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负手站在窗前沉思良久,对刘晏道:“我想推进的税赋改,明年能全面铺开吗?”
刘晏沉吟一下道:“从巴蜀试点来看,盐税收入很可观,已经远远超过了户税,现在政事堂已经不反对户税进行改革了,另外,朝廷反对田税和地方共享,现在地方上光租金一块收入就已经很大了,而且酒税很可观,也同样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户税分成,加上契税,地方税收和租金收入绝对足够了。”
李邺当然知道,北宋时,盐税和酒税成为最主要两大税,远远超过的田税,北宋还发明了免役钱,不想服劳役可以交钱抵免,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人头税,李邺现在考虑是休养生息,不打算征免役钱。
李邺沉思良久道:“朝廷还要负担各地方官员的俸禄,确实差不多了,明年开始首先把户税划归朝廷,不要立刻废除,而且先改革,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征户税,按每户人数征,降低一半税额,农民可以用田税抵减,一户如果有两个以上孩子,则免户税;家中有军人,免户税。
第二,国内商税暂时免征,但进口商税依旧由市舶署征收。
第三,田税统一降为三十税一,十年不变。
第四,全面推行盐铁酒专卖,其中酒税和契税归地方,盐铁归朝廷。
第五,矿税统一由朝廷征收,然后地方和朝廷各一半。
第六,由内卫负责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各种逃税行为。”
第1286章 宏图远大
两天后的上午,刘晏把最后的税制改革定稿提交给了政事堂讨论,税制属于军政大事,政事堂通过后,还要提交军政议事会进行表决。
最后由李邺签字后生效。
这次政事堂议事和军政议事一起举行。
李邺也参加了这次税制改革的讨论,他要进行一些解释,尤其是户税改革,这是他主导的,他要进行说明,让群臣理解他的长期意图。
中书省圆厅内,数百名五品以上官员济济一堂。
数百名官员们都在听取政事堂九名阁僚的讨论。
韦见素用铁签敲了敲云板,发出清脆的响声,数百名都安静下来。
韦见素笑道:“摄政王殿下首先要给大家进行一个说明,发表一次谈话,有请殿下!”
李邺用旁边走进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众人纷纷起身。
“参见殿下!”
李邺摆摆手,“各位请坐!”
他没有坐下,提高声音缓缓对众人道:“这次税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户税改革,因为这是我提出来的,所以要由我来给解释一下,让大家明白,我为什么要实行户税改革?”
众人都全神贯注地聆听,这还是第一次,由大唐的最高统治者对大家说明情况。
李邺缓缓道:“相信大家都是一头雾水,户税实行了上千年,为什么要改革甚至废除,简单一句话,因为人口。
天宝元年,大唐人口约八百万户,近五千万人口,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为四千万出头,大家去河北看看,就能深刻体会到人口锐减的惨状,恐怕只有天宝年间的一成了,幽州也差不多,河南道和河东道也损失一半人口,长安总人口原本超过两百万,现在还不到一百三十万人。
我们急需恢复人口,而户税在事实上阻碍人口的增长,百姓孩子生得越多,交税就越多,负担十分沉重,这样一来,百姓都不愿多生。
如果户税不改,恐怕一百年后,大唐人口也恢复不到天宝元年的数量。”
这时,有几名官员挂上了一幅巨大的大唐未来疆域地图,李邺用木杆指地图上的东北方向道:“各位,明年我打算实施辽东战略,朝廷将拿下整个辽东,大家知道那边土地有多大,从辽西走廊向北推进,一直到最北面冰雪地带,差不多有半个大唐的面积,广袤富饶的黑土地,一望数千里的森林,光那边种的小麦,哪怕是一年一熟,也能养活整个大唐人口,这么辽阔的土地,至少需要迁徙三千万人口,我们拿得出来吗?”
李邺又用木杆指向西北,“还有安西,当年我可是在咸海建立了大唐最遥远的咸海县,我需要三千万人口向西域迁徙,我们拿得出来吗?
还有无数的海岛和一片片无人居住的大陆,地图上无法显示,但每一块大陆都比大唐还要大,也是需要人口。
各位,人口才是大唐最稀缺的资源,我们要休养生息,要发展农业,要减轻百姓的负担,要让每個百姓都能吃饱饭,他们就会拼命给我们生孩子,二十年后,大唐的人口能不能达到八千万人?
