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剧情背景的史实里面,严挺之帮犯人求情,然后被李林甫拖下水。借此,张九龄也被严挺之拖下水,最后被罢相。
整件事复杂么?
干掉了一个大唐名相,一个中书侍郎的大事件,真就这么简单?
很遗憾,真的不复杂,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如此简单,复杂的是它背后的博弈与选择。
李林甫的人随便查一查就查到了严挺之做过什么,都是用的官府渠道,也没有那么多的私人间谍啊,保密啊,反侦察啊。
更没有什么隐瞒之后被拆穿,然后再反杀,智斗五十回合后如何如何的套路。什么都没有,甚至去找李隆基告状,都是一锤定音。
限于古代的客观条件,也无法实施那么多套路。越是复杂的阴谋,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就算真有,在权力面前,什么也不是。
清代江南“刺马案”也不复杂,陌生人上去一刀就解决了。
唐代藩镇刺杀宰相武元衡案,也是手起刀落,而且朝廷一查就知道是谁派的,这件事在政治上也没有产生谋划者需要的效果。
这些历史上真实发生故事很难看,没有那么多波折,但也没办法,因为这就是事实啊。我不能打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幌子胡编乱造一出戏。
我这本书的风格,不可能想出那些天马行空,又幼稚得想扣脚指头的“复杂剧情”。我能写,但不能写在这本书里头。
或许下本书会有吧,谁知道呢。
唐代的官员,可以狎妓,也可以权斗,甚至还可以栽赃陷害耍套路。
但是,他们也是要做事的,要做正经事,要做工作,要政绩。不是说整天想着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
就好像书友群里面有读者说的:为什么现代都市剧里面的人,好像除了整天谈恋爱以外,就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回家了是谈恋爱,工作也是谈恋爱,上学也是谈恋爱,出差也是谈恋爱。其他的东西,全部淡化了,消失了,看不到了,模糊了。
换到历史文里面,这些官员们整天权斗,不谈他们做了什么事情,这不就跟都市剧里面的人只会谈恋爱一样么?
换一个词而已。
不说别的,就说李林甫。
李林甫口蜜腹剑不假,但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政务,而不是挖空心思对付政治对手。
为李隆基搞钱是一件很消耗脑力与体力的事情,风险还不小,这位皇帝的胃口是很大的,伺候他不容易。
堂堂宰辅,难道所有精力都在搞死竞争对手上面么?历史书上这么写,可不能想当然就照搬啊。
这里有别于“恋爱脑”的脑子,我姑且称之为“权术脑”。也就是除了争权夺利以外,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这个人注意的。
我很怕那种“权术脑”的故事。
按“权术脑”的故事逻辑去写,主角就应该投靠皇帝,投靠权臣,又拉又踩。然后无视客观规律,夺取军权安史之乱后当节度使,再雄霸一方。
接下来就是剪除对手建国,一步步再创一个新的,不叫大唐的“大唐”。
我没法按我的思路写那样的故事,老实说,类似书我看第一卷就知道结尾写什么。我都看不下去的书,还能写给你们看么?
唐代是没有法治的,也没有地方可以讲道理,讲是非曲直。这些在权贵那里,不重要。权就是法,法就代表着权,跟大鱼吃小鱼一样。
唐代哪里有什么司法?哪里有什么公正可言?
如果写了,我自己都觉得可笑,不敢发出来丢人。
主角如果弱小,可以施展的“权术”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在权力面前,所谓的来自现代的技巧,很苍白很无助。
就像是你写了一份慷慨激昂的状纸,人家看都不看,直接扔垃圾桶以后宣判。
就是这么简单直接,而且不加掩饰。
那时候长安有资格指鹿为马的人,并不仅限于李林甫。
人数甚至不低于两位数。
与其想那么多骚操作,主角还不如练一练吉他,看能不能取悦李隆基,从而进入梨园。
以后,自然可以利用梨园子弟的身份做事,赢面或许还更大一些,起码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
不然就别想太多了。
武周时期的营州之变十几万河北人,朝廷不让杀,武懿宗依旧杀了一大堆,没有经过任何手续,事后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李隆基杀三子,没有任何刑部官员参与,甚至外朝就根本没有介入,连装点门面步骤都没有,而且牵连甚广。
连指鹿为马都懒得玩,真的说杀也就杀了。
在绝对的权势面前,任何技巧都像是蜘蛛在编织蛛网,徒劳而已。
如果权贵想杀你,哪怕你找到了很多证据证明自己无辜,也没有用,那些东西跟纸糊的盾牌没有两样。
要是我无视这些,写那种扣人心弦又根本不可能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事情,就变成了披着历史的皮写自己妄想的故事。
书或许可以很火,甚至可以很热闹,甚至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我没有规划这样的剧情,也不打算去写类似的。
这本书绝不可能写,下本书看情况。
李林甫搞倒政敌,很多时候就一两句话,外加背后的势力引导。利用大势,去解决掉政敌。
这些手段都是高效,简洁,立竿见影。
我会分析大势,借助类似的手法,来表现该有的冲突,不会更多骚操作了。
第一幕在下一章就会完结,马上要拉开第二幕了,敬请期待吧。
这本书我是尽量用平实的语言,直接易懂的写法来表述我想表达的东西,不会把一坨翔**得很好看,也不会使用一些故弄玄虚的写法,把一些很无趣也没什么意思的老生常谈讲得神神叨叨。
我上本书的时候就在书友群里面说过,现在这本书不追求成绩,我会按我自己的设想去写。
用时间来给我现在这本书正名,这就是我的期待。
关于人物塑造的一些问题,既然之前有书友问起来了,我就集中解释一下。
第一:
小方是小孩,这是必须的。如果是成年人,那就必须要提前做选择,因为有能力的人是藏不住的。小方如果成年了,那现在是打算给李隆基当狗,还是当下一个安禄山?
