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邺笑了笑又道:“另外我给你提个建议,活字有大有小,单颗可以一个字,但也可以几十个字,比如《唐朝旬刊》这个报头,就可以刻成一块完整雕版,它也是一个活字嘛!只是大一点而已。”
高适拍拍自己的脑门,有点想哭的感觉,“微臣实在太愚笨了,居然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李邺微微一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高使君不用自责了,赶紧回去准备,第一份依旧是正月初一,第二份就是十一日,第三份就是二十一日。”
“微臣明白了,微臣告退!”
韦见素和高适起身告退,李邺让他们把印坏的报纸留下,他想看看内容。
两人告辞走了,李邺翻看这张报纸,用的纸比较厚,两面印刷,除了报头印坏外,其他内容都很规整,字迹也很清晰,看得出高适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李邺忽然想到了线装本和线装书,宋朝才出现的书籍装订方式,完全可以现在出现了。
这时,皇后独孤新月端着一盏茶走进书房,李邺笑道:“娘子来看看这个!”
独孤新月放下茶盏,接过报纸看了一遍,微微笑道:“这些内容太枯燥了,除了各种市场物价让我有点兴趣,其他都看不入眼,恐怕只有朝廷官员才会喜欢吧!”
“这只是试验,刚开始,印刷技术解决后,我估计明年吧!就可以出日报了,那时候不光是朝廷百官看,还要专门出生活版,教怎么做菜,怎么带娃、怎么做衣,怎么化妆等等,还有长安各种家长里短的小道消息,这就是专门给家庭主妇看的报纸。”
独孤新月笑道:“这样的报纸我喜欢,赶紧印刷出来!”
李邺微微笑道“耐心再等等,印刷技术成熟后就有了。”
高适匆匆赶回了永兴坊的印刷馆,之前的切削工已经从陈仓赶回来,高适一进门,印刷馆管事迎上来道:“启禀使君,问题已经解决了。”
高适大喜,连忙问道:“什么原因导致的?”
“用的材料不对,之前用的一级雕版,后来用的是三级雕板,还有切削的火候也差了一点,就会出现松动。”
印刷雕版非常苛刻,因为要防止木材热胀冷缩,导致字体破裂,毁了整块雕版,不能用太坚硬的木头,也不能用太软的木头,一般是用樟木或者榉木,然后要浸泡油半年,再搁置半年阴干,最好能三浸三晾,但时间难等。
所以大部分是一浸一晾,这就是三级雕版,两浸两晾是二级雕版,最好的一级雕板就是三浸三晾,用几十年都不会开裂。
制作活字除了用一级雕板为原料外,切削打磨也需要非常高明的技术,最高明工匠切削出来的活字拼在一起,水倒在拼板上面都不会浸下去,要严丝合缝到这个程度,这样印刷出来才会美观、工整、字迹清晰。
赶回来的老工匠便按照高适的要求,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制作了一块完整的报头活字。
夜里,高适和十几名报馆官员紧张地注视一名印刷工小心翼翼铺上白纸开始印刷。
第一份完整的报纸印刷出来,高适和官员们仔细看了一遍,一点问题没有,终于成功了,所有人都激动得欢呼起来。
接下来就是大量印刷了,高适一共准备了十三套活字排版,十几名熟练印刷工一起开工,三千份《唐朝旬刊》一天之内就能印刷完成。
正月初五举行了新年大朝,三千多名九品以上的在京官员聚集在含元殿,由左相张立高声宣读天子的新年贺词,宣布年号为嘉兴三年。
新年大朝只是一种务虚仪式,不谈具体政务,但在新年展望词中提到几个改革方向,让大家浮想连篇。
一个是开发海外,大家感触不深,其次是开发辽东,大家感触也不深,大家感兴趣的是第三个,适当提高官员俸禄,让所有人都暗暗欢喜,财政宽裕就要涨工资了,谁不开心呢!
第四个是县级吏制改革,最后一个是科举和教育改革。
这两项改革也引起了百官们的关注。
大朝结束后,官员们纷纷相约去长安各大酒楼聚餐,取消新年大宴就有这个好处,大家可以利用这个难的机会各自聚在一起,而不像以前的新年大宴,按照部门坐在一起,话不敢乱说,酒不敢乱喝,时时刻刻要看上司的脸色,别提多难受了。
现在大家分头聚会喝酒,更加随意,也不用再看上司的脸色。
中午时分,长安各大酒楼都坐满了参加新年大典的官员,首先是丹凤酒楼,然后便是平康坊的各大酒楼。
平康坊的武德酒楼内已经全部坐满,武德酒楼依旧是独孤家的产业,独孤家除了宝记柜坊交给李邺外,其他产业都自己保留。
在三楼的一间雅室内,一群礼部官员正聚在一起喝酒。
礼部员外郎刘启明叹息道:“可惜教坊都关闭了,否则我们去教坊喝酒,岂不快哉!”
