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低层的文吏纳入大唐官僚体系,这绝对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对底层贯彻执行朝廷政令有着重大意义,最大的得益其实是县令,县令任期是五年,实际上前两年都用在熟悉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上去了,等稍微理顺了关系,站稳脚跟,又开始考虑自己的下一个任期了。
县令们为了不被架空,往往用自己的幕僚,这又会和其他官员和下属产生矛盾。
一旦文吏也加入官员体系,那么县官的幕僚就无法夺权,县令也不会遭遇前两年被架空的局面,县令一上任就能进入实质性的执政。
李邺把文吏的考核权交给了州衙,由州衙负责考核各县文吏,但任免权掌握在吏部手上,所以吏部也专门成立了一个典吏司,根据州衙的考核任免提升天下各地文吏。
“陛下,韦相国、张相国和刘尚书来了!”
“召他们觐见!”
不多时,韦见素、张立和刘晏匆匆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三位爱卿免礼,赐坐!”
三人坐下,韦见素呈上一份奏折,“陛下,这是吏部制定的关中地区文吏改革方案,算是一个经验总结,下一步可以向天下各地推广。”
李邺看了看方案,沉吟片刻道:“这两天朕在考虑两件事,第一关于试点的时间,当然考试没有问题,把成功经验向天下各地推广,由州衙在各地组织考试,然后把文吏纳入朝廷官员体系,这一点不变。
但在文吏各地互换上,朕觉得还是需要更稳健一点,先看看关中和洛阳的试点情况,不妨把试点时间放长一点,三年左右,如果效果很好,那就在各地执行,可如果造成大量吏员辞职,那就说明我们的制度有问题,欠考虑,那就要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三位觉得如何?”
韦见素点点头,“陛下从稳健考虑,微臣认为合理!”
张立和刘晏也表示同意,改革并没有停止,而是变得更加稳健,拉长了试点时间,这是好事,就像给病人治病,试验一种新药,不能让病人刚吃下去就宣布成功,开始推广,总要观察病人一段时间,看看有没有药效,所以观察期是很重要的。
天子就是想把观察期变长一点,这当然是好事。
“陛下考虑的另一件事呢?”韦见素笑问道。
第1464章 先礼后兵
“另一件事就是这个!”
李邺从御案上取过厚厚一叠资料,“这是内卫的秘密调查报告,山南东道和西道各州各县的豪强大户蓄奴数量。”
三人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有想到天子竟然派内卫去秘密调查了。
李邺笑了笑道:“我们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内卫本身有调查的职能,发挥他们的职能,有利于朝廷掌握第一手资料。”
韦见素接过山南东道的资料看了看,首当其冲便是襄阳杜家,有奴隶三千六百余人。
韦见素又看了看山南西道的清单,更是吓了一跳,“陛下,没搞错吧!合川郭家居然有两万多奴隶?”
李邺点点头,“基本上都是河北和中原的难民,江南那边是一个难民区,荆襄这边也是一个难民区,还有就是巴蜀,最多是江南沈家,有三万余奴隶,朕写信过去,沈家已经将奴隶全部转为平民,其他江南家族也跟着效仿,但还有,而且数量庞大,所以朕要求奴隶税立刻出台,从今年开始征收,下个月开始就要启动申报!”
韦见素把资料清单递给张立和刘晏,问道:“内卫调查得到的这份资料又有什么用呢?”
“朕考虑分成甲乙丙三级,蓄奴一千人以上为甲级,蓄奴三百人到一千人为乙级,蓄奴三十人到三百人之间为丙级,其他为普通级,主要用征税来调节,至于甲乙丙三级,那就不是征税那么简单。
当然,朕会做到仁至义尽,先由各州下达整改通知书,限十天之内完成整改,如果县衙记录全部废奴,那就算整个合格,就过关了,如果十天之内没有动静,就由州衙派出稽查组上门,如果依旧拒绝稽查,或者弄虚作假,那就由朝官上门强制征税,并处于十倍重罚,如果哪里弄错了,可以申诉,申诉后我们会再派人调查。
可一旦朝廷驳回申诉,一个月内不上缴款钱和罚金,那时内卫就上门强制执行了,你们看这个方案如何?”
张立沉吟一下问道:“陛下的方案中,没有看到县衙的作用?”
李邺淡淡道:“红脸、白脸和黑脸都要有,就让县衙来缓冲安抚吧!”
