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2章 遥远归来
战争在天亮前终于结束了,吐蕃军的死战不退,直至战死到最后一人,精神虽然可嘉,但也给唐军带来巨大的损失,唐军死伤超过三千人,其中战死超过两千人。
而吐蕃军一万人全部阵亡,包括主将马重英,他被炸成数块,最后士兵找到了头颅。
火器在这一战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一半以上的吐蕃士兵几乎都是被炸死或者被淬毒的铁丸击中而倒下。
唐军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打扫战场,烧毁尸体,把阵亡唐军骨灰放进瓮中,准备带回长安。
席万里带着几名将领来到吐蕃临时筑的城,和之前在朅师国遇到堡垒是同样风格,用巨石砌成,十分粗糙,不过面积倒不小,和一座小县城差不多。
城内修建了很多石房子,应该是仓库,里面堆满了各种后勤补给物资。
席万里站在城头向远处望去,四周看到很多星星点点,应该是本地人,大勃律确实是一个难得的适合居住之地,狮泉河两岸土地十分肥沃,远处还有大片树林,日照也充足。
这时,一队士兵带着几名当地人来到了勃律城,士兵们把他们带上城,来到席万里面前。
几名老者不像吐蕃人,倒是和朅师国以及小勃律人完全一样,当然,和小勃律人一样很正常,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国家。
几名老者下跪行礼,席万里摆摆手笑道:“几位老丈请起,不必多礼!”
有士兵给他们翻译了,几名老丈战战兢兢起身,席万里指着远处的麦田道:“那片麦田是你们的吗?”
几名老者摇摇头,“那是吐蕃人的麦田,我们麦田在更远的地方。”
席万里有些不解,“这附近还生活着吐蕃平民?”
几名老者笑着解释道:“没有吐蕃平民,我们说的吐蕃人就是指吐蕃军队。”
原来如此,席万里点点头又道:“我知道这些原本都是你们的土地,被吐蕃人强占了去,所以我请你们过来,是打算将一部分土地还给你们。”
几名老者又惊又喜,连忙跪下感谢。
席万里又笑道:“我会在这里驻扎一些军队,希望我们共同防范吐蕃,一旦吐蕃军队杀来,你们要提前告诉驻军。”
几名老者连忙道:“我们一定全力协助唐军防范吐蕃军队!”
军队又休整了两天,席万里命令鹰扬谢云锋率领一千军队驻扎大勃律,驻期一年,明天会有新的军队来替换。
席万里随即率领军队返回朅师国,途中在小勃律呆了一天,又在小勃律和朅师国各驻军五百人,一万大军浩浩荡荡返回安西。
渤海府北龙湾,这里是大唐最北面的海港,同时也是一座军港,大唐水军在这里驻扎了三千军队和上百艘战船。
这天上午,高塔上忽然想起了激烈的警钟声,“咚——咚——咚——”
钟声传遍了海港,军营内的士兵纷纷奔跑而出,向码头奔去。
唐军主将焦元礼也骑马奔到码头,高声喝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有士兵跑上来禀报道:“启禀将军,北方发现三艘大船,不知来历,正向我们海港驶来!”
焦元礼一愣,怎么会从北方有大船过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啊!
他当即命令郎将郭青云道:“郭将军,你立刻率十艘快船去探查!”
“遵令!”
郭青云立刻率领百名士兵分乘十艘快船驶出了海港,向远处的三艘大船迎去。
三艘万石大船正是历尽千难万苦返回大唐的杨良瑶一行,大船只剩下三艘了,一个月前,最后一台蒸汽机熄火,他们只能靠脚踏轮桨而行,在今天的中美洲一带,他们遭遇风浪,躲避风浪时,一艘大船不慎撞上礁石,最终沉没,所幸所有物资和人员都转移到其他三艘大船上。
尽管如此,还是有二十几名士兵病死在途中,包括负责为维护蒸汽机的姚春山,他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住这种万里航行的辛劳,在一个月前病故。
这时,所有人意志都到了极限,再不返回大唐,很多人都要疯掉了。
忽然有士兵指着前方大喊:“前面有船,是大唐的战旗!”
