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藏国_分节阅读_第850节
小说作者:高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2 MB   上传时间:2025-05-07 16:22:21

  高适不敢说话,李邺又缓缓道:“朕不仅仅想恢复《开元杂报》,更是要超过它,不管是给官员们看,也要给天下百姓看,

  高适一惊,这怎么能办到?

  李邺又笑道:“当然给天下百姓看是远景,或许十年后才会出现,但现在恢复《嘉兴旬报》却是当务之急。”

  高适松口气,看了一眼韦见素,韦见素笑着向他点点头,高适连忙表态道:“卑职愿为陛下分忧!”

  李邺点点头,“你听朕慢慢说,你不要打断,朕先把一些想法告诉你。”

  高适连忙点头,李邺沉吟一下道:“首先是这份报纸属于中书省,朕也会任命你出任谏议大夫官职,其次这是旬报,初定每次印刷一千份,朕希望内容要丰富一些,不仅有政论,还有文学,然后朕希望你多培养年轻的办报骨干,以后为各种报纸的发行创造条件。”

  李邺说完,笑问道:“有什么想法?”

  高适沉思片刻道:“陛下说的三点微臣都铭记于心,微臣只是在考虑印刷的问题。”

  李邺笑了起来,“这个问题王尚书会帮你解决,另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解,可以直接向韦相国提出来!”

  李邺就是很明确地告诉了高适,韦相国是你的顶头上司。

  韦见素起身笑道:“高使君跟我们走吧!我们去官房好好商讨一下具体办报的事情。”

  李邺是天子,他只管方向,具体怎么做,那是下面的事情,做不好就换人。

  办报是李邺早就想做的事情,在兰州金城他就在考虑了,当时是想让李白来办报,后面这个计划取消,并非是李白能力的问题,而是李邺发现它是一把双刃剑,伤人更伤己,简单说,如果当时朝廷跟他学会了办报,那么凭着朝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小小的河陇节度使肯定会在舆论战中被打得落花流水。

  尤其朝廷动用舆论的力量狠批河陇军对巴蜀和关中的占领,很可能就不会有现在了。

  所以在想通这一层后,李邺果断放弃了办报的想法,改成让李白去蜀中办学去了。

  现在办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李邺和政事堂商议时,一致想到了恢复《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不仅是大唐盛世的标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沟通朝廷和地方,让地方官府能更好的了解朝廷的动态,从而加大朝廷对地方官府的管控。

  但李邺想把报纸办得更好,不仅官员们看,还要学生们也看,那就要加入文学内容。

  一位有朝官经验,而且还要是名动天下的诗人,李邺首先想到了李白和杜甫,但李白稳重性不够,坐不住,杜甫为官经验不足,李邺随后又想到了王维,但王维身体不好,还是父亲李岱给李邺推荐了高适。

  李邺当即下旨,封高适为左谏议大夫,主管《嘉兴旬报》的编撰发行。

  礼部尚书王缙带着高适乘坐马车前往朝廷的印刷馆参观。

  王缙和高适很熟悉,也是因为兄长王维的缘故。

  马车内,王缙笑道:“本来我是想争取把报纸放在礼部,可惜最终没有成功,颇为遗憾!”

  高适也笑道:“我也觉得报纸由礼部来承办似乎更合适,为什么会没有成功呢?”

  王缙苦笑一声,“当时裴尚书对办报兴趣不大,我向他提几次,他只是询问了一下韦相国,韦相国说天子还在考虑,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然后前几天我又主动向天子申请,天子答复我,他并不是想办《嘉兴旬报》,天子希望由一个独立的官署来负责。”

  高适一怔,连忙问道:“天子并不想办《嘉兴旬报》,这话是什么意思?”

  王缙淡淡道:“天子已经给了说了三个原则,第三个原则就是这个意思,你还记得吗?“

  高适想了想道:“培养骨干,办很多报纸?”

  王缙点点头道:“《嘉兴旬报》其实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只是一个试验,天子给我说过,他想办好几份报纸,每天都有新报纸,给文人看的报纸,给官员们看的报纸,给普通百姓看的报纸等等,所以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官署来做,放在礼部下面不妥。”

  高适沉吟一下问道:“天子有没有说过让私人来办报?”

  王缙摇摇头,“目前应该没有这个想法,以后会不会有不知道,因为这涉及到舆论,不过大唐总得来说比较宽容,只要划下几条红线,比如不准攻击天子等等,我个人觉得,将来可能会放开民间办报。”

  高适长叹一声,“每天发行报纸,刻板子怎么来得及?”

