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我也不知道,但有一个参照,独孤家二十万亩土地,可以置换一座和京兆府一般大小的海岛,所以长孙家也凑了二十万亩庄园,窦家也打算凑二十万亩,关中的不够,就用汉中和巴蜀的庄园凑数。”
元素想了想问道:“最近你们三家有什么安排吗?”
“有!”
窦弦点点头,“后天一早,独孤晋阳、长孙曜以及我的长子窦颍要出发去泉州,如果元家也想去,就要抓紧了。”
元素告辞走了,马车内,元素眯住眼睛细细体会这件事。
关陇贵族家家都有野心,这是传统,如果能独立建国,每一家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但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能比元家更强烈想建国。
元家是什么人?北魏的皇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灭亡,西魏被北周吞并,但复国念头一直就流淌元家的血液中,一代代传下来。
但元素也知道,想取代大唐复国已经不可能了,尤其出了李邺这個妖孽,把摇摇欲坠的大唐又重新复苏了,但现在居然有机会在海外建国,还是朝廷允许的合法建国,为什么不答应?
“祖父,出什么事了吗?”坐在前排的元骁低声问道。
元素微微笑道:“骁儿,如果元家有机会在海外重建魏国,你觉得可行吗?”
元骁眼睛一亮,毫不犹豫道:“如果有机会复国,我们元家一定要抓住,孙儿愿意辞官去海外奋斗!”
元素心中感慨,这就是血脉啊!我元素的孙子都渴望复国,自己可不能成为元家的罪人!
这一刻,元素下定了决心,他要凑出五十万亩庄园,置换海外土地。
同时,元素也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海外,另一条腿依旧留在大唐。
其实独孤家、长孙家和窦家都是这样,不可能把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押在海外,一是要留条后路,同时也是没有必要。
一个月后。
海面上一艘万石大船正迎风破浪航行,独孤晋阳和长孙曜站在船头,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以及头顶上盘旋的海鸥,令两人心旷神怡。
长孙曜是长孙南方的三子,负责长孙家族的商业生意,长孙家族在泉州生意做得颇大,长孙曜曾经在泉州呆了半年,很熟悉那边情况,这次就是由他领队。
除了他和独孤晋阳,还有窦家长孙窦颖以及元素长子元策,元策就是元骁的父亲,官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在几个人中,元策的年纪最大。
他们的辈分其实也不一样,四人中,元策的辈分要高一辈,元素狡猾的一面就在这里,他听说独孤烈让长子独孤晋阳前往。
又听说窦弦也是让长孙窦颖前去。
他当机立断,便决定安排长子元策前去,原因很简单,元策同时是独孤晋阳和窦颖的老丈人。
这是因为元素和窦弦都要高一辈,独孤烈和长孙南方要低一辈。
元素的姐姐便是独孤老太太。
窦颖是窦弦的长孙,他和独孤家的关系也很深,他的母亲就是独孤烈妹妹的独孤蕙,他和独孤晋阳是的姑表兄弟。
元策便是他们三人的长辈,尤其他同时是独孤晋阳和窦颖的老丈人,所以他当仁不让成为四人小组的首领。
两人来到船舱,元策正和女婿窦颖说着什么?
元策见二人进来,招手笑道:“快来坐下!”