众人都看清楚了,十艘五百石快船向他们驶来,战船上插着唐军的赤底黑龙旗,三艘大船的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连杨良瑶也忍不住热泪盈眶,终于返回大唐了。
三艘万石大船开始缓缓靠港,焦元礼得知他们竟然奉命出海几万里探险归来的唐军,不由肃然起敬。
两千唐军列队欢迎这支探险队的回归,焦元礼又命令士兵上船去搀扶队员们下船,在海上生活太久,很多人在陆地上都站不住了。
这时,杨良瑶对焦元礼道:“我们带回了很多重要的农作物种子,是天子一直在等待的重要之物,我们士兵可以在这里休整,但我必须尽快返回长安,烦请将军替我安排。”
焦元礼点点头,“如果东西不多,可以走陆路,骑马前往长安,不断换马,最快一个月就能抵达长安,如果走水路,至少要两个月!”
杨良瑶想了想道:“可以水陆并行,骑马带走一部分,其他走水路!”
焦元礼当即兵分两路,派百名士兵护卫焦元礼走陆路,同时又安排了三艘战船走水路,将大量重要物资运往长安。
临走前,杨良瑶将一小袋玉米种子交给了县令王原,让他在龙原县试种。
时间渐渐到了五月,一场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考试正在关中地区和洛阳地区展开。
这就是地方吏治改革的开始,吏主要是包括刑律和户政两名典吏,还有学正、刑捕以及六曹,另外还有六名县学助教,一共十六人,但这次考试不包括县学助教。
关中地区和洛阳地区是试点,在这里两个地方推广成功后,就会向天下各地推广。
关中的考点就在长安,来自关中各地近百个县约千余考生齐聚长安,这些考生年纪都参差不齐,有的四十余岁了,也有的才二十余岁。
虽然人数不多,但整个长安因为他们的到来,一下子变成热闹起来,长安的街头巷尾,甚至朝房内都在谈论这次考试。
包括唐朝旬刊而也在发表了相国韦见素的文章,阐述这次考试的意义。
朝廷对这次考试极为重视,所有考生食宿都由朝廷包了,来回路费则由县衙出钱。
朝廷主要是给补贴的方式,每人每天三百文钱,包括两百文的住宿和一百文钱的饭钱。
中等客栈的上房也就是两百文钱一间,一百文钱在客栈内三顿吃饱也够了,当然,你非要住独院、下馆子,那肯定不够,那就得自己掏腰包了。
这天中午,崇仁坊的一家酒楼内人声鼎沸,几名陈仓县的文吏坐在二楼喝酒,陈仓县县尉王函是领队。
王函端起酒杯缓缓对众人道:“我今天和朝中的亲戚简单聊了聊,据说考试很简单,只要平时不是混日子,基本上都能考过,就考大家平时做的事情,大家平时做腻了的各种文书,当然是用案例的方式,给你一件小事情,看你怎么处置。”
众人纷纷笑道:“只要不考各种经文就行!”
捕头马晖问道:“那我们捕头考什么?”
第1463章 改革试点
王县尉笑道:“当然也是考案子,比如中午时分,你忽然接到手下急报,有两伙人在一家酒楼内闹事打架,你该怎么处置?不是考你平时怎么处置,而是考你按照规定该怎么处置?”
马晖挠挠头道:“按照规定嘛!肯定是我要带十几名手下赶去酒楼制止,同时派人去通知县尉。然后看事情的大小,还没打架则尽快解散,如果打起来了,事情就多了,要分死没死人,要抓首恶,要赔偿酒楼,最后再调查打架的具体原因。”
王县尉笑眯眯道:“就这样回答,不就行了吗?”
王县尉又对众人道:“你们不是都拿到考劵了吗?考券有类别,然后分不同的考场,不同的试卷,大家今晚早点睡,明天好好考试,一旦吏员纳入朝廷官员体系,大家的地位就高了。”
“那以后还会呆在陈仓县吗?”有人忽然丢出一个问题,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所有人都向县尉望去。
王县尉苦笑一声道:“我估计可能性不大了,不过应该不会太远吧!都在关中道内,我听说朝廷只考虑在同道内互换,不会换到河东河西去。”
众人顿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那我们住哪里?家人和孩子怎么办?家里土地怎么办?”
