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将拓跋原在第一波就死了,他受伤落马,被官道上熊熊烈火烧成了焦炭。
三更时分,一万三千党项士兵被斩杀殆尽,唐军也顾不上收拾战场,立刻分兵两路,由将军郭晞率一万步兵赶去鸣沙县助战,李晟则率领两万骑兵北上灵武县。
李晟已得到情报了,留在灵武县的党项人并不多,只有万余人,自己的两万铁骑足以歼灭对方。
双方分头而行,郭晞率领一万步兵向鸣沙县奔去。
郭晞是郭子仪的三子,常年跟随父亲作战,同样立功无数,郭子仪出任枢密使后,郭晞被封为左骁骑卫大将军,这次他作为李晟的副将出征剿灭党项造反。
唐军歼灭原州党项军的地方距离鸣沙县只有五十里左右,天不亮,郭晞便率领一万步兵赶到了鸣沙县,但眼前的一幕把唐军士兵惊呆了,只见鸣沙县城燃起了熊熊烈火,浓浓的黑烟弥漫了整个县城,浓烟中的烈火就像魔鬼探出的头,不断闪烁着狰狞的深红色,唐军士兵还在不断地用小型投石机将火油和夹竹桃粉包投进城内。
郭晞见到了裴琇,连忙行礼道:“请问裴都督,党项军全歼了吗?”
“全在里面呢!”
裴琇望着县城微微笑道:“刚开始我们准备攻城,结果投石机将火油球投进城内引发了大火,我们索性就放火烧城了,他们突围出来,都被我们乱箭射杀,你看城门处全是尸体!”
城门敞开着,里面是滚滚浓烟和烈火,城门口堆满了尸体,俨如一座座小山。
“差不多了!”
裴琇一挥手令道:“传令停止添加火油!”
火油停止了添加,城内依旧烈火滔天,就算中间有空地没有烧着,但也一样被浓烟填满,根本没有空气可以呼吸。
“周围还有敌军士兵吗?”郭晞问道。
裴琇摇了摇头,“我们击溃了党项人的五千骑兵,他们残军撤回城,周围有董将军的军队监视,党项军没有逃走,全部在城内,或许是他们发现我们没有携带攻城武器,便想依托县城和我们对抗。”
裴琇又笑问道:“伏击情况如何?”
郭晞微微笑道:“敌军援军只有一万余人,被我们三万人伏击,很轻松全部干掉,李将军率领两万骑兵北上了,那边听说也只有万余人。”
裴琇叹息一声,“可惜我们还是来晚一步,鸣沙县被他们屠城,五千多百姓没有一个幸存。”
郭晞咬牙道:“让他们血债血还!”
拓跋朝光心惊胆地过了两天,他们粮食本来很紧张,结果攻城阵亡了近一半军队,粮食又宽裕了,还够支持半个月。
这两天伤兵在不断地哀嚎死去,近五千伤兵基本上都是被淬毒的铁丸击中,毒性极烈,如果没有解药,几天后就会全身溃烂而死,非常凄惨。
拓跋朝光也没有办法,只能下令将死去士兵的尸体堆积在一起,一把火烧掉。
虽然粮食暂时不缺,但拓跋朝光的内心恐惧却日益加深,他知道二十几万百姓不可能凭空消失,一定是被唐军俘虏了,何况还有三千被杀死的护卫士兵。
这个消息他依旧隐瞒着士兵,但问题是,隐瞒士兵又能怎么样?还能把人救回来不成,他们迟早会知道。
现在他该怎么办?拓跋朝光想投降唐军,但拓跋乞梅把他的后路断绝了,他们投降必死。
想来想去,他只有去草原投奔回纥这一条路。
这时,忽然外面传来急促的警钟声,“当!当!当!当!”
拓跋朝光大惊失色,起身奔出大帐,几名奔来大喊:“可汗,唐军骑兵杀进大营了!”
拓跋朝光大吃一惊,“哪来的唐军?”
