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已经接到李成华的通知,刺客威胁拔除了,阿史那承庆已死,他们家也解除了防备。
李邺便带着家人来祠堂给家人祭祖了。
贡桌案上摆放着三牲和各种祭品,香炉也点燃了。
全家人都穿着黑色祭袍,排着队依次上香跪拜。
司仪依旧是李腾空,她怎么也推脱不掉,上面可是她父亲的灵牌。
所有人都轮流上香跪拜,走完一遍流程就结束了。
但事实上,祭祀的流程很繁琐,各种仪式,象李岱主持的李氏宗祠大祭足足要进行一个半时辰,也就三个小时。
光沐浴更衣各种等候就要半个时辰,然后从寅时开始,到寅时结束,整整两个小时。
而李邺的祭祀只要一刻钟,当然也是他家人少,比如烧纸这个环节也有,几百个金银箔纸叠的元宝,最后放在院中青铜炉内,祭祀结束后,管家会洒上火油,然后一把火烧掉。
对李邺来说,祭祖更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仪式,而不是灵魂寄托。
所以沈璃就无法理解,很困惑,沈家的祭祖,她虽然没有资格进主院,但也在侧院旁观,沈家的祭祖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要祭祀整整一个晚上,把人都累得半死。
可到了夫家这里,临时换一件祭袍,一群姐妹大家轮流上香,跪拜,一刻钟就结束了,她完全有点懵了,不是说皇家的祭祀更加规模盛大吗?
天气很冷,祭祀完就要回去了,当然不是走回去,而是坐上几辆轻便马车,大家用厚毯子盖上腿,马车驶往镇安塔。
今晚搬家来不及了,只能明天再说。
“看你的样子,是不是感觉很困惑?”清羽低声笑道。
沈璃点点头,“我没想到会这么短?”
清羽笑了笑道:“我听大姐说,刚开始那几年就没有祭祖,后来稳定下来后才勉强开始有了,然后很简单,夫君对祭祖很抵制,从前基本上都没有参加过。”
“为什么?”沈璃更不解了。
“从前夫君和母亲住在永和坊,李家不认他们,后来回归家族后,夫君基本上都在外面征战,长年不在长安,当然也就不用参加祭祖。”
沈璃点点头,“夫君的江山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而不是靠祖宗庇护,所以就不用把祭祖看得那么重。”
清羽夸赞她聪明,笑道:“这就对了,不过祖宗虽然不拜,但将来封禅祭天肯定要有的,而且会很隆重。”
其实她们当然不会知道,李邺不喜欢祭祖是另有原因。
两人说着,就到了镇安楼,众人纷纷下车,上楼各自回房睡觉,独孤新月在等着沈璃,等她走过来,独孤新月笑道:“等会儿夫君还是睡你的房间,今晚就不算了,明天和后天都是你的新婚。”
沈璃的俏脸腾地红了起来。
第1226章 郁洲奇兵
大唐天下各地都沉浸新年喜庆的气氛之中,朝廷改年号为大安,表示今年将为天下安定之年。
寓意也很明显,今年将平定藩镇,天下大安。
一支由三百艘五千石以上大船组成的船队正在海面上浩浩荡荡向北而行,都是车船,士兵踩动桨轮,激起滚滚白浪。
虽然是海面,但这是沿海,用千里眼还看得见大陆,加上冬天没有季风,海面上风平浪静。
今天是正月初七,大船上满载着两万军队和大量物资,他们从京口出发,已经航行了三天,很快就要到目的地了。
在为首的一艘万石海船上,南霁云腰挎宝剑站在船头,注视着远处海面。
南霁云被李邺封为江东镇抚使,率三万军队坐镇江南东道,他的军队驻扎在润州京口,这次奉命北上,也拉开了攻打李正已的大幕。
这时,桅杆吊斗上的眺望员大喊:“前面看见海岛了!”
