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761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停一下,独孤新月又笑道:“其实我也蛮羡慕你的,虽然你比我大很多,但我们站在一起就像姐妹,甚至你肌肤比我还要细嫩,还有你的容貌,哎!连我动心,不用说男人了。”

  “大姐说笑了!”

  两人说笑一阵,就把独孤家族的事情掩盖下去了。

  这时,一名侍女在门口道:“启禀夫人,韦相国求见,在清风堂等候!”

  独孤新月点点头,对杨玉环笑道:“我先去一趟,晚点我们再聊!”

  她起身出门了,清风堂位于勤政务本楼,是王妃临时接待大臣的地方,需要乘坐轻便马车过去。

  马车上,独孤新月还在想玉环给她透露的秘密,难道夫君真的想分封诸侯国?

  这可是大事,有机会她要告诉父亲,让家族有一个事先准备。

  马车缓缓停在清风堂,几名侍女将王妃扶下,走进大堂,韦见素连忙上前行礼。

  独孤新月笑道:“这么热的天,还要烦请韦相国亲自跑一趟,您派个手下送来就是了。”

  “今天的报告有些重要,如果王妃有疑问,可以随时问卑职。”

  说着,韦见素呈上一本奏折,独孤新月结过奏折,看了一下题目就吓一跳,《大唐新天子资格初选》。

  独孤新月毕竟替丈夫处理了几个月的公务,也慢慢沉得住气了,她看了看内容,便放在一边笑道:“摄政王已经回程路上了,这么重要的折子还是让他来看吧!”

  韦见素大喜,“殿下要回来了吗?”

  独孤新月点点头,“收到家信时,殿下已经在太原了,估计现在快要进关中了。”

  韦见素起身道:“那这份奏折就先放在这里,等殿下回来再说,卑职先告退!”

  韦见素行一礼告辞走了。

  独孤新月又仔细看了一遍五条原则,她眉头微皱,韦见素今天是糊涂了吗?这种重大的事情居然让自己审批,难道是他太急切了,想在夫君回来之前把事情办好?

  她着实想不通,只能等夫君回来后再询问了。

  上午时分,一条渔船和往常一样在咸阳外的渭河上捕鱼,两名渔夫是父子二人,父亲叫孙小路,咸阳附近的农民,以种田和捕鱼为生,儿子是他的长子,只有十八岁,去年开始跟随他捕鱼,生存的技能就这样一代代延续。

  孙小路一网抛进去,他感觉这一网应该有收获,不料在他收网时却拉不动了。

  “大郎,你快来帮我!”孙小路急得大喊。

  孙大郎跳过来问道:“爹爹,怎么了?”

  “我不知网到什么东西,很沉重,你和我一起拉!”

  父子二人齐心协力拉渔网,但依旧拉不动,孙小路有点急了,这渔网是他刚买回来的,千万别弄坏了!

  “你拉着网,我下去看看。”

  “爹爹别去了吧!万一是什么水怪。”

  “胡扯呢!不是什么水怪,应该是块大石头,把渔网绕住了,我得下去解开。”

  孙小路脱去外衣,一个猛子扎进了水中,孙大郎提心吊胆盯着水面,他就害怕下面是个水怪,一口把父亲吞了。

  忽然,孙小路从水下钻出来,大喊道:“不得了,你赶紧回去喊人来帮忙,拿绳子!”

  渭河出宝的消息轰动了整个咸阳,城内十几万百姓跑到渭河边看热闹,王县令带着数十名捕快和衙役匆匆赶到渭河边。

  只见岸边放着一个黑漆漆的东西,体型巨大,他连忙带着衙役下去了。

  一群人正在围观巨宝,忽然有人大喊一声,“县君来了!”

  众人纷纷让开一条路,王县令带着手下走上前,他这才看清此物,顿时大吃一惊,竟然是一只青铜大鼎,至少重达几千斤。

  王县令是进士出身,他知道这是不得了的东西,虽然上面都是淤泥,但制式十分古朴,一看就是上古重器,而且上面好像有铭文,应该是上古帝王所铸。

  “这是谁挖到的?”王县令问道。

  孙小路连忙上前道:“启禀县君,是小民捕鱼时无意中发现的。”

  “奖赏你十贯钱,现在大鼎被官府接管了!”

  他吩咐左右,“用油布盖上,立刻去通知长安。”

第1271章 渭南夜谈

  京兆尹李栖筠亲自带人来查看,县令已经命令把大鼎冲洗干净,露出了铭文,李栖筠认出了古文中的雍鼎二字,他顿时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九鼎之一的雍鼎吗?

  李栖筠不敢怠慢,连忙将大鼎用船运回长安。

  雍鼎出水,事关重大,朝廷立刻组织大儒和金石学者前来鉴定,最终得出结论,确实是雍鼎,至少是秦朝以前的古物,可究竟是原物,还是仿制,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记载,天下九鼎应该在始皇帝的陵寝之中,或许单独留下了雍鼎,以证明秦朝是天下正统,其他八鼎陪葬。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朝廷还没有定论,但渭水出现雍鼎消息还是迅速传遍了长安,令长安为之震惊和兴奋,很快有儿歌也出现了,‘雍鼎现,天下兴,一代名君出西京’

  上古神器重现人间,这是不折不扣的瑞兆,整个长安都把目光投向了兴庆宫,虽然摄政王远征还没有回来,但大家都知道,大唐要再次出明君了。

  中午时分,裴遵庆和李岘在武德酒楼内用餐,裴遵庆见李岘有点心事重重,便给他斟满一杯酒笑道:“雍鼎现身,是好事啊!延鉴老弟怎么反而有点担忧?”