只见他的士兵东奔西逃,远处的唐军骑兵如潮水般杀进大营,拓跋朝光不由分说,被数十名亲兵扶上战马向北方逃亡。
拓跋朝光率领一千余亲兵突围逃走,被拓跋朝光丢下的军队就没有好运气了,被两万唐军杀得伏尸遍地,血染沙土,近九千人全部被杀死,再没有一人逃脱。
苍天注定了党项的灭亡,拓跋朝光率领千余亲兵逃出不到百里,便遇到了大将任天梁率领的一万骑兵,任天梁接到主帅的命令,便率军南下拦截,正好遇到了北逃的一千多骑兵,立刻将他们包围起来。
拓跋朝光率领骑兵拼命突围,却逃不出唐军的包围圈,眼看手下越来越少,绝望之下,拓跋朝光长叹一声,只得拔剑自刎。
原州和庆州的两支党项叛军自此全军覆灭。
第1456章 酒楼午话
长安,武德酒楼。
独孤明手执望着外面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叹息一声道:“下一次再回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坐在独孤明对面之人是吏部尚书刘晏,刘晏和独孤明关系不错,当初刘晏负责和朝廷联系,独孤明则替李邺做暗事,两人颇有接触。
刘晏微微笑道:“明公是去泉州临时坐镇,又不是去海外,为何如此伤感?”
独孤明摇了摇头,“当初我大哥也是去泉州坐镇,但最后还是去了独孤岛,而且大哥在独孤岛病倒了,我应该去看看他。”
“好好的,怎么又病倒了?”刘晏关切问道。
“那边太湿热了,大哥年纪也大了,他身体顶不住病倒,这次我去泉州其实就是去顶替他,让他回长安养病。”
刘晏不好干涉独孤家的家事,便岔开话题笑问道:“听说于家想回来?”
独孤明冷笑一声道:“当初就劝过他们,他们本钱不够雄厚,没有那个能力开发海岛,他们不信,以为我们不给他们立国,现在他们明白了,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他们财力不够了?”
“有一点关系,但也不完全是,是他们之前想得太好了,以为土地肥沃,种粮食一年三熟,现在才发现岛上土地很贫瘠,根本种不了粮食,失落感太深了,才决定放弃。”
“那岛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于家的岛就在我们旁边,我们接手了。”
刘晏点点头,又给独孤明的酒杯满上,“土地真的那么贫瘠,不能种粮食?”
“也不完全,还是要看运气,独孤家那座岛是最好的,有一片长达三百里的狭长平原,土地非常肥沃,水热资源丰富,所以我们将来就准备发展稻米和甘蔗,而元家那座岛分布一片长达数十里的胡椒树,他们就准备以出产胡椒为主,长孙家那片岛也是产香料,总之,各种物产还是很丰富,现在主要是开辟空地,修建房屋和码头。”
“于家那片土地很贫瘠,什么都没有吗?”
独孤明摇摇头,“当然不是,听说他们那座岛也同样盛产香料,他们的问题出在淡水上,淡水在山区,得开凿一条运河把淡水引出来,他们没有那个能力。”
刘晏呵呵一笑,“原来如此,那还真是运气问题,其实可以换个岛,朝廷允许的。”
独孤明感叹一声道:“关键是他们知难而退了,要建国哪有那么容易,需要几代人的奋斗,才会初见成效。”
就在这时,掌柜进来,将一份报纸交给了独孤明。
这自然是唐朝旬刊了,独孤明每期都订阅,养成了习惯。
他看了看头版,上面写着《朝廷推行地方吏治改革,在各地引发热烈反响》。
独孤明把报纸递给刘晏,指指标题道:“是真的吗?”
刘晏看了看,摇摇头道:“报纸当然要鼓舞士气,但事实恰恰相反,应该是引发强烈抵制!”
“我就说地方吏治改革,怎么可能受欢迎,应该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才对!”
刘晏点点头,“确实如此,朝廷是想把吏一级的任命权收归朝廷,但普遍遭到了地方门阀抵制,各州纷纷上书,希望能够暂缓推行地方吏治改革,都担心会引发骚乱,不利于地方治理,明公认为会吗?”
独孤明冷笑一声,“完全是危言耸听,地方门阀很难控制县官,那他们只能控制胥吏,这些胥吏看起来地位不高,但都掌控实权,他们是地方门阀的利益维护者,朝廷一旦触及胥吏,其实就是对门阀动刀,这些门阀岂能善罢甘休,当然用一切手段和朝廷对抗,州官不敢说全部,但大部分也是得了好处,自然要替地方门阀说话。”
刘晏微微笑道:“这些州官也是蠢,他们不知道他们此时的发声,会成为他们与地方门阀勾结的证据吗?”