这是我宏伟的计划,而实现这个宏伟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改革户税,直至最后取消。”
圆厅内一片鸦雀无声无声,所有人都被摄政王远大的宏图震惊住了,忽然,圆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每个人骨子里的雄心壮志都在这一刻苏醒了。
大唐税制改革方案得以顺利通过,待明年一月一日,李邺作为大唐天子签署后,就会向天下颁布实行。
……….
中午时分,武德酒楼内生意火爆,一间靠窗的雅室内,韦见素正和裴遵庆同坐小酌。
裴遵庆给韦见素斟满一杯酒道:“我一直以为辽东就是收拾契丹,重置安东都护府,没想到竟然是要北扩几千里,我对那边地理不熟,殿下说的冰雪地带是指北海吗?”
“应该不是北海,北海其实只是一座很深的淡水大湖,位于回纥的北面,殿下说的冰雪地带在东北方向,距离北海还有几千里,更北更远,据说那里一年四季都被冰雪覆盖,当地土人用鹿来拉雪橇,我看过殿下参谋房的一幅地图,他对那边标注为北极,那边是真的海洋,一望无际。”
“啊!这么遥远,要来有什么用?”
韦见素笑了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嘛!现在虽然没有什么用,将来我们的后人可能就有用了。”
“这倒也是!”
裴遵庆又压低声音道:“听说独孤家、长孙家、窦家和元家一起去南洋了,他们真要在哪里建国?”
韦见素淡淡笑道:“他们去海外建国不好吗?难道非要等他们重新坐大?他们一走,大唐又出现多少自耕农,这是殿下极为高明的一招,将来的历史地位堪比推恩令,我是极为佩服,所以坚决赞成海外建国这个方案。”
裴遵庆点点头,“关陇贵族操控北周、隋唐差不多两百年了,他们一走,大唐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了。”
李邺回到府中已经快天黑了,府上正在收拾东西,他们下个月就要搬进大明宫,虽然李邺不太想搬家,但下个月要开始改造东城墙,城墙夹道就不能走了,走外面不安全,朝廷和内卫都坚决要求他搬进大明宫,更重要是,他的家人都很想搬家,李邺也只得照顾大家了。
天气转凉,他们已经不住在望天阁内,搬回了沉香亭。
李邺回到自己书房,却见妻子独孤新月正在给他收拾书架,他心中顽心大起,捏着嗓子道:“参见皇后娘娘!”
“我不是给你们说过吗?不要乱喊!咦——”
独孤新月忽然反应过来,一回头,见丈夫一脸坏笑看着自己,她俏脸一红,上前拧了丈夫胳膊一下。
“死样子,故意逗我!”
李邺紧紧搂住她,笑嘻嘻道:“叫你皇后娘娘不高兴吗?”
“当然高兴呀!但不是明年才开始吗?”
“明年是正式登基,但现在其实已经是了,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朝廷那帮家伙都改口了,以前都是称卑职,现在改微臣了。”
独孤新月在他额头上戳了一下,“想得美,小皇帝还没有退位呢!你哪里是天子了?再说你这个样子,也没个天子的正形,哪有在书房里抱着老婆的?”
“这就不对啊!抱老婆和天子是两码事,天子才会天天抱呢!”
独孤新月冷笑一声,“天子天天抱的是别的女人,什么沈太妃,张太后之类”
李邺有点尴尬了,张太后那个蠢女人前两天跑来拜访妻子,不知说了什么蠢话,竟让妻子猜到了他和张太后的暧昧。
独孤新月见丈夫尴尬,怕他恼羞成怒,便主动亲吻他,柔声劝道:“张太后虽然有几分姿色,但她毕竟是太后,夫君对她有兴趣,最好明年再说,被百官知道了会影响名声,听我的劝!”
李邺点了点头,搂着妻子回吻,这时,楼梯上传来奔跑声,只见大女儿星沙拿着一卷书从楼上跑下来,“娘,爹爹这里居然有《搜神记》,我喜欢!”
她一抬头,发现爹爹正搂着娘亲嘴呢?她吐下舌头,连忙跑回去了,“我什么都没看见!”
独孤新月连忙挣脱丈夫,埋怨他道:“孩子长大了,以后小心点!”