南霁云取出千里眼向北方眺望,远处隐隐看见了一条黑线,应该郁洲到了。
郁洲又叫东海岛,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但唐朝的连云港和现在的连云港不一样,唐朝是一座大岛,叫做郁洲,一条海峡将它和本土割裂开。
东海岛西面紧靠海峡有一座县城,叫做东海县,县城连着岛上渔民大概有一万余人。
但从去年开始东海岛上驻扎了一万军队,忙碌地修建码头和仓库。
虽然数万军完全可以先前往海州,然后直接过海峡进入东海岛,反正海州也是朝廷控制,完全没有必要坐船过去。
但李邺还是下令军队坐船前往,这是为了让士兵们适应海上航行。
东海岛当年和泉州一起被划给了关陇军,只不过大家都忽略了泉州,而忽视了东海岛。
主要是东海岛的战略地位不够重要,作为海港,他向北比不过莱州半岛,向南比不过泉州和广州。
若论腹地广阔,它又比不上长江上的江都,论漕运,甚至比不过淮河上泗阳,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很尴尬的存在。
直到陇海铁路修筑完成,连云港才有了广阔的腹地,成为中原地区最近的出海口。
但现在是唐朝,李邺之所以看中这里,因为这里是攻打李正已战略之处,船队从这里出发,北上胶州湾,夺取密州和莱州,直插李正已的后背。
即将开始的春季作战,唐军将使用明暗两条线作战,郭子仪统领的十万大军是明线,暗线就是南霁云的三万军队。
东海岛和大陆之间是一条长十几里,宽两里的海峡,这简直就是天然良港,可以停泊大型战船。
目前这里已经停泊了一百艘大船,很快,一艘艘满载士兵和物资的大船也驶入了海峡。
此时的长安已经是正月初十,新年的气氛依旧浓厚,不过长安百姓已经从祭祖和团圆的仪式感开始转向寻找乐子,正月十五的花灯节要来了。
但对于大唐高层,这几天却格外紧张,李邺连续几天向政事堂阐述了他的战略思路,并讲述了大唐未来将面对的挑战。
摄政王议事堂内,左右相和七名辅相围坐在一张长长的方桌前。
李邺缓缓对众人道:“各位相国,剿灭四藩镇并不难,如果他们没有外援,那么半年之内可以全部剿灭,但他们一旦有了外援,就会发生很多变数,目前藩镇会有两大外援,第一是回纥军,估计四月或者五月左右就会到来,其次便是契丹,但契丹和回纥不一样,回纥是想抢掠河北和中原,尤其是洛阳,一直是回纥人的目标,而契丹的目标是幽州,他们是想占领幽州,所以契丹出兵的时间一定晚于回纥。”
这时,左相张立问道:“平州的高句丽势力殿下怎么看?”
李邺沉吟片刻道:“高句丽势力一共有三块,平州高句丽、契丹高句丽和新罗高句丽,这三块一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他们都受契丹人的控制,一旦我们和朱滔军队作战,高句丽人可能就会参战,协助朱滔军队,这实际上是契丹在背后支持,高句丽人就成了契丹的先锋。”
这时,李泌举手道:“殿下,卑职想说两句!”
“李尚书请说!”
李泌走到地图前,用木杆指着地图道:“如果回纥大军要到来,想必田承嗣和李宝臣也知道,我认为他们不会和我们拼死作战,而是会选择退让,把我们让给回纥军,微臣建议,一旦灭掉李正已后,大军立刻北上,抓住回纥军未到来的机会进攻田承嗣,很可能田承嗣会保存实力北撤,这样会有利于我们在河北拿到立足之地。”
李邺点点头,“我们会安排情报探子,时时掌控田承嗣军队的动态。”
这时,右相李岱忧心忡忡道:“如果回纥军南侵,必然会对河北民众产生重大伤害,朝廷必须要对此有充分准备,包括帮助、安置难民,另外希望大唐军队能尽量北上,让回纥军蹂躏河北土地越少越好。”
众人纷纷支持李岱的建议,这也是他们所担忧的,会产生大量难民。
李邺点点头,“产生难民的可能性很大,但未必成为灾难,关键是我们准备充分,由政事堂负责难民和接收的安置,我会调兵遣将,将回纥入侵的损失降到最低。”
李晟忐忑不安地坐在摄政王官房外等候,他目前任右威卫将军,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官职,没有实际军职。
他虽然极富军事才华,但在政治屡遭挫折,两次站队失误,第一次他和李邺共保长安,李邺邀请他留下,但李晟选择了朝廷。
第二次站队失误,是李晟接受鱼朝恩的任命,出任神策军左将军,最后李晟被关陇军俘虏。
不过严格说起来,李晟率领的神策军属于朝廷军队,所以被俘也视为归顺,李邺没有为难他们,让他们进了演武堂学习半年,依旧授予了相应的官职。
李晟的悲剧是出在家族身上,准确说是出在前相国李揆的身上,李揆热衷于名利,加上他趋炎附势,依附阉党,使李晟没有选择,只能听从家主的意见。
现在陇右李氏上下对李揆极为不满,认为他使家族错过很多重大机会,李邺以兰州为都府,陇右李氏不但不支持,还暗中给李邺穿小鞋,现在李邺即将定鼎天下,机会已经没有了。
陇右李氏懊悔万分,便把所有责任都推在李揆身上,整个家族一致决定,罢免了他的家主之位,改由李楷出任家主。
李楷特地和李晟谈了很久,要求他为家族建立功勋,挑起大梁。
李晟也由此主动上书,恳请李邺再给他一次报效国家的机会。
第1227章 启用名将
这时,杜佑走过来低声道:“殿下回来了,请将军进去!”