另一名礼部郎中李遵义冷笑道:“废奴令大家都不喜欢,但废奴令中废除官奴官妓这一条却深入人心,所以人都赞颂圣上英明,你还遗憾,真搞不懂你,难道你希望自己某一天犯罪被查出,妻女被没入教坊为妓吗?”
“不错!”
另一名员外郎秦坤一拍桌子,“不错,这确实是所有改革中最受欢迎的一条,一人犯法一人当,不追究无辜的家人,废奴制中我最赞成的就是这一条。”
这时,一直不吭声的郎中周荣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冷冷道:“别再夸奖废奴令了,赶紧回家去自查吧!刀已经拉出来了,可别成为刀下之鬼。”
第1442章 告密立案
众人连忙问道:“废奴令难道真要动手了?”
周荣的堂弟周光是内卫郎将,他一般都有些内卫的内幕消息。
周荣压低声音道:“我初三去给叔父拜年,才知道堂弟初一、初二都没有休息,内卫成立了废奴令稽查司,据说还准备接受告密!”
“原来如此!”
李遵义一拍桌子,恍然大悟道:“我说内卫司门口那两个大黑箱是做什么的,原来是接受告密!”
众人都紧张起来了,“这不是和武则天一样了吗?严审、酷刑、请君入瓮,天子怎么会这样?”
周荣笑道:“其实大家也不用太紧张,我堂弟说没有那么严厉,只是监督废奴令执行,如果你没有奴隶就和你没有关系,就算有奴隶也不用害怕,内卫只负责查案,不审讯官员,这是原则,案子查清后交给御史台,由御史台那边传讯质问,我们是不会见到内卫的。”
“这还差不多,我以为内卫又要借废奴开始兴风作浪了。”
周荣敲敲桌子又道:“各位不要本末倒置了,这次不是内卫的事情,而是废奴令的严厉执行,如果家里还有几个奴隶,赶紧废除了,把他们转籍为平民,签订雇佣契约,不要为了几个奴隶被革职丢官,不值得!”
刘启明眉头一皱道:“我搞不懂,天子为什么一定要抓废奴令,都两年多了,总是没完没了,周兄,你父亲怎么说?”
周荣的父亲周俨是关中大儒,也是太学教授,教书三十年,培养桃李无数,德高望重。
周荣缓缓道:“我父亲说,自秦汉以来,蓄奴一直是大问题,历朝历代都想废除,但从未成功过,我父亲还说,现在是废奴最容易的时候,没有大的利益集团抵制,如果这个时候不废除,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我父亲对天子很推崇,赞赏天子用大智慧解决了关陇集团,他相信这次废奴一定会成功。”
李遵义点点头,“反正我家没有奴隶,刘兄,你家那几个家奴赶紧释放了,给你父亲说,不释放你会被革职,你父亲肯定会答应。”
刘启明叹息一声,“我回去劝劝父亲吧!”
另一名礼部员外郎秦坤笑道:“其实我觉得今天提到教育和科举改革,还有县级吏制改革才是今年的重头。”
李遵义举杯笑道:“教育改革应该还是普及小学堂教育,这应该是共识了吧!趁现在朝廷财政宽裕,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这是盛世的必然,我倒关心科举改革是什么意思?”
秦坤犹豫一下道:“我听侍郎说,可能是针对进士科第三题进行改革!”
众人顿时大笑,“这个改革及时,太有必要了,对策不知坑了多少士子,我们都支持!”
“县级吏制改革呢?”
李遵义又问道:“谁知道?”
众人都一头雾水,这一条就没有人知道了。
丹凤酒楼别院内,颜真卿给韦见素满了一杯酒,好奇问道:“今天贺词中提到的县级吏制改革是什么意思?”
韦见素笑道:“这个以前应该提到过,贤弟不清楚也正常,那时贤弟还在地方任职。”
“兄长给我说说,我很有兴趣!”
