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848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李邺点点头,“宣他觐见!”

  不多时,韦见素匆匆走进来,手拿一本册子,他躬身行一礼,“陛下,户部初步清点报告出来了。”

  “有多少?”

  “白银约两千万两,黄金三百七十万两,金币两百四十万枚。”

  李邺点点头笑道:“超过我们的预期啊”

  “陛下,还有一个有趣的情况,拔汗那的黄金中,居然有一批吐蕃的黄金。”

  李邺并不奇怪,他笑了笑问道:“有多少?”

  “二十万两黄金,都是给吐蕃贵族们铸造的金佛,拔汗那准备作为国礼送给吐蕃,微臣想不通,拔汗那还是大气!”

  “不是大气,是愚蠢,拔汗那女王的愚蠢!”李邺冷冷道。

第1416章 国策为困

  韦见素一怔,不解问道:“微臣没听懂陛下的意思!”

  李邺缓缓道:“拔汗那女王是希望吐蕃出兵占领碎叶,彻底灭了大唐在葱岭以西的势力,二十万两黄金就是她给吐蕃的酬劳!”

  韦见素呵呵一笑,“她不怕吐蕃占领碎叶后,把拔汗那也灭了吗?”

  “所以朕才说她愚蠢,朕并吞拔汗那,而不用南诏方案,就是因为这个愚蠢的女王。”

  “陛下,吐蕃怎么会出现在拔汗那?”

  李邺点点头,“这个问题问得好,朕得到李成华的汇报,吐蕃特使不仅出现拔汗那,还有一支五百人的吐蕃士兵护卫特使出现在吐火罗的乌仗那,说明大勃律和朅师国又被吐蕃打通了。”

  “所以陛下还想出兵大勃律和朅师国?”

  “那是肯定的!”

  李邺负手走了两步道:“这关系到大唐对吐蕃的国策?实际上就是一个‘堵’,我们士兵上不了高原,军队也无法补给,但我们可以堵,把吐蕃堵在高原之上,除了南面天竺之外,其他三面我们都可以把它的扩张之路堵住,把它堵在高原上,年长日久,等气候慢慢变冷,让吐蕃自己衰败下去。”

  韦见素惊讶问道:“陛下认为气候会变冷?”

  “是飞龙告诉我的,他有一些异术,能识天地变化,他说再过几十年,气候就会逐渐变冷,吐蕃高原上很多土地无法再种粮食,吐蕃人口会减少,内部纷争会加剧而,天竺异常炎热的气候他们又适应不了,只要他们被堵在高原出不来,他们肯定会衰落下去,不会再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

  “陛下圣明,但大唐会不会也一样变冷呢?”韦见素又担忧道。

  李邺笑了笑道:“大唐横跨万里,北方的炎热变温凉,但岭南的炎热又变得气候宜人,南北自然会平衡,而且北方真正变冷的是漠北草原和辽东,胡人就会不断南下骚扰,朕也很担心这一点,所以未雨绸缪,抢先打击辽东东胡人,就是这个缘故。”

  韦见素恍然,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微臣这才明白,如此之说,岂不是草原胡人还会成为大唐之患?”

  李邺笑了笑道:“草原胡人什么时候不是中原王朝的威胁?不过对草原诸胡,朕有计划,过几年再说吧!”

  韦见素默默点头,他不再谈此问题,又道:“既然西域金银已到,我们的货币改制方案就需要加快了。”

  “货币改制就烦请相国替朕盯着,另外,李泌派人从福州送来一批用竹为原料造的纸,这几天让文武百官好好评价一下,如果不错,朕就批准在福建道大规模造纸了。”

  “微臣这就去安排!”

  韦见素躬身行一礼走了。

  李邺见时间快到中午了,他惦记西域来的儿子李枋,便吩咐道:“摆驾回宫!”