  王缙神秘一笑,“这就是我带你去看印刷馆的缘故,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们来的印刷作坊就叫长安印刷馆,是一家官办印刷工坊,位于城西颁政坊内,长安的官办印刷馆有好几家,但今天这家是最大的一座,占地五亩的大型作坊。

  目前的印刷还是以雕版为主,像文学著作、四书五经、佛经,以及考试试卷,不需要排版,内容不会改变,一下子印刷几十万份,雕版印刷当然非常合适。

  但像报纸就不一样了,每天内容不同,每天都要排版,如果再用雕版印刷就不合适了,首先成本就受不了,一套板子上百贯钱,用一天就扔了,谁受得了?

  所以真正的报纸一定是在活字印刷的基础上才能出现。

  但活字印刷又永远替代不了雕版印刷,就说一套《三字经》,还有佛经,内容上千年不变,当然是刻一套板子,能用几十年上百年,又方便保存,当然比活字印刷更实用。

  两人走进印刷馆,看见工人们在刷油墨,覆纸印刷,每一张桌前都十分忙碌。

  他们一直走到后院,这里是刻板处了,管事打开门,里面坐着数十名雕刻工匠,每个都在聚精会神地雕刻木板。

  管事带着他们来到隔壁小房间内,他指着桌上的印刷雕版道:“两位大人要看的,就是这个了!”

第1420章 抵达交州

  高适走上前,才看清了桌上的雕版,竟然不是一个完整的雕版,而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木字拼接而成。

  “这是.”高适很惊讶,他从未见过这种一个个单独的字。

  “这就是活字!”

  管事上前取了一个,递给高适,高适接过细看,活字很小,但做得异常精致,看得出仔细打磨过。

  他忽然明白了,对王缙道:“需要的时候,临时拼成内容,对吧?”

  王缙点点头,“这就是为报纸使用的,每天都要排版,就不用重新雕刻板子了。”

  高适明白了,又仔细看了看,叹息道:“做这个也不简单啊!”

  管事点点头,“做一颗活字至少要半年时间,要反复油浸、晾干、打磨,木活字才会稳定,不会热胀冷缩,陛下说,最好用铜活字,现在在研制之中,应该能搞出来。”

  这时,高适忽然想到一事,问道:“一份报纸中肯定会有大量重复的字,怎么办?”

  管事从旁边抽屉里取出一大盘字坯,笑道:“回禀高使君,这是已经完成的字坯,需要时可以临时追加,事实上,我们准备了很多常用活字,每个字都有二十个,如果还不够,再追加就是了。”

  王缙在一旁道:“这个就是陛下先办旬报的意图,让大家对活字印刷熟练起来,用旬报来练手,否则旬报用雕版也可以!”

  管事点点笑道:“王尚书说得对,确实需要一个熟练的过程,排字很耗费时间,至少要几个月才能熟练起来,我们准备培养十几个排字工,让每个人都做到手快如飞,而且活字印刷是第一次,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改正错误,几年后,活字印刷就能大规模运用了。”

  从印刷馆出来,高适沉吟一下对王缙道:“我建议在学校培养活字印刷的学生,以免将来允许民间办报了,大家措手不及,卡在印刷这个环节上。”

  王缙点点头笑道:“这个问题陛下已经想到了,等第一份《嘉兴朝报》印刷出来后,在角落里刊登一个消息,有兴趣的印刷商人可以来报馆报名,然后约个时间,一起去参观活字印刷过程。”

  “我明白了,这个办法不错!”

  王缙笑了笑道:“接下来就是开始筹备了,可能需要高使君制定一个方案,需要多少人,多少财物、官署等等,另外,韦相国给使君安排了一名副手,叫卢大慧,崇文馆主薄,就是负责印刷书籍,他比较专业,能协助高使君把事情做好。”

  高适笑着点点头,“这太好了,否则我真是一团雾水,不知从何着手?”