  李岘叹了口气道:“其实你我都清楚,这不是什么瑞兆,而是人造,大鼎刚刚运来长安,半天时间不到就传遍长安,大儒还在争论是不是雍鼎,长安百姓都知道它是雍鼎,连儿歌都出来了,这不是明摆着有人在用心。”

  “那你觉得是谁,摄政王殿下吗?”

  “当然不是!”

  李岘蘸着酒在桌上写下‘独孤’二字,冷冷道:“除了他们家族,谁还有这么大的手笔,把秦朝以前的古鼎拿出来投入河中!”

  裴遵庆笑了笑道:“就算是他们家族所为,但也是为了摄政王着想,其实我觉得瑞兆来得很及时,应该是好事,难道老弟不是这样认为?”

  李岘半晌道:“当然对摄政王是好事,但恐怕对其他人就不是好事了。”

  “什么意思?”裴遵庆不解问道。

  “对其他李氏宗室不公平啊!他们本来争取皇位的机会就不大,现在就更加渺茫了。”

  裴遵庆脸色有点冷了下来,哼了一声道:“公平?阉党横行的时候,除了那几个皇子,其他人呢?不是一样舔着脸叫李辅国为尚父吗?怎么,现在又开始对皇位蠢蠢欲动了?”

  李岘摇摇头,“不管谁做天子,我都希望能合理合法。”

  “说到底,还是因为摄政王不是高祖的子孙,所以你们这些宗室一直耿耿于怀,其实最应该感到庆幸是你们这些大唐宗室。”

  “裴尚书这话什么意思?”李岘不解。

  裴遵庆淡淡道:“但凡摄政王不是姓李,第一个要被屠杀殆尽就是你们这些宗室,所以你们应该庆幸摄政王是李叔良的后人。”

  李岘的脸刷地变白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李邺在一万骑兵的护卫下进入了关中,后面的事情和他关系不大了,虽然回纥或许会有举国大军前来救援的可能,但也只能可能,李邺认为发生的概率不大。

  更大的可能是政治谈判,回纥派人来长安和朝廷谈判,用巨额财富赎回被围困的军队。

  这天傍晚,队伍抵达渭南县,这就是进入京兆府了。

  时间已晚,李邺下令军队就地驻营休息,他们带了一万头骆驼,背负了小帐篷和粮食。

  至于其他蔬菜肉食,都是沿途官府提供。

  渭南县当然也不例外,县令听说摄政王宿营渭南县,连忙组织了一千口猪羊和两百担蔬菜,亲自送来大营。

  李邺刚吃过晚饭,正坐在大帐内喝茶,这时,有亲兵来报,“歧国公来了!

  李邺吃一惊,连忙迎出大帐。

  歧国公就是他的父亲李岱,原本被李亨封为郡王,在李邺的降爵令下,李岱主动要求降爵,被封为歧国公。

  李邺走出大帐,见父亲李岱身穿青衣,头戴小帽,负手站在大帐外,远处站着护卫刘武通。

  “父亲怎么来了?”李邺笑问道。

  李岱微微一笑,“怎么,我来不得吗?”

  “没有!没有!请到大帐坐。”

  “大帐内太热了,外面有风,很凉快,我们走一走!”

  李邺默默点头,陪着父亲大营内漫步。

  李岱沉吟一下道:“我先感谢你,把他的棺木从平卢送回来。”

  “自家人有什么好谢的,他毕竟是我的兄长,他入土了吗?”

  李岱点点头,“家族一致同意葬入族墓,已经在十天前入土了。”

  “人死不能复生,父亲看开点吧!”

  李岱淡淡笑道:“经历了安禄山之乱,我们都对死亡看得很淡了,其实我更注重身后之名,包括你兄长,向伱讨两件私利吧!”

  “父亲请说!”

  “希望你能追授他为平州刺史,是朝廷的刺史,不是乱贼任命的伪刺史。”

  李邺点点头,“应该可以,他是李怀仙任命的刺史,当时藩镇谈判中有一条,朝廷授予李怀仙幽、蓟、易、平四州刺史任命权,那么兄长的平州刺史朝廷可以认可。”

  “那就好,我放心了,另外,刘武通能不能给他找个职务,跟了我那么多年,忠心耿耿,也救过我和你母亲的性命。”

  李邺回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刘武通,点点头道:“我可以安排他去内卫,以他的武艺,当個中郎将没有问题。”

  李岱呵呵一笑,“两个心事都解决了,我们谈谈你吧!关于你上位之事。”

  “父亲请说!我洗耳恭听。”

  李岱沉吟一下道:“大唐宗室普遍不支持你上位,你知道吗?”

  “我可以想象,毕竟我不是高祖的子孙。”

  李岱又继续道:“据我所知,宗室普遍希望汉中郡王李瑀登基!”

  李邺淡淡道:“父亲莫非要求我把皇位让给李瑀?“

  李岱摇摇头,“我可没这么迂腐,你让了皇位,你我父子都会死无葬身之地,我只是想提醒你,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登基。”

  “我明白,谢谢父亲提醒。”

  李岱又缓缓道:“天下之权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王权,一个是道统,你也知道晋国董狐笔,齐国太史简的事情吧!他们敢直笔不阿,不惧生死,最后国君也拿他们没办法,他们其实就是道统,天子可以杀任何人,但他却杀不了后世之名,后世之名是谁控制的,就是道统!”

  “但宗室代表不了道统,文官集团才是!”

  李岱微微笑道:“其实你一直做得很好,虽然你也是藩镇,甚至可以轻易灭了朝廷,但你没有那样做,一直用谈判的方式来扩张,最终赢得了文官集团的支持,为父愿意出任右相,也是这个缘故。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76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61/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