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让百姓等三个小时,这确实也是太漫长了。
李邺又对韦皋道:“去通知他们,朕取消去兴庆宫了,让他们取消封门!”
李邺又乘坐马车返回了宫门,心情着实不太好。
李邺已经意识到,其实内卫扰民的根子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内卫是军队,不是民衙,以军队的思维来做事,自然会民怨沸腾。
军队要求绝对服从,令行禁止,不允许申诉,错了也要执行,老百姓受了委屈要申诉,如果申诉无门,自然会愤懑难当,抑郁而死。
内卫只对自己负责,他们确实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自己不允许官员嫖娼,内卫就会不折不扣执行自己的命令,根本不会考虑官员的感受。
有怀疑就抓人,而不需要考虑任何证据,发现抓错了放人就是了,而不会考虑被抓人的痛苦,更不会考虑被抓人的财产损失。
这实际上就是军管的特点,只需要方便军队的管理,绝不会考虑百姓利益和感受。
但真要把内卫废除,又不可能,李邺需要内卫来巩固统治,他废除了宦官制度,那么类似像锦衣卫这样的组织就需要了。
关键还是制度和落实,像自己早就给李成华不止一次说过,要抓大放小,但最后显然没有落实到位,连普通百姓之间的争端也要干涉,这就让人诟病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卫兵力太多,他们管的事情太多,机构就会庞大,军队就会扩张,兵力太多就会良莠不齐,部分士兵想利用内卫的权力谋私利,这就会使得部分内卫士兵对长安商铺的敲诈勒索,导致民怨沸腾。
内卫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的地步,首先要缩减规模,四万人确实太多了,精减到一万人差不多,内卫不在于人多,而在于精锐。
其次就是制度上的约束,哪些事情内卫可以做,哪些事情内卫不能做?
李邺想到了白虎堂,这是自己独创的制度,从源头上明确了权限划分。
可以给内卫设立一个类似白虎堂的机构,其实内卫也有判官这个职务,但判官首先不独立,受制于主官,其次判官是事后评判,意义不大了。
如果有这么一个类似水龙头的机构,那么内卫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章程来办,比如自己要出门,通知首先会送到内卫白虎堂,白虎堂就会明示,封城门一刻钟,而不允许将领随心所欲封门,如果将领擅自延长封门时间,那就属于违规,要被记过,记过三次就要降职。
再比如有人跑来告状,某某店铺卖假药,白虎堂首先接到状纸,它就会判断,程序不对,给予驳斥,内卫不进行立案。
因为内卫对接的是其他官衙,官衙做不到的大事情,来找内卫求援,内卫才能出手,这就符合抓大放小原则。
其次内卫将领没有接到白虎堂的派遣令,他就不能做出外出执法的决定,士兵也是一样,不能随心所欲上街查人。
想到这里,李邺在颜真卿的奏折上做出批复,‘内卫不宜废除,可以进行改革!’
第1377章 内卫改革(下)
中午时分,李邺请韦见素和颜真卿在丹凤酒楼用餐。
李邺虽然驳回了颜真卿请求解散内卫的奏折,但他也赞赏颜真卿那种为民为下属担当的勇气,替自己指出了内卫之害,否则他还真不知道内卫已经到了人神共愤、民怨沸腾的地步。
颜真卿看得出心情不太好,闷闷不乐低头吃饭,始终一言不发。
李邺笑着给他斟了一杯酒笑道:“一个屡立大功的开国功臣,刚建国就把他宰了,让天下将士怎么想?”
颜真卿硬着脖子道:“可如果是劣迹斑斑,害民无数的大将,杀了还可以警示军心!”
“害民还谈不上吧!”
李邺淡淡问道:“内卫士兵有肆意奸淫妇女,杀人如麻的罪行吗?”
“那倒暂时没有,可敲诈勒索、肆意抓人,令百姓闻之色变,这不是个别现象,已经是普遍了,内卫成为害群之马已是不争的事实,陛下,天下已靖,内卫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内卫的有功将士可以提拔另行安排,完全可以加强其他官衙职能,陛下,内卫是军队,军队不适合管理太平盛世啊!”