  九月的长安已经有七分凉意了,但泉州依然是夏日般的炎热。

  杜环和三千军队一起抵达了交州,使交州总兵力达六千人。

  交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极为重视之地,古人深知冲积平原的土地最肥沃,最适合人居住。

  所以岭南地区最肥沃的两块土地便是珠江三角洲和红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便是交州,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河内。

  早在赵佗建立南越国之时,交州便是南越国最重要的农耕区之一。

  隋唐时期建立安南都护府,交州又得到进一步开发,就在中原深受安史之乱暴虐之时,交州也没有被波及,反而还有不少汉人逃到交州。

  不过安史之乱从另一个侧面影响到了交州,那就是大唐财政困难,无力维持交州的驻军,使交州兵力从一万人锐减到一千人。

  兵力减少的恶果很快便出现,一是被南诏窥视,几十年来南诏一直窥视交州的土地和出海口,几次要出兵占领,但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如果李邺没有发动南诏战争,交州迟早会被南诏出兵占领,但现在南诏没有这个机会了。

  其次便是山越、南蛮的入侵,在唐军保持强大军力前,山越人、南蛮人从不敢轻举妄动,但自从守军锐减后,山越人、南蛮人不时下山掠夺财物和人口,令交州百姓苦不堪言。

  再其次就是海盗侵袭,来自苏门答腊和天竺海盗不时杀进交州沿海,奸淫烧杀,无恶不作。

  好在李邺成为监国后,待中原局势稍缓,他便派大将张伯仪出任交州都督,并增兵两千,效果立杆见影,张伯仪主动率军打击山越南蛮,杀敌数千人,救回了被掠走的数千人口。

  张伯仪又在红河入海口附近设下埋伏,待数百海盗杀进河口,一千唐军切断了海盗的退路,将数百海盗斩尽杀绝。

  海盗再也不敢深入腹地,只能在沿海骚扰。

  当杜环带着三千军队再次到来,张伯仪便意识到,大唐彻底反击的时机到来了。

  主帅房内,作为天子的钦差大臣,杜环在给众将讲解天子的意图。

  “天子和朝廷的战略意图都很明确,第一要保护交州战略之地,平息匪患;第二是拿下占城国,并以占城国为根基,经略真腊的良田,朝廷要粮食。”

  张伯仪沉吟片刻问道:“请问杜使君,有水军支援吗?”

  杜环点点头,“大唐水军三百艘战船很快就会支援!”

  张伯仪大喜,有水军就好办了,盘踞在占城的那帮海盗一定要一网打尽。

  张伯仪随即安排本地官员陪同杜环查看交州的情况。

  本地官员叫做杨生智,祖父开元年间来交州出任一任小官,生了五个儿子,每个儿子又分布生好几个孙子,短短三代,就成了交州的大家族。

  杨生智目前出任交州都督府户曹参军事,对交州的民生情况非常熟悉。

  杜环骑马在田埂间缓缓而行,这里是交趾县南面的水田,也是交州最大的水田地带,绿油油的水田一眼望不见边,杨生智指着水田笑道:“交趾县周围的水田有六千多顷,城东、城西和城南三片,比较均衡,我们实行轮耕制,耕一年、休两年,每年只耕种两千多顷。”

  “一年耕种三季?”

  杨生智点点头,“一年三熟,一亩地能产一千五百斤稻米。”

  “这样产量很大啊!两千顷良田一年有两百多万石了。”

  杜环惊叹一声道:“交州有多少人口?”

  “交州十五六万汉人,三万户人家,大部分都以种田为生。”

  “这样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年有一百多石粮食,粮食非常充裕啊!”

  杨生智苦笑起来,“杜使君说得是最好的年景,如果没有南蛮人和海盗骚扰,大家一起努力,能产很多粮食,但问题是海盗和南蛮一来,百姓都跑光了,他们就抢粮食、抢耕牛、烧房子,一年能种一季就不错了,这么多年来,粮食只能勉强够糊口。”

  “以后不要担心这个问题了,这次会把海盗斩尽杀绝,还会把视汉人为敌的南蛮人和山越人也一样杀绝,这是天子的旨意,不会给南蛮人和山越人宽恕的机会,寄希望于他们变得和善是不可能的,只有死人才是最安全的。”

  杨生智点点头,“这才是务实的做法,这些南蛮人不懂得什么叫仁义,只懂欺软怕硬,你强大的时候他们不敢来惹你,你稍微弱了,他们立刻拎着刀来了,他们杀了多少汉人,糟蹋了多少女人,我们都恨之入骨,只有把他们斩尽杀绝才能替死去的同胞报仇!”

第1421章 南征林邑

  三天后,大唐水军都督李成式率领三百艘战船抵达交州,大船驶入红河,靠岸而停,交州百姓从未见过这么庞大的船队,纷纷跑来参观。

  当他们听说这支船队用来打击海盗,数万民众顿时欢呼起来。

  这次船队有二十艘万石战船、一百艘五千石战船和一百八十艘三千石战船,水军两万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87页  当前第8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50/88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藏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