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见素又给他倒了一杯酒问道:“兵部尚书之事,这两天你考虑得如何了?”
白孝德沉吟一下道:“不瞒相国,我一点都不在意自己的荣辱得失,我就担心安西出现惨痛的战争流血,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和平解决。”
韦见素问道:“安西也有奴隶吧?”
“有!很多,每个国王都有大量奴隶,如果在安西推行废奴,恐怕也会激起强烈的抵制,如果朝廷决心推行郡县制,推行废奴,我建议不要太急切,不要想着一年两年就能完成。”
韦见素微微笑道:“你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天子让我请你喝酒,其实是想摸摸你的真实态度,你究竟是舍不得安西的官?还是不忍安西发生大规模流血?”
白孝德顿时有些激动起来,“我当然是不想看到安西大规模杀戮流血,如果没有杀戮流血,我甘愿做个平民百姓!”
“那你就接受朝廷安排,出任兵部尚书,然后我再告诉你,天子将怎么推行郡县制,让你完全放心!”
白孝德点头答应了,“我明天就辞去安西四镇兵马使和安西都督之职。”
“这就对了,你要主动表明态度,服从天子的一切安排,千万不要用安西郡县制来和天子讨价还价,这样会让天子很不高兴,天子该怎么做,他心里有数,但绝不是迫于你的压力,你懂了吗?”
“卑职知错!”
“好吧!我就当你明一早去枢密院递交辞职!”
“卑职一定去!”
韦见素这才缓缓道:“在安西推行郡县制,在我们汉人的历史上叫做削藩,削藩方法中有一个明谋,叫推恩令,天子很快会下旨,允许安西各国把土地和财产分给所有儿子,朝廷将继续册封他们为县国王,封他们爵位,并赐予金印,就算不肯分家,朝廷也会逼他们分家,否则就换一个国王。”
白孝德半晌道:“这样的话,安西会突然出现上百个小国,这恐怕也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关键是朝廷要承认!”
“朝廷当然会承认,等再过十年,朝廷就会在安西实行郡县制,再从这些小国王手中赎买奴隶,将军认为还会有阻力吗?”
白孝德缓缓摇头,“那时安西各国都将变得一盘散沙,不会再有阻力了。”
韦见素淡淡道:“这就是推恩令最高明之处,一个国王想要权力,但十个国王就想要富贵了,天子认为在安西用杀戮流血并不是良策,会给后世埋下隐患,所以他决定用怀柔手段来解决安西的郡县制问题,推恩令就是最好的怀柔手段。”
白孝德忽然明白了,天子让自己回长安任职,和安西推行郡县制一点关系都没有,天子现在想削的藩不是安西各国,而是自己。
白孝德长叹一声,“卑职明天一早辞职!”
下午,韦见素向李邺汇报他和白孝德的会面。
当初,河陇军兵微将寡,也没有精力去经略安西,李邺便任命白孝德为安西都督,也是考虑白孝德是龟兹王族,在安西各国中比较有威信,同时赋予白孝德军政大权。
现在朝廷已经结束了河中战役,改革安西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安西要进行两大改革,一是都督府要从经略型改为军事型,其次便是推行郡县制。
其中推行郡县制可以缓几年,但驻军改为军事型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回禀陛下,白孝德已经答应明天一早辞去安西都督之职。”
“安西四镇兵马使之职呢?”李邺追问道。
“也一并辞去!”
李邺点点头道:“一旦白孝德辞职,改任席万里为安西四镇都兵马使,安西都督府改为安西安抚使司,由李成华出任安抚使,具体负责实施推恩令。”
“陛下考虑周全,但陛下让白孝德知道推恩令,他会不会”
“怕他通告安西各国?”
李邺淡淡笑道:“朕告诉他,是对他的信任,如果他要通报各国,那就不需要什么怀柔解决了,直接杀个血流成河,岂不更快解决问题?如果他稍微有点头脑,就应该知道推恩令是对安西最好的解决办法,大家都满意,只不过就需要时间长一点,三年或者五年罢了,朕等得起!”
白孝德回到府中就开始着手写辞职书,当然理由也很充足,主要是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再跋涉雪山高原。
很快写完了辞职信,白孝德放下笔,负手走到堂前,望着漫天晚霞,以后他就要呆在长安了。
小儿子白令承有些担忧道:“父亲辞职,恐怕就无法阻止朝廷强行推行郡县制了,那些王爷会接受高昌王的命运吗?”