独孤明叹口气道:”可惜我看不到这一幕了,贤弟替我转告天子,地方吏治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有耐心,更要有策略!”
刘晏点点头,“我一定转告!”
李邺御书房的桌案上堆满了各地递来的折子,这几天他一直在读取各地官府的折子,看看他们为什么反对地方吏治改革。
李邺想进行的地方吏治改革还是魏晋门阀遗毒,从隋唐以来,历届统治者都在和门阀做斗争,大的门阀已经渐渐消除。
朝廷利用推恩令逼迫各大世家分家,每个大世家都分成了很多房,每房各自独立,都渐渐地没有关系了。
比如韦皋和韦见素都姓,原本是一个家族,但不是一个房出来的,两人彼此就没有关系了。
但到了李邺这里,李邺便开始进行进一步对各县的地方小门阀动手,破除他们对地方实权的垄断。
为什么一定要改革,因为废奴令在地方推行出现了巨大问题,朝廷层面、地方官府层面,推行废奴令很好办,没有哪个官员敢不从,阴奉阳违也立刻被揭发,跑不掉。
但到了各县的豪门地主这一级,废奴令噶然而止,搞了一个多月,整个天下各县豪门废除的奴隶仅五千余人。
根子就出现在登记上,负责登记的胥吏随意作假,县官也无法查证,所以官府的登基簿上,每个豪门世家基本上都没有奴隶。
这就让李邺极为恼火,他正打算利用内卫一家家的收拾。
但李邺忽然发现,这其实未必是坏事,通过强制废奴令打击地方豪强,同时把县的控制权拉回朝廷。
废奴令是表,收回地方吏治是里,表里结合,这才是打击地方豪强的王道。
由朝廷任命胥吏是最后的结果。
一堆折子让李邺看烦了,都是千篇一律,会引发地方骚乱,对地方稳定不利,李邺重重哼了一声,把手中奏折扔到一边。
这时,韦皋在门口道:“陛下,韦相国、张相国和刘尚书来了!”
“请他们进来!”
不多时,韦见素、张立和刘晏走了进来,三人一起行礼,“参见陛下!”
“三位爱卿请坐!”
三人坐下,李邺指指桌上的一百多道奏折对三人道:“朕拜读了二十几份折子,几乎都是一个论调,要稳定,要休养生息,听起来是很有道理,但细想一下,难道是朕在破坏稳定?朕再破坏休养生息?根本就是表面上的表面堂皇,肚子里的男盗女娼,不知拿了多少好处,才替地方豪门说话。”
韦见素微微笑道:“陛下说得有道理,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表态没有问题,但一百多人同样的表态,那就有问题了,相信他们现在很后悔写这道折子。”
李邺点点头,对刘晏道:“这些折子吏部拿回去,进行分类整理,做出一张表格给朕,上面横排是各种观点,下面竖行是官员的名字,朕要看看有多少官员是为朝廷着想,又有多少人是居心叵测?”
刘晏点点头,“微臣回去就整理!”
李邺又缓缓对韦见素和张立道:“朕这两天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朝廷统治着天下,但实际上呢?实际上是地方豪门和朝廷共治天下,大家说说,怎么打破这个局面?”
第1457章 利益碰撞
韦见素微微欠身笑道:“微臣很理解陛下的心情,实际上,王朝强盛的时候,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就比较深、比较严,在安史之乱之前,基本上都控制得很深,爆发安史之乱后,朝廷很快失去了地方的控制,到了先帝执政后期,微臣发现,朝廷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岭南西道的消息了,岭南东道也只有道一级的消息,州县两级音讯皆无,所以陛下现在看到的,其实就是大唐朝廷最羸弱的状态,陛下有意见,完全可以理解。”
李邺眉头一皱,“韦相国的意思是说,只要朕不管,地方治理就会自然回到天宝、开元时的局面吗?”
“恰恰相反!陛下。”
韦见素不慌不忙道:“朝廷不管,只会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死病,微臣是全力支持陛下对地方动手,关键是策略问题!”
“有什么好的策略,张相国,你也说一说?”
张立也微微笑道:“首先微臣表态,全力支持陛下的地方治理,微臣也在考虑,微臣认为有规矩才会有方圆,我们先把制度建立起来,一级吏是几品,二极吏是几品,有什么条件,还有现在这些吏怎么办?把这套制度建立起来后,再考虑怎么动真格的。”
“张相国有方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