李邺笑了笑道:“崔圆儿子贩卖私盐,如果不是内卫,这个案子谁能查得出来,事实上,朕早就给内卫定了性,抓大放小,内卫只管大案,各地官府办不了的大案,盐铁监、税务署、稽私署、户部、刑部、大理寺办不了的大案,自然会向内卫求援,朔方私铸铜钱大案、三十五名圣女会成员在碎叶被集体毒杀案,这些大案也只能内卫去查办,颜尚书说内卫没用,这可不是公允之言。”
颜真卿刚要开口,李邺摆手止住了他,“我们都知道用阿芙蓉炼制的底也迦是一种毒药,吸食过量会上瘾,让人形如槁枯,终身难戒,但底也迦少量使用也是一种阵痛良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看使用者怎么用它,一把刀可以是厨房良器,也可以是杀人利器,内卫就是一把锋利的刀,用得好则利国利民,用不好就是祸国殃民,颜尚书不能因为内卫一时管理不到位,就视之为洪水猛兽,非要杀之而后快,这就有点因噎废食了。”
旁边韦见素也点点头,“微臣支持陛下的观点,关键是制度没跟上,前几年内卫可是立下了很多大功,这两年也是一小撮内卫士兵徇私枉法,败坏了内卫名声,微臣也认为,如果制度跟上了,内卫确实能大有作为。”
颜真卿虽然刚直,但并不愚蠢,内卫扰民绝不是他要求废除内卫的真正原因,内卫对百官的监视才是,表面看是百官嫖娼被抓,但细思则恐极,说明内卫时时刻刻在监视着百官,官员们相聚吃顿饭,都被内卫监视,这才是颜真卿要求废除内卫的原因。
此时,颜真卿也明白天子的意思了,废除内卫不可能,可以在制度上进行改革,他心中叹口气,如果实在废除不了,那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看看怎么改?
喝茶时,颜真卿喝了口茶问道:“关于内卫改革,陛下有想法吗?”
李邺点点头,“颜尚书的奏折是腊月二十九递给朕的,整个新年时间,朕都在考虑这件事,朕考虑的方案有二,第一個是精兵简政,正如颜尚书所言,现在天下太平,内卫没有那么多事情了,四万人确实太多了,内库负担沉重,朕打算削减三万,让士兵归家,只留一万精锐。”
颜真卿躬身道:“陛下圣明!”
李邺又笑着继续道:“第二步就是制度改革,把内卫由军队向官衙转变,朕准备在内卫设立一个朱雀堂,功能和朝廷的白虎堂完全一样,内卫所有的案子都必须由朱雀堂分配,没有拿到朱雀的批签而擅自涉案,那就是严重违规,轻则记过,重则革职拿问,如果造成严重后果,还要被斩首示众,这样,内卫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由朱雀堂来决定。”
韦见素竖起大拇指赞道:“陛下的朱雀堂和白虎堂一样,真是神来之笔也!”
颜真卿也点点头,“如果严格按照这个制度来办,那微臣也没有意见了。”
韦见素想想又问道:“那内卫接不接民案?”
李邺摇摇头,“朕早就给内卫定下规矩,抓大放下,但内卫并没有严格执行,原因就是由各种特殊情况,一旦有了漏洞,那什么事情都会视为特殊情况,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刀切,哪怕百姓半夜跑来求救,那也是值夜金吾卫的事情,和内卫无关,内卫坚决不接百姓直接报案,只接县衙和其他各个官衙的报案,这样一来,颜尚书反应的那些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用完餐,李邺回自己御书房了,韦见素和颜真卿步行回政事堂官房。
“其实我理解颜尚书的心情,内卫对官员的监视确实让人诟病,但我们也要理解天子的利益,内卫从来都是天子用来巩固帝位的利器,所以让天子放弃内卫也是不可能的,只能双方寻求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既然天子肯让步,颜尚书就不要再坚持废除内卫的提议了。”
颜真卿叹口气道:“相国认为内卫还会监视大臣吗?”
“当然会有监视!”
韦见素微微笑道:“不过和现在普遍监视不一样,而是立案监视,比如应御史台的请求,立案对某个大臣进行监视,再比如应天子的要求,立案监视某人,这就叫立案监视了。”
颜真卿点点头,“立案监视倒是很正常,只要不是在酒楼、教坊、歌舞馆普遍监视官员就可以了。”
“监视官员的做法往往是因为上位者得位不正,或者严重不自信才会有的做法,就像以前阉党监视百官一样,但我们的天子没有这种想法,这实际上是一种阴差阳错的误会,内卫是在执行天子不允许官员嫖娼的敕令,但天子并没有让他们这样做。
一旦建立朱雀堂制度后,这种监视要求一般是由御史台提出,但御史台提出的要求是要由政事堂提交给天子,我们认为不妥,可以直接向天子提出来,请天子否决,请求也到不了内卫手中。”
“我明白,其实我并不是反对监视官员这件事本身,而是反对扩大化,犯罪立案,是该被监视,对大量无辜官员进行监视,就不妥了。”
“不用担心,内卫改革方案草拟后,天子会给我们过目。”
两人边说边走,回了各自官房,韦见素刚坐下,有从事禀报道:“启禀相国,礼部侍郎罗灏求见!”
韦见素点点头,他一早让礼部侍郎和史国王子接触,现在应该有消息了。
“请他进来!”
不多时,罗灏匆匆走进来,躬身行礼道:“参见相国!”
“怎么样,和那位史国王子谈过了吗?”
“卑职上午和他谈过了,他说了很多,其实翻来覆去就是想说一句话,碎叶失守和他们无关!”