白孝德摇摇头,“我辞职和郡县制没有关系,我辞职只是为了把安西都督府从经略型改为军事型,军政分开,之前我也很担心郡县制。”
说到这,白孝德又回头对儿子道;“如果是强行推行郡县制,就不要再奢望什么高昌王的命运了,高昌王是审时度势的选择,积极配合北庭实施郡县制,才得以善终,如果唐军一旦用了强行推广,那就是杀戮了,所有王室都别想活命,朝廷绝不会留后患,让他们再有机会造反,不过天子答应用怀柔手段推行郡县制。”
“天子打算用什么怀柔手段?”
“韦相国告诉我,天子准备实施推恩令,允许每个王国再分成若干小国,朝廷都承认,都封为国王,你二叔家的几个兄弟不是整天为了争夺龟兹王位而斗得你死我活吗?现在不用了,再把龟兹国分成四个小国,每个儿子都是国王了,朝廷都承认,你二叔就不用担心四个儿子互相残杀了。”
白令承吃惊道:“这样子,安西岂不是出现上百个小国?”
“一定会出现的,就算不肯分,朝廷也会帮他们分,就像分家一样,等变成一盘散沙,再推行高昌国方案,大家都会支持了,几代人后,一百多个小国王变成一百多个地主,这就是天子怀柔手段。”
“我们可以写信给二叔,让二叔抵制推恩令!”
“混蛋!”
白孝德狠狠瞪了儿子一眼,“你二叔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这么恶毒,让他们全家去死?”
白令承吓得连忙摆手,“孩儿没有此意!”
白孝德恶狠狠道:“没有此意为什么要他抵制推恩令,那不就是让他们全家去死吗?有大把人愿意当龟兹王。”
白令承低下头,“孩儿知错了!”
“你这个蠢货!你以为天子会像你那样愚蠢?天子敢明着告诉我,就等着我去通报龟兹,然后以造反罪把你二叔一家杀光,我们也被牵连,我得服毒自尽,这就是你想要的吗?你不懂就给我闭嘴!”
白令承被骂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不敢再多说。
第1437章 科举漏洞
刚进入十二月,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落下,整个关中平原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
华清宫的御书房内炭火正旺,忽然爆起一串火星子,噼啪作响,使房间里格外温暖。
李邺正在看一本奏折,奏折是苏州刺史韦应物写来,韦见素指出连续三年的科举江南士子占比太低,今年进士科江南士子更是全军覆灭。
韦应物认为是科举考题对江南士子不公。
韦应物指的是最后策论题。
“启禀陛下,江南偏安一隅,对天下大事知之甚少,偶然知之,也是只言片语,知而不详,偏偏对策要求极高,现实性极高,诸如辽东安西,诸如陇右南诏,需天文地理无一不知,需历史渊源如数家珍,微臣也曾拜读进士高中者大作,思虑老辣胜过宰相,眼光深远,几十年官宦皆自叹不如,这真是他们所思所虑,还是他们父祖长辈的教导?
江南士子大多皆弱冠之年,如何让他们去了解国之大事?如何让他们个个变身宰相,忧国忧民,见解深远,考虑大唐百年之布局?
陛下,难啊!
另外,朝廷地方都在倡导行万里路,读万里书,朝廷可曾考虑过贫寒士子的家境承受?
陛下常常说,寒门子弟当自强,但朝廷设计制度,又几时为寒门子弟考虑过?
臣胡言乱语,实在是所见所闻所虑太多,不吐不快,望陛下赎罪!”
韦应物的这本奏折让李邺深深触动了,让他不得不开始反思,实际上这不是韦应物第一个提出来,他父亲李岱当年也批评过他,乱改科举,贻害无穷。
自从当年河陇科举开始改革后,这两年科举改革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开元天宝还有不少寒门子弟考中进士,但自从他科举改革后便越来越少,这两年基本上没有了。
原本只考书本内容,对寒门子弟和权贵子弟都是公平的,现在加重了对策题后,不光对寒门子弟不公,甚至对富家子弟也不公,只对世家宦官子弟有利。
这是李邺所犯下的一个巨大的认知性错误,他想当然的以为天下士子都应该了解国家大事,事实上,在信息闭塞的大唐,只有最接近权力的人才能了解到一点点国家大事,绝大部分人都一无所知,甚至连地方官都不知道。
还有游学风开始兴起,原本也是李邺鼓励的,让学生出去走走,见见世面,不要做书呆子,但他却忽略了游学费用的负担问题,官府再补贴食宿也不可能不花钱,最基本的车船开支就不少,出去一个月,最少最少也要花三四贯钱,这对贫寒家庭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又不能完全由地方官府负担,不现实。
所以很多改革看似公平,实际上却蕴藏着巨大的不公平,很多从前想当然的决策,为后面藏下了巨大的隐患,恶果开始显现了。
这时,宫女在门口禀报,“陛下,韦相国和张相国来了!”
