这里是半山腰了,余长阳连忙上前参见,“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急问道:“伤亡多少弟兄?”
“回禀殿下,一共阵亡八名弟兄,伤三人,我们杀死吐蕃士兵四十二人。”
李邺点点头,这个战果他非常满意,说明他的精兵战术完全成功,当然,磨盘谷也比较容易攻下。
下一步就不容易了,攻打通天道,其实没有通道,要从超过九十度的悬崖峭壁上爬上去。
李邺想到的办法就是铺设绳网,铺设一条宽十丈的绳网,每隔五十步铺一张绳网,只要铺设六张绳网就到顶了,这样,士兵在绳网上也同样能使用弩箭。
制作绳网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岩石上打足够多的眼,再打入木桩,就像铺设岩壁栈道一样,但需要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至少要十天时间才能铺设完成。
李邺一声令下,一百五十名工匠开始行动了,这些工匠都是铺设栈道的熟练工,在岩壁上打洞铺桩是他们的长项。
李邺又留下一千名士兵掩护工匠,他带着其他士兵下山去了。
李邺亲自率领两万士兵攻打石堡城,但辛云京和李抱真各率三万骑兵分兵两路杀进了赤岭以南,李抱真去对付吐谷浑人,辛云京则率领大军和两万头骆驼向大非川进军。
赤岭是农牧分界线,赤岭以东是农业区,赤岭以西则是牧业区,到处是大片大片高山的草原。
当然,吐蕃人也有农业区,主要分布在高原,种植青稞等农作物,在黄河九曲地区也大片农业区,种植小麦,被掳去吐蕃的汉人奴隶也大部分集中在那一带,专门替吐蕃种粮食。
一支百人组成的唐军斥候骑兵在广袤的草原上疾奔,为首是斥候校尉周致,他从一名斥候小兵用了五年的时间做到了校尉,不仅战功累累,经验也十分丰富。
他知道怎么样才能查到所需的情报,简单说,就是找地头蛇,而且不能找一家,要找好几家。
他们的翻译叫做曹路,是从张掖县衙调来的,那边有不少文吏都会吐蕃语,而这个曹路不光会说吐蕃语,还会说一口流利的羌语。
曹路指着远处一座低缓的山脊道:“越过那道山脊,或许会有发现!”
周致微微笑道:“你说得对,我感觉空气是湿润的,那边必然有河流!”
“跟我走!”
骑兵们加快马速跟随主将向山脊方向奔去,奔上山脊,只见远处一条河流如玉带般流淌在广袤的草原上,河边有点点帐篷。
骑兵们欢呼一声,纵马向远处的河流帐篷奔去
斥候骑兵们遇到部落是一个吐谷浑小部落,青壮基本上没有了,只有一些老人和妇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