毕竟是自己的丈人,独孤晋阳不敢失礼,在桌子一旁坐下,长孙曜坐在另一边。
元策今年五十岁,比三十五岁的独孤晋阳大十五岁,独孤晋阳又比妻子大两岁,
唐朝贵族的婚姻都差不多,男子二十岁左右成亲,女子十五六岁出嫁。
所以老丈人比女婿也大不了多少。
元策和独孤晋阳除了翁婿关系外,还有另一层关系。
元策的姑姑就是一年前去世的独孤老太太。
另外,元策的侄女同时又是长孙曜的妻子。
关陇贵族之间的联姻就是这样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元家比较阴盛阳衰,生女儿比较多,像元策就只有一个儿子元骁,却生了五个女儿。
所以关陇各世家都愿意和元家联姻,这样便使得元家成为了仅次于独孤家族的第二大关陇世家。
独孤家却正好相反,男孩多,女孩少,女孩虽然少,却不同凡响,独孤烈唯一的女儿即将成为大唐皇后。
元策笑道:“刚才我和船老大聊了一会儿,他下个月会有一支船队启程去南洋,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借助这个机会,正好去南洋实地看一看。”
长孙曜眉头一皱道:“世叔,去南洋可能不会经过吕宋群岛。”
旁边窦颖笑道:“南洋那边海岛应该差不多,看见一个就知道其他什么样子了。”
长孙曜点点头,“这倒也是!”
窦颖笑问道:“独孤兄的意思呢?”
独孤晋阳点点头,“可以一试!”
元策大喜,“就这样吧!我们到了泉州后,尽快和军方联系。”
船只继续航行,两天后,万石巨船抵达了泉州。
码头上停着两辆马车,一家是独孤家的,一辆是长孙家的。
独孤家族在泉州当然也有商行,不过独孤家不做海外贸易,他们是采购货物卖到内地。
长孙家是做海外贸易,长孙曜还去过一次南洋,有经验,他负责外联。
四人分坐两辆马车前往县城,住处安排在长孙家族的商行内,独孤家的商行也不小,但相距比较远,分开住不太方便。
他们刚住下来长孙曜便打听到了消息,十天后,几艘唐军战船将护卫贸易船队前往南洋。
四人当即决定,乘坐唐军战船前往南洋看岛。
第1285章 大宝已定
进入十月份后,长安一直秋雨绵绵,空气中开始透出几分寒意。
但长安朝野和大街小巷的气氛却十分热烈,一个重大的时刻要来临了。
张太后正式颁发了天子退位说明,天子从小有严重的智力缺陷,由于阉党干政被扶植为天子,现随着年纪增长,智力缺陷越来越明显,经朝廷军政议事集体确认,已经确定天子无法承担治理天下的重任,特此昭告天下,天子将在年底正式退位。
昭书并没有回避天子的问题,而是直接挑明原因,有重大智力缺陷,被阉党扶植上位,现在愈发严重,由朝廷百官确认,天子的情况已经无法履行天子职能,到了必须退位的时候。
紧接着张太后又颁布了第二份诏书,确定由皇嗣,也就是目前监国摄政王,于明年正月初一登基大统。
李邺随时上书,由于自己德行浅薄、能力不足,无法接受皇帝大宝,恳请太后和百官另选贤者。
政事堂当即做出决议,驳回摄政王的请求,要求他继承大统。
太后也再次下旨,敦促摄政王接受百官请求,登基大统。
李邺又接连两次上书,恳请另选贤者。
第二次是由军政议事剥夺李邺请求,要求他继任大统。
而第三次则是由政事堂发起,朝廷全体百官联名签署,一致要求摄政王登基。
太后又第三次下旨,望摄政王以大唐社稷为重,不要辜负满朝文武的期待,担任起中兴大唐的重任,这不是荣耀,而是责任。
最后李邺终于接受了太后的旨意,发表公开申明,他并不视皇帝大位为荣耀,而是把它视为一项责任,将竭尽全力,带领大唐皇朝走向鼎盛。
当李邺接受皇位的消息传出,顿时满朝欢腾,长安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数十万百姓自发上街游行,敲锣打鼓,欢庆大唐再一次走向中兴。
随即朝廷成立了登基筹备会,由韦见素出任会长,张立和李泌为副会长,由礼部、太常寺、宗正寺等七八部门联合,财政拨钱三万贯,将筹建一个简朴且盛大的登基仪式。