这两人来得正好,李邺连忙道:“快快请进!”
很快,韦见素和张立一起走进来,一起躬身施礼,“参见陛下!”
李邺歉意道:“这么冷的天,还让两位跑来华清宫来!”
“回禀陛下,偶然来一次也无妨!”
一般李邺和朝廷重臣都是书信往来,但两人亲自跑来,必然是有重要之事。
李邺请二人坐下,又让宫女上了热茶,两人喝了热茶,身体舒服了很多。
韦见素开口道:“这次我们二人过来,是为废奴之事而来。”
李邺点点头,自己要求年底前各级官员必须完成废奴,可以说这是一个死命令,没有半点含糊,李邺也知道官员们口是心非,触及他们的切身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
但有的事情他非做不可,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求废奴,但基本上都没有成功,做得最好的是宋朝,可一但经历了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奴隶制度又开始泛滥。
“两位是不是想求情,再宽延半年时间?”
“陛下,朝野上下确实反响比较厉害,奴隶毕竟是财产,说废除就废除,损失又无从补偿,微臣建议是不是稍微给一点补偿,大家也有积极性去做,另外年底在时间上确实有点压力了,尤其陛下的株连措施,让官员们普遍不满。”
李邺点点头,“株连确实不妥,可以取消,朕也知道年底时间很紧,但就算到了明年六月,大家一定还是没有任何行动,又在喊时间紧了,期限永远向后拖延,如果不处罚一批官员,永远震慑不了他们,至于补偿,现在给了补偿,那么以前老实废奴的官员怎么办?
朕从前年就开始禁止奴隶买卖了,他们手中的奴隶都至少给他们劳作了两年以上,买奴隶的本钱早就赚回来了,朝廷的财政虽然宽裕,也不能随意挥霍,朕不会给一文钱补偿。”
张立无奈,只得道:”很多官员反应,家仆虽为奴隶,但已经相处多年,情同家人.”
“等一等!”
李邺一摆手打断了张立的话,不满道:“张相国,说这些话的人简直就是无耻之徒,什么叫情同家人,这些官员会把自己的家人卖作奴隶吗?他们在享受奴隶的伺候,还喊情同家人,一边做婊子,一边立牌坊,谁敢这么说,朕第一个就把他们革掉。”
韦见素和张立不敢吭声了,李邺也觉得自己语气太严厉,便缓和一下语气道:“朕废奴并不是让他们把奴隶赶出家门,而且要把无偿占用改为雇佣,要给工钱,让奴隶也能成家,也能养育后代。”
停一下,李邺又道:“历朝历代的天子都在喊废奴,他们和朕一样,看到的都是一个问题,人口问题,大唐经历内乱,本来就男丁不足,现在又有大量的外族女人,男人真的没有了吗?也不完全是,大量青壮汉人男子成了奴隶,如果把这些青壮男子释放出来,至少多出一两百万人口,如果他们能娶妻生子,延绵后代,大唐的人口就慢慢上来了。
朕为什么要严禁官员蓄奴,因为官员自己没有了奴隶,他们就不会允许民间有奴隶,这是人性,当权者得不到的东西,普通的百姓也休想得到。
两位相国要回去多宣传,明年初会有一次由内卫主导大清查,朕不希望有任何一个官员被查到继续保留奴隶。”
韦见素和张立都有点惭愧,一起点头道:“微臣明白,微臣会立刻回去安排政事堂讨论陛下的废奴要求,然后进行宣传。”
李邺笑了笑又道:“朕正好要派人去请你们过来,你们就来了,很巧。”
“陛下有重要事情吗?”
李邺点点头,“关于科举,朕认为有必须一些改革了,主要是进士科的第三大题,对策,朕过于偏向于现实问题,这对很多士子不公,今年一个江南士子都没有考中进士科,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很严重,政事堂也一并讨论吧!第三题该怎么改,既要务实,又不能脱离书本。”
第1438章 历史机遇
一辆宽大的马车离开华清宫,在飘雪中返回长安城。
马车内,韦见素和张立各盖一床毯子相对而坐。
韦见素叹口气道:“我们真错了,以为天子是为了维护君权,其实.真是为了废奴,增加人口,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