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624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啊!那我师父和师姐呢?”

  “她们也一起走,我已经派人通知她们了,三天后在王府聚集,然后一起走,还有三姐和可儿也和我们一起出发。”

  次日天刚亮,一支两千人近卫骑兵组成的队伍护卫着上千辆大车缓缓从王府出发,大车上都是齐王的私人财产,装在大箱子里,每辆大车放四只大箱子,用油布覆盖,裹扎得很结实,队伍走两天抵达陇西县,由货船运往长安。

  一间小院内,独孤新月在帮木大娘收拾东西,木大娘快六十岁了,又瘦又小,不过身体还很硬朗,就是后背有些佝偻,她是王爷的外祖母,在府中地位崇高,大家都对她恭敬有加。

  木大娘很安静,有信仰,大部分时间都在念经礼佛中度过,她还喜欢几个孩子,有时间就给他们讲一些民间故事。

  木大娘自己的东西很少,只有李邺给她的一尊白玉观音和一尊金佛,还有一些念珠、蒲团、木鱼、香炉之类,正好装一箱子。

  木大娘还有一只特殊的木箱子,里面都是李邺小时候的物品,被她一直保留着。

  独孤新月见被子和床褥都半旧了,便笑道:“大娘,这些被子就不拿了吧!到长安我给你准备新的。”

  “这些可是棉被,很透气,扔了太可惜了。”

  独孤新月想了想笑道:“要不捐给穷人吧!”

  木大娘点点头,“就给侍女小苹吧!她也有個我和一样大的祖母。”

  “行!我来安排,明天五更要起身收拾,到时我让管家婆唤您起身。”

  “不用了,我能起来,我一直都是五更起身,习惯了,新月,你去忙吧!”

  独孤点点头,又嘱咐两名侍女几句,便快去去前院了,今天是她最忙的一天。

  杨玉环也在收拾东西,她的私人财物也不少,李邺在成都缴获的数千大箱财物中,发现了三百余箱杨玉环的私人财富,甚至没有拆箱,李邺把这些财物还给杨玉环,杨玉环也很大气,将这些财富一分为三,自己留一份,另外两份给了大姐独孤新月和清羽。

  不过这些财富都存放在宝记柜坊,到时由宝记柜坊负责运回长安。

  杨玉环只有一些随身首饰和珠宝玉石,还有几箱衣物,当然,还有一些专门的日用品。

  “娘,长安很大吗?”女儿秋河伏在母亲的腿上问道。

  杨玉环轻轻抚摸着女儿的秀发,笑道:“长安很大,比我们现在的县城要大很多倍,非常繁华,到时娘带你去逛街,吃最好的美味,保证我们的秋河喜欢。”

  “我听阿姐说,我们的新家很大很大,还会养小动物,还可以骑小马,是真的吗?”

  “应该有的,那边还可以爬山,山上有各种小动物,小松鼠、小兔子、小刺猬,还有一座很大的湖,可以在湖上划船,冬天湖面结冰,还能滑冰,湖上还有一座岛,我们还可以住在岛上。”

  秋河欢喜得直拍手,“那我们什么时候搬过去?”

  杨玉环把女儿抱坐在自己腿上笑道:“我们早上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坐两天马车,再坐船走七八天,就到长安了,很快的,对了,你的东西收拾好没有?”

  秋河重重点头,“我就只有一个小包包,装爹爹给我的礼物,”

  这时,管家婆在门口笑道:“二夫人,物品要先装车了。”

  杨玉环起身牵着女儿向正院走去,两名贴身侍女和乳母则拎着随身携带的包裹跟在后面。

  她们明天天不亮就要出发,今晚她们住在一起,其他物品都要提前搬上大车。

  杨玉珮也抱着女儿来了,她女儿叫杨文静,小名可儿,今年只有一岁,还有乳娘和两名侍女,当然,杨玉珮的财产也是通过宝记柜坊运到长安,她陇右的庄园和房产也会托人卖掉。

  次日五更刚过,灯就点亮了,大家也起床了,洗漱、收拾、吃早饭,忙完一通后,天刚蒙蒙亮,一家人坐上了两辆宽大的马车,乳娘和侍女也有好几辆马车,同行的还有木大娘,她是长辈,独孤新月专门给她准备一辆马车,两名侍女跟着她。

  后面还有一百多辆大车装满了行李,李腾空带着十几名徒弟骑马跟随,四十名女护卫骑马跟在两辆主马车旁,另外还有一千名亲卫骑兵保护。

  为首将领是李邺的亲兵副统领张云,张云上前抱拳请示道:“启禀王妃,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发!”

