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种严厉规矩的治理下,整个大营井然有序、干净整洁,令刘晏十分赞叹。
张光晟笑道:“我们只管大营,其实很简单,真正难的是安置,想想都头大。”
刘晏微微一笑,“还好,在山东有过一次经验了,知道该怎么做,难度降低很多,而且这边的高句丽人都会说汉语,这就容易多了,各州县就不会那么抵触。”
“之前州县有抵触?”
刘晏点点头,“这州县其实才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我们把中原各州刺史或者长史都请到了历城县,大家坐在一起协商,因为那些高句丽人不会说汉语,肯定会和周围的百姓发生矛盾,官府还得派人监管,这必然就给地方官府增加了很多麻烦。”
“所以他们都不肯收?”张光晟道。
刘晏微微笑道:“看来你这个刺史还不够老奸巨滑啊!朝廷安排的事情谁敢不收?”
张光晟一怔,立刻明白了,“他们是在讨价还价?”
刘晏苦笑一声道:“头大的就是这個讨价还价,废了多少嘴皮子才一家家说服他们接受,基本上没有好处是不行的。”
“那这次还要一家家谈判?”
刘晏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笑意,“未必,我打算先谈河北,再考虑河东,河北各地极度缺人,官田都没有人耕种,说不定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他们安置完成。”
张光晟竖起大拇指,“审时度势,还得看刘相国!”
“这马屁拍得好,我接受了。”
两人对望一眼,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回纥军被困飞狐陉已经有十天了,回纥士兵们从最初的恐慌,到渐渐变得麻木,基本都安静下来。
但登利可汗却一天比一天变得焦虑,他并不担心粮食不够,他现在粮食还能支持两天,五千头健骡还能支持个把月,还有三万匹多出来的战马可以食用。
他现在担心的是草原那边局势,一旦回纥部发现他被困在唐朝,他的几个兄弟很可能会开始争夺可汗之位。
还有那些贵族元老,本来就对他不满,一旦得知他的情况,肯定会立刻推举新可汗。
所以他这段时间忧心如焚,恨不得插翅飞回去。
但登利可汗也心知肚明,草原那边迟早会知道,那还不如保存实力,回去重新争夺汗位。
这天一早,登利可汗吩咐亲兵道:“去把骨咄找来!”
亲兵答应一声,赶去通知了,骨咄之前率两万军突围,三战三败,损失一万余人,败回来后,登利可汗撤了他的右杀大将军之职。
登利可汗随即又派几名大将去突围,结果损失更加惨重,他们累计七战七败,损失士兵达三万三千人,他现在还有五万六千余人,登利可汗有点不敢再打了。
他思考良久,便决定派老将骨咄返回草原,这个关键时候需要他再出一把力。
不多时,老将骨咄匆匆赶来,手放在心上行礼,“可汗!”
登利可汗缓缓道:“我估计李邺现在还在幽州,你替我当使者出去一趟,去见李邺谈一谈。”
“可汗要投降吗?”
“不可能!”
登利可汗断然否认,“回纥勇士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和他商谈,是我需要派人去回纥送信,然后双方谈判,在不投降的基础上解决这次危机,简单说,我愿意支付赎金,请求他把我们放回草原。”
这也是草原上的规矩,一方如果坚决不肯投降,但如果肯支付赎金,那么也可以释放,这就叫有尊严的释放。
登利可汗想到的就是这个办法,让草原支付赎金把他们赎回去。
其实这也是唯一的办法,关键是双方要谈判,达成赎金。
骨咄点点头,“卑职这就去找对方摄政王,如果对方同意,那卑职就直接回草原找人来谈判。”
登利可汗叹口气,“可以,你要抓紧时间,不能拖得太久!”
“卑职明白!”
骨咄躬身行一礼,匆匆去了。
走了一天后,万夫长骨咄率领十几名手下抵达了唐军在东面部署的第一道关口,这里距离飞狐陉入口还有五十余里。
他远远看见唐军已经举弩对准他们,他连忙停住,派一名会说汉语的手下打着白旗前去说明情况。
手下举起白旗步行前往,他向关口说明了情况,不多时回来道:“对方让我们放下兵器,脱去盔甲和外衣步行过去,搜身后,由他们押送我们去易州。”
骨咄没有办法,只得放下兵器并脱掉盔甲和外衣,此时天气炎热,脱去外衣他们就只穿一条内裤了,赤着上身。
唐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确保他们没有私藏兵器,搜身后,他穿上外衣,被百名唐军骑兵押解前往易州。
此时,李邺就在易州,易州飞狐陉入口处由大将雷万春率领三万军队防守,打造得铜墙铁壁一般,不仅地势险要,兵力众多,还有火油、火器增持,回纥士兵根本不可能突围了。
李邺正在雷万春和长史魏丰的陪同下视察一处防御点,这时,有骑兵疾奔而来,翻身下马禀报道:“启禀殿下,回纥可汗派一名万夫长前来交涉,他准备幽州拜见殿下。”
还真巧了,李邺沉吟一下道:“带他去谷口大营,我在大营见他!”
大营内,骨咄向李邺躬身行礼,“参见摄政王!”
李邺见他须发皆白,是一员老将,便摆手道:“请坐!”
“多谢殿下!”
骨咄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坐下又欠身道:“可汗受朱泚等人的重利诱惑,一时糊涂,率军南下想助藩镇一臂之力,不料身陷囹圄,恳请.”
不等他说完,李邺一摆手道:“如果他想获得自由,只要他答应我三个条件,我可以放他自由,但也只允许他一人回草原,其他人不可能!”
