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729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长安扩城并不是临时才有的想法,唐高宗时代就有了,新建大明宫就是扩城的一种方案,最后是选择洛阳东都的双京制作为扩大都城的方案。

  如果从广义的概率上来说,唐朝甚至还有太原府、河中府、成都府、凤翔府、江陵府等等都城,甚至唐肃宗李亨在朔方灵州登基,那么灵武县也短时间成为过唐朝的都城。

  但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扩都,长安作为唐朝都城有两百六十六年时间,而东都洛阳成为都城也不过才二十六年,所以真正意义上扩都还是要扩大长安城。

  长安扩城的思路是李邺最先提出来的想法,主要源于两个朝廷合并,涉及到大量官员的既得利益,还有军方将领希望在长安有宅子的诉求,还有江南士族也抱怨距离长安太远,长安控宅太严,他们在长安买不到宅子。

  所以李邺从泉州回来后,就提出了扩城思路,然后政事堂讨论通过,由工部制定扩城方案,交由军政议事来讨论。

  按照李邺最初的思路,长安扩城是向西向北扩,把汉长安城和现在长安城融为一体,但遭到政事堂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会破坏长安城的统一协调,破坏长安风水。

  右相李岱提出了第二个扩城方案,东西南同时扩城,东北方向灞桥也修建一座新城,和汉长安城平衡呼应,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李邺觉得这个方案牵涉面太大,但这是他父亲深思熟虑后提出的方案,李邺也勉强认可了。

  工部制定的细节方案已经下放到各部寺监,各部寺内部也进行过讨论。

  右相李岱缓缓道:“扩城就涉及到把农田变成宅地,大家都知道,农田才多少钱一亩,宅地又要多少钱,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冻结一切土地交易,由朝廷统一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

  李岱作为统治者的代表,文官集团的领袖,他首先考虑的可不是农民的利益,而是朝廷的利益,大家都清楚,一旦扩城会产生大量的土地利益,这块利益大家都要抢,李岱主张朝廷拿大头,李岱的思路自然得到了政事堂的一致支持。

  李岱这個思路还是儿子李邺教他的,当年李岱出任户部侍郎,朝廷极度拮据,李邺给他出的主意就是卖地,卖掉了部分土地后,财政拮据极大缓解,李岱尝到了卖地的甜头,他很清楚,一旦扩城后,大量土地会产生多少利益?

  今天军政议事敲定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土地并购法案,朝廷一致同意,以农田五倍的价钱收购农民手中的土地,当然,农民的宅地不会收购。

  但城外真正属于农民土地并不多,恐怕连一成都没有,唐朝兼并土地的风潮如此强盛,紧靠长安城的土地简直就是黄金中黄金,哪里还会有多少属于农民,大部分都在各个权贵的手中,其中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这里面包括了三座各自占地万亩的皇庄,以及禁苑大量的土地,这些都属于皇帝所有,占据全部土地的四成。

  其次便是朝廷,这得益于阉党集团的覆灭,数十名宦官贪财如命,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在长安和洛阳占据了大量土地,收敛天量财富,阉党集团覆灭后,金银等财富七成进了内库,三成进左藏库。

  然后所有不动产,包括土地房宅等等,都归了朝廷,加上官府控地,比如汉长安城基本上都属于官府,所以朝廷、官府占了全部土地的三成左右。

  第三大地主是权贵,包括皇族、关陇贵族、外戚、高官士族等等,他们积累百年,土地数量也十分庞大,大概占据了全部土地的两成。

  最后才是商人、农民和普通平民等等,他们的土地非常零星,几乎几亩、十几亩,几十亩,汇集起来最多只占一成,这里面农民的利益会更多一点,他们有宅地,目前只有百贯一亩,一旦扩城,亩价至少会涨三五倍。

  所以通过的土地并购法案,主要就是针对第四类人,商人、农民和普通平民。

  这并不是朝廷剥削农民,现在长安城外的农田亩价二十贯,以五倍价格收购就是百贯了,这和宅地的价格一样。

  如果被权贵抢先去收购土地,溢价两三倍就已经是菩萨心肠了,大部分都原价收购,如果不卖就得罪了权贵,现在不收拾你,等着吧!以后会慢慢算账。

  小民得罪不起权贵,只能被迫出售,所以朝廷及时出台并购法案,实际上是保护了农民,同时朝廷也获得了未来的土地利益。

  长安扩城讨论涉及面太大,直到天黑,才讨论完成了一部分,剩下的延期后天继续讨论。

  独孤烈回到了府中,长子独孤晋阳已经先一步,在书房里等候父亲。

  独孤晋阳目前已辞去所有职位,只保留蓝田县公的爵位,他代父守孝三年,独孤老太太去世,独孤烈应该丁忧三年,但独孤家族不想放弃这次出任辅相的机会,一致决定由独孤晋阳代父守孝三年,独孤烈出任兵部尚书辅相,和当年李岱一样,里面不脱孝衣,不饮酒,不聚会,府中不张灯结彩。

  父子二人在书房里坐下,独孤晋阳问道:“父亲,听说朝廷已经决定要扩城?”