李晟深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向官房走去。
走进官府,李晟躬身行礼,“卑职参见殿下!”
李邺微微笑道:“李将军去碎叶感觉如何?”
李邺设立的演武堂是培养将领的学校,但对于投降将领,主要让他们去一趟西域,重新激发他们从军的初衷,为大唐开疆辟土,与其空谈说教,不如去实地走一趟。
李晟点点头,“卑职第一次知道,原来大唐的疆域竟然是如此辽阔壮丽,说实话,卑职真不想回来了。”
李邺沉思片刻道:“主要是我们在西域比较被动,处于守势,所以没有让你们去更远地方,当年我经略河中时,把大唐边界向西开拓了五千里,在咸海建立了县城,还驻军一千,但我们一定还会杀回去,这个机会希望将军能把握住,在西域为大唐开疆,建立不世功勋,留名青史。”
李晟当即表态道:“卑职愿去西域开疆!”
李邺笑了笑道:“我明白你的想法,会有机会的,但不是现在,现在我需要一支军队出兵井陉,李将军,这支三万人的军队由你来率领,李国臣做你的副将!”
李晟心中大为感动,竟然让自己做主将,这份信任让他一时难以自已,声音哽咽道:“卑职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李邺把一份出兵方案递给他,“去枢密院报到吧!好好研究一下我的出兵方案,另外兵部有沙盘,你可以去申领一套。”
“卑职告退!”
李晟行一礼,慢慢退了下去。
李邺望着李晟走远,李晟大唐中兴名将,历史上威名赫赫,从他在河阳大败田神功,又在虎牢关大败王思礼,就能看出他领兵果断狠绝,有勇有谋,确实是难得的将才,之前虽然站错队,那不是他的问题,所以在晾了李晟几个月后,又重新启用他,让他率三万军负责西线,对付李宝臣。”
这时,从事在门口禀报,“启禀殿下,段使君求见!”
“请他进来!”
不多时,段秀实匆匆走进来,躬身道:“参见殿下!”
李邺笑道:“刚才我让李晟去枢密院找你!”
“卑职在门口遇到了,让他先去,枢密院有官员会先替他登记。”
说完,段秀实取出一份情报,递给李邺,“这是朔方都督白元光发来的鹰信,思结部大酋长左辛派人朔方来送信,表示思结部不会跟随回纥进攻大唐。”
李邺点点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回纥大军要进攻唐朝。”
“对!思结实际上就是来报信,说是派了十几个人来朔方,最后到朔方只剩下了两人,其他人都冻死在路上,有一支亲唐的部落还是很不容易。”
李邺沉吟一下道:“草原那边情报落后,他们得到的消息往往都是一年前,估计朱滔、田神玉等人还会用假消息骗草原湖人,所以他们很可能还以为现在大唐依旧是宦官专权,朝纲混乱,有可趁之机。”
“殿下说得一点没错,这一年变化很大,回纥人是想不到的。”
李邺敲敲桌子又道:“还有河北那边的情报搜集,我要知道,田承嗣是不是准备北撤,枢密院要加强河北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