骨咄沉默了,他了解登利可汗,如果丢弃数万将士独自回国,登利可汗为保自己的汗王,他还真做得出来,但骨咄不允许登利可汗这样做。
沉默片刻道:“我奉命回草原报信,要求回纥和大唐进行和谈,用一个双方接受的方案,让数万将士平安返回草原。”
李邺笑了笑问道:“现在你们还有五万军队吧!”
“准确说还有五万六千人,有三万多匹无主战马,还有五千头骡子,粮食还能坚持两三天,还一万担茶饼,坚持半年应该可以。”
李邺点点头,“好吧!我同意你北上报信,如果回纥大军赶来救援,我还真求之不得!”
骨咄苦笑一声道:“如果我们早知道唐军火器的强大,就无论如何不敢南下了!”
他亲自领教了唐军强大的火器后,便知道草原游牧骑兵不可能再南下了。
李邺随即派人护送骨咄一行出居庸关,准他们回草原报信。
第1268章 退位建议
长安,消灭藩镇的欢庆气氛还没有过去,不时可以听见敲锣打鼓声,在几天前,长安举行了盛大的游行,欢庆河北回归朝廷。
一连几天,长安就像过年一样,全城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百姓们载歌载舞,发自内心的喜悦。
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战争结束,军费开支必然会大大减少,压在大家头上的战争税赋也会极大减轻,改善生活指日可见。
朝廷更是宣布放假两天,以示庆贺,同时昭告天下,所有的胜利都是在摄政王殿下的带领下取得,甚至摄政王殿下亲自率领大军在河北作战。
朝廷的助推取得了回应,在游行队伍中,数十万人一起大喊,‘摄政王万岁!摄政王万岁!’
这就是强大的民意,摄政王殿下登基已经是众望所归。
这天下午,独孤烈来到了兄弟独孤明的府上,独孤明的心情非常不错,他的女儿独孤太微前几天足月生下了一个儿子,十分健壮可爱。
妻子也丢掉了一切成见,跑到摄政王宫去照顾女儿,看望外孙。
“兄长来得正好,你觉得李榉这个名字如何?有攀木而上之意!”
独孤烈哑然失笑,兄弟正在给外孙起名呢!
“还行吧!关键是孩子的祖父同不同意。”
独孤明呵呵一笑,“我已经给他说好了,他说这个面子一定要给我。”
“那就好,李榉这个名字不错。”
“回头我给孩子他爹说一声,这個起名权就让给我了。”
“我有事情找你呢!”独孤烈提醒道。
独孤明点点头,“去书房说吧!”
两人来到书房坐下,独孤烈道:“最近让摄政王登基的呼声很高,但朝廷还没有动静,只是大家都在议论,我想助推一把,让关陇贵族系集体签名呼上书,你觉得如何?”
关陇贵族系加上连枝瓜蔓,在朝廷官员占比接近三成了,威力确实不小。
独孤明沉思片刻道:“这个问题我去年就考虑过,毕竟现在皇帝还在,没有犯什么错误,如果强迫他退位,于理于法都不合适,我觉得与其摄政王先进,不如天子先退,找到让年少天子退位的借口。”
独孤烈点点头,“你说得对,大家都知道天子是傻子,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皇帝?”
“所以要宣传这一点,不过这又和张家有关系,建议大哥先和张立谈一谈。”
独孤烈眉头一皱,“为什么要和张立谈,难道不应该是他主动提出来吗?”
独孤明叹口气,“就怕张立想利用最后这个机会讨价还价一番。”
独孤烈冷笑道:“如果他聪明就不会这样做,他但凡敢这样做,最多半年后他就得垮了,如果他主动一点,卖力一点,说不定摄政王真会给他一个面子,我不会多事!”
独孤明点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让韦见素去和他谈吧!兄长想搞联名上书,我全力支持。”
“不光是联名上书,还有瑞兆!”
独孤烈低声道:“我想把家族收藏的雍鼎拿出来,你觉得呢?”
独孤明犹豫道:“它虽然是秦鼎,但并非真的九鼎,只是秦朝仿制而已,我怕被识破。”
独孤烈淡淡一笑,“谁也不知道真的九鼎是什么样,我说它是九鼎之一的雍鼎又能如何?再说它本身就是秦朝之鼎,是皇朝的象征,我们先祖在隋朝时收到此鼎,一直藏于秘库,百年来世人不知,我们让它重新面世,那不就是瑞兆吗?”
独孤家族有一座秘库,是收藏天下至宝的绝密库房,只有家族极少数人知道,目前只有独孤烈和独孤明知道,由独孤明掌控。
隋朝开皇年间,一个渔民从渭河里捞出一只大鼎,正好被家主独孤罗得到消息,他立刻用一千贯钱买下,藏于秘库,连当时的隋文帝都不知道这件事。
独孤罗刚开始以为它是天下九鼎中的雍鼎,又经过数年的研究,确定它并不是真鼎,真九鼎在秦始皇的陵寝中,它不过是秦始皇下令仿制的九鼎中的雍鼎。
但就算这样,它也有极高的价值,尤其上面有一句铭文,雍鼎出,天下兴,所以雍鼎作为瑞兆出现,再合适不过了。
独孤明也答应了,兄弟二人决定还是从渭河里出来比较好。
………..
张立之所以能以小吏的身份做到大唐左相,一方面固然是和他女儿张太后有关,但更重要是他的审时度势,善于变通,阉党势力强大时,他支持女儿和阉党合作,从而让定王上位。
同时,他又和势力强大的齐王李邺暗中联系,甚至把长子送到长安任职。
所以当阉党败亡,又是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齐王李邺执政,让女儿张太后以太后的身份宣布李邺为监国。
作为回报,李邺也任命了张立为左相,并封为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