  独孤晋阳看了儿子一眼,淡淡道:“朝廷已经出台法令,暂时禁止长安周边土地买卖,你就不要想去买农民的土地了,买了官府也不会给你过户,另外,军政议事还没有进行表决,最终是否扩城还没有决定下来。”

  独孤晋阳脸上露出失望之色,只得苦笑一声道:“这种大事摄政王决定就行了,还需要军政议事表决吗?”

  独孤烈冷笑一声道:“你就不懂摄政王的政治智慧了,像太上皇和先帝,什么权力都往自己身上揽,结果白白便宜了宦官,有智慧的上位者,把权力分给了大臣,同时把风险也分给了大臣,但你敢说这个天下不是他的?”

  停一下,独孤烈又道:“你其实没有看懂,摄政王并没有把权力都交给政事堂,他实际是用军政议事来牵制政事堂。”

  ====

  【老高最近开始着手准备新书了,人到中年,天天熬夜身体受不了,实在没有精力继续三更了,望书友们理解!】

第1217章 阴魂不散

  长安扩城的消息早已传遍了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事关每一个人切身利益,当然所有人都关注,就连车夫也很高兴,可以走得更远,赚得更多,商人也高兴,因为会有更多人口,也就会有更多的客人。

  高官、权贵们也高兴,他们手中的土地会大大升值,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实际是在做大蛋糕,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好处。

  那社会实际财富会增加吗?

  当然会增加,比如每年都烂在深山里的木绵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填充保暖物,再比如交州稻的推广,会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古代的货币实际上就是锚定在粮食上,粮食产量大涨,会出生更多的人口,生产出更多的物资,社会财富就会跟随上涨。

  李邺这个时候决定扩城,就是为了配合南方粮食产量大涨而提前进行准备。

  就在全城热议扩城的时候,位于长安布政坊的袄祠来了一群远道而来的祆教徒,大约有三十余人,個个身穿常长袍,头脸都被尖帽包裹,为首是一名年近六旬的老者,身材高大,相貌威严,目光如鹰一般犀利,颌下留着花白的大胡子。

  老者说一口流利的粟特语,自称来自撒马尔罕,他在文牒上的官方名字叫辛提拉,是第一次来长安,实际上他对长安非常熟悉,现在的长安也没有人认识他了。

  他就是当年安禄山的左膀右臂之一,阿史那承庆,曾是祆教东方分支的副主教,他这几年去过一次撒马尔罕,在撒马尔罕大光明寺出任要职。

  后来又因为他是突厥贵族身份,被大光明寺派到草原传教,他在金山葛逻禄传教引发了葛逻禄贵族不满,杀死他的数百名信众,烧毁了他创办的袄祠。

  阿史那承庆大怒,挑唆起了葛逻禄两部之间的冲突,导致金山葛逻禄损失惨重,金山葛逻禄对阿史那承庆恨之入骨,派一支精锐的军队追杀他。

  为了躲避追杀,阿史那承庆带着手下躲到了幽州。

  这次阿史那承庆来长安,是他和老朋友田承嗣达成协议,如果阿史那承庆能刺杀李邺成功,那四大藩镇将全部皈依祆教。

  阿史那承庆多次和李邺打过交道,深知李邺手腕的厉害厉,但在河北传教的许诺,又让他无法拒绝。

  阿史那承庆一口答应下来,便带着弟子假装从西方过来,化名辛提拉,潜入了长安。

  三楼房间内,阿史那承庆喝着热茶,眯眼望着远处屋顶上的积雪,这时,他的大弟子阿南低声道:“师尊,不如弟子先去和他们联系一下,了解情况!”

  阿南所说的他们,是指田承嗣在长安的一个情报点,位于西市,是一家布店,在长安已经存在两年,非常低调,也非常隐秘。

  阿史那承庆其实并不太想和这些情报机构联系,他们容易被内卫盯上,从而暴露自己,但他也知道,光凭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摸到李邺的行踪,莫说刺杀,连边都靠拢不了。

  阿史那承庆点点头,“你不要告诉他们,关于我们的任何情报,他们愿意配合就配合,不愿配合就算了。”

  “弟子明白!”