当狗,最后绝对死得很惨;不当,或许很快就会死,怎么选?
再说了,现在是开元24年,等到天宝年间炸弹爆炸的时候,小方已经要40岁了,以古代那个人均寿命和医疗条件,他还可以蹦跶多少年?
他这个年龄再去追求什么东西(比如说掀翻李唐),是不是有点“老男孩”的味道?万一七十岁一统天下,你们不觉得悲哀么?
第二:
小方的性格问题,看过我上本书的书友都知道,刘都督的性格,情商都是一流的。如果我想塑造,可以再塑造一个童年版本的“刘都督”。
现在的狂妄人设,是什么意思,要结合小方的名字来看。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说多了就没意思了,慢慢看书吧。
第三:
为什么要插入老方这个角色,为什么他的性格这么偏激。
老方的原形,就是五代十国的张承业,他是本书的“半个主角”。也是内涵一些历史爽文主角,认为杀掉安史之乱的叛将之后,就可以重铸山河。
我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历史是回不去的,盛唐永远不可能再现,只能向前走出新路。妄图重现盛唐,那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必定粉身碎骨。
中唐是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很多积攒百年的问题,是一定会爆发的。
这是中华文明长久以来地理、人文、经济甚至气候因素的综合作用。
至于为什么不可能回到盛唐从前的状态,我书里面会一点点的揭露,现在已经写出来的这十万字,也可以看出很多名堂了吧?
敬请期待第二幕吧,舞台是长安。
今天我酝酿一下剧情,不双更了。
第25章 上元夜(下)
上元节来了!这是属于长安人的节日,不仅全城同乐,从天子到奴仆,而且取消宵禁!
从上元节那天开始,之后连续三天,昼夜不休,活动不停!晚上不关城门,没有禁军巡夜,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长安居民可以到城内自由活动。
长安的上元节,跟唐代别处的上元节是完全不同的。
别处可能挂个花灯,家人在院子里摆上一点好酒好菜就完了,但长安城内的活动非常丰富,堪称是“不夜之城”。
关于长安上元夜的诗句,那是震铄古今,名篇不少。不仅如此,历史上在上元节这天,还出过不少狗血的破事。
唐中宗时期,某个上元夜庆典。
当时的天子李显,在韦后的怂恿下,也参加庆典活动游街。这还不算,当时李显心血来潮,便下令打开宫门,让宫里的宫女也穿着便服跟着一起出来游玩。
李显当时或许在想,这些宫女好不容易能出来一次,应该都对朕感激涕零吧!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超骨感。
一夜过去,等队伍返回大明宫后清点人数时却发现,出行的宫女居然少了三千多人!
于是从此以后,宫中的宫女再也没有在上元节游街的权力了。毕竟,要是再被宫女打脸,哪个皇帝也扛不住这样的羞辱。
今年长安城内普天同庆的上元夜,李隆基在他所居住的兴庆宫勤政楼前,兴致盎然的观看长安城内形形色色的灯火。
百姓百态,万家灯火,这一刻凝聚成了一副盛世美景。
此时的长安,各坊与东西两市的市门都已经打开,游玩的人群,在城内川流不息的奔涌着。唐人热情奔放自信的性格,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远处宫城南面西门安福门的入口处,摆了一盏硕大无比的“灯轮”,上面点了五万盏形形色色的花灯。灯轮外面用锦帛套着,很多地方还挂着晶莹透彻的琉璃,在灯光下璀璨耀眼。
这盏“灯轮”看着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一般,高达数十丈。无论在长安城内哪个角落的人,只要一抬头,都能看到这盏灯轮的轮廓。
灯轮下方歌声嘹亮、舞姿绰约。数百人组成的“踏歌人”队伍,组成了踏歌人的豪华阵容。当初去给方重勇与郑叔清传递消息的韦青,正是其中的领头之人。
踏歌是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性娱乐歌舞活动。参加者踏足而舞,联袂而歌,非常热闹。
不过这种节目虽然名为“大众”,但没有领头之人肯定是不行的。
梨园作为大唐艺术精英云集的皇家机构,自然不会缺席上元节这样的全国庆典。李隆基派韦青到这里镇场子,韦青嗓音洪亮而悠长,在其中担任“领唱”的角色。把气氛烘托到了高潮。
踏歌人的节目完毕后,又有数千人的歌姬队伍,在月色灯光中,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拂袖、倾鬟、低头、弯腰、转身,队形不断移动变化,长舞不停。
这些节目让长安城内的百姓看得大声叫好,狂呼过瘾。
灯与月交相辉映,点亮了都城的夜晚。城中亦是有不少绳戏、竿木等杂技,东西两市的商品琳琅满目,游玩的行人光顾其间,讨价还价之音不绝于耳。
郑叔清紧赶慢赶的想回长安,就是想在上元节敞开了玩,没想到他们还是没赶上。
李隆基当然看不到这些灯轮下的表演,但是他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这些东西,都来自方重勇与郑叔清送来的那四十万贯。而这钱是李隆基放下面子要来的。