  独孤新月点点头,“出发吧!”

  张云大喊一声:“出发!”

  前面的三百骑兵启动了,马车也缓缓启动,浩浩荡荡向南城门而去,一家人告别了生活多年的金城县,启程向长安进发。

第1028章 官宅问题

  这段时间李邺一直在接见官员,关中和关内道各州的官员,还有各大名门世家的家主等等。

  刘晏也同样忙得不可开交,他和颜泉明、李沉舟二人带着千余名士兵在长安各处奔跑,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清产核资。

  确定还有多少库存物资,长安和陇右恰恰相反,陇右钱粮轻货很多,轻货主要是指布匹绸缎等等,容易变现的东西。

  而长安库存钱粮缺乏,布匹也很少,但长安的重货比较多,石材、木材、铁锭、铜锭、大车、还有各种旧兵器、旧盔甲,锣鼓、帐篷等等,各种物资堆积如山。

  但凡能运走的物资都运走了,就连收回来的大钱也全部运走,可以熔化后造新钱。

  但刘晏当务之急倒不是各种物资,而是资产,尤其是长安的官宅,那么多陇右的官员搬过来,总要有居住的地方。

  这几天,刘晏一直在长安各坊奔走,查看每一座闲置官宅,还有官衙。

  上午时分,李邺接见了岐州刺史程昌胤和长史王铸,程昌胤是李邺的老朋友了,历史上他和妻子广宁公主被迫离婚,但得到李邺的帮助,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当了几年左卫将军后,又弃武从文,被任命为宁州长史,去年升为岐州刺史。

  程昌胤的父亲程若水和伯父李若冰都去了洛阳,程昌胤的妻子没有跟去洛阳,而是和丈夫生活在岐州。

  “关中缺粮由来已久,从隋朝时就开始了,主要是土地都变成权贵的庄园,关中大大小小的庄园有多少?原本还有些自耕农,但现在关中自耕农越来越少,上缴的粮食税赋可以忽略不计,加上长安人口太多,还要养数十万军队,粮食哪里够吃,天宝之前,最大的粮食调拨地不是江南,而是河北,安史之乱后,河北粮食断绝,而江南粮食又总是被割据军阀阻断,之前是刘展,现在是李希烈,产粮地的粮食始终无法运来长安。”

  “如果缺粮,岐州怎么办?”李邺又问道。

  “我们一般会提前在巴蜀购粮,但去年粮价暴涨是因为滥发大钱,倒不是缺粮的缘故。”

  李邺又问了一些问题,安抚了他们几句,程昌胤和长史王铸这才起身告辞。

  来向自己述职本身就是一个表示效忠的态度,比如华州长史韦清玄就没有来长安,直接弃官去了洛阳,同州刺史和商州司马也辞官走了,这些都是态度,当然,李邺也不勉强,来自自由。

  这时,刘晏满脸大汗走进官房,“今天太热,太阳也毒,真受不了!”

  李邺连忙让他坐下,又让人上一大碗凉茶,刘晏一口气喝完凉茶,这才舒服了一些。

  他将一份清册递给李邺,“这是卑职刚刚整理出来的官宅情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配给了官员,这些官员几乎都在洛阳,第二部分都是目前空置尚未分配的官宅,第三部分是三百多套官院,是给低层官员居住,几乎都是一亩院,全部都空的,可以直接分配,第四部分是城外空置的官宅,包括曲江池的园宅。”

  李邺看了看清册问道:“这些闲置的官宅够用吗?”

  刘晏摇摇头,“如果不考虑武将是够了,可考虑武将,那就差得多。”

  “闲置的园宅还有多少?”

  “还有十六座。”

  李邺想了想问道:“这些已经分配出去的官宅,有没有可以收回来的?比如多占的官宅,还有已经不符合资格了,看看能收回多少?”

  “回禀殿下,朝廷对官宅管理很严,基本上不会出现多占的情况,按理,这些官员在洛阳有了新官宅,长安的官宅就应该放弃了,尤其是中层官员,卑职可以收回来一批,但还是有缺口,卑职想到另一个办法,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宅子,充作官宅,听说迁都后,长安房价暴跌,到处在卖宅子,现在好一点了,但价格还是只有迁都前的一半,卑职可以趁机购置一批三五亩的宅子。”

  “现在一座五亩宅要多少钱?”李邺问道。

  “万年县的宅子贵一点,大概一万贯钱一座,之前至少要三万贯,长安县的宅子便宜,五千到八千贯不等,西南的一些坊甚至两千贯就能买到。”

  “永乐坊吗?”