第1378章 抓住疑犯
御书房内,李邺正在听取韦见素关于史国王子的汇报。
“这个史国王子的汉名叫史舒庭,粟特名叫阿塞曼,是史国的王位第一继承人,五年前,圣女会吞并了光明会,为了对抗圣女会的扩张,包括康国、安国、史国、米国、曹国、何国在内的世俗六国成立了六国联盟。
去年轮到史国为六国联盟的召集国,所以受六国联盟的委派,这位史国王子便跋涉万里来到长安,给我们解释偷袭碎叶的前因后果。”
韦见素说到这里,李邺插口问道:“这个史国王子携带国书了吗?”
“有!携带了六国国书,他同时作为六国使者来朝觐陛下,还带来了六国国礼。”
李邺点点头,“相国请继续说!”
“五年前,圣女会开始成立自己的军队,六国联盟就利用圣女会不懂军事的弱点,用了一招鸠占鹊巢之计,派了大量的六国现役军队加入圣女会军队,名义上,圣女会拥有了五万军队,但实际上这支军队被六国联盟控制住了,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难道他们发现自己错了?”李邺笑问道。
韦见素点点头,“问题就出在这次偷袭碎叶之战,六国联盟根本没有下达这样的命令,他们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们才意识到圣女会的军队很复杂,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控。”
“那他们自己猜测过原因了吗?”
韦见素笑道:“当然猜测过,他们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圣女会下令,军队就直接执行了,没有通过他们;第二是驻军主将阿方索擅自所为,想掠夺碎叶财富;第三个可能就是别的势力也渗透进了军队,他们怀疑是大食,他们怀疑是第三个可能性。”
“为什么?”
“回禀陛下,他们说这支军队的主将阿方索是安国人,安国人受大食的影响最深,这位阿方索已经改信大食教了。”
李邺欣然道:“那就对上了!”
他从桌上取过一份鹰信情报,淡淡笑道:“这是李成华从碎叶发来的情报,对方已经撤离了碎叶,碎叶城饱受摧残,其中城内的佛寺和光明寺都完全被摧毁了,所以朕也怀疑这次偷袭碎叶和大食有关。”
“陛下,我们还要西征吗?”
“当然要西征,大食已经蠢蠢欲动,想制造纷争把粟特各国逼向他们,虽然这一招比较狠毒,但耗费时间,恰恰给了我们抢先进入河中的机会。”
停一下,李邺又道:“去通知史国王子,后天上午,朕会正式接见他的朝觐!”
来自安西的三千援军已经抵达了碎叶,他们带来五万石粮食,解决碎叶的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圣女会也有了消息。
这天上午,李成华接见了圣女会派来的调查团,安伽在碎叶被毒杀事件以及碎叶被军队偷袭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撒马尔罕圣女会,光明圣女金山灵又惊又怒,便立刻派人来碎叶调查真相。
调查团首领叫做康米拉,是年约五旬的老女人,她是圣女会的左银圣女,而右银圣女便是被毒杀的安伽。
康米拉长得象极了西方童话中的老巫婆,鹰钩鼻、三角眼、尖下颌,冷酷眼睛里充满了怀疑。
李成华冷冷哼了一声,“你居然敢怀疑是我们下手,我们从长安万里迢迢押解过来,就是为了在碎叶杀死她们?”
“我并没有怀疑贵国,我的意思是说,如果看守稍微严密一点,她们也不至于被集体毒死,贵国大意了!”
康米拉虽然不是怀疑大唐,但她明显是在责怪大唐看护不力。
李成华顿时怒道:“她们就是被圣女会自己害死的,与其责怪别人看护不力,还是先先检讨一下自己吧!”
康米拉大惊,“李将军何出此言?”
“你们圣女会的军队偷袭碎叶,派人事先埋伏,我们有充分的人证物证,就是你们圣女会事先派来埋伏在碎叶城的人,买通驿馆小厮下毒害死了安伽等人。”
康米拉连忙摇头,“我们没有安排军队袭击碎叶,更没有事先派人潜入碎叶埋伏,我们光明圣女也很震惊,虽然军队是圣女会的军队,但这次袭击和圣女会没有关系,我们在碎叶的大光明寺也被夷为平地,如果是我们下令,不至于把自己的根基也毁了。”
“哼!或许你们是苦肉之计呢?想逃脱袭击碎叶的责任。”
康米拉还是摇头,“如果是为了逃脱责任,我们根本就不会袭击碎叶,我们也在调查,目前这支军队在俱战提,光明圣女派了监军特使去俱战提调查真相,如果是军队擅自所为,我们一定会严惩主将,给唐朝一個交代。”
李成华冷笑一声道:“杀了那么多人,抢掠了那么多财富和粮食,区区一个严惩主将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愿意赔偿碎叶的一切损失,虽然这次偷袭碎叶并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我们愿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尽我们的最大诚意来解决问题。”
说完,康米拉又取出一封信,交给李成华,“这是光明圣女给贵国皇帝陛下的一封信,请李将军转交给贵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