韦见素笑了笑道:“这是天子对朝廷对控制县一级不力,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明确县一级分为官、吏、差、役四等,然后官和吏由朝廷任命,差和役依旧由县里管,吏主要是包括律政和户政两名典吏,还有学正、刑捕以及六曹,另外还有六名县学助教,一共十六人。
也就是说这十六人的俸禄由朝廷负担,也由朝廷任命。
然后会适当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分为一甲榜、二甲榜、乙榜和丙榜,一甲榜为前十名,二甲榜为二十一名到五十名,五十一名到百名为乙榜,百名之后为丙榜。
其中甲榜为官,乙榜和丙榜为吏,吏五年考评一次,考评合格升一级,也就是说,最低的丙榜士子如果考评合格,最迟十年后也能升为官。”
“那太学学生呢?”颜真卿又问道。
“太学学生还是去县学和州学教书,根据成绩为分为甲乙两等,甲等去州县当助教,五年后为官,乙等去县学当助教,十年后升为官。”
韦见素喝了杯酒,又微微笑道:“所以科举教育改革和县级吏治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使朝廷加大对县级官场的控制,把县的权力牢牢捏在朝廷的手上,而不是落在地方豪强的手上,这个也是诟病千年的大问题了。”
颜真卿举杯笑道:“和地方豪强争夺县城控制权,陛下还真是大手笔,我们喝一杯,衷心天子希望改革能成功!”
新年过后,内卫成立了废奴专案司,又在内卫官衙前设立了两个告密箱。
按照内卫条例,除了内卫白虎堂定性为大案以外,一般案子内卫都不会直接和官员接触,废奴案也是一样,以五十人为界,超过五十人就会定为大案,另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五品以上官员被发现违规,必须及时通知政事堂。
如果超过五十人的大案中,涉及官员或者直系亲属,内卫也会严查。
如果不是官员而是平民,但奴隶数量超过十人,内卫将发出警告信,要求对方在一个内整改完成,如果一个月内没有来内卫消除警告,那就要被立案了。
正月初五,告密箱由内卫白虎堂第一次开启,谁也没有料到,里面的告密信竟然多达五百多封。
剔除不在查案范围内的近四百封举报信,这些都是举报平民蓄奴,但人数不超过十人,这些举报信转给县衙,由县衙去调查。
合规举报信一共有一百六十四封信,白虎堂把它整理成一百六十四个案子,分别交给了各个调查组。
目前内卫废奴令稽查司共调集了一千人,成立了一百个调查组,
接到案子,内卫调查组纷纷出动了。
第一调查组一共有十人,由校尉杨立负责。
杨立接到的是五十个奴隶的大案,竟然是门下侍郎张镐在庄园蓄奴五十人,是他府中一名家丁举报,如果查实,这名家丁将得到五百贯钱的奖励,同时内卫承诺保护他的安全。
重奖才是动力,重赏之下,知情人纷纷举报。
杨立带着九名手下,向陇州吴山县疾奔而去,那边有一个占地五十顷的庄园,是张镐的庄园,里面有五十名奴隶给他种田。
正月初六,百官正式上朝了,李邺也从华清宫赶回大明宫,开始了正常公务,他的家人在正月十三回来,赶长安的花灯节。
今天没有早朝,百官门基本上从辰时起陆续抵达大明宫。
丹凤门的几座大门前,有官员在分发报纸,《大唐旬刊》第一期,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取了一份。
报纸的事情几个月前就传开了,没想到今年开年终于出来了。
报纸的大小如后世的A3纸,前后印刷,从中间折了一下,分成了四版,头版是民生,次版是天子旨意,三版是朝政要闻,四版是地方要闻。
民生主要是主要物资的市场价格,各地灾情以及朝廷处置,还有粮食产量以及其他事关民生新闻
而第二版的天子的旨意,第一条就是天子在正月初一下达旨意,内卫成立废奴令稽查司,从正月初三开始向四方悬赏线索,正月初五正式开始稽查运转。
同时介绍各种立案标准和悬赏标准,举报一名奴隶奖赏十贯。
一旦被查实,官员将被革职并永不录用。
这个消息让所有官员都开始心惊胆战了。
第1443章 杀一儆百
正月初九,右相韦见素正在自己朝房批阅文书,由于皇后不参政,韦见素才是大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照白虎堂的奏折分类,乙级奏折都由他审批,他朝政繁忙,实际比天子李邺累得多,但韦见素也同样享受着这种处理国家政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