所谓简朴就是一切用现成的材料,不另外购置,洛阳皇宫还保存了前天子李隆基登基的全套仪仗,天子李亨又进行了翻新修补,打算二次登基,弥补他在灵武登基时的简陋,但因为战事紧张,这套仪仗最终没有用上,迁都洛阳时带去了,目前保存在洛阳皇宫内。
把这套仪仗全部拿过来利用,就省下了至少二十万贯购置钱。
然后整个长安和皇城的张灯结彩,因为是正月初一,就把花灯搬出来,保留到正月十五,便可一举两得。
还有三万仪仗士兵,光是仪仗兵的铠甲兵器就要耗费数十万贯,想想就不用了,直接把三万龙骧骑兵搬出来,穿上作战的明光铠甲,手执新款三尖两刃刀,这比仪仗兵更威武。
三万贯钱主要花在维持秩序和福利上,比较给长安每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一领新衣,送一根拐杖,再比如制作烟火,将斥候士兵用的火药箭进行改造,加大药量,加上铁粉,用大黄弩发射上天,在空中燃烧爆炸声,变得姹紫嫣红。
原本是报信的火药箭,却演变成了盛大的节日烟火。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慢慢考虑充实,还有两個多月时间,不用太着急。
但对于李邺,登基只是一个仪式,是一个身份的确定,目前他其实已经是事实上的天子,他同时也是大唐建国以来,最受大臣欢迎的天子。
为什么?就是对相权的确认。
李邺吸取了李隆基和李亨的教训,他们都是剥夺了相权,把君权无限放大,但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政务,便把大量政务丢给了宦官处理,阉党之权由此形成。
李邺创造性地成立了白虎堂,由白虎堂按照明确的权力分工来分配奏折,这就不像当年的李林甫,明明是相国的权力,他却自作主张塞给天子李隆基,李隆基也装糊涂,享受这种相权上移,连任命一个州官都由天子决定。
有了白虎堂的分权,只有贴着红色标签的甲级奏折才会递给李邺。
而且相权并不是相国一人独有,而是政事堂的权力,右相的权力主要是吏权,五品以上,从三品以下,由右相任命,而政事堂是事权,讨论并投票表决。
另外,如果吏部对右相的人事任命觉得不妥,可以抗诉,然后交由政事堂讨论,如果政事堂讨论后还是分歧太大,就由天子来定夺。
这几天,李邺在关注交州稻的收获情况,交州稻主要是早稻,在六月成熟后,立刻抢种大唐特有的晚稻,这样就保障了一年两季,所有交州稻有没有效果,必须全年来看,看一年的收获有多少。
另外,农田冬天就可以闲下来休养,进行施肥保墒,并兴修水利,等开春后再进行耕种。
李邺特地命令政事堂安排数十支考察组奔赴南方各州,考察交州稻在各地的种植情况。
官房内,李邺正在听取户部尚书刘晏关于各地收成的简报,虽然正式报告没有,但各地都用鸽信发送简报到朝廷,至少大致情况便知道了。
“看初步的统计,还是江南东道那边收成更好,更适合交州稻的推广,粮食产量普遍增产四成。”
“别的地方呢?”
“江南西道和巴蜀都增产三成,山南东道和淮南道、淮西道都是两成多一点。”
“福建道和岭南两道呢?”李邺又问道。
“目前还没有送来,情况不清楚,或许福建道会好一点,毕竟他们去年就开始种了。”
李邺点点头,他对交州稻抱以极大的期待,历史上人口突破一亿的北宋,就是从交州稻引入开始,当然,当时叫占城稻,其实是一回事。
但北宋当时的人口是被动的提高,李邺要主动提高人口,就必须学习清朝的摊丁入亩,放弃人头税,对唐朝来说,就是户税。
但取消户税的阻力太大,从朝廷到地方,几乎都反对取消户税,
但户税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户税变成朝廷税,地方上就没有阻力了,然后把酒税和契税划给地方,再给地方一部分田税,比如三七开,这样地方也就没有意见了。
一旦把户税划给朝廷,就可以进行改革,进行两头减,把老人和孩童减掉,只对青壮征税,允许用田税进行抵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