“大家安静!”
王县尉招招手,让众人安静下来,“这里是酒楼,不要乱吵,我不瞒大家,我们陈仓县已经事先得到了上面通知,准备十座院子作为官房,一个县不会连几座院子都没有,所以你们去新地方会有官房,老房子肯定还在你,那是你们自己的,可以把家人带过去,而且一旦成为朝廷的吏员,就会有各种补贴了,算下来俸禄至少翻一倍,如果实在不想离开家,那就只能辞职,要么降级为差,要么自己开店做生意吧!”
“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干?”户曹刘兴元十分不满道。
王县尉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刘户曹,你父亲刘员外可是陈仓县赫赫一方的人物,你们刘家自诩汉皇之后,在我们陈仓县也是数一数二的豪门,我明着告诉你,如果天下各县的县衙内都没有像你这样的豪门子弟,那朝廷绝不会闲得无聊,搞什么地方吏治改革。”
次日上午,考试开始了,国子监考场内,千名文吏坐在桌前奋笔疾书,在另一座建筑内,百名捕头聚集一堂,这些捕头是武吏,只粗通文墨,能看懂一些通缉令等公文,但让他们坐下来考试,他们办不到,所以对他们就采用了面试的办法。”
陈仓县捕头马晖紧张坐在椅子上,一名兵部官员问道:“你做陈仓县捕头多久了?”
“还有三个月就整整十年了!”
“做捕头之前是做什么?”
“之前是捕快,做了九年捕快。”
官员是照着一张清单问的,一边问一边写。
“有何功绩?”
提到功绩,马晖一下子来精神了,“我抓住盗贼无数,当年陈仓道上作恶多端的大盗米雄,就是被我抓住的,我也由此被升为捕头,后来又抓住了造谣惑众的假弥勒王伦,还有血洗长安刘氏米铺的十三名盗贼,也是被我拿下,还有.”
“可以了!”
官员摆摆手笑道:“只要两个就够了,然后最后一个问题,假如城内光天化日之下突然发生杀人案,情况情急,你第一件事做什么?”
马晖毫不犹豫道:“立刻关闭城门,虽然是越权,但事后向县尉和县君解释,这种杀人犯一般都会逃往长安,一旦出了城就很难抓住了,把他先困在城内是关键。”
“可以了!按个手印,你的考试结束了。”
马晖在试卷上按了手印,他迟疑一下问道:“我会不会考不过?”
官员微微一笑,“我认为你的资历、业绩和应急能力都合格,身体也没有残疾,应该问题不大!”
马晖大喜,连忙行一礼,退下去了。
文吏们的考试基本上都以实务为主,比如有一道题这样问,陈三娘子在安史之乱中带着孩子从河北逃到关中,后来在关中定居,请问,她和孩子的户籍该怎么上?
正确答案是先登记上副本,待她家乡官府有销户回执后,再登记上户籍正本。
如果十年没有回执,那就直接上正本,一般而言,连续三次人口清查没有,对方就要删除户籍。
还有考题就年末文书报表怎么编制等等,还有建一所官办学堂的手续,这是考学正的。
官府仓库一年需要盘点几次,盘点过程简述等等,这是标注了由仓曹和户政典吏回答的题目,如果不是,就不用回答。
所有文吏都考得很轻松,结束后,文吏们个个喜笑颜开,有说有笑出来。
朝廷的本意并不是要换人,这些多年低层经验的文吏历朝历代都需要,关键是谁来控制他们?由地方门阀豪强控制,还是由朝廷官府控制。
考完试后下一步就是每个人定级,朝廷将吏定为五等,按照县的级别和职务级别结合,比如万年县和长安县的押司,这就是一级吏了,万年县的学正和刑捕,这是二级吏,万年县的六曹属于三级吏,再比如陈仓县的两名押司,就属于二级吏,主要是县的级别低了。
定级结束后便是县级之间互换。
文吏互换主要在平级县之间互换,如果换到高一级别的县城,那就是提升了,万年县押司要调走,那就意味着要升级了,但一般是升为州衙从九品的司官,不会直接升为四大县官。
御书房内,天子李邺同样在关注这次关中和洛阳地区的文吏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