  裴三娘一直有点担心西域来的孙子会胡里胡气,可当她见到李枋后,立刻喜欢得不得了,对他异常疼爱。

  原因也很简单,李枋完全符合裴三娘心目中儿子的模样,老人为什么喜欢孙辈,因为孙辈让老人重新看到了儿女小的时候,让他们可以弥补一些未尽的遗憾。

  李邺小时候极为粗鲁顽劣,不断闯祸,让裴三娘头痛万分,经常独自抹泪,她就天天盼望着儿子变得文静乖巧、像个女孩儿一样。

  虽然李环的儿子李楠有点这种感觉,但李楠毕竟不是裴三娘的亲孙子,他是宇文螺的孙子。

  而李枋的到来就让裴三娘一下子看到了李邺小时候自己所期待的模样,顿时让裴三娘欢喜得合不拢嘴,这才是她想要的孙子。

  她立刻认了这个孙子,又亲自带着他来皇宫见独孤新月等人。

  李邺回宫时,李枋正在给大娘和一众姨娘以及弟弟妹妹们讲述撒马尔罕的风土人情,他也在大光明寺外住了几年,生活在撒马尔罕的市井中,所以对粟特的风土人情倒是十分了解,说得头头是道。

  这时,一名小宫女跑来,对独孤新月低声道:“娘娘,陛下回来了!”

  独孤新月点点头,又欠身对坐在主位的婆婆裴三娘道:“婆婆,阿邺回来了。”

  裴三娘还是喜欢保留从前的称呼,当然,不是每个媳妇都能在她面前叫阿邺,只有两个人可以,一个皇后独孤新月,她是正宗儿媳,她能叫,还有一个就是清羽,这是她最喜欢的儿媳,清羽也可以叫,只是清羽从来不敢。”

  裴三娘点点头笑道:“你们继续聊聊,我先和他谈谈!”

  裴三娘起身在十几个宫女的簇拥下来到宫外,正好遇到李邺。

  “娘,你怎么出来了?”

  “我有话给你说。”

  裴三娘和儿子来到一边走廊上,裴三娘笑道:“枋儿娘很喜欢,娘一直希望你小时候就像他一样,可惜不提了,邺儿,把他母亲也接过来吧!虽然是胡人,但我可以承认这个儿媳。”

  李邺一怔,原来母亲不知道金山灵已经死了,他沉吟一下道:“母亲没有问过枋儿吗?”

  裴三娘摇摇头,“我没有问,我想这件事应该问你。”

  李邺叹口气道:“他母亲已经去世了,撒马尔罕暴发内乱,她母亲和数千人一起殉教了。”

  “什么?”

  裴三娘瞪大眼睛,顿时怒道:“你为什么不阻止?”

  “娘,我知道时已经.”

  “别给我说这种话!”

  裴三娘愤怒地一挥手,“你是普通人吗?你是大唐皇帝,你不让谁死,谁会死?别当我是三岁小孩,我知道,是你不喜欢孩子他母亲了,嫌她年纪大了是不是?”

  李邺也急了,“娘,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个儿子存在,金山灵不肯回来,献身给祆教之神,我也就随她,我们就算各走各的路了,但我知道还有这个儿子的时候,距离金山灵去世只有半个月了,我就算发鹰信到碎叶也要近半个月时间,可从碎叶赶去撒马尔罕还要二十天时间,怎么可能来得及?更重要是我不知道她已经决定殉教!”

  裴三娘脸色和缓一点,“关键是你做了没有?”

  “我当然做了,我当即写了一封信给金山灵,让李成华交给她,我主要想问儿子的情况,但信才到张掖,她就殉教了。”

  裴三娘慢慢消了气,“看来是娘错怪你了,我以为他母亲是被逼迫自杀!”

  李邺叹口气道:“娘,祆教从来把以火焚身视为崇高的归宿,金山灵早在五年就在布局了,她把圣女会七十年的财富全部转走,隐藏在山洞内,然后把儿子交给李成华,她就是准备和圣女会同归于尽,有人逼迫她下台,但她不肯,她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

  “那圣女会的财富呢?”裴三娘一下子回归了本色。

第1417章 嫡庶有别

  “娘,金山灵把地图和钥匙给枋儿,是一只吊坠,后来枋儿发现了秘密,就把吊坠给了李成华,李成华率军队赶去山中,把财富全部取出来了,现在正在运回来的路上。”

  “哦——,七十年积累的财富,一定不少吧?”

  李邺点点头,“五千万枚金币,还有一千多万两白银,但白银今天已经运到了。”

  裴三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么多金银,大唐发大财了。”

  “是啊!相当于大唐十几年的财政收入,这些金银确实能改变大唐的国运!”