李邺又取了一份文书,递给三人,“这是朕亲自草拟的实施办法,如果需要完善补充,你们自己看着办,和奴隶税一起实施,先从山南东道和西道的甲等大户开始。”
“陛下,巴蜀那边恐怕比较复杂!”韦见素叹息一声道。
李邺淡淡一笑,“巴蜀那边朕自有安排!”
三人走了,李邺负手走了几步,回头令道:“速去宣刘武通来见朕!”
很快,内卫都统刘武周匆匆赶来,躬身行礼,“卑职参加陛下!”
李邺缓缓道:“朝廷很快要出台奴隶税法和分类稽查,会率先对山南两道蓄奴一千人以上的甲级大户进行稽查,肯定会先让他们自查,朕估计这帮豪门没有几个会老老实实改正,一定会想法设法转移,内卫要派人监视,掌握转移的证据和地点,然后配合州衙稽查,或者说监视州衙稽查,明白朕的意思吗?”
刘武通一点就透,立刻道:“卑职明白,稽查阶段还不是内卫出手的时候。”
李邺赞许他的理解,点点头,“一点没错,稽查不是内卫的事情,内卫可以提供消息,可以监视州衙稽查,如果州衙稽查不力,可以写报告,但不能干涉,不能插手,明白吗?监视的意思就是冷眼旁观,等到最后,不肯缴税,不肯缴纳罚金,那时才是内卫出手的时候!”
“卑职完全明白,冷眼旁观,不干涉、不插手,只记录!”
“对,去安排吧!从山南两道开始。”
刘武通行一礼走了。
李邺又随即下达两道命令,向剑南都督府增兵三万,改由李晟出任剑南都督。
第二,命令卫伯玉在邓州训练五万新兵。
两支军队防范山南东道和西道的异动。
次日上午,朝廷正式推出了《蓄养奴隶税》,对畜养奴隶的种钟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范缴税,规定奴隶主人要每年为每个奴隶缴税两贯钱,如果偷漏税,一旦发现,将处于十倍以上重罚。
征税对象和重罚对象都很明确是奴隶主,税钱负担也是奴隶主,和奴隶无关。
《蓄养奴隶税》早就制定好了,就等天子一声令下,就立刻推出。
与此同时,当天发行的《唐朝旬刊》特地发行了号外,夹在报纸之中,旬刊印刷一万份,通过进奏院发行到天下各地。
奴隶税的实施在长安和关中几乎没有任何反响,长安和关中的废奴令贯彻得最坚决,已经没有奴隶了,但在天下各地却引起了强烈反响。
山南两道被列为蓄奴甲级大户的豪门一共有二十七家,分布在十九个州内。
根据朝廷的统一部署,由各州州衙向名单上各自辖区内的甲级豪门下达了统一的整改通知书,要求十天内自行废奴,如果十天内不废奴,将由州衙上门稽查,核准税钱和罚钱。
襄阳的甲级大户有两家,杜家和黄家,尽管两家藏得比较隐蔽,外界都不知道,调查的内卫还是通过各种手段查清了杜家和黄家的底线。
杜家拥有两千七百名奴隶,黄家拥有一千三百多名奴隶,两家都列入了甲级名单,同时收到了整改通知书。
当天晚上,杜氏家主杜有光前来拜访黄家。
黄敏请他到贵客堂就坐,两人都属于第二代家主,黄敏的父亲黄开还在,还能替他拿主意,但杜有光的父亲杜延却去世了,突然出现大事,他找不到长辈商量,便来和亲家黄家商量。
不过杜黄两家联姻还是上一辈的事情,他们的下一辈没有联姻,黄敏的妹夫是杜有光的第四弟,但黄敏的两子一女就和杜家没有关系了。
主要原因是杜有光比较短视吝啬,在好几个方面损害了黄家的利益,使黄敏逐渐对杜佑光不满,而上一次黄敏孙子满月摆酒,就没有请杜有光,而是请了杜家的另一个长辈。
“我听说黄家准备妥协?”杜有光试探着问道。
“杜兄听谁说的?”
黄敏不满地瞅了他一眼,淡淡道:“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说放弃就放弃,黄家的损失谁来补偿?”
“可如果不放弃就要交税啊!”
“杜兄,该交税还是要交,其实也没多少,如果一毛不拔,县衙也为难啊!”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老老实实交税,反正每年两千多贯没有多少?