  阿南行一礼,匆匆去了。

  阿南是一名突厥人孤儿,年约三十余岁,十几岁就跟随阿史那承庆,学了一身高强的武艺,精明能干,且对阿史那承庆忠心耿耿,视他为父。

  阿史那承庆其他弟子都差不多和阿南一样,都是突厥孤儿,被阿史那承庆从小收养,教授武艺和其他本事。

  阿南带着两名师弟来到了西市,很快便找到了沧州布店,狡兔三窟,田承嗣在长安设了三个情报点,互不相关,另外两个都被拔掉了,只剩下这家布店。

  其他两个情报点都会定时收集情报,发送情报,所以很容易被内卫盯住。

  但这家沧州布店不是,它一直都是正常经营,只执行一些指定的任务,平时不负责收集情报,更没有养什么信鸽,只听从田承嗣长子田华的指挥,所以才能在内卫布下的天罗地网中生存下来。

  阿南走进店铺,抱拳行一礼,用一口流利的汉语道:“我是从碎叶过来,找你们刘掌柜!”

  阿南就在幽州长大,除了相貌浓眉深目,一看就是胡人,但他言谈举止,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

  当然,这在长安很正常,很多胡人都在长安生活了十几年,在强大的汉唐国力影响下,都以学习汉人文化为荣。

  可以说,除了外貌和一些宗教习俗外,这些胡人的语言、礼仪和长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稍等片刻!”

  伙计连忙跑进了里屋,不多时出来一名中年人,抱拳还礼道:“我是店里掌柜,请问贵客有什么需求?”

  “我想买草原出产的棉布五百匹,可有?”

  若是其他店铺,肯定会哈哈大笑,简直无比荒唐,草原哪里出得了棉布?

  但这就是阿史那承庆和田承嗣约好的暗号,

  刘掌柜点点头,“请随我去后面看货,你外面的同伴也请进来喝茶!”

  阿南给师弟使个眼色,让他进来,他便跟随刘掌柜向后院走去。

  和其他西市的店铺一样,门面虽然不大,但很长,隐藏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房间,走起来复杂。

  走了好几道弯,两人才进一间屋子坐下,刘掌柜笑道:“这里有话可以直说,隔墙无耳!”

  “掌柜知道我们的任务吗?”阿南问道。

  刘掌柜点点头,“我知道!”

  “能否给点建议?”

  刘掌柜沉吟一下道:“自从去年朱泚派人刺杀摄政王失败,兴庆宫被防御跟铁桶一样,你们千万不要想着潜入宫里刺杀,不可能成功的。”

  “刘掌柜调查过?”

  刘掌柜摇摇头,“是魏州那边传来的消息,我们另一个情报点专门调查过,但很快被盯上干掉了,我们已经一年没有执行任何任务,这一次是协助你们刺杀摄政王。”

  “还有什么建议?”阿南又问道。

  “第二个建议是,最好在摄政王去外地视察的时候的动手,在长安要保持低调沉默,长安到处都是内卫眼线。”

  “第三个建议,你们在长安最好什么都不要做,有消息我会通知你们。”

  阿南沉吟一下道:“掌柜不是说长安到处是内卫眼线吗?那你们打探消息,就不怕被内卫盯住?还是伱们有特殊的情报渠道?”

  刘掌柜沉默片刻道:“这是我们的机密,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

  阿南心中起了疑心,这个刘掌柜会不会已经投降了内卫,被内卫安排成一个钓鱼竿?

  他干笑一声,点点头道:“三天后,我会再来找刘掌柜!”

第1218章 钓鱼掌柜

  一个时辰后,刘掌柜出现在内卫,躬身向李成华禀报道:“启禀李都统,田承嗣派的人果然来了!“

  刘掌柜本名刘湛,多年来,一直是魏州州衙的一名小吏,因精明能干而得到田承嗣的赏识,提拔他为魏王府判官,做了半辈子的小吏,人到中年得到田承嗣的赏识提拔,这种知遇之恩让刘湛内心充满了感激,对田承嗣也十分忠心。

  也正是看到了刘湛的忠心,田承嗣在布局长安眼线时,决定让刘湛做一个沉默者,他不参与探查情报,只偶然执行一些特殊任务。

  刘湛的上一个任务,是半年前在长安的宝记柜坊存入了三万两黄金,柜票和密印都在田承嗣手上,这算是给他子孙留的一条秘密退路。

  为什么要放在长安?因为三万两黄金实在太耀眼,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引人瞩目,哪怕是洛阳会也会召来关注,只有在财富集中的长安,三万两黄金才不会那么显眼。

  那为什么不在长安买座宅子,挖個坑把黄金埋起来。

  田承嗣当然也想这样做,但刘湛忽然起异心把财富吞没了呢?

  归根到底,田承嗣还是不相信异姓人,他宁可相信宝记柜坊,先把黄金存在宝记柜坊,然后等他儿子过来处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72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9/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