  裴三娘笑了起来,“看来枋儿是个善财童子,给你带来财运,你要好好待他。”

  “娘在说什么呢?他是我儿子啊!”

  裴三娘哑然失笑,这时,她想起一事道:“你下午有时间去一趟兴庆宫,你爹爹找你有事!”

  这时,清羽快步走出来,小声对婆婆道:“大姐估计夫君还没吃饭,让我来安排夫君用膳!”

  裴三娘点点头,“我们都吃过午饭了,清羽赶紧带你丈夫去吃饭!”

  清羽拉着李邺的手走了,裴三娘干笑一声道:“还是孙子宝贝,我就不管儿子了。”

  她转身回宫去了。

  吃过午饭,李邺随即来到了兴庆宫找父亲。

  书房内,李岱让儿子坐下,笑道:“带你母亲去天下转了一圈,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考察教育,本来写了一份详细的考察报告,但行李太多,我一时也找不到,先和你谈谈吧!找到了再给你。”

  李邺笑着点点头,“事情不急,父亲慢慢找!”

  “急也急不来!”

  李岱笑了笑道:“之前我记得你给我说过,你想在县学分流,一半继续读文学,一半分流去学技术,没错吧!”

  李邺点点头,“这一直是我的想法,迟早会实施。”

  李岱沉吟一下道:“说实话,我刚开始不理解,考察到一半后,我就忽然理解了,以前是读书人少,让本来就少的读书人去学技术,简直太浪费,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既然普及了教育,人人都读书了,那就不存在读书人少这个问题了,让一半的孩子去学技术完全可以啊!给他们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

  现在我认为一半人学文学都太多了,我们不需要这么多人搞儒学,最后一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朝廷可没法养活他们,应该让八成的人去学技术,掌握一技之长。”

  李邺微微笑道:“父亲看到了问题的根本,那就是读书的人多了,事实上,小学堂读完,大部人都不会再读了,朝廷要做的事情,就是保证贫家子弟都能读完五年小学堂,不管男女。

  但到了县学这一级,基本上都是富家子弟了,富贵人家当然希望儿子去当官,这个我们勉强不了,不过我们能引导,要让所有百姓都明白,学技术一样能当官,而且当官可能性更大,这样,至少有一半人家都会让孩子去学技术,哪怕当不了官,也能当吏当差,甚至还能开工坊挣大钱。”

  李岱点点道道:“我建议鼓励私人办学,我去金城参观了兰州造船学校,这就是十年前独孤家族办的造船学堂,他们捐给了州衙,改名兰州造船学校,十年来培养了几千名造船匠,这里面至少一半都被东南沿海或者沿长江的大船场高价挖走了,剩下的一半支撑起了兰州的造船业,现在兰州能造五千石的大船,成为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造船大州,改变了整个黄河的水运。

  另外在兰州造船学校的带动下,整个天下出现了四十多家造船学校,学生超过万人,大唐必将成为历朝历代造船业最繁盛的朝代。”

  行万里路,读万里书。

  李岱曾是文官的领袖,是李邺教育改革的最大反对者,李邺便让父亲亲自出去看看,李岱去了金城县,亲眼看到了造船学校给整个西北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前的皮筏子没有,变成一艘艘大船,整个大唐的造船业都被它带动起来了。

  李岱又在江南看到了不少茶校、丝绸学校等等技术学校,都是私人投资兴办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带动了江南地区发展。

  李岱感触极深,从前他在文官的角度上看问题,十分敌视技术对儒学的侵蚀。

  而现在他是作为太上皇是从统治阶层看问题,他终于顿悟了,儒学是为大唐的兴盛建立秩序,而技术人才才是大唐兴盛的根本。

  他现在全力支持儿子的教育改革方案。

  他拿出一份折子递给李邺,“这是我写的一份教育思路,你有空看看吧!”

  李邺笑着点点头,“我回去慢慢看,父亲对新孙子李枋感觉如何?”

  李岱淡淡笑道:“我觉得还是你母亲的话一针见血,她说又来了一个李楠!”

  李邺哈哈一笑,“他们二人的关系应该不错吧!”

  “还行,两人性格相仿,爱好一样,我还没有给他们介绍,两人就自己认识了,聊得了一个多时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8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48/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