“我又不知道她在楼上!”
李邺这才想起,女儿已经九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他忽然醒悟,糟糕!连忙跑上楼去,“星沙,那个书箱不能翻!”
女儿发现他偷藏艳情的书箱了。
第1287章 辽东来使
天刚亮,春明门外来了一支队伍,十几名骑马武士护卫着一老一少两名文士,虽然他们打扮是大唐人,但长相却不是,明显是东胡人的模样。
这支队伍正是渤海国的使者,从遥远的上京而来,他们坐船在登州上岸,又在登州购买马匹,一路西行。
渤海国是靺鞨粟末部建立的政权,首领大祚荣于武则天的神功元年在濒临鲸海,也就是今天日本海的沿岸建立了渤海国,吸引了大量高句丽遗民前来投奔。
早期以武治国,极为好战,曾入侵大唐登州,杀死了唐朝登州刺史,掠走大量人口。
中期衰败后又重新复兴,开始以文治国,完全效仿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并臣服于大唐,后来被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灭国。
目前是渤海国的第三代君王大钦茂主政,大钦茂当政后,渤海国进入了全盛时期,但由于大钦茂已经主政三十年,渐渐变得骄奢倦怠,耗费国力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城池,又和日本国交往密切,不断大规模派遣使团前往日本,同时接受日本国给他的美女以及各种奢侈品。
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大钦茂还要再继续当政近二十年才会去世,他去世后,各种矛盾爆发,渤海国陷入混乱近三十年,日本势力也全部进入渤海国,进行远程操控,为大规模入侵做准备。
大仁秀登基后,渤海国开始中兴,驱逐日本势力,先后大败新罗和黑水靺鞨,重新向大唐臣服,建立文治渤海国,国势又开始强盛,被唐朝誉为海东盛国。
这是历史的轨迹,但由于唐朝进入中兴,消灭藩镇割据,收复幽州,开始在辽东走廊修筑关隘,大量囤积物资粮草,蝴蝶翅膀煽动了,辽东局势开始大变,契丹联合新罗以及黑水靺鞨部准备联合进攻渤海国。
契丹人急于得到渤海国的人口、兵力、资源和土地,并准备把渤海国昨晚战略纵深,一旦唐军大举北伐,契丹人就会撤退到渤海国。
渤海国三战皆败,形势危急,大钦茂便派三子大英俊和辅国大臣杨承庆前往唐朝求救。
一少一老两名文士便是大英俊和辅国大臣杨承庆。
杨承庆是营州汉人,曾两次率团出访日本国,深得大钦茂信任,现任渤海国兵署少正,也就是唐朝的兵部侍郎。
杨承庆曾在天宝年间来过长安,现在长安城内坊墙都拆除了,原来的坊墙位置变成一排排商铺,让他目瞪口呆,完全不认识了。
杨承庆一路打听,最后他们在东市门口见到了鸿胪寺东馆,鸿胪寺在东市和西市门口各设一座馆舍,接待各国使者。
鸿胪寺官员剑是渤海国的使者,有正式文书,官员随即带着杨承庆前往鸿胪寺官衙。
李邺正在细看荆襄送来的交州稻种植情况。
或许是比较近的缘故,李邺收到的第一份详细报告便是荆襄送来的。
当然不是全面推广,每个县只种一千亩,都是官田,要有明确增长而且稳定的收成后,普通百姓才会大量种植。
每个县的增产都不一样,最多的县每亩增产三成五,最低的还不到一成。
这样就表示不稳定,明年还得再种,还得交换稻种,把收成最高的拿到收成最低的县,再反过来,把收成最低的稻子拿到最高的县,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相差如此之大。
李邺轻轻把报告扔到一边,他感觉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这种粮食新品种必须要经过至少十年的反复种植培养,它才能慢慢地适应当地水土。
如果太急躁,会出大事,一旦出现大面积粮食减产,那就会出现几十万人被饿死的惨状。
这时,有从事在门口禀报,“殿下,韦相国求见!”
“请进!”
很快,韦见素匆匆走了进来,躬身行礼,“微臣参见殿下!”
“韦相国请坐!”
韦相国在一旁坐下笑道:“殿下,今天一早,渤海国的使臣来了!”
来得还真是巧,李邺靠在椅子后背上问道:“他们为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