第二个意思就是适当交一点,不能一毛不拔,给县衙一个交代。
就看你是什么人?正直的人肯定是理解为第一个意思。
但像杜有光这样的吝啬鬼,他自然就理解成了第二个意思。
杜有光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意思,隐瞒大部分奴隶人数,拿小部分交税,交少瞒多,估计天下大户都会这样干吧!谁会老老实实交税?
两人话不投机,杜有光只得起身告辞,黄敏送他出去,对他道:“整改期只有十天,兄长得抓紧了。”
“我知道,希望我们两家都能平安度过这一劫。”
杜有光这话有深意的,语气中隐隐有威胁的成份,让人心中很不爽。
黄敏目光冷冷望着杜有光的马车走远,还是父亲说得对,让杜家去平息天子对荆襄世家的不满吧!
这次天子选择山南两道为试点,这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不忘宿怨的意味。
接下来几天,黄家开始在几大庄园内清点奴隶,恢复平民籍,同时送县衙去备案,之前他们只是做了准备,并没有动,害怕打草惊蛇。
黄敏玩了一个手腕,他分两批向县衙申报,第一批只申报三百人和转正清册,而在最后一天上报了第二批一千人的转正名册。
与此同时,杜家也在装模作样清点奴隶,恢复平民籍,他们向县衙申报了五百多名奴隶,五百多人全部转为平民籍。
这些恢复自由的农民留在襄阳最近的庄园内,而其他隐瞒的两千七百人安排去了比较偏远的庄园内。
黄家也在做同样的动作,将一千奴隶转移去了最远的一座庄园。
第1465章 水深之处
李邺之所以把山南西道也作为试点,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巴蜀不稳定。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
现在天下已靖,但巴蜀的隐患还依然存在,原因是巴蜀比较封闭,地方豪族势力强大,从来不服朝廷管辖,比如兵马使贾秀和郭千仞,都是出身东川豪族,而且这些军阀身后的豪门实力十分雄厚。
之前河北藩镇割据,巴蜀很多军阀看到了割据自立的机会,都蠢蠢欲动,最后李邺率先杀入巴蜀,又及时扑灭了河北割据,使这些军阀骚动的心又平静下来。
但治标不治本,这些不稳定因素还在,尤其隐藏在豪族的心中。
当初李邺军队为什么能横扫东川和西川,就是因为这些豪族憎恨永王李璘,便借用了李邺的势力来干掉永王李璘,李邺军队入川时才会势如劈竹,所到之处州县纷纷投降。
可一旦李邺触碰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又会毫不犹豫给李邺脸色看。
最典型就是崔圆不满朝廷的盐业专卖令,故意放纵儿子贩卖私盐,破坏朝廷的专卖试点,为什么崔圆敢公然对抗朝廷,因为有十几州的官员在背后支持崔圆,而十几个州官员的背后其实就是这批地方豪族。
历史上,唐朝把巴蜀分治,东川叫做山南西道,西川叫做剑南道,也就是为了把西川的军队和东川的豪族分开,但这样又产生了巨大的危害,西川实力太薄,独自对付不了吐蕃和南诏的夹攻。
后来唐朝还是把东西川合并,又用了严武、韦皋这样的名将,才终于稳住了巴蜀。
不过最近两年,李邺还是比较得到川中豪族的支持,首先是李邺实质上让东西川合并了,名义上还是有山南西道和剑南道之分,但政务上是一套班子,由王维出任山南西道观察使兼剑南道观察使。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南诏用兵,几乎灭了南诏,彻底解决了南诏对巴蜀的威胁。
但不等于为了获得川中豪族支持,就纵容川中豪族,这次内卫摸底山南东道和西道,山南东道排第一的是襄阳杜家,有奴隶三千七百人。
但和山南西道合州的郭氏家族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郭家估计蓄奴一万八千人,这还是十年前的数据。
郭家在钓鱼山上修建城堡,自立封闭,内卫也只能在山下的市场上打听情况。
整个东川的豪族都是以郭家马首是瞻,家主郭怀颜说句话,在东川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观察使王维。
然后西川这边的豪族代表是邛州的贾家,家主贾元被称为保王,和獠人关系极深,家族就有三千獠人武士家丁,邛州兵马使贾秀就是贾元之弟。
目前贾家和朝廷利益是一致的,都要防范吐蕃人入侵,但贾家有奴隶一万五千人,拥有邛州一半的盐井,独霸临邛县,临邛县实际上已经贾家的独立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