  “对!永乐坊的五亩宅就是两千贯,一亩院子三百贯就能买到了。”

  李邺哑然笑道:“当年我家的半亩院子还卖了三百贯,现在居然跌了一半。”

  “所以说现在房产的行情很不好,正好可以趁机吃进一批,解决官宅问题。”

  李邺点点头,“你入手吧!”

  刘晏想了想又道:“另外卑职还有一个建议。”

  “什么建议?”

  “因为低层官员的房子还是不够,但卑职发现昭行坊和大安坊两座坊内基本上都是荒地,没有人居住。”

  “不会吧!”

  李邺笑道:“那两座坊内住着各路牛鬼蛇神,十分杂乱,你是没发现吧!”

  刘晏摇了摇头:“卑职没有遇到任何人,又特地问了长安县尉,县尉向我证实,确实没有人了。”

  “怎么回事?”

  李邺很奇怪,那两座坊他可是去过的,里面住满了各种来历不明的人。

  “县尉告诉卑职,原本那两座坊是用来安置逃难来长安的饥民,但去年发行大钱,住在坊内外地饥民都无法承受,纷纷逃到陇右去了,朝廷就趁这个机会把剩下的人全部赶去了汉长安城,原本是计划把太学、国子学、四门学等等学校都迁过去,正好遇到迁都,计划就搁置了。”

  “司马想利用这两座坊?”

  刘晏笑着点点头,“我们低层官员的房宅不够,仓库也不够,卑职就想利用这两座坊修建仓库,修建工匠居住区,修建低层官员居住区,还有慈幼院,正好给长安百姓一個挣钱的机会。”

  李邺微微叹口气,“我是担心那些牛鬼蛇神又趁机跑回来!”

  “殿下放心,他们不会回来。”

  “为什么?”

  刘晏笑道:“侯县尉告诉卑职,原本回来了一部分人,但自从殿下宣布取消宵禁,坊门和城门彻夜开启后,回来的人居然又搬走了,住在那里时时刻刻要被官府检查,那他们还不如住在城外,便宜而且安全,反正城门彻夜不关,他们晚上一样出入城门。

  而且不光是他们,很多住在城内的人也开始向城外搬去了,城外的租金要便宜一半,一年下来可以省几十贯钱,反正城外也很方便了,为什么还要住城内。”

  李邺欣然点点头,“看来取消宵禁的决定完全正确!”

第1029章 长安团聚

  宵禁自古就有之,东汉末年,当朝权贵蹇硕的叔父蹇图违反宵禁令,提刀夜行,被洛阳县尉曹操抓住,用五色棍杖毙。

  隋唐也同样实施宵禁政策,除了上元节三天昼夜狂欢不闭城门和坊门外,平时天黑后关闭城门,亥时不到则关闭坊门。

  但唐朝对于宗室和权贵却又网开一面,他们的府门可以破开坊墙对外,这就意味着宗室和权贵不受宵禁影响。

  当然,有金吾卫巡逻全城,如果在大街上被金吾卫遇到也要有充分理由,如果在朝中加班晚归,对于权贵,金吾卫也会睁只眼闭只眼。

  但如果是权贵的家仆恐怕就不行了,肯定要被金吾卫抓起来,等第二天主人去保出来。

  至于普通平民违反宵禁命令被金吾卫抓住,那后果就严重了,轻则杖打罚钱,重则定罪发配。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宵禁令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到了唐朝后期,宵禁令基本上就名存实亡了,到了宋朝更是彻底废除宵禁,并拆除了坊墙,商业昼夜不息,十分繁盛。

  李邺在金城县就已经取消了宵禁令,并夜间不闭城门,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关城,如果有敌军来袭,早就应该被发现。

  关中更是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宵禁令实际上就是一种思想上的禁锢,所以他给长安百姓的四大承诺中,就包括了取消宵禁令。

  坊门夜间不闭,百姓可以任意出入,城门夜间开启四座,包括东面的延兴门,西面的延平门,北面的光化门,南面的启夏门。

  取消宵禁令无疑是深得民心的一项重大举措,甚至连权贵也一样欢迎,他们的家仆违反宵禁被抓一样要去保,权贵子弟违反宵禁被抓其实也是一桩很大的麻烦事,给他们的政治对手找到了弹劾的理由,家教不严,纵子违法。

  所以李邺这次废除宵禁令,堪称开创了千年来的历史,长安城以彻夜欢腾的方式迎接宵